《針灸逢源》~ 卷二 (20)
卷二 (20)
1. 素問長刺節論
(長刺。長於刺者也。節論猶要論也。)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針之。刺至骨。病已止。(如言病在頭而頭疾痛。則為之針頭。頭痛已而後止其刺。)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無得妄為提按動搖。而傷骨分肉分皮分之真氣)陰刺入一傍四。處治寒熱。(吳注陰刺者不搖動也。入一傍四。謂刺百會一前後。
兩旁,又,各一也○陰刺疑誤當是揚刺。)深專者。刺本藏(寒熱之氣深。而專於一藏者求其本藏而刺之)迫藏刺背。背輸也。(所為刺本藏者謂迫近其藏而刺背。背者。俞之所在是也。)刺之迫藏。藏會。(刺俞之迫藏者。以其為藏氣所會集也。)腹中寒熱去而止。(以寒熱去為期。
)與刺之要。髮針而淺出血(言凡與刺五臟俞者。不宜出血太多。要在髮針淺而少出其血也。)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為故。猶言為則。止。無他術之意。)病在少腹有積刺皮䯏以下。(䯏音括。骨端也。此指章門期門穴。
)至少腹而止(如足陽明之天樞歸來。足太陰之府舍衝門。足少陰之氣穴四滿。皆主奔豚積聚。)刺俠脊兩旁四椎間(肓之原在臍下。故刺膏肓穴)刺兩髂(音格)髎(居髎穴)季脅肋間。(京門穴)導(引也)腹中氣熱下。已。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
(小腹間痛二便不行者為疝病。乃寒氣之所致)刺少腹。(去肝腎。經之寒。)兩股間。(去陽明太陰之邪)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凡腰中在後在側之成片大骨皆曰髁骨。在後者。足太陽之所行。在側者。足少陽之所行。凡此諸病皆非寒疝但察邪之所在。多取。
其穴而刺之。俟其少腹盡熱則病已矣)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為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筋炅病已止。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刺大分小分。(大肉之分。小肉之分。)多髮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
(氣沉而不散。則癰發而變其常)諸分盡熱。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為故。其道大分小分。(刺入之道)骨熱病已止。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刺諸經之脈之虛。
視虛脈分間盡熱則陽氣流布不並於一而為狂矣。)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癲僕之病。癇是也。刺諸分諸脈者調其大小寒熱遲疾陷下也)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寒去獨熱。而汗出也。)一日數過。
白話文:
(長刺,指的是用較長的針刺入。節論,就是重點論述的意思。)
醫者不需診脈,只需聽病人描述病情。如果病人說頭痛,就針對頭部進行針刺,刺到骨頭邊緣即可,疼痛就會停止。(如果病人說頭痛,就針對頭部針刺,等頭痛停止後就停止針刺。)不要傷到骨頭、肌肉和皮膚。皮膚是針刺的通道。(不要隨意提、按、動搖針,以免傷到骨、肉、皮膚的真氣。)針刺陰面,要從一個點刺入,再向四周擴散,用於治療寒熱病。(註解說陰刺是指不搖動針,一個點刺入後再向前後左右各刺一針。也有人認為陰刺是錯誤,應為揚刺。)如果寒熱之氣深入且專注於某個臟腑,就要刺該臟腑的本位。(寒熱之氣深入並專注於某個臟腑,就找出其根源臟腑進行針刺。)如果臟腑受到壓迫,就要刺背部的俞穴。(所謂刺本臟,是指當臟腑受到壓迫時,要刺背部的俞穴,背部是俞穴所在。)刺俞穴靠近臟腑的地方,因為這裡是臟腑之氣匯集之處。(刺俞穴靠近臟腑的地方,因為這裡是臟腑之氣匯集之處。)當腹中的寒熱消失時,就停止針刺。(以寒熱消失為針刺的標準。)
關於針刺的要點,下針時要淺刺,使少許出血即可。(針刺五臟俞穴時,不宜大量出血,要在下針淺,少量出血。)治療腐爛腫脹時,要刺在腐肉的上方,並根據癰的大小、深淺決定針刺深度。刺大的癰要多出血,刺小的癰要刺深一些。一定要將針尖正確刺入,直到病狀停止。(所謂「為故」,就是「要則」的意思。「止」表示沒有其他方法的意思。)如果少腹有積聚,要刺在皮膚和骨頭之間。(這裡指的骨頭是指章門、期門穴。)針刺到少腹部即可停止。(例如足陽明經的天樞、歸來穴,足太陰經的府舍、衝門穴,足少陰經的氣穴、四滿穴,都主治奔豚和積聚。)要刺在脊椎兩側,各相隔四個椎骨的地方(也就是肓的原穴在肚臍下,所以要刺膏肓穴),也要刺在兩髂骨之間的骨頭(也就是居髎穴)和季脅肋之間(也就是京門穴)。引導腹中的熱氣向下,疾病就會好轉。如果少腹疼痛,大小便不通暢,這種病稱為疝氣,是由寒氣引起的。(小腹疼痛,大小便不通暢的為疝氣病,是由於寒氣侵襲所致。)要刺在少腹部(去除肝、腎經的寒邪),兩股之間(去除陽明、太陰經的邪氣),也要刺在腰部髁骨之間。多處針刺,直到熱氣散盡,病就會痊癒。(凡是腰部後面和側面的大塊骨頭都稱為髁骨,後面的屬於足太陽經所過之處,側面的屬於足少陽經所過之處。這些病不一定是寒疝,只要觀察邪氣所在,多取相關穴位進行針刺,等少腹熱氣散盡,疾病就會痊癒。)
如果疾病在筋,出現筋攣、關節疼痛,無法行走,稱為筋痹。要刺在筋的上方,不能刺到骨頭。也要刺在肌肉之間,筋的熱氣散盡,病就會停止。如果疾病在肌肉皮膚,肌肉皮膚都疼痛,稱為肌痹。這種病是因為感受寒濕引起的。要刺在大的肌肉分界處,也要刺在小的肌肉分界處。多處下針,並刺深一些,以發熱為標準,不要傷到筋骨。如果傷到筋骨,就會發癰,病會加重。(氣鬱積而不散,就會發癰,病情會發生變化。)當各部位的熱氣散盡,疾病就會停止。如果疾病在骨,感覺骨頭沉重,無法抬起,骨髓痠痛,有寒氣侵入,稱為骨痹。針刺要深入,但不要傷到脈絡和肌肉,以發熱為標準。針刺的途徑是從大的肌肉分界處到小的肌肉分界處。(針刺進入的路徑)當骨頭發熱,病就會停止。如果疾病在各條陽經,時而發寒,時而發熱,各部位也是時而發寒,時而發熱,稱為狂病。要刺在虛弱的脈絡上,等到各部位發熱,病就會停止。(針刺各經脈的虛弱之處,觀察虛弱的脈絡之間,如果熱氣散盡,陽氣就會流通,不會集中在一處而導致狂病。)
如果疾病剛發作,每年發作一次,不治療會加重;每月發作一次,不治療會加重;每月發作四五次,稱為癲病。要刺各個部位和各條脈絡,對於沒有寒氣的部位,用針來調和,病就會停止。(癲癇病,要刺各個部位和脈絡,調整大小、寒熱、快慢、陷下等狀況。)如果病既有風邪,又有寒熱,且有汗出。(寒氣散去,單獨發熱,並有汗出。)一天內多次出現這種情況,要先刺各個部位,疏通絡脈。汗出而且寒熱交替。(既有汗出,又不斷出汗,說明邪氣很盛。)三天刺一次,一百天就會好轉。如果患有大風病,關節沉重,眉毛、鬍鬚脫落,稱為大風病。要刺肌肉,以出汗為標準,一百天后,(洩除衛氣中的鬱熱。)再刺骨髓,以出汗為標準,一百天后,(洩除營氣中的鬱熱。)共二百天,鬍鬚、眉毛長出來,就可以停止針刺。(鬱熱消退,陰氣恢復,所以多汗出,鬍鬚、眉毛也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