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四 (6)
針灸資生經第四 (6)
1. 嘆息(太息)
少衝、主太息煩滿。少氣悲驚。(千)行間、主不得太息。(見心痛。)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喜嘔。嘔已乃衰。即取公孫及井俞。實則腸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多飲不嗜臥。虛則鼓脹。腹中氣滿熱痛。不嗜食。霍亂。公孫主之。商丘、(見腸鳴。
)日月、治太息善悲。(銅見悲愁。)行間、治太息。(見口喎。)丘虛、療胸脅痛。善太息。胸滿膨膨。(明下)
白話文:
[嘆息(太息)]
病症主要表現為嘆息和胸悶。患者會有氣短,悲傷驚恐的情況。在特定穴位如行間穴處,會有無法嘆息的現象(可能與心痛有關)。通常喜歡嘆息的人,會有食慾不佳,經常感到冷熱交替並出汗的症狀。當疾病發作時,患者會傾向於嘔吐,嘔吐後病情會有所緩解。
治療上,可以取用公孫穴和井俞穴。如果病情較重,會出現腸道劇烈疼痛,肢體冰冷,頭面部腫脹,心情煩躁,精神亢奮,多喝水但睡眠質量差的情況。病情較輕時,可能會出現腹部鼓脹,腹部氣滿熱痛,食慾不振,霍亂等症狀,這些情況都可以由公孫穴來治療。另外,商丘穴也適用於腸鳴的治療。
日月穴可以治療嘆息和悲傷。在行間穴,也可以治療嘆息。丘墟穴能治療胸脅疼痛,嘆息,胸滿脹痛。
2. 心煩悶
(心痹,余見心氣)
神門、治瘧。心煩甚。欲得飲冷。惡寒則欲處溫中。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熱。狂悲哭。嘔血遺溺。(銅)上管、治心中熱煩。陰都、(見瘧。)巨闕、治心中煩滿。玉堂、治煩心。(見胸痛。)魚際、少商、(見善噫。)公孫、(見狂言。
)解谿、(見癲。)至陰、(見頭痛。)完骨、治頭痛煩心。陽谿、治熱病煩心。百會、(見風。)強間、承光、治煩心。(見頭痛。)曲差、治心中煩滿。汗不出。完骨、主風頭耳後痛。煩心。(千)關衝、主舌卷口乾。心煩悶。幽門、治心煩悶。(見胸痛。)少衝、療煩心上氣。
(明)紫宮、療胸脅支滿。痹痛骨疼。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玉堂、療胸滿。不得喘息。膺痛骨疼。嘔逆上氣煩心。公孫、主煩心。(千見嘆息。)尺澤、少澤、主心煩。(見脅痛。)凡心虛則心煩。內關主之。(見心痛。)通里、主煩心。(千見心痛。)巨闕、心俞、療煩心。
(明見心痛。)太一、治心煩。(銅見癲狂。)上管、療心風驚悸。(銅同。)不能食。心中悶發噦。百會、療心熱悶。心煩。(見風癇。)巨闕、療心中煩悶。(見風癇。)中脘、療心悶。(見賁豚。)紫宮等、主心煩。(見上氣。)曲澤、療心痛出血。則心下澹澹喜驚。
身熱煩心。口乾。逆氣唾血。肘瘛瘲。喜搖頭。清汗出不過肩。(明)曲差、療心煩。(明見頸項。)心悶痛、灸巨闕二七壯。(千見心痛。)百會、治心熱悶。(見風癇。)絕骨、治風心煩。(並見中風。)魚際、療心痹。(銅見上氣。)臨泣、(月事。)鬲俞、治心痛周痹。
(銅見痃癖。)
白話文:
【心煩悶】
(病症:心臟功能障礙,詳見心氣)
神門穴、用於治療瘧疾。當出現心煩意亂的情況,想喝冷水。若感到寒冷,則希望待在暖和的地方。咽喉乾燥且食慾不振。心痛伴隨頻繁打嗝。恐懼、驚悸。呼吸短促、氣力不足。手臂冰冷。呼吸困難、身體發熱。情緒失控、悲傷哭泣。嘔血、尿失禁。
銅上管穴、用於治療心中熱煩。陰都穴、(詳見瘧疾)。巨闕穴、用於治療心煩滿。玉堂穴、用於治療心煩。(詳見胸痛)。魚際穴、少商穴、(詳見打嗝)。公孫穴、(詳見胡言亂語)。
解谿穴、(詳見癲癇)。至陰穴、(詳見頭痛)。完骨穴、用於治療頭痛心煩。陽谿穴、用於治療因熱病引起的心煩。百會穴、(詳見風濕)。強間穴、承光穴、用於治療心煩。(詳見頭痛)。曲差穴、用於治療心煩滿及汗不出。完骨穴、主要治療風頭耳後痛及心煩。
關衝穴、主要治療舌頭捲縮、口乾及心煩悶。幽門穴、用於治療心煩悶。(詳見胸痛)。少衝穴、用於治療心煩及上氣。
紫宮穴、用於治療胸脅脹滿、麻痺疼痛、骨頭疼痛、食物不下嚥、嘔吐、上氣及心煩。玉堂穴、用於治療胸滿、喘息困難、胸痛骨痛、嘔吐、上氣及心煩。公孫穴、主要治療心煩。(詳見嘆息)。尺澤穴、少澤穴、主要治療心煩。(詳見脅痛)。一般來說,心臟虛弱時會心煩,可使用內關穴治療。(詳見心痛)。通裏穴、主要治療心煩。(詳見心痛)。巨闕穴、心俞穴、用於治療心煩。
太一穴、用於治療心煩。上管穴、用於治療心風驚悸。不能進食,心中悶堵且打嗝。百會穴、用於治療心熱悶、心煩。(詳見風癇)。巨闕穴、用於治療心中煩悶。(詳見風癇)。中脘穴、用於治療心悶。(詳見賁豚)。紫宮等穴位、主要治療心煩。(詳見上氣)。曲澤穴、用於治療心痛出血。心下澹澹喜驚、身體發熱、心煩、口乾、反胃、吐血、手肘抽搐、喜歡搖頭、清汗出不過肩膀。
曲差穴、用於治療心煩。(詳見頸項)。心悶痛、灸巨闕穴14次。(詳見心痛)。百會穴、用於治療心熱悶。(詳見風癇)。絕骨穴、用於治療風心煩。(詳見中風)。魚際穴、用於治療心痹。(詳見上氣)。臨泣穴、(月經)。鬲俞穴、用於治療心痛及周身痹痛。 (銅見痃癖)。
3. 膽虛(膽熱)
中府、治膽熱嘔逆上氣。(銅見肺氣。)膽虛、灸三陰交各二十壯。
白話文:
對於膽熱導致的噁心、嘔吐和呼吸困難等症狀,可以治療的穴位是中府穴。(在針灸時看到肺部氣血的情況。)若為膽虛的狀況,則應在三陰交穴施以艾灸,每側各灸二十次。
這句古文的意思是在描述中醫針灸治療膽熱或膽虛的方法,提到的"中府"和"三陰交"都是人體上的穴位,"灸"指的是艾灸療法。"壯"在這裡是指灸的一次療程。
4. 嗜臥
囟會、(見頭痛。銅同。)百會、(見癇。)療多唾。(明)陰蹺、(見小腹痛。)鬲俞、(見食不下。)療嗜臥。腎俞、療好獨臥。(見勞。)二間、(下同。)三間、療多臥喜睡。厲兌、療多睡善驚。(千同。)脾俞、療四肢煩熱。嗜臥怠惰。四肢不欲動。(下)三陽絡、療嗜臥。
身不欲動。五里、(見風勞。)大溪、(見傷寒無汗。)大鐘、照海、(並見淋。)二間、治嗜臥。(銅)鬲俞、主傷寒嗜臥。(千)三陽絡、治嗜臥。身體不欲動。厲兌、大敦、治喜寐。(見小腹痛。)天井、主嗜臥。(千見四肢厥。)
千金云、食多身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後取季脅。又云、凡身重不得食無味喜臥。皆針胃管太倉服建中湯平胃丸。今人嗜臥與夫食罷則脾困欲臥。縱不能針。豈可不灸。予與人灸中管膏肓。遂皆不困。故既言之。
白話文:
[嗜臥]
(標題: 嗜臥)
( )
有關於喜歡躺着的問題,可以考慮以下幾個穴位:囟會穴(與頭痛相關),百會穴(與癇症相關),治療多唾;陰蹺穴(與小腹痛相關),鬲俞穴(與食不下咽相關),治療喜歡躺着;腎俞穴,治療喜歡獨自躺着(與勞累相關);二間穴和三間穴,治療多躺和貪睡;厲兌穴,治療多睡和易驚;脾俞穴,治療四肢煩熱,嗜臥怠惰,四肢不願動;三陽絡穴,治療嗜臥和身體不想動。
身體不想動的情況,可以參考五里穴(與風勞相關)、大溪穴(與傷寒無汗相關)、大鐘穴和照海穴(都與淋病相關);二間穴,治療嗜臥;鬲俞穴,主治傷寒嗜臥;三陽絡穴,治療嗜臥,身體不想動;厲兌穴和大敦穴,治療貪睡;天井穴,主治嗜臥(與四肢厥冷相關)。
《千金方》記載,吃得多但身體瘦弱的情況,被稱爲“食晦”,首先取用脾俞穴,之後取季脅穴。另外還提到,如果身體沉重,食慾不振,喜歡躺着,都可以通過針刺胃管太倉穴並服用建中湯和平胃丸來治療。現在的人如果嗜臥,在飯後脾臟感到睏倦想躺下,即使無法進行鍼刺,也不能忽視灸療的作用。我曾經爲人們灸中管膏肓穴,他們隨後都不再感到睏倦。因此,既然提到了這個問題,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