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七 (3)
針灸資生經第七 (3)
1. 腹寒熱氣
(冷氣,又見勞)
行間、主腹痛而熱。(千)中極、主腹中熱。(並見腹痛。)五臟熱。及身體熱。脈弦急著灸第十四椎。與臍相當。五十壯。老小增損之。若虛寒至百壯。橫三間寸灸之。氣衝、主身熱。(腹痛。)凡腹中熱。喜渴涎出。是蛔也。手持之。勿令得移。以針刺中管。(亦不可容易針。
白話文:
行間穴,主要治療腹痛兼發熱。(千金方)
中極穴,主要治療腹部發熱。(合併腹痛。)五臟發熱。以及身體發熱。脈搏弦急,則灸第十四個椎骨。與肚臍相對應的地方。灸五十壯。年老體弱者酌情增減。如果是虛寒,則灸一百壯。橫三間穴,灸一寸。氣衝穴,主治全身發熱。(腹痛。)凡是腹部發熱。喜歡喝水,口水流出。這是蛔蟲病。用手按住蛔蟲。不要讓它移動。用針刺蛔蟲的頭部。(也不可輕易用針。)
)氣衝、主腹中大熱不安。(見腹脹。)關元、主寒氣入腹。久冷、灸天樞百壯。(見癥瘕。)陰陵泉、(見水腫。)三陰交、(見痃癖。)治腹寒。隱白、療腹中寒熱。(明見腹脹。)下廉、療熱風冷痹。上關等、主寒熱(千見瘛瘲癲。)飛揚等、治寒熱。(銅各見癲疾。
白話文:
-
氣衝穴:主治腹中大熱不安。(參見腹脹。)
-
關元穴:主治寒氣入腹。久寒的患者,灸天樞穴一百壯。(參見癥瘕。)
-
陰陵泉穴:(參見水腫。)
-
三陰交穴:(參見痃癖。)主治腹寒。
-
隱白穴:治療腹中寒熱。(見腹脹。)
-
下廉穴:治療熱風冷痹。
-
上關等穴:主治寒熱。(參見瘛瘲癲。)
-
飛揚等穴:治療寒熱。(銅各參見癲疾。)
)啞門等、治寒熱。(見瘛瘲。)少衝、治乍寒乍熱。(見傷寒。)岐伯云、但是積冷虛乏病。皆宜灸關元。(明下)三里、療臟腑久積冷氣。心腹脹滿。天樞、療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衝心。(銅同。)中極、療冷氣。(見積聚。)漏谷、(見痃癖。)會陽、治冷氣。
白話文:
•啞門等,治療寒熱病。(請參閱瘛瘲。)少了脈衝,治療忽冷忽熱。(請參閱傷寒。)岐伯說,只要是積冷虛乏病,都宜灸關元。(有明光照耀的地方)
•三里,治療臟腑久積冷氣,心腹脹滿。天樞,治療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而衝擊到心裡。(銅針相同。)
•中極,治療冷氣。(請參閱積聚。)漏谷,(請參閱瘃癖。)會陽,治療冷氣。
(銅見泄瀉。)下管、治六腑氣寒。不嗜食。氣海、治冷氣上衝心。隱白、主腹中寒冷氣。脹滿。(千)太衝、主上氣冷發。腹中雷鳴。(見上氣。)結氣寒冷。灸太倉百壯。(見結氣。)凡臍下絞痛。流入陰中。發作無時。此冷氣。灸關元百壯。商丘、主心下寒。(見腹滿。
白話文:
-
銅針出血泄瀉:能降低膽管,治療六腑氣寒。不思飲食。
-
氣海穴:治療冷氣上衝到心。
-
隱白穴:治療腹部寒氣。腹脹。
-
太衝穴:治療上氣寒發。腹中雷鳴。(視上氣寒)。結氣寒冷。灸太倉穴一百壯。(視結氣)。
-
凡是臍下絞痛。流入陰部。發作沒有時間。此為冷氣。灸關元穴一百壯。
-
商丘穴:治療心下寒。(視腹滿)。
)鳩尾、少衝、商丘、主心寒。冷氣上。灸龍頷百壯。(並心痛。)陽交、主寒厥驚狂。衝門、治腹寒氣滿。(銅見積聚。)
白話文:
- 鳩尾、少衝、商丘,主治心寒,冷氣上。灸龍頷百壯(並心痛)。
鳩尾、少衝、商丘穴,主治心寒,冷氣上逆。灸龍頷穴一百壯(並可治療心痛)。
- 陽交,主治寒厥驚狂。衝門,治療腹中有寒氣積聚。(銅針刺入穴內。三種方法)
陽交穴,主治寒厥驚狂。衝門穴,治療腹中有寒氣積聚。(三種針灸方法的組合:銅針刺入穴內,三種方法)。
白話文:
陽交穴:主要治療寒厥和驚狂症狀。衝門穴:用於治療腹中寒氣積聚。(使用銅針刺入穴位,有三種針灸方法可選擇。)
千金翼云、五勞六極。復生七傷。變生七氣。積聚堅牢如杯。留在腹內。心痛煩冤。不能飲食。時來時去。發作無常。寒氣為病。則吐逆心滿。熱氣為病。則恍惚悶亂。長如眩冒。又復失精云云。宜服局方七氣湯。若冷氣忽作。藥灸不及。只用火針微刺諸穴與疼處。須臾即定。神效。
白話文:
《千金翼》說,五勞六極,又會演變出七種傷害,七種傷害又能變化出七種症氣。這些病氣積聚堅固牢靠,就像杯子一樣,留在腹中,造成心痛、煩悶、冤屈,無法飲食。發作時有時無時,沒有規律。如果寒氣作病,就會嘔吐、反酸、心滿。如果熱氣作病,就會恍惚、悶亂,就像眩暈一樣,而且還會失精等症狀。治療此病,可以服用局方七氣湯。如果突然發作寒氣,藥物灸法都來不及,就可以用火針稍微刺入各個穴位和疼痛的地方,不久後就能確定下來,效果顯著。
2. 身寒痹
(濕痹不仁,又見手足痹不仁)
鬲俞、(明同。)治身常濕。(銅見痃癖。)豐隆、主身濕。(千)曲池、列缺、主身濕搖。時時寒。中封、主痿厥。身體不仁。少氣濕重。合陽、主膝股重。漏谷、主久濕痹不能行。銅云、不能久立。懸鐘、主濕痹不腫。髀筋急瘈脛痛。絕骨、主髀軀痛。膝脛骨搖。酸痹不仁。
白話文:
-
鬲俞穴、(與明穴相同。)治療經常身體濕熱。(詳細病狀可參考痃癖條。)
-
豐隆穴、主治全身潮濕。(出汗)
-
曲池穴、列缺穴、主治身體濕潤、搖晃。時常感到寒冷。
-
中封穴、主治痿症、厥症。身體沒有知覺。氣短、濕氣沉重。
-
合陽穴、主治膝蓋、股部沉重。
-
漏谷穴、主治長期的濕痹,導致不能行走。銅人經雲、不能久站。
-
懸鐘穴、主治濕痹不腫脹。大腿筋急攣、脛骨疼痛。
-
絕骨穴、主治大腿、軀幹疼痛。膝蓋與脛骨搖動。痠痛、麻木、沒有知覺。
筋縮。諸節酸折。臨泣、主身痹。洗淅振寒。商丘、主骨痹煩滿。凡身體不仁。先取京骨。後取中封、絕骨。皆瀉之。中封、主痿厥。身體不仁。少氣濕重。膝腫。風市、主緩縱痿痹。腨腸疼冷不仁。中瀆、主寒氣在分肉間痛。苦痹不仁。陽關、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脛痹不仁。
白話文:
筋縮:肌肉收縮。
諸節酸折:全身關節痠痛,如同被折斷一樣。
臨泣穴:主治全身痹症,洗滌或振寒時引發的痹症。
商丘穴:主治骨痹,煩躁而滿溢。
凡身體不仁:全身麻木不仁。
先取京骨穴:先取穴。
後取中封、絕骨穴:然後取中封穴和絕骨穴。
皆瀉之:都瀉之。
中封穴:主治痿厥。
身體不仁。少氣濕重。膝腫:身體麻木不仁,氣少而濕重,膝蓋腫脹。
風市穴:主治緩縱痿痹。
腨腸疼冷不仁:小腸疼痛,寒冷麻木不仁。
中瀆穴:主治寒氣在分肉間疼痛。
苦痹不仁:苦痹,麻木不仁。
陽關穴:主治膝外側廉部疼痛,不能屈伸。
脛痹不仁:小腿麻木不仁。
絕骨、主酸痹不仁。又主身重。(見上。)環跳、治冷風濕痹。(銅見腰痛。)條口、(見膝痛。)治濕痹。下髎、治寒濕內傷。(見月事。)委中、療風濕痹。(明見腳弱。)下廉、療偏風熱風冷痹不遂。風濕痹。灸瘡瘥。冷痹即已。魚際、療痹走胸背。(明見寒熱。銅同。
白話文:
治療因風寒引起的腿部疼痛和膝蓋疼痛。腰部和腳部抽筋僵直。腳部冰冷且氣血上衝。無法長時間站立。有時會感到厭倦嗜睡。手腳沉重。日益感到體虛消瘦。這種病叫復連病。會讓人極度沒有情味。總是愁眉苦臉不開心。健忘並且容易發怒和開心。如果有這樣的症狀。就要在懸鐘穴和絕骨穴上施灸,灸的次數與發病的年數相同。灸一次就會痊癒。不能再灸。如果多年後再次發作。就按這個方法再次灸。如果想多灸幾次。可以在七天後再灸七壯。(千翼)在《虛損論》中說:疾病的發生。
生自五勞。五勞既用。二臟先損。心腎受邪。即生六極。一曰氣極。氣極令人內虛。五臟不足。外受邪氣。多寒濕痹云云。又曰:五勞六極七傷。七氣積聚。變為病者。甚則令人得大風緩急濕痹不仁。偏枯筋縮。四肢拘攣。令人無子云云。
白話文:
中醫認為,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如果過度勞累或精神刺激過度,就會損傷身體,導致疾病。五勞是指過度勞累、過度用腦、過度飲食、過度房事、過度貪慾等。五勞一旦出現,就會損傷臟腑,尤其是心腎。心腎受邪,就會產生六極。六極是指六種極端病症,包括氣不足、氣虛、五臟不足、外受邪氣、多寒濕痹等。又說五勞六極七傷七氣積聚,這些都會導致疾病。嚴重的會導致大風、緩急、濕痺、不仁、偏枯、筋縮、四肢拘攣,甚至導致不孕。
3. 自汗
(傷寒自汗,盜汗)
玉枕、(見目痛。)療多汗。(明)鬲俞、(見痰。)療汗出。陰蹺、療女人汗出。(見月事。)陰蹺等、(見腹痛。)主汗出。(千)飛揚、湧泉、頷厭、後頂、主頸項疼。歷節汗出。崑崙、主瘧多汗。(千)然谷、主溫瘧汗出。復溜、治骨寒熱。汗注不止。(銅)大敦、治心痛汗出。
白話文:
-
玉枕:(見目痛。)它可以治療多汗。(明)
-
鬲俞:(見痰。)它可以治療汗出。
-
陰蹺:它可以治療女人汗出。(見月事。)
-
陰蹺等:(見腹痛。)它可以治療汗出。(千)
-
飛揚、湧泉、頷厭、後頂:它們可以治療頸項疼。
-
歷節:它可以治療汗出。
-
崑崙:它可以治療瘧疾多汗。(千)
-
然谷:它可以治療溫瘧汗出。
-
復溜:它可以治療骨寒熱。汗不止。(銅)
-
大敦:它可以治療心臟疼痛汗出。
(見卒疝。)缺盆、治汗出。(見瘰癧。)中府、治風汗出。(見肺氣。)少商、治汗出而寒。(見喜噫。)衝陽、主汗出。(見瘧)灸手足心熱盜汗。(見勞。)
白話文:
-
生殖器出現疝氣。缺盆穴可治療自汗。
-
頸部出現瘰癧。中府穴可治療因風引起的出汗。
-
肺氣有問題。少商穴可治療同時出現出汗和畏寒的症狀。
-
出現呃逆。衝陽穴是主要的治療穴位。
-
患有瘧疾。灸手足心的熱能盜汗。
-
因勞動而出現不適。
牡蠣散治臥即盜汗。風虛頭痛。牡蠣熬黃、白朮防風各三兩。酒服方寸匕。日二。止汗之驗。無出此方。一切泄汗服之。三日皆愈。此千金方所載也。本事方云、如惡風加防風一倍。氣虛加朮。面腫加牡蠣。蓋增益之也。亦有牡蠣散治虛勞盜汗不止。牡蠣煅麻黃根黃耆、等分為末。第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予皆用之驗。故附此。(本事又有二方。)
白話文:
使用牡蠣散來治療盜汗。風邪虛虧引起的頭痛。將牡蠣煅黃、白朮、防風均為三兩,用酒服用方寸匕。每天兩次。治療盜汗的驗方,沒有比這個方子更好的。各種虛汗病症均可用此方治療,三天皆愈。這是《千金方》所載的藥方。《本事方》說,如果怕風寒,可以加倍防風。氣虛加白朮,面腫加牡蠣。這是對藥方的增益。還有一種陶瓷散是用來治療虛勞盜汗不止。牡蠣煅麻黃根黃耆,等分為末。兩錢加一盞水煎至七分。溫服。我多次用它驗證過,因此附在此處。(《本事方》中還有兩種藥方。)
列缺、曲池、主熱病煩心心悶。先手臂身熱瘛瘲。唇口聚。鼻張。目下汗出如珠。(千)五處、攢竹、正營、上管、缺盆、中府、主汗出寒熱。承漿、主汗出衄血不止。百會、主汗出而嘔痙。大都、主熱病汗出。目厥足清。外臺乃云、汗不出。厥、手足清。復留、主寒熱無所安。汗出不止。風逆四肢腫。
白話文:
-
列缺穴、曲池穴,主治熱病煩悶、心悶。先手臂身熱、瘛(因發熱、陽氣逆而引起的狂躁症)瘲(因發熱體內陽氣盛,而外邪以熱化寒)。嘴脣、口周聚合。鼻張。眼睛下方汗出如珠。(略雲千金方)
-
五處穴、攢竹穴、正營穴、上管穴、缺盆穴、中府穴,主治汗出、寒熱。承漿穴,主治汗出、衄血不止。百會穴,主治汗出而嘔痙。大都穴,主治熱病汗出。眼睛昏花、足清。外臺古方又說,汗不出,厥,手足清。復留穴,主治寒熱不適。汗出不止。風逆四肢腫。
凡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後取太谿。大指間動脈。皆先補之。列缺(水腫。)肺俞、心俞、主汗出。(中風。)
白話文:
1.凡是熱病,煩躁不安,足部寒冷、多汗,先取燃谷穴,後取太谿穴,大指間的動脈,都先補之。
2.列缺穴(主治水腫)。
3.肺俞穴、心俞穴,主治汗出。(中風)
傷寒自汗。蓋陰證也。惟理中湯最佳。予屢教人服驗。若只額上有微汗。與夫上一節有汗者。最宜煎五苓散服之。(見既效方。)單方歌云、疫病汗如水。論中號濕溫。燒故竹扇灰。湯調效莫論。其論頗有理。藥必可用也。(多汗亦有用心得者。宜灸心俞。服鎮心丹皆效。)
多汗瘧病。譩譆五十。多汗。四肢不舉少力。橫文五十。長平五十。多汗盜汗。(並見寒熱。)
白話文:
傷寒發汗,這是陰證。理中湯最適合治療。我多次教人服用並驗證。如果只是額頭上有輕微的汗水,加上上一節有汗水的人,最適合煎服五苓散。(見既效方。)單方歌雲:疫病汗如水,論中稱為濕溫。燒過竹扇的草木灰,用湯調和服下,療效不言而喻。這種說法很有道理,這種藥一定有用。(多汗也有用心就能理解的人。應該灸心俞穴,服用鎮心丹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