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七 (4)
針灸資生經第七 (4)
1. 汗不出
凡胸滿短氣不得汗。皆針補手太陰以出汗。(千)少澤、復留、崑崙、主瘧寒汗不出。偏歷、主風瘧汗不出。少澤、治瘧寒熱汗不出。(銅)上星、治痎瘧振寒熱汗不出。啞門、治頭痛風汗不出。心俞、(見狂明同。)曲差、治心中煩滿。汗不出。(明同。)陶道、治灑淅寒熱。
白話文:
- 凡是胸悶氣短,無法出汗的人。都可以針灸手太陰經的穴位來發汗。(千金方)
少澤穴、復留穴、崑崙穴,主治瘧疾寒症,汗不出。偏歷穴,主治風瘧,汗不出。少澤穴,主治瘧疾寒熱,汗不出。(銅人針經)
-
上星穴,主治痎瘧,寒熱振顫,汗不出。啞門穴,主治頭痛、風寒,汗不出。心俞穴、(同狂明穴。)曲差穴,主治心中煩悶,汗不出。(明堂穴)
-
陶道穴,主治灑淅寒熱。
脊強汗不出。(明同。)膽俞、治振寒汗不出。(見頭痛。)命門、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上脘、治身熱汗不出。(見霍亂。)至陰、(見頭痛。)魚際、(見寒熱。)曲泉、(見疝。)俠谿、(見胸脅滿。)中膂俞、治汗不出。(見消渴。)偏歷、治風汗不出。
白話文:
脊椎แข็ง直且不流汗。(同名人)。膽俞穴,治療振寒不流汗。(見頭痛)。命門穴,治療頭疼欲裂。全身發熱如火。不流汗。上脘穴,治療全身發熱不流汗。(見霍亂)。至陰穴,(見頭痛)。魚際穴,(見寒熱)。曲泉穴,(見疝氣)。俠谿穴,(見胸脅部位脹滿)。中膂俞穴,治療不流汗。(見消渴)。偏歷穴,治療風寒不流汗。
竅陰、治手足煩熱。汗不出轉筋。命門、(見頭痛。)肺俞、(見汗。)療汗不出。(明)曲澤、療汗出不過肩。(見唾血。)曲澤、主汗出不過肩。(甲見傷寒寒熱。)魚際、療汗不出。(見寒熱。)
白話文:
竅陰:治療手足煩熱,汗不出,轉筋。
命門:(可參考頭痛的治療方法。)
肺俞:(可參考汗的治療方法。)治療汗不出。
(明)曲澤:治療汗出不過肩。(可參考吐血的治療方法。)
曲澤:治療汗出不過肩。(跟甲在傷寒寒熱中看到的方法一樣。)
魚際:治療汗不出。(可參考寒熱的治療方法。)
2. 傷寒無汗
大都、療熱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目眩煩心。四肢腫。(明下)凡溫病身熱五日以上。汗不出。刺太泉留針一時取針。若未滿五日。禁刺。勞宮、主熱病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甲乙亦云、主熱病煩滿欲嘔噦。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脅不可反側。咳滿。溺赤小便血。
白話文:
大都會附近地區,治療熱性病卻汗出不來。手腳冰涼。肚子脹滿容易嘔吐。頭暈心煩。四肢腫脹。(明代下半葉)凡是溫性病毒感染導致的身體發熱,超過5天還沒有出汗。針灸「太泉穴」,留針一小時後取出。如果還沒滿5天,禁止針灸。「勞宮穴」,主治熱性病已超過三天,出不了汗。煩躁不安。甲乙兩人也說,主治熱性病毒感染導致的心煩意亂想吐或打嗝。超過三天沒有出汗。煩躁不安。胸部和肋骨部位不能翻身,咳嗽腹滿。小便赤紅帶血。
衄不止。嘔吐血。氣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口中爛。掌中熱。欲嘔。(千)孔最、主臂厥熱痛。汗不出。(明云。熱病汗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出汗。經渠、陽池、陽谷、合谷、(明下同。)前谷、內庭、後谿、腕骨、支溝、(明下同。)厲兌、衝陽、解谿、主熱病汗不出。
白話文:
鼻血不止。嘔吐血。氣逆噯氣不止。咽喉疼痛。不能進食。經常口渴。口腔潰爛。掌中發熱。想嘔。孔最穴,治療手臂厥熱疼痛。汗不出。(明雲:熱病汗不出。)都可以利用灸刺此穴來治療,此穴可以發汗。(現代研究指:上述穴位灸刺,具有清熱通絡、止血止痛之效,適合作為熱病汗不出之治療。)經渠穴、陽池穴、陽谷穴、合谷穴,前谷穴、內庭穴、後谿穴、腕骨穴、支溝穴,厲兌穴、衝陽穴、解谿穴,治療熱病汗不出。
中衝等、主熱病汗不出。(見傷寒諸病。)命門、膀胱俞、上管、曲差、上星、陶道、天柱、上髎、懸釐、風池、主煩滿汗不出。飛揚、主下部寒熱。汗不出。體重。玉枕、大杼、肝俞、心俞、鬲俞、陶道、主汗不出。淒厥惡寒。光明、主腹足清。寒熱汗不出。曲泉、主身熱頭痛。
白話文:
中衝穴等,主治熱病不出汗。(見傷寒諸病。)命門穴、膀胱俞穴、上管穴、曲差穴、上星穴、陶道穴、天柱穴、上髎穴、懸釐穴、風池穴,主治煩躁、滿悶、不出汗。飛揚穴,主治下半身寒熱。不出汗。體重。玉枕穴、大杼穴、肝俞穴、心俞穴、鬲俞穴、陶道穴,主治不出汗。四肢冰冷,怕冷。光明穴,主治腹足清冷疼痛。寒熱不出汗。曲泉穴,主治身體發熱,頭痛。
汗不出。魚際、主頭痛不甚汗出。尺澤、主氣隔喜嘔。鼓頷。不得汗。煩心身痛。掖門、中渚、通理、主熱病先不樂。頭痛面熱無汗。傷寒溫病、善搖頭顏清。汗出不過肩。曲澤主之。(甲)委中、治熱病汗不出云云。取其經血立愈。(銅)孔最、治熱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壯。
白話文:
-
汗不出。
-
汗水無法排出的情況下。
-
魚際、主頭痛不甚汗出。
- 在手背虎口下方,大拇指根部旁邊的穴位,主治頭痛,汗水排出不順暢的情況。
-
尺澤、主氣隔喜嘔。鼓頷。不得汗。煩心身痛。
- 在手肘內側橫紋約兩指寬處的穴位,主治胃氣上逆,嘔吐、頸部腫脹,汗水無法排出,心煩身痛的情況。
-
掖門、中渚、通理、主熱病先不樂。頭痛面熱無汗。傷寒溫病、善搖頭顏清。汗出不過肩。曲澤主之。(甲)
- 在腋下與胸部之間的穴位,主治發熱、頭痛、面紅、無汗。傷寒、溫病的人,會不斷搖頭,臉色蒼白,汗水排不出。曲澤穴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
委中、治熱病汗不出云云。取其經血立愈。(銅)
- 在膝蓋後面、股二頭肌肌腱與腓腸肌肌腱之間的穴位,可以治療發熱、汗水無法排出的情況。刺這個穴位可以使經血排出,立即康復。
-
孔最、治熱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壯。
- 在腳踝外側,小趾外側的穴位,可以治療發熱、汗水無法排出的情況。這個穴位可以灸三壯。
白話文:
手背虎口下方、大拇指根部旁邊的魚際穴,可以治療頭痛和出汗不暢。手肘內側橫紋約兩指寬處的尺澤穴,可以治療胃氣上逆、嘔吐、頸部腫脹、出汗不暢、心煩身痛。腋下與胸部之間的掖門穴、中渚穴,以及手肘內側的曲澤穴,可以治療發熱、頭痛、面紅、無汗,以及傷寒、溫病伴隨的搖頭、臉色蒼白、汗水排不出等症狀。膝蓋後面股二頭肌肌腱與腓腸肌肌腱之間的委中穴,可以治療發熱、汗水無法排出。腳踝外側小趾外側的孔最穴,也可以治療發熱、汗水無法排出,並且可以用艾灸治療。
即汗出。(明下同。)陷谷、厲兌、鬲俞、中渚、大都、(見腹滿。)支溝、陽谷、(明同。)腕骨、前谷、治熱病汗不出。懸顱、治熱病煩滿。汗不出。(明同。)懸釐、治熱病汗不出。頭偏痛。煩心不欲食。譩譆、治熱病汗不出。大杼、治傷寒汗不出。脊強。經渠、治熱病汗不出。
白話文:
汗液馬上排出。(同下)陷谷、厲兌、鬲俞、中渚、大都、(主治腹滿。)支溝、陽谷、(同前)腕骨、前谷,治療熱病汗不出。懸顱,治療熱病心煩氣滿。汗不出。(同前)懸釐,治療熱病汗不出。頭痛偏痛。心中煩悶不想吃東西。譩譆,治療熱病汗不出。大杼,治療傷寒汗不出。脊柱強直。經渠,治療熱病汗不出。
暴痹喘。足(明作逆。)心痛。嘔吐。商陽、治熱病汗不出。(明下同。)中衝、治熱病汗不出。掌熱。身如火。心痛煩滿。舌強。太谿、治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消癉。大便難。風池、治溫病汗不出。目眩、苦頭痛。太陵、治熱病汗不出。臂攣腋腫。善笑不休。心懸若飢。
白話文:
暴發的閉塞症,導致呼吸困難、喘不過氣。足部發逆、疼痛,並伴隨著心臟疼痛。還會嘔吐。商陽穴,可以治療熱病不出汗的症狀。中衝穴,可以治療熱病不出汗的症狀。手心發熱,像著了火一樣。身體就像著了火一樣發熱,並伴隨著心臟疼痛,感覺煩悶、飽脹,舌頭僵硬。太谿穴,可以治療熱病不出汗的症狀。默默無語,喜歡睡覺,小便發黃,消瘦減少,大便困難。風池穴,可以治療溫病不出汗的症狀。頭暈、頭痛。太陵穴,可以治療熱病不出汗的症狀。手臂攣縮、腋下腫脹,並伴隨著不停地傻笑,心裡懸空,像是飢餓一樣。
喜悲泣驚恐。目赤。小便如血。嘔逆。狂言不樂。勞宮、治熱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脅痛不可轉。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食飲不下。光明、治熱病汗不出。卒狂。虛則痿痹坐不能起。實則足䯒熱膝痛。身體不仁。善齧頰。中衝、治熱病煩悶。汗不出。掌熱。
白話文:
-
喜、悲、泣、驚、恐都容易引起眼睛發紅,小便帶血,嘔吐反胃,說胡話,情緒不佳。
-
勞宮穴:治療熱病三天都不出汗,心中驚慌,胸脅疼痛無法轉動,大小便出血,衄血不止,氣逆嘔吐,口渴,吃不下東西。
-
光明穴:治療熱病不出汗,突然發狂。正虛的話容易痿痺,坐不起來。正實的話,腿彎熱脹,膝蓋疼痛,身體麻木,喜歡咬自己的腮幫子。
-
中衝穴:治療熱病鬱悶煩躁,不出汗,手掌發熱。
身如火。心痛舌強。(明下云。身熱如火。頭痛如破。)天池、療熱病汗不出。胸滿頸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胸中有聲。喉喝。(明下相識患陰證傷寒。四肢厥冷不省。予與理中湯服。至第二服。汗出如雨矣。神哉。)
白話文:
身上像著火。心痛、舌頭僵硬。(另有一本中醫古籍上寫到,身體像發熱著火一樣,頭痛如裂開。)天池穴,治療因發熱的病導致不出汗。胸部脹滿,頸部疼痛。四肢無力抬不起。腋下腫脹。氣往上衝,胸中有響聲。喉嚨疼痛。(另有一本中醫古籍上記載,有一位熟人患有導致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我給他服用理中湯,服用到第二劑,汗水像雨一樣流出來了。真是太神奇了。)
3. 發背
(癰疽,瘍瘻,余見痔漏)
頻刺風門。泄諸陽熱氣。背永不發癰疽。(銅)灸發背法。或不見瘡頭。以濕紙敷。先乾者是。以大蒜去皮生切錢子。先安一蒜錢在上。次艾灸三壯。換蒜復三灸。如此易無數。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方住。若第一日急灸減九分。二日灸減八分。至第七日尚可。自此以往。
白話文:
經常針刺風門穴,來排出陽性熱氣,背部就不會長癰疽。(銅針)灸治背部發癰疽的方法:或是看不到瘡口,用濕紙敷上,先乾的地方就是瘡口。用大蒜去皮生切成錢幣大小。先放一片蒜片在上面,然後灸三壯,換掉蒜片再灸三壯,如此反覆多次,等到疼痛處不再疼痛,不疼痛處又開始疼痛了,才停止。如果第一天急灸,則減少九分;第二天灸,則減少八分,一直到第七天。從此以後,就可以停止灸治了。
灸已後時。灸訖、以石上生者龍鱗薜荔洗研取汁湯溫呷。即瀉出惡物去根。凡疔瘡頭瘡魚臍等瘡。一切無名者悉治。(集效)凡發腫至堅有根者,名曰石癰。治法當上灸之百壯。石子當碎出。如不出。益壯乃佳。(千)論曰:凡發背皆因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鍾乳而發者。
白話文:
針灸之後。灸完後,用生長在石頭上的龍鱗薜荔研磨,取汁液溫熱服用。即可瀉出惡物,去除病根。凡疔瘡、頭瘡、魚臍等瘡。一切不知名的瘡都可以治療。(集效方)凡是腫脹到堅硬有根的,叫做石癰。治療方法應該在上面灸百壯。石子就會碎裂而出。如果不出,多灸一些就更好了。(千金方)論說:凡是背部發作的,都是因為服用了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也有單獨服用鍾乳而發作的。
又有生平不服而自發背者。其候率多於背兩胛間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為事。日漸長大。不過十日。遂至於死。臨困之時。以闊三寸高一寸瘡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中皆膿出。尋時失音。所以養生者,小覺背上癢痛有異。即火急取淨土水和為泥。
白話文:
還有一種從生下來一直不服氣,因而自己長出肉瘤的背瘡。這種情況通常起於背部兩肩胛骨之間,開始像粟米般大小,有時疼痛或發癢,然後變成紅色。人們通常一開始並不以為意,但它會逐漸長大,不到十天就會死亡。在死亡前,會出現一個寬三寸、高一寸的瘡口,有數十個孔。用手按壓,所有孔中都會流出膿。不久後就會失聲。所以,養生的人,如果感覺到背上有異樣、疼痛或發癢,應立即用乾淨的泥土和水混合成泥來敷蓋。
捻作餅子。厚二分、闊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帖著瘡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子即瘥。如榆莢大。灸七七餅炷即瘥。如錢大、可日夜灸。不限炷數。仍服五香連翹湯、及鐵漿諸藥攻之。乃愈。凡腫起背胛中。頭白如黍粟。四邊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
即名發背。禁房室酒肉蒜面。若不灸治。即入內殺人。若灸當瘡上七八百壯。有人不識。多作雜腫治者。皆死。
白話文:
做成直徑一寸半、厚度二分的餅,用大粗艾做成艾柱,放在泥上,貼著瘡上灸。一個艾柱做完就換一個餅。腫物像粟米大時,可灸七個餅就會痊癒。如果腫物像榆莢大,灸七七個餅就會痊癒。如果腫物像銅錢那麼大,可以晝夜灸,不限灸的次數。還要服五香連翹湯以及鐵漿等藥來攻治,就可痊癒。凡是腫脹生長在肩胛部位,表面白色像黍粟,四邊部位腫脹發紅發黑,令人煩悶不安。
郭戶為予言。鄉里有善治發背癰疽者。皆於瘡上灸之。多至三二百壯。無有不愈。但艾炷小作之。炷小則人不畏灸。灸多則作效矣。蓋得此法也。然亦不必泥此。近有一醫以治外科得名。有人發背瘡大如碗。有數孔。醫亦無藥可治。只以艾遍敷在瘡上。灸之久而方疼。則以瘡上皆死肉。故初不覺疼也。旋以藥調治之愈。蓋出於意表也。
白話文:
郭戶告訴我,鄉裏一位擅長治療背部的膿瘡和毒瘡的醫生,總是直接在傷口上艾灸,最多灸到三百多次,沒有治不好的。但他用艾柱很小,艾柱小病人就比較不怕灸了,艾灸多了就會有效了,我想大概就是這個方法吧。
但也不一定要拘泥於此。最近有個醫生因專治外科而享有盛名,有一個背部長了一個碗大的膿瘡,還有好幾個膿孔。這位醫生也沒有藥可治,只是把艾灸敷完全部敷在膿瘡上,灸了很久才開始覺得疼,這是因為膿瘡上的都是死肉,所以才一開始不覺得痛。他用藥調治後,病情才痊癒。這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療效。
王蘧疽發於背。張生以艾火加瘡上。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壯。知痛乃已。明日鑷去黑痂。膿血盡潰。膚理皆紅。亦不復痛。始別以藥附之。日一易焉。易時旋剪去黑爛惡肉。月許瘡乃平。是歲秋夏間。京師士大夫病疽者七人。余獨生。此雖司命事。然固有料理。不知其方。
白話文:
王蘧得疽發作在背上,張生病人用艾火灼燒在瘡口上,從早上到傍晚,一共燒了150壯,直到疼痛好轉才停止,第二天用鑷子夾掉黑色的痂,膿血流盡後露出了紅色的皮膚,這時已經不痛了。然後用藥慢慢敷在瘡口上,每天換一次藥,每次換藥時就會剪掉黑色的腐爛的肉。過了一個多月瘡口才平復。那年秋天的時候,京都患疽病的人有七個,只有我華佗一個人生還。這雖然是天意,但人的精心救護也是有用的。如果不知道此方是難以救治的。
遂至不幸者。(見王蘧發背方序。)陽輔、治腋腫疽馬刀。(見腰腳痛。)犢鼻、治膝臏癰腫。(見膝痛。)竅陰、主營(明作骨。)疽發厲。項痛引頭(明同。)目痛。(銅云。治癰疽頭痛心煩。)凡疽卒著五指。筋急不得屈伸者。灸踝骨中央數十壯。或至百壯。附骨疽。
白話文:
於是導致不幸的事情發生。(見王蘧發背方序。)陽輔,治療腋下腫瘤和疽瘡馬刀。(見腰腳痛。)犢鼻,治療膝蓋骨癰腫。(見膝痛。)竅陰,主治營(明朝寫作骨)疽發厲。項部疼痛牽引到頭部(明朝同)。眼睛疼痛。(銅說。治療癰疽頭痛心煩。)凡是疽瘡突然發作在五個手指上。筋急得無法屈伸者。灸踝骨中央數十次。或到一百次。膿疽附著在骨頭上。
灸間使後一寸。隨年壯。立瘥。天突、療肺癰。唾膿血。氣壅不通。(明)膻中、療肺癰。咳嗽上氣。唾膿。不下食。胸中氣滿如塞。小海、治瘍腫振寒。太衝、臨泣、(見腋腫。)治馬刀瘍瘻。單方歌云、惡患是石癰。不針可藥取。當上灸百壯。石子出如雨。
白話文:
灸法:針灸間使穴之後,再往下扎一寸。隨著年歲增長,立馬見效。天突穴,治療肺癰。能吐出膿血。氣鬱結不通暢。(明堂穴)膻中穴,治療肺癰。咳嗽,氣往上衝,能吐出膿。吃不下東西。心口氣滿,像被塞住一樣。小海穴,治療瘡腫,發冷。太衝穴、臨泣穴,(見腋下腫脹。)治療馬刀傷口化膿、瘻管。單方歌中說,皮膚痛是石癰。不針灸可以吃藥治療。石癰上面灸百壯,石子會像雨一樣掉出來。
余嘗為劉和叔序灸癰疽方云:必以毒藥攻於內。伐其根也。又以火艾灼其外。宣其毒也。法盡於此矣。癰疽始作。灼艾服大黃等藥。無不愈者。(大黃宜隨人虛實服。)王子高病背疽。京師外醫以為不可治。得一徐人教以灼艾如棗大。近千壯。魯直數患背瘡。亦灼艾而愈。灸為第一法也。(必)
白話文:
我曾經寫了一篇《劉和叔灸癰疽方》,說必須用有毒的藥物攻治於內,伐除病根。又用火艾灼燒它的外部,宣散其毒性。方法也就到此為止了。癰疽開始發作時,灼燒艾條並服用大黃等藥物,沒有不治癒的。(大黃的服用量應根據人的虛實情況而定。)王子高背上長了癰疽,京城的醫生認為不能治癒。後得一徐州人教他以灼艾如棗子大小,近千壯,才得以痊癒。魯直多次患背瘡,也是用灼艾的方法治癒的。灼艾是治療癰疽的首要方法。(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