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執中

《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七 (1)

回本書目錄

針灸資生經第七 (1)

1. 傷寒

(熱病,陰證,陽證)

凡熱病、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針。身痹洗淅振寒。季脅支滿痛。熱病先腰脛酸。喜渴數飲。身清。清則項痛而寒且酸。足熱不欲言。頭痛顛顛然。先取湧泉。及太陽井滎。熱中少氣厥寒灸之。熱去。灸湧泉三壯。煩心不嗜食。灸湧泉。熱去四逆喘氣。偏風。身汗出而清。皆取俠谿。

白話文:

  1. 凡是熱病,刺入陷谷穴。足部先感覺寒冷,寒氣上升到膝蓋,就拿出針。身體麻痹,怕冷,顫抖。季脅支滿疼痛。

  2. 熱病先出現腰部和脛骨痠痛,喜歡喝水,口渴,身體發熱。熱退後,頸項疼痛,寒冷且痠痛。足部發熱不想說話。頭痛眩暈。先取湧泉穴及太陽井的滎穴。

  3. 熱中,氣虛,厥寒,用灸法治療。熱退後,灸湧泉穴三壯。煩躁,不想吃東西。灸湧泉穴。熱退,四肢逆冷,喘氣。偏風,身體出汗且熱,都取俠谿穴。

凡溫病身熱五日以上。汗不出。刺太泉留針一時取針。若未滿五日者。禁針。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喜嘔。嘔已乃衰。即取公孫及井俞。實則腸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多飲。不嗜臥。虛則鼓脹。腹中氣大滿熱痛。不嗜食。霍亂。公孫主之。凡熱病煩心。

白話文:

  1. 凡是得了溫病,發燒超過五天,沒有出汗,針刺太泉穴,留針1個小時後取出。如果發燒未滿五天,不可針刺。

  2. 如果經常嘆息,不想吃東西,常常發冷或發熱,出汗,病情加重後喜歡嘔吐,嘔吐後就衰弱,立即針刺公孫穴和井俞穴。如果病情是實證,則會出現腸中劇烈絞痛,厥冷,頭面腫脹,煩躁不安,狂妄,多喝水,不想睡覺。如果病情是虛證,則會出現腹脹,腹中氣體很大,腹中滿熱疼痛,不想吃東西,霍亂,用公孫穴主治。

  3. 凡是熱病煩躁不安,可以用公孫穴主治。

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後取大溪。大指間動脈。皆先補之。凡溫病可針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顳顬穴、針灸治溫病。(見黃疸。)指迷方,灸陰毒傷寒法。其狀不躁不渴。唇青腰背重。

白話文:

  • 腳怕冷、容易出汗,先取然谷,後取大溪、大指之間的動脈,都要先補。

  • 所有溫病都可針刺 59 個穴位。

  • 全身上下總共有 655 個穴位,其中有 36 個穴位,不能灸,否則有害。另有 79 個穴位,針刺會引起災難。

  • 江南諸派醫生把仲景要方祕而不傳。

  • 顳顬穴,可用針灸治療溫病。(參閱黃疸)

  • 指迷方,灸陰毒傷寒的方法。病狀是病人不煩躁、不口渴。嘴脣青紫、腰背沉重。

咽喉及目睛痛。心腹煩疼。舌縮面青。吃噫氣喘。嘔逆冷汗。向暗不語。以生蔥約十餘莖去根粗皮。顛倒紙卷徑闊二寸。勿令緊。欲通氣。以快刀切。每一餅子高半寸。安在臍心。用熨斗火熨。蔥軟易之。不過十餘次。患人即蘇。後服正氣藥。灸結胸傷寒法。其狀胸滿短氣。

白話文:

咽喉及眼睛疼痛,心腹煩悶疼痛,舌頭縮短,臉色青紫,氣喘嘔逆,嘔吐冷汗,怕見光不敢說話。

用生蔥大約十幾根,去掉根部和粗皮。顛倒著用紙捲成直徑二寸的圓餅,但不要太緊,否則會阻礙氣體流通。用快刀切開,每個餅子高半寸。將它們放在肚臍上,用熨斗加熱熨燙。當蔥變軟後就需要更換。不要超過十幾次,病人就會甦醒過來。然後服用正氣藥。

灸結胸傷寒的方法:症狀是胸部悶脹,呼吸急促。

按之即痛。或吐逆滿悶。或大便不通。諸藥不能救者。巴豆七粒、和皮。肥黃連七寸。去須。同搗爛作一丸。安在臍心上。以手按下稍實緊。捻艾皂子大於藥上灸。甚者不過三五壯立愈。續用補藥一二日。若病半月微有氣。皆療。治氣虛陽脫。體冷無脈。氣息欲絕。不省人事。

白話文:

壓按腹部就會疼痛。或者嘔吐、反胃、腹脹。或者大便不通。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

巴豆七粒,連皮一起使用。肥黃連七寸,去除須子。一起搗爛成一丸。放在肚臍的中心上。用手向下按,稍加用力使之緊貼。拿艾草和皁角搗成與藥丸大小相當的量,放在藥上灸。情況嚴重的,不過灸三到五壯就立刻痊癒。再繼續使用滋補藥物一兩天。如果患病半個月,稍微還有點氣息,都能治癒。治療氣虛陽脫,身體冰冷沒有脈搏,氣息將絕,不省人事。

及傷寒陰厥。百藥不效。蔥熨法。蔥以索纏如盞許大。切去根及葉。惟存白長二寸許。如大餅倓。先以火脅一面令通熱。艾勿令灼人。及以熱處搭病人臍連臍下。其上以熨斗滿貯火熨之。令蔥餅中熱氣熨入肌肉中。須預作三四餅。一餅壞不可熨。又易一餅。良久,病人當漸醒。

白話文:

用於治療因傷寒而引起的昏迷不醒(即陰厥),各種藥物都無效的情況。

蔥熨法:

  1. 將蔥用繩子纏繞,使其成為一個杯子大小的圓餅。

  2. 切掉蔥根和蔥葉,只留下蔥白色的部分,長約兩寸。

  3. 像烙大餅一樣,把蔥餅烙熟。

  4. 先用火烤蔥餅的一面,使其通熱,但不要烤焦。

  5. 將烤熟的蔥餅放在病人的肚臍上,再用熨斗盛滿火,熨在蔥餅上。

  6. 使蔥餅中的熱氣熨入肌肉中。

  7. 提前準備三、四個蔥餅,一個蔥餅不能熨太久,需要及時更換。

  8. 經過一段時間,病人會逐漸清醒甦醒。

手足溫。有汗則瘥。更服四逆湯輩溫其內。萬萬無憂。予伯兄病傷寒。冥冥不知人。八日。四體堅冷如石。藥不復可入。用此遂瘥。集賢校理胡全夫用此拯人之危。不可勝數。(良)初得病、或先頭痛身寒熱。或澀澀欲守火。或腰背強直。面目如飲酒狀。此傷寒初得一二日。

白話文:

手腳溫暖,流汗後就能治癒。繼續服用四逆湯之類的藥物溫暖身體的內部。一定不會留下後遺症。我的伯父得了傷寒,神志不清,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經過八天,全身僵硬冰冷,像石頭一樣。藥物很難進入體內。用這個方法終於治癒了。集賢殿校理胡全夫用這個方法拯救過很多面臨危險的人,數不勝數。(又)生病初期,可能會先出現頭痛、身體發冷發熱。或者感覺發冷,想靠近火取暖。或者腰背部僵硬,臉色像喝醉酒一樣。這是傷寒發病後一兩天的症狀。

但列火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十壯。大人可五十壯。小兒可三壯。亦隨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千)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髮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髮際入發中灸繩頭。

白話文:

但是,如果仍然嚴重的熱毒攻心,則需要另外針灸心下的三個穴位。第一個穴位離開心下一寸,稱為巨闕穴。第二個穴位離開心下二寸,稱為上管穴。第三個穴位離開心下三寸,稱為胃管穴。每個穴位都需要施灸五十壯。如果是成年人,可以灸五十壯;如果是小孩,可以灸三壯。也可以根據病人的年齡,酌情增減灸壯數目。(乾)如果病人得病超過三天以上,則應該先在胸部上方施灸二十壯。用繩子測量從鼻子正上方到髮際的長度,然後將繩子對摺,取一半的長度。再從髮際將繩子的一端穿入髮中,並在繩子的另一端施灸。

名曰天聰。又灸兩顳顬。又灸兩風池。又灸肝俞百壯。余處各二十壯。又灸太衝三十壯。神驗。

凡治傷寒。惟陰證可灸。余皆當針。故千金方惟云刺取。而素問亦云病甚者為五十九刺。所以瀉諸陽胸中胃中四肢五臟之熱也。(見熱論篇。)若溫病身熱五日以上。汗不出。可刺巴豆。未滿五日。禁針爾。(千金)而千金於頭痛身寒熱病。乃灸巨闕上中管三處。豈亦是陰證耶。其狀蓋云或澀澀欲守火是也。醫者當辨之。

白話文:

凡是治療傷寒。只有陰證可以灸。其他都應該針灸。所以《千金方》只說「針刺」。而《素問》也說「病情嚴重的,要進行五十九次針刺」,這是為了瀉出體內諸陽、胸中、胃中、四肢、五臟的熱氣。(詳見《熱論篇》)如果患有溫病,體溫高於五日,並且沒有出汗。可以用巴豆針刺。如果不足五日,就禁止針灸。(見《千金方》)而《千金方》中提到,對於頭痛身寒熱的疾病,則應灸巨闕、上中管三個穴位。這難道也是陰證嗎?從其症狀描述來看,「澀澀欲守火」大概是這種情況。醫生們應該辨別清楚。

通里、治熱病。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臑痛。實則肢腫。虛則不能言。苦嘔。喉痹。少氣遺溺。(銅)期門、治婦人傷寒過經不解。當針期門。使經不傳。中管、療天行傷寒。(明)曲澤、療傷寒病溫濕。身熱口乾。鬲俞、主傷寒嗜臥。

白話文:

內關、通調五臟六腑,治療熱病。突然心煩悶。經常打呵欠和伸懶腰。悲傷恐懼。眼睛眩暈,頭痛。面色赤紅發熱。心悸。手肘、上臂和腿疼痛。實熱則肢體腫脹,虛寒則不能言語。嘔吐劇烈。喉嚨腫痛。呼吸困難,小便失禁。(銅人針)期門穴,治療婦女傷寒過期經期仍不停止。應針刺期門穴。使經絡暢通。中管穴,治療流行傷寒。(明)曲澤穴,治療傷寒病溫熱潮濕。身體發熱口乾。鬲俞穴,主治傷寒嗜好臥牀。

怠惰不欲動搖。身常濕。不能食。(千)少衝、治熱病煩滿。上氣心痛。痰冷少氣。悲恐善(明作喜。)驚。掌熱胸痛。口熱咽酸。乍寒乍熱。手攣不伸。引眼痛。(銅)曲池、治傷寒余疾。皮膚乾燥。通理、主熱病。先不樂數日。(千)魚際、陽谷、主熱病。振慄鼓頷。腹滿陰痿。

白話文:

怠惰不想動彈。身體經常濕冷。不能吃東西。(千金)少衝穴:主治熱病煩熱胸悶、氣逆心痛、痰冷氣短、憂傷恐懼(「明」作憂鬱)、驚駭、手掌發熱胸痛、口熱咽喉發酸、忽冷忽熱、手指攣縮無法伸直、牽引眼睛痠痛等症狀。(銅人)曲池穴:主治傷寒病癒後遺留的疾病、皮膚乾燥脫皮等症狀。通理穴:主治熱病,病人在數日前先不感到愉快。(千金)魚際穴、陽谷穴:主治熱病、戰慄鼓脹下巴、腹滿陰莖痿縮等症狀。

色不變。盡澤、主氣隔喜嘔。鼓頷。不得汗。腎俞、主頭身熱赤。振慄。腰中四肢淫濼。欲嘔。三間、主氣熱。身熱喘。(甲云。寒熱口乾。身熱喘息。目急痛。善驚。)魚際、治熱病寒慄鼓頷。腹滿陰痿。色不變。中衝、少衝、關衝、勞宮、太陵、陽谿、天髎、主熱病煩心。

白話文:

臉色不變。氣血不通、呼吸困難,喜歡嘔吐。腹部隆起。不能出汗。腎俞穴、主治頭身發熱發紅。戰慄。腰部和四肢沉重潮濕。想要嘔吐。三間穴、主治熱氣。身熱喘息。(甲說:寒熱交替口乾舌燥。身熱喘息。眼睛急痛。容易受驚。)魚際穴、治療熱病寒戰,腹部堅硬,陰莖痿軟。臉色不變。中衝穴、少衝穴、關衝穴、勞宮穴、太陵穴、陽谿穴、天髎穴,主治熱病煩躁不安。

心悶汗不出。掌中熱。心痛身熱如火。舌本痛。間使、主熱病煩心。喜噦。胸中澹澹。喜動而熱。巨闕、主煩心喜嘔。曲澤、主傷寒溫病。身熱煩心。口乾。支正、少海、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數飲食。身熱項強痛。天井、主振寒頸項痛。委中、主熱病夾脊痛。風門、治傷寒頸項強。

白話文:

  • 心臟發悶,汗出不暢。手掌心中發熱。心臟疼痛,身體發熱像火一樣。舌根疼痛。

  • 間使穴,主治熱病煩躁不安、心中煩悶。嘔吐。胸部感覺空虛。喜愛走動,走動之後感到發熱。巨闕穴,主治煩躁不安、喜歡嘔吐。曲澤穴,主治傷寒性溫病。身體發熱,心中煩躁不安。口乾。

  • 支正穴、少海穴,主治熱病先出現腰部和脛骨疼痛。喜歡喝水,頻繁進食。身體發熱,頸後僵硬疼痛。

  • 天井穴,主治發冷、頸項疼痛。委中穴,主治熱病引起的脊柱疼痛。風門穴,主治傷寒導致的頸部僵硬。

目瞑。(明有鼻塞字。)多嚏鼻鼽。出清涕。(銅)

陰毒沉困。藥餌難為工。但灸臍中三百壯。艾如半棗。手足不暖。不可治也。(見本事方。)或心迷耳聾叫不應。因食冷得疾者。予以理中湯救數人矣。若復渴則煎五苓散與服。或煎人參湯服。皆效。(千金云。傷寒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未有溫覆而不消也。)

白話文:

毒氣和寒氣侵襲體內,造成身體沉重睏倦,服藥治療的效果也不好。這時只要在肚臍眼上灸三百壯,艾草要像半顆棗那麼大。如果手腳冰冷,就無法治癒。(出自本事方。)或是有的人心神恍惚、耳聾,叫他也不應,通常是因吃生冷食物而得病的。我用理中湯救活了好幾個人。如果還覺得口渴,就煎五苓散給他們喝。或者煎人參湯給他們喝。這些方法都很有效。(千金雲。傷寒大多是由風寒引起的。一開始是外感風寒,侵入體內後就不容易消散,沒有溫暖覆蓋就無法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