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四 (15)
針灸資生經第四 (15)
1. 中風
發即無時。盛即吐沫。心驚煩健忘。(銅)崑崙、主狂易大風。(千)陰蹺、主風暴不知人。偏枯不能行。照海、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視如見星。天井、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悲傷不樂。百會、療青風心風。(見風癇。)肩髃、治偏風熱風。(見中風不語。)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
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痹。夫諸急卒病多是風。初得輕微。人所不悟。宜速與續命湯。依俞穴灸之。夫風者、百病之長。岐伯所言四者。說其最重也。凡風多從背五臟俞入。諸臟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氣息。又冒諸臟故也。肺中風者、其人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者。
肺風之證。視目下鼻上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俞百壯。服續命湯。小兒減之。若急黃者、此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復治。若為急風邪所中。便迷漠恍惚。妄言狂語。或少氣惙惙不能復言。若不求師即治。宿昔而死。即覺、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數十壯。急服續命湯可救。
若涎唾出不收者。既灸當立與湯也。諸陽受風。亦恍惚妄語。與肺病相似。然著緩可經久而死。肝中風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者。肝風之證。若唇色青面黃、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壯。服續命湯。心中風者、其人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悶亂冒絕汗出者。
心風之證。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俞百壯。服續命湯。脾中風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滿。身通黃吐咸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脾俞百壯。服續命湯。腎中風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餅粢大者。尚可治。急灸腎俞百壯。服續命湯。大腸中風者、臥而腸鳴不止。
灸大腸俞百壯。可服續命湯。
鄉里有人忽覺心腹中熱甚。急投藥鋪說其狀。鋪家以為此中風之候。與治風藥而風不作。予中心藏之。至夷陵、見一太守中夏忽患熱甚。不免以水灑地。設簟臥其上。令人扇之。次日、忽中風。數日而殂。人皆咎其臥水簟上而用扇也。暨到澧陽。見一老婦人夏中亦患熱。夜出臥廳上。
次日中風。偶其子預合得小續命湯服。更召醫調理。數日愈。始知人之中風。心腹中多大熱而後作。而小續命湯不可不服也。王令患風。醫以青州白員子排風湯續命湯四物湯黃耆建中湯朮附湯嘉禾散各為一處同和分數服。每服水一碗、棗三枚、生薑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自後與人服皆效。周戶傳三湯四散子。用四君子排風續命湯。嘉禾急風正氣勻氣散。一切風疾無不瘥。)
肝風占候。其口不能言。當灸鼻下人中。次灸大椎。次肝俞五十壯。余處隨年壯。眼暗人灸之得明。二三百壯良。凡心風寒。灸心俞各五十壯。扁鵲曰、凡人心風、灸心俞兩邊各一寸二分。各五七壯。對心是肝俞二穴。主心風腹脹滿。食不消化。吐血痠痛。四肢羸露。不欲食飲。
白話文:
中風
中風發作沒有特定時間,嚴重時會流口水,伴隨心悸、煩躁、健忘等症狀。崑崙穴主治狂躁易患大風;陰蹺穴主治風暴、神志不清、半身不遂;照海穴主治大風、無痛感、視物如星;天井穴主治大風、無痛感、悲傷憂鬱;百會穴治療青風、心風(見風癇);肩髃穴治療偏風、熱風(見中風不語)。岐伯說,中風主要的四種類型:偏枯、風痱、風懿、風痹。許多急症都是由風引起的,初期症狀輕微,常被忽視,應及早服用續命湯,並在俞穴處施灸。風是百病之首,岐伯所說的四種中風是最嚴重的。風邪多從背部五臟的俞穴入侵,各臟腑受病,其中肺受風最危急,因為肺主呼吸,且風邪容易侵犯其他臟腑。肺受風者,會仰臥、胸悶、呼吸短促、氣悶、冒汗。
肺受風的症狀,如果眼白、鼻樑兩側及口唇發白,尚可治療,需緊急在肺俞穴灸一百壯,服用續命湯,兒童劑量減半。如果出現黃疸,表示肺部已受損傷,轉為出血,則不可治療。如果因急性的風邪侵襲,導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或氣息微弱,不能說話,如果不立即求醫治療,很快就會死亡。一旦發病,應立即在肺俞穴、膈俞穴、肝俞穴灸數十壯,並服用續命湯搶救。如果口水流出不止,灸完後應立即服用續命湯。諸陽受風,也會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症狀與肺受風相似,但病程較緩慢,可持續較長時間後死亡。肝受風者,會只能坐著,無法低頭,雙眼及額頭上方略帶青色,這是肝受風的徵兆。如果嘴唇發青、臉色發黃,尚可治療,需緊急在肝俞穴灸一百壯,服用續命湯。心受風者,只能仰臥,不能側臥,會感到胸悶、煩躁、大量出汗。
心受風的症狀,如果嘴唇鮮紅,尚可治療,需緊急在心俞穴灸一百壯,服用續命湯。脾受風者,只能坐著,腹部脹滿,全身發黃,嘔吐鹹液,尚可治療,需緊急在脾俞穴灸一百壯,服用續命湯。腎受風者,只能坐著,腰痛,脅肋兩側沒有黃色斑塊如米飯大小,尚可治療,需緊急在腎俞穴灸一百壯,服用續命湯。大腸受風者,臥床不起,腸鳴不止,需在在大腸俞穴灸一百壯,並可服用續命湯。
鄉下有人突然感到心腹部劇烈發熱,急忙去藥鋪說明病情,藥鋪認為這是中風的徵兆,給了他治療風的藥物,但風邪並未減輕。我將此事記在心裡。到了夷陵,見到一位太守夏天突然感到非常熱,甚至用水灑地,鋪席躺在地上,讓人扇風。第二天,突然中風,幾天後就去世了。人們都責怪他躺在灑了水的席子上並用扇子扇風。到了澧陽,見到一位老婦人夏天也感到很熱,晚上出來睡在廳堂上,第二天中風。恰巧她的兒子事先準備了少量續命湯給她服用,又請來醫生調理,幾天後就痊癒了。由此可知,中風之前,心腹部常有劇烈發熱,因此不可不服用續命湯。王令患風,醫生用青州白員子排風湯、續命湯、四物湯、黃耆建中湯、朮附湯、嘉禾散各一份混合,分次服用。每次服用藥水一碗,大棗三枚,生薑五片,一起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
(後來給其他人服用,都見效。周戶傳授了三種湯藥和四種散劑,用四君子湯、排風湯、續命湯、嘉禾散、急風散、正氣散、勻氣散,治療各種風疾,都痊癒了。)
肝受風的徵兆:不能說話,應先灸鼻下人中穴,然後灸大椎穴,再灸肝俞穴五十壯,其他穴位根據年齡增減灸的壯數。眼睛昏暗者,灸治可以明目,灸二三百壯最好。凡是心受風寒,灸心俞穴各五十壯。扁鵲說,凡人心受風,灸心俞穴兩側各一寸二分,各五到七壯。對應心臟的肝俞穴兩個穴位,主治心風、腹脹、消化不良、吐血、疼痛、四肢瘦弱、不思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