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四 (14)
針灸資生經第四 (14)
1. 風痙(角弓反張)
顱囟、治風痙。(銅)大迎、治風痙口噤。牙疼頰腫。惡寒。舌強不能言。啞門、治寒熱風痙。脊強反折。瘛瘲。天衝、治癲疾風痙。牙齦胖。善驚。脾俞、膀胱俞、主熱痙引骨痛。(千)上關、主瘛瘲。沫出。寒熱痙引骨痛。腎俞、中膂俞、長強、主寒熱痙反折。肝俞、主筋寒熱痙。
筋急手相引。魚際、主痙上氣。失喑不能言。腰俞、主反折。(見月事。)小兒身強角弓反張。灸鼻上入髮際三分三壯。次大椎下節間三壯。(明下)百會、治角弓反張。(銅見中風。)上髎、(見絕子。)腰俞、主脊強反折。(千)
產論云、痙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癇狀。搖頭馬鳴。身反折。宜速灌小續命湯。是也。(此見二十論)又云、產後中風。如角弓狀。無治法。(見十八章。)後人惟用荊芥穗末酒服二錢匕立效。若是則灸未必如藥之速見效也。
白話文:
[風痙(角弓反張)]
- 頭頂部位可用來治療風痙。
- 大迎穴(位於臉部),可用於治療風痙導致的口閉不開,牙齒疼痛,臉頰腫脹,感覺寒冷,舌頭僵硬無法說話。
- 嘖門穴,能治療因冷熱引起的風痙,以及脊椎僵硬彎曲和痙攣。
- 天衝穴,可用於治療癲癇和風痙,牙齦腫脹,易受驚嚇。
- 脾俞、膀胱俞穴,主要用於治療由熱引起的痙攣和骨痛。
- 上關穴,主要用於治療痙攣,口水外流,冷熱交替的痙攣和骨痛。
- 腎俞、中膂俞、長強穴,主要用於治療冷熱交替的痙攣和脊椎彎曲。
- 肝俞穴,主要用於治療筋絡的冷熱痙攣。
- 筋絡緊繃,手互相拉扯,魚際穴可緩解上氣不足,聲音嘶啞無法說話。
- 腰俞穴,主要用於治療脊椎彎曲。
- 對於小孩身體僵硬,呈現角弓反張姿態,可灸鼻上方進入髮際三分處三次,再灸大椎下的節間三次。
- 百會穴,可用於治療角弓反張。
- 上髎穴,腰俞穴,主要用於治療脊椎強直彎曲。
- 產婦若出現風痙,口閉不開,背部僵硬挺直,類似癇病的症狀,搖頭並發出馬鳴聲,身體反折,應迅速給予小續命湯。
- 產後中風,呈現角弓狀,通常無法治療。然而,後人常用荊芥穗末加酒服用,每次兩錢,立即見效。這顯示,針灸可能不如藥物快速見效。
2. 風眩
(余見頭目眩,餘論見風癇)
完骨、療風眩項痛頭強寒熱。(明)當陽、臨泣、療卒不識人。風眩鼻塞。後頂、(見頭風)玉枕、(見目痛。)頷厭、(見偏頭痛。)療風眩。(千)陽谷、主風眩驚手卷。(甲乙手卷作手腕痛。)泄風汗出。腰項急。承光、治風眩頭痛。嘔吐心煩。申脈、治坐如在舟車中。
(見腰腳。)神庭、上星、囟會、主風頭眩。(千)天牖等、前頂等、主風眩(見項風。)攢竹、療頭目風眩。(見目眩。)
千金方載徐嗣伯之言曰、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足。胸上蓄熱實。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瞀。大人曰癲。小兒為癇。則是風眩癲癇本一疾也。不知後人何為析而三之。予因分為三門。且從為之辭。以釋世醫之疑雲。
白話文:
[風眩]
(我見到頭暈目眩的症狀,其餘的討論見風癇)
完骨穴和療風眩項痛頭強寒熱症狀。(明朝的醫學理論)當陽穴和臨泣穴能治療突然失去意識的人,風眩鼻塞等症狀。後頂穴(見頭風)玉枕穴(見目痛)頷厭穴(見偏頭痛)都能治療風眩。(千)陽谷穴,主要治療風眩、驚嚇、手蜷縮。(甲乙手卷記載的是手腕痛)可以排出風汗。腰和頸部緊繃。承光穴,能治療風眩頭痛,嘔吐心煩。申脈穴,能治療坐下時像在船車中的感覺。
(見腰腳)神庭穴、上星穴、囟會穴,主要治療風頭眩。(千)天牖等穴、前頂等穴,主要治療風眩(見項風)攢竹穴,能治療頭目風眩。(見目眩)
《千金方》中記載徐嗣伯的話說:風眩這種疾病,起因於心氣不足,胸上積聚熱氣實結,痰熱相互作用而引發風,風和心相互擾亂,導致昏悶,因此稱之為風眩。成人稱為癲,兒童稱為癇,這說明風眩、癲、癇本來就是一種疾病。不知道後來的人為什麼把它們分成三種。我因此把他們分為三個部分,並附上解釋,來解答世人對醫學的疑惑。
3. 風痹(余見肩髃穴)
天井、治驚悸瘛瘲。風痹臂肘痛。捉物不得。(銅)肩貞、治風痹手臂不舉。肩中熱痛。尺澤、治風痹肘攣。手臂不舉。消濼、治寒熱風痹。項痛肩背急。(明雲頭痛項背急。)膝關、治風痹。膝內痛引臏。不可屈伸。喉咽痛。付陽、治痿厥風痹。頭重䪼痛。髀樞股䯒痛。瘛瘲。
風痹不仁。時有寒熱。四肢不舉。陽輔(見膝痛。)陽關、(並見膝痛。)治風痹不仁。委中、(見腰脊。)治風痹。少海、(見瘰癧。)療風痹。(明)委中、(見腳弱。)下廉、療風濕痹。(見身寒痹。)環跳、治冷風濕痹。(見腰痛。)治卒病肉痹不知人。(見中風。
)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四曰風痹。巢氏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多者為風痹。風痹之狀。肌膚盡痛。而復手足不隨也。醫者當以此求之。速與續命湯。依俞穴灸之云。(詳見千金。)
白話文:
標題: [風痹(參考肩髃穴)]
內容: 天井穴可以治療驚悸、抽搐,以及因風邪引起的臂肘疼痛,使患者無法抓握物品。 肩貞穴主治因風邪引起的手臂不能抬舉,以及肩部熱痛。 尺澤穴可治療風邪導致的肘部攣縮,手臂不能抬舉。 消濼穴用於治療寒熱交替、風邪引起的頸項疼痛和肩背緊張。 膝關穴主治風邪引起的膝內側疼痛並牽連至臏骨,膝關節無法屈伸,同時也能治療咽喉疼痛。 跗陽穴能治療風邪引起的肌肉無力、四肢麻痹,頭部沉重,頭痛,大腿和臀部疼痛,抽搐。
因風邪導致的麻木感,伴隨寒熱交替,四肢無法活動,可治療的穴位包括陽輔穴(參考膝痛章節)、陽關穴(同樣參考膝痛章節)、委中穴(參考腰脊章節)、少海穴(參考瘰癧章節),這些穴位都能治療風痹。
委中穴(參考腳弱章節)和下廉穴都能治療風溼痹症(參考身寒痹章節)。環跳穴主治冷風和溼氣引起的痹症(參考腰痛章節),同時也能治療突然發作的肌肉麻痹,使人失去知覺(參考中風章節)。
岐伯說,中風大致有四種類型,其中一種是風痹。巢氏認爲,風、寒、溼三種邪氣合而爲一,形成痹症。其中風邪佔主導的被稱爲風痹。風痹的症狀表現爲全身皮膚疼痛,手腳不靈活。醫生應當根據這些症狀來診斷,並儘快給予續命湯治療,同時依據特定穴位進行艾灸(詳細內容見《千金方》)。
4. 中風
(中風寒熱,餘論見偏風)
小兒但是風病諸般醫治不差。灸率谷。(明下)黃帝療中風。眼戴上及不能語者。灸第二椎第五椎上。各十壯。齊下火。炷如半棗核大。立瘥。黃帝問岐伯曰、中風半身不遂。如何灸。答曰、凡人未中風一兩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時足脛上忽酸重頑痹。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
急灸三里、絕骨四處三壯。後用蔥薄荷桃柳葉煎湯淋洗。驅逐風氣於瘡口出。灸瘡春較秋灸。秋較春灸。常令兩腳有瘡為妙。凡人不信此法。飲食不節。酒色過度。忽中此風。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宜七處齊下火。各三壯。風在左灸右。右灸左。百會、耳前髮際肩井、風市、三里、絕骨、曲池七穴神效。
不能具錄。依法灸。無不愈。灸風中府。手足不隨。其狀覺手足或麻或痛。良久乃已。此將中府之候。病左灸右。病右灸左。因循失灸廢者。灸瘡春較秋灸。秋較春灸。取盡風氣。(集效)百會、曲鬢、肩隅、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共十三穴。灸風中藏。氣塞涎上不語。
極危者。下火立效。其狀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此將中藏之候。不問風與氣。但依次自上及下。各灸五壯。日別灸隨年壯。凡遇春秋。常灸以泄風氣。素有風人。可保無虞。此能灸暴卒。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足三里、共十二穴。
集效方云、治風莫如續命防風排風湯之類。此可扶助疾病。若救危急。必火艾為良。此論亦當。
範子默自壬午五月間口眼喎斜。灸聽會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無力。灸百會發際等七穴得愈。未年八月間。氣塞涎上不能語。金虎丹加膩粉服至四丸半。氣不通。涎不下。藥從鼻中出。魂魄飛揚。如墜江湖中。頃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氣遂痛。吐幾一碗許。繼又下十餘行。
伏枕半月餘遂平。爾後方覺意思少異於常。心中憒亂。即便灸百會風池等穴立效。本事方云、十二穴者、謂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隅、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髮際、大椎、風池也。依而用之。立效。
氣塞涎上不能語。心中風候也。巢氏病源常論之。古方雖謂但得偃臥。悶絕汗出者。心中風之候。恐未盡也。范公灸得氣通。蓋灸百會之力。其吐幾一碗下十行者。豈服金虎丹加膩粉所致耶。(必用方戒人服金虎等丹。)
風池、療大患風者。先補後瀉。少可患、以經取之。(明)肝俞、療中風支滿。短氣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閉塞。陰蹺、療偏枯不能行。大風暴不知人。臥驚視如見星。臨泣、治卒中風不識人。(銅)解谿、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瘈驚。膝股䯒腫轉筋。
目眩頭痛。勞宮、治中風善怒。悲笑不休。手痹。內關、治中風肘攣,實則心暴痛。虛則心煩惕惕。風頭耳後痛。煩心。足不收失履。口喎僻。頭項瘈痛。牙車急。完骨主之。(甲)心俞、治心中風。語悲泣。(銅見狂走。)百會、治風癇中風。角弓反張。或多哭。言語不擇。
白話文:
中風
小兒風病久治不癒,可用艾灸率谷穴。(效果顯著)黃帝治療中風,眼瞼上吊、不能說話的病人,灸第二、第五頸椎上,各十壯,齊下火(艾灸時,同時施灸多個穴位),艾炷如半棗核大小,即可痊癒。黃帝問岐伯:中風半身不遂,如何灸治?岐伯答:凡人中風前一兩個月,或三五個月,足脛忽感酸重麻痹,很久才緩解,這是將要中風的徵兆。應立即灸三里、絕骨穴各三壯,之後用蔥、薄荷、桃葉、柳葉煎湯洗患處,驅除風邪。春季灸瘡比秋季灸瘡好,秋季灸瘡比春季灸瘡好,最好讓雙腳經常有灸瘡。一般人不相信這種方法,飲食不節制,縱慾過度,突然中風,言語含糊不清,半身不遂,宜灸百會、耳前髮際、肩井、風市、三里、絕骨、曲池七個穴位,每個穴位齊下火(同時施灸多個穴位),各三壯。風在左側灸右側,風在右側灸左側。效果奇佳,但穴位眾多,無法一一列舉,依法灸治,無不痊癒。灸風府穴,手腳不靈活,感覺手腳麻木或疼痛,很久才消退,這是將要中風的徵兆,左側病灸右側,右側病灸左側。延誤灸治者,春季灸瘡比秋季灸瘡好,秋季灸瘡比春季灸瘡好,要徹底清除風邪。(《集效方》)百會、曲鬢、肩隅、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共十三個穴位,灸治風邪鬱結。氣血阻滯,涎液阻塞,不能說話,病情危急者,立即灸治,效果顯著。感覺心中煩亂,精神不振,或手腳麻木,這是風邪鬱結的徵兆,不論是風邪還是氣滯,都應依次從上往下灸,每個穴位灸五壯,每天灸的穴位數與年齡相同。春秋季節,經常灸治以泄除風邪,體質虛弱的人,可預防中風。此法能治療中風猝發。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足三里,共十二個穴位。
《集效方》記載:治療風邪,不如服用續命防風排風湯等藥方,這些藥方可以扶助正氣,但治療危急重症,必須依靠艾灸。此說亦然。
范子默壬午年五月間,口眼歪斜,灸聽會等三個穴位後即恢復正常。右手腳麻木無力,灸百會、髮際等七個穴位而痊癒。未年八月間,氣血阻滯,涎液阻塞,不能說話,服用金虎丹加膩粉至四丸半,氣血不通,涎液下不去,藥物從鼻孔流出,魂魄飄忽不定,如墜入水中,幾乎死亡,灸百會、風池等左右共十二個穴位,氣血流通,吐出約一碗痰涎,接著又排出十多行大便,臥床半月餘而痊癒。此後,僅感覺精神稍有異常,心中煩亂,立即灸百會、風池等穴位,立即見效。《本事方》記載,十二個穴位是指: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隅、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髮際、大椎、風池。依法施灸,效果顯著。
氣血阻滯,涎液阻塞,不能說話,是心中風的徵兆,《巢氏病源》常論及此。古方雖說只要臥床休息,出汗昏厥者,是心中風的徵兆,恐怕並不全面。范公灸治後,氣血通暢,大概是百會穴灸治的功效,吐出一碗痰涎,排出十多行大便,豈是服用金虎丹加膩粉所致?(應避免服用金虎等丹藥。)
風池穴,治療頑固性風疾,應先補後瀉,病情較輕者,可根據經絡取穴。(明代醫籍)肝俞穴,治療中風導致胸悶,呼吸短促,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吐血,視力模糊,阻塞。陰蹺穴,治療半身不遂,不能行走,暴風中風,不認識人,臥床休息,驚恐,視物如星。臨泣穴,治療中風猝發,不認識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解谿穴,治療風邪導致的面部浮腫,面色黑,厥氣上逆,腹脹,大便不通,抽搐,膝蓋大腿腫脹,肌肉痙攣,頭暈頭痛。勞宮穴,治療中風導致易怒,哭笑不止,手麻痹。內關穴,治療中風導致肘關節攣縮,實證則心痛劇烈,虛證則心煩不安,風邪入侵頭頂耳後疼痛,煩躁不安,足部無力,不能收腳,口角歪斜,頭頸部抽搐疼痛,牙關緊閉,完骨穴主之。(甲乙經)心俞穴,治療心中風,悲泣不止。(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狂躁奔走。)百會穴,治療癇證中風,角弓反張,或哭鬧不止,言語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