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四 (13)

回本書目錄

針灸資生經第四 (13)

1. 風癇(五癇)

續命湯主眩發頓悶無知,口沫出,四體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竹瀝一升二合,生地黃汁一升,龍齒末、生薑、防風、麻黃(去節)各四兩,防己、附子(炮)各三兩,石膏十兩,桂二兩。上十味,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氣加附子一兩,紫蘇五合,橘皮半兩。

其論風眩癲癇甚有理,故並其方附於此。(更有賁豚湯,詳見千金。)但小兒癇非心氣不足爾。千金有風、食、驚癇三種;本事有陰陽癇、慢脾風三證。(慢脾即食癇,宜醒脾元、人參散。)上方有三癇丸,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荊芥穗二兩,礬一兩,半生半枯,為末,麵糊丸,黍米大,硃砂衣,薑湯下二十丸。)

吾謂:慢驚用來復丹;急驚三癇丸;食癇醒脾元可也。

白話文:

風癇(五癇)

續命湯主治頭暈目眩、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眼球上翻,口緊閉說不出話。方劑包含:竹瀝一升二合,生地黃汁一升,龍齒末、生薑、防風、麻黃(去節)各四兩,防己、附子(炮製)各三兩,石膏十兩,桂枝二兩。以上十味藥材,加水一斗,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如果患者還有氣息,可以再加附子一兩、紫蘇五合、橘皮半兩。此方治療風眩、癲癇非常有效,因此將其附於此處。(另有賁豚湯,詳見《千金要方》)。但小兒癲癇不全是心氣不足造成的。《千金要方》中將小兒癲癇分為風、食、驚三種;《本事方》中則分為陰陽癇、慢脾風三種。(慢脾風即食癇,宜用醒脾的藥方,如人參散)。上方還有三癇丸,可以治療小兒一百二十種驚癇。(方劑包含:荊芥穗二兩,白礬一兩,半生半枯研末,用麵糊做成黍米大小的丸藥,硃砂衣,用薑湯送服二十丸)。我認為,慢性的驚癇用來復丹,急性的驚癇用三癇丸,食癇則用醒脾元的方劑即可。

2. 風勞(余見勞)

大杼,治風勞氣咳嗽(明有氣急字)。胸中鬱郁,身熱目眩(銅)。 大椎,治風勞食氣。 風門,治風勞嘔逆上氣,胸背痛,喘氣,臥(明作短)不安。 膀胱俞,治風勞腰脊痛。 附分,治風勞臂肘不仁。 五里,治風勞驚恐吐血,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 曲泉,治風勞失精。

身體極痛。泄水下利膿血。陰腫䯒痛。 關元俞、膀胱俞,療風勞腰痛(明)。 伏兔,療風勞:痹逆狂邪,膝冷手節攣縮,身癮疹,腹脹,少氣頭重。 風勞:腦戶五壯,針三分補之(千翼)。

灸風勞發背癰疽。用麻繩一條蠟過。從手中指第二節量至心坎骨截斷(須直伸臂)。折過自前項下取中纏至後心相對令齊。閉口量兩吻闊狹,以此為則。對灸七壯(澧州並司法馬司法云神效)。

白話文:

[風勞(餘見勞)]

大杼穴可用來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引起的氣喘咳嗽。患者可能感到胸部悶鬱,身體發熱,視線模糊。(在明代的記載中提及了氣息急促的情況。)

大椎穴可用於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飲食氣滯。風門穴可用於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引起的嘔吐,氣逆,胸背疼痛,呼吸困難,以及睡眠品質差(在明代的記載中被描述為睡眠時間短)。

膀胱俞穴可用於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引發的腰脊疼痛。附分穴可用於治療因風邪和勞損造成的臂肘麻木無力。五里穴可用於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驚恐,吐血,肘臂疼痛,嗜睡,四肢無法活動。曲泉穴可用於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導致的精液流失。

患者可能會感到全身劇烈疼痛,出現水瀉,排出膿血,陰部腫脹疼痛。關元俞穴和膀胱俞穴可用於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引起的腰痛。(在明代的記載中提及了此情況。)

伏兔穴可用於治療因風邪和勞損引起的風濕,逆氣,精神錯亂,手腳冰冷,手關節收縮,身體起疹子,腹部脹滿,氣短,頭部沉重。

治療風勞,腦戶穴可灸五壯,針灸深度三分,使用補法。(在千翼的記載中提及了此方法。)

若要灸治由風邪和勞損引發的背部膿瘍,可使用一條經蠟處理的麻繩,從手指的第二節開始,量到心坎骨的位置,然後切斷。(需確保手臂直伸。)將繩子折過,從前頸部繞到後心,確保兩端對齊。測量雙脣的寬度,作為參考標準。按照此標準進行灸治,每次灸七壯。(據澧州並司法馬司法所述,此方法極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