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四 (12)
針灸資生經第四 (12)
1. 風癇(五癇)
神庭,療癲風不識人,羊鳴。(明見癲癇。)百會,療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言語不擇、發時即死、吐沫、心熱悶、頭風、多睡心煩、驚悸無心力、忘前失後、食無味、頭重、飲酒面赤鼻塞。明下云:「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羊癇吐舌。」百會,治風癇。
中風、角弓反張;或多哭,言語不擇;發即無時,盛即吐沫、心煩驚悸。(銅)神庭、絲竹空 (見目眩),治風癇、目戴上不識人。巨闕,療心中煩悶、熱風、風癇、浪言或作鳥聲、不能食、無心力。會宗,治肌膚痛、耳聾、風癇。脊中 (見癲)、湧泉,治風癇;前頂,療風癇。
(明)上管,療風癇熱痛,可瀉而後補。脊俞,療風癇癲邪。眉沖,療目五般癇、頭痛鼻塞。湧泉、神聰 (見頭風)、強間 (岐伯云),療風癇。天井,療癇病、羊鳴吐舌。癇病,小兒惡疾也。呼吸之間,不及求師,致困者不少。(下)小兒食癇者,先寒熱灑淅乃發;灸鳩尾上五分三壯。
小兒風癇者,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也;灸鼻柱上髮際宛中三壯。小兒豬癇病,如屍厥、吐沫;灸巨闕三壯。小兒雞癇,善驚反折、手掣自搖;灸手少陰五壯,在掌後去腕半寸陷中。小兒羊癇,目瞪、吐舌、羊鳴;灸九椎下節間三壯。小兒牛癇,目直視、腹脹乃發;灸鳩尾三壯。
小兒馬癇,張口搖頭、身反折、馬鳴;灸僕參各三壯。馬癇,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灸項風府、臍中三壯。(千。燒馬蹄末服良。)牛癇,目正直視、腹脹;灸鳩尾骨及大椎,各三壯。(燒牛蹄末服良。)羊癇,喜揚目、吐舌;灸大椎上三壯。豬癇,喜吐沫;灸完骨兩旁各一寸,七壯。犬癇,手屈拳攣;灸兩手心、足太陽、肋戶,各一壯。雞癇,搖頭反折、喜驚自搖;灸足諸陽各三壯。神庭、脊俞,療風癇。(見驚癇。)前頂,治小兒驚癇、風癇。(銅見癲癇。)小兒發逆上、啼笑、面暗、色不變,是癇候。或鼻口青時小驚;或目閉青時小驚;或身熱頭常汗出。
或身熱吐哯而喘;或身熱目時直視;或臥惕惕而驚,手足振搖;或臥夢笑,手足動搖;或意驚下而妄怒;或咽乳不利;或目瞳子卒大黑於常;或喜欠、目上視;或身熱小便難;或身熱目視不精;或吐痢不止,厥痛時起;或弄舌搖頭。諸候二十條,皆癇之初也。見其候,便爪其陽脈所應灸。
爪之皆重手,令兒驟啼。及足絕脈,亦依方與湯。直視瞳子動;腹滿轉鳴、下血;身熱口噤、不得乳;反張脊強;汗出發熱;為臥不悟;手足掣瘲;喜驚。凡八條,癇之劇者也。如有此,非復湯爪所能救,當時而灸之。
徐嗣伯曰:「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足,胸上蓄熱實,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瞀。」大人曰癲,小兒為癇。此方為治,萬無不愈。困急時,但度灸穴,使大針針之,無不瘥者。初得針竟,便灸最良。餘業之以來三十餘年,所救活者數千百人。病此而死,不逢嗣故也。
白話文:
[風癇(五癇)]
神庭和療癲風這兩個穴位,可用於治療不明原因的精神混亂。若患者出現類似羊叫的聲音(這在臨牀上常被視為癲癇的明顯症狀),可以考慮使用這些穴位。百會穴能治療風癇,以及心風和青風等疾病。當病人出現角弓反張(一種肌肉僵硬的症狀)、類似羊叫的聲音、過度哭泣、語言不清、突然死亡、吐白沫、心臟熱且悶、頭部風濕、過度睡眠但心情煩躁、驚嚇後精神恍惚、記憶力減退、食慾下降、頭部沉重、飲酒後臉紅且鼻塞等症狀,都應考慮使用此穴。另外,百會穴也能治療登高唱歌、脫衣狂奔、角弓反張、羊癇吐舌等病症。
中風、角弓反張、過度哭泣、語言不清、隨時可能發病、大量吐白沫、心煩驚悸等症狀,神庭、絲竹空兩穴都能有所幫助,特別是在視力模糊的情況下。這兩個穴位能治療風癇,若患者眼睛向上翻、不認人,也可以使用。巨闕穴適用於治療心煩悶熱、熱風風癇、胡言亂語或模仿鳥叫聲、無法進食、精神疲憊等症狀。會宗穴能治療皮膚疼痛、耳聾和風癇。脊中穴對治療癲癇有幫助。湧泉穴能治療風癇。前頂穴適用於治療風癇。
上管穴能治療風癇引起的熱痛,治療時應先放血再補養。脊俞穴適用於治療風癇和癲癇。眉衝穴適用於治療各種眼癇和頭痛鼻塞。湧泉和神聰穴能治療頭風。強間穴適用於治療風癇。天井穴適用於治療癇病,若患者出現類似羊叫的聲音和吐舌,更應考慮使用此穴。
小孩的癇病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在呼吸間就可能發病,往往來不及尋找醫生,因此導致不少孩子病情加重。小兒食癇的患者,通常會先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然後才發病。在鳩尾穴上方五分處施灸三次。
小兒風癇的患者,發病前通常會彎曲手指,彷彿在數東西。在鼻樑上方的髮際宛中施灸三次。小兒豬癇病的患者,會出現像屍厥一樣的症狀,並伴有吐白沫。在巨闕穴施灸三次。小兒雞癇的患者,容易受到驚嚇,身體會反折,手腳抽搐。在手掌後方離手腕半寸的凹陷處施灸五次。小兒羊癇的患者,眼睛瞪大、吐舌、發出類似羊叫的聲音。在第九個脊椎下方的節點施灸三次。小兒牛癇的患者,眼睛直視前方,腹部脹大。在鳩尾穴施灸三次。
小兒馬癇的患者,嘴巴張開、搖頭、身體反折,並發出類似馬叫的聲音。在僕參穴各施灸三次。馬癇的患者,嘴巴張開、搖頭、發出類似馬叫的聲音,身體想要反折。在項風府和臍中穴各施灸三次。牛癇的患者,眼睛直視前方,腹部脹大。在鳩尾骨和大椎穴各施灸三次。羊癇的患者,喜歡抬頭、吐舌。在大椎穴上方施灸三次。豬癇的患者,經常吐白沫。在完骨兩側各一寸處施灸七次。犬癇的患者,手腳蜷縮、抽搐。在兩手心足太陽肋戶各施灸一次。雞癇的患者,搖頭、反折、容易受驚、手腳抽搐。在足部的各個陽性穴道上各施灸三次。
神庭和脊俞穴能治療風癇。前頂穴能治療小兒驚癇和風癇。小兒突然發病,啼笑不止,面色暗淡,但顏色沒有變化,這是癇病的徵兆。有些小孩鼻子和嘴巴會發青,或者眼睛閉著的時候也會發青,這也是小驚的徵兆。有些小孩身體發熱,頭部總是出汗。有些小孩身體發熱,嘔吐並伴有喘息。有些小孩身體發熱,眼睛時常直視。有些小孩睡覺時會突然驚醒,手腳顫抖。有些小孩睡覺時會做夢,手腳搖晃。有些小孩情緒激動,突然發怒。有些小孩吞嚥母乳困難。有些小孩瞳孔突然比平時大很多,顏色變黑。有些小孩喜歡打哈欠,眼睛向上翻。有些小孩身體發熱,小便困難。有些小孩身體發熱,視力下降。有些小孩不停嘔吐或拉肚子,腹部時常疼痛。有些小孩玩弄舌頭,搖頭晃腦。以上二十種症狀都是癇病的初期表現。一旦發現這些徵兆,應立即抓緊陽脈,進行灸療。灸療時力度要大,讓小孩突然大哭。同時,還需服用特定的藥物。
直視、瞳孔移動、腹部脹滿、腸鳴、下血、身體發熱、嘴巴緊閉、無法喝奶、背脊反弓、大量出汗、發熱、躺著不省人事、手腳抽搐、易受驚嚇。以上八種症狀是癇病的嚴重表現。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單純的藥物和灸療已經無法救治,必須立即進行灸療。
徐嗣伯指出,風眩這種疾病是由於心氣不足,胸腔積聚熱氣,痰和熱氣相互作用引發風病。風和心臟相互幹擾,導致心神混亂,因此稱為風眩。成人稱為癲,兒童稱為癇。這個方法非常有效,幾乎所有患者都能得到治癒。在危急時刻,只需找到正確的灸療穴位,使用大針進行針刺,就能達到治療效果。剛開始針刺後立即進行灸療效果最佳。我從事這個行業已經三十多年了,挽救了數千人的生命。很多人因為沒有遇到我而死於這種疾病。
(續命湯主要用於治療突然昏厥、失去意識、口吐白沫、四肢僵硬、眼球翻白、嘴巴緊閉、無法說話等癇病症狀。配方包括:竹瀝一升二合、生地黃汁一升、龍齒末生薑、防風、麻黃(去節)各四兩、防己、附子(炮製)各三兩、石膏十兩、桂二兩。將所有材料加入十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服用。如果患者氣虛,可以增加附子一兩、紫蘇五合、橘皮半兩。)這篇關於風眩和癲癇的討論很有道理,因此在此附上相關的藥方。
但對於兒童癇病而言,病因並不僅僅是心氣不足。《千金方》中有風食驚癇三種類型。《本事方》中有陰陽癇和慢脾風三種證狀(慢脾即食癇,應使用醒脾元和人參散)。上方有三癇丸,適用於治療兒童一百二十種驚癇(荊芥穗二兩、礬一兩、半生半枯、麵糊丸、黍米大、硃砂衣、薑湯下二十丸)。我認為,對於慢驚癇,可以使用來復丹;對於急驚癇,可以使用三癇丸;對於食癇,可以使用醒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