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四 (11)
針灸資生經第四 (11)
1. 癲疾(餘論見風癇)
解谿、治癲疾。煩心悲泣。(銅)啞門、治癲疾頭重。完骨、治癲疾頭面浮腫。齒齲。天衝、治頭痛癲疾風痙。牙齦腫。善驚。筋縮、治癲疾脊強。(見癲癇。)申脈、後谿、前谷、治癲疾。滑肉門、治癲疾嘔逆吐舌。兌端、(明下同。)本神、治癲疾吐沫。飛揚、治癲疾寒痛。
承山、崑崙、療寒熱癲疾。尺澤、療癲病不可向。手臂不得上頭。(下)解谿、陽蹺、主癲疾(千)神庭、上星、百會、聽會、聽宮、偏歷、攢竹、本神、築賓、陽谿、後頂、強間、腦戶、絡卻、玉枕、主癲疾嘔。兌端、齦交、承漿、大迎、絲竹空、囟會、天柱、商丘、主癲疾嘔沫。
寒熱痙互引。承漿、大迎、主寒熱淒厥鼓頷。癲痙口噤。臑會、申脈、主癲疾腠氣。尺澤、然谷、主癲疾手臂不得上頭。偏歷、主癲疾。多言。耳鳴口僻。腦空、束骨、主癲疾大瘦頭痛。懸釐、束骨、主癲疾互引。善驚羊鳴。天衝、主頭痛癲疾。互引數驚。通谷、主心中憒憒數欠癲。
心下悸恐。咽中澹澹。風池、聽會、復溜、主寒熱癲僕。完骨、主癲疾僵。曲池等、主癲疾。(見瘛瘲。)狂癲、灸胃管。(見癲癇。)或灸巨陽。(見驚癇。)
有人患癇疾。發則僵仆在地。久之方蘇。予意其用心所致。為灸百會。又疑是痰厥致僵仆。為灸中管。其疾稍減。未除根也。後閱脈訣後通真子有愛養小兒、謹護風池之說。人來覓灸癇疾。必為之按風池穴。皆應手痠疼。使灸之而愈。(小兒癇。恐亦可灸此。)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針灸治療癲疾(一種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癲癇的疾病)的方法。
- "解谿"穴位可用於治療癲疾,對那些心情煩亂,悲傷哭泣的人有幫助。
- "銅啞門"穴位能治療頭部沉重的癲疾患者。
- "完骨"穴位用於治療面部浮腫和牙齒問題的癲疾患者。
- "天衝"穴位能治療頭痛、癲疾和抽搐,同時也能緩解牙齦腫脹和易受驚嚇的情況。
- "筋縮"穴位能治療脊椎強硬的癲疾患者。
- "申脈"、"後谿"和"前谷"穴位都能用於治療癲疾。
- "滑肉門"穴位能治療癲疾引起的嘔吐和舌頭問題。
- "兌端"和"本神"穴位可以治療癲疾引起的泡沫吐出。
- "飛揚"穴位能治療因寒冷引起的癲疾疼痛。
- "承山"和"崑崙"穴位可以治療寒熱交錯的癲疾。
- "尺澤"穴位能治療不能面向的癲病,以及手臂無法舉過頭頂的癲疾患者。
- "神庭"、"上星"、"百會"、"聽會"、"聽宮"、"偏歷"、"攢竹"、"本神"、"築賓"、"陽谿"、"後頂"、"強間"、"腦戶"、"絡卻"、"玉枕"等穴位都可用於治療伴有嘔吐的癲疾。
- "兌端"、"齦交"、"承漿"、"大迎"、"絲竹空"、"囟會"、"天柱"、"商丘"等穴位可用於治療伴有泡沫吐出的癲疾。
- "寒熱痙互引"指的是治療寒熱交錯的癲疾抽搐,"承漿"和"大迎"穴位可以緩解顫抖和下巴鼓動的癲疾。
- "臑會"和"申脈"穴位可用於治療皮膚毛孔問題的癲疾患者。
- "尺澤"和"然谷"穴位可以治療手臂無法舉過頭頂的癲疾患者。
- "偏歷"穴位能治療多言的癲疾患者,同時也能緩解耳鳴和口歪斜的癲疾。
- "腦空"和"束骨"穴位可用於治療極度消瘦和頭痛的癲疾患者。
- "懸釐"和"束骨"穴位可用於治療互相牽引和易受驚嚇,並發出羊叫聲的癲疾。
- "天衝"穴位能治療頭痛和互相牽引,頻繁受驚的癲疾。
- "通谷"穴位能治療心慌心跳,頻繁打哈欠的癲疾。
- "風池"、"聽會"和"復溜"穴位能治療寒熱交錯的癲疾。
- "完骨"穴位能治療僵硬的癲疾患者。
- "曲池"穴位可用於治療癲疾。(詳見"瘛瘲")
- "狂癲",針灸"胃管"穴位可能有助於治療。(詳見"癲癇")
- 或者針灸"巨陽"穴位可能有助於治療受驚的癲疾。(詳見"驚癇")
有一個人患有癲疾,每次發作時都會倒在地上,過了一段時間才恢復。醫生認為可能是心靈因素導致,於是針灸"百會"穴位。後來又懷疑可能是痰液堵塞導致癲疾,於是針灸"中管"穴位。病情有所好轉,但尚未完全根治。後來讀了脈訣後通真子關於愛護小孩和保護"風池"穴的理論,當有人尋求針灸治療癲疾時,醫生總是先檢查"風池"穴,發現他們的手部都會感到痠痛,於是進行針灸治療,結果病情得到了改善。(對於兒童癲疾,可能同樣適用這種針灸方法。)
2. 驚癇
(小兒驚癇,急驚風,慢驚風)
囟會、治驚癇。戴目上不識人。(銅)巨骨、療驚癇破心吐血。(明)鳩尾、療心驚癇發。狀如鳥鳴。破心吐血。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心痛腹脹。少衝、療驚癇吐舌沫出。束骨、療驚癇癲狂。身寒熱。頭痛目眩。(下)筋縮、療驚癇狂走。癇病多言。脊強。兩目轉上及目瞪。
瘈脈、長強、主小兒驚癇瘛瘲。嘔吐泄注。驚恐失精。瞻視不明。(千)囟會、前頂、本神、天柱、主小兒驚癇。臨泣、主兒癇反視。囟會、主兒癇喘不得息。前頂、治小兒驚癇。(明下同。)風癇瘛瘲。發即先時鼻多清涕。頂腫。(銅)瘈脈、神道、顱囟、治兒發癇瘛瘲。
(並見小兒瘛瘲。)長強、身柱、療小兒驚癇。小兒但是風病。灸率谷。(見風。)小兒先驚怖啼叫。後乃發驚癇。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絡脈。小兒驚癇。灸鬼錄穴一壯。在上唇內中央弦上。用鋼刀決斷更佳。小兒急驚風。灸前頂三壯。若不愈。須灸兩眉頭及人中穴。
秦承祖灸小兒驚癇等。(見鬼邪。)小兒緩驚風。灸尺澤各一壯。狂邪驚癇病。灸承命三十壯。在內踝後上行三寸動脈上。亦灸驚狂走。狂癲風驚。厥逆心煩。灸巨陽五十壯。行間、(見癲狂。)主驚癇。(千)腕骨、治驚風。(銅見瘛瘲。)筋縮、療驚癇。(明見癲狂。)
急慢驚風、非風也。古人謂之陰陽癇。猶傷寒之有陰陽證也。陽癇如陽證。當治以涼藥。陰癇如陰證。當治以溫藥。庸醫不知此例。以風藥治之。風藥多涼。或是慢驚。未有不罹其害者。戒之戒之。若灸驚風。惟灸慢驚慢脾風為穩當云。
白話文:
【驚癇】
(關於小兒驚癇,包括急驚風和慢驚風)
囟會穴可用來治療小兒驚癇。如果孩子眼神向上看,認不出人,可以在此處施針。
巨骨穴(銅)可用來治療驚癇,以及心臟破裂導致的吐血。
鳩尾穴(明)能治療心驚和癇病發作,症狀類似鳥鳴,心臟破裂吐血,胸中氣悶,不喜歡聽人說話,心痛腹脹。
少衝穴能治療驚癇,舌頭外伸,口吐泡沫。
束骨穴能治療驚癇導致的癲狂,身體冷熱交替,頭痛眼花。
筋縮穴能治療驚癇引發的狂奔,多言,脊椎僵硬,眼睛向上翻或瞪大。
瘈脈和長強穴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癇和瘛瘲,症狀包含嘔吐、腹瀉、驚恐、精神不佳、視力模糊。
囟會穴、前頂穴、本神穴、天柱穴可用來治療小兒驚癇。
臨泣穴適用於治療小兒癇病導致的反視。
囟會穴適用於治療小兒癇病導致的喘息困難。
前頂穴能治療小兒驚癇。
風癇和瘛瘲發作前,鼻子常會分泌大量清涕,頭頂腫脹,可施針於瘈脈、神道、顱囟穴。
長強穴和身柱穴能治療小兒驚癇。對於小兒風病,可灸於率谷穴。
小兒先因驚嚇啼哭,再發驚癇,應灸於頭頂旋毛中心,以及耳後青色脈絡。
小兒急驚風,應灸於前頂穴三次。如果病情沒有好轉,需灸兩眉頭和人中穴。
對於小兒緩驚風,應灸尺澤穴一次。
對於狂邪驚癇,應灸承命穴三十次,在內踝後方上行三寸動脈上,同樣適用於治療驚狂走。
對於狂癲風驚、厥逆心煩,應灸巨陽穴五十次。
行間穴適用於治療驚癇。
腕骨穴適用於治療驚風。
筋縮穴適用於治療驚癇。
急慢驚風實際上不是風病,古人稱之為陰陽癇,就像傷寒病有陰陽證一樣。陽癇類似陽證,應使用涼性藥物治療;陰癇類似陰證,應使用溫性藥物治療。一些庸醫不懂得這個原則,用風藥來治療,風藥大多性涼,若是慢驚風,使用風藥往往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必須慎之又慎。在灸驚風時,只灸慢驚和慢脾風纔是最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