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八 (19)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9)

1. 雜病

◎風:大率主血虛氣虛,火與濕多痰。

中風:神闕、風池、百會、曲池、翳風、風市、環跳、肩髎皆可灸之,以疏風;針之,以導氣。

◎寒:見傷寒。

陰寒及陷下脈絕者,宜灸之。

◎發熱:有寒潮熱,煩熱,往來熱。

熱病汗不出:商陽、合谷、陽谷、俠谿、厲兌、勞宮、腕骨以導氣。

熱無度汗不止:陷谷以泄熱。

◎腹痛:有虛實,寒氣滯,死血,積熱,風濕,宿食,瘡,痧,疝。

實痛宜瀉:太衝太白太淵大陵三陰交。

邪客經絡,藥不能及,宜灸:氣海關元中脘。

◎頭痛:有風熱,痰,濕,寒,真頭疼,手足青至節,死不治。

灸,疏散寒。

脈浮刺:腕骨京骨。

脈長刺:合谷衝陽。

脈弦刺:陽池風府風池。

◎腰痛:有氣虛,血虛,腎病,風濕,濕熱,瘀,寒滯。

血滯於下:刺委中(出血)灸腎俞崑崙。又用附子尖、烏頭尖、南星、麝香、雄黃、樟腦、丁香煉蜜丸,薑汁化成膏,放手內烘熱摩之。

◎脅痛: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痰注,肝急。針丘墟中瀆。

◎心痛:有風寒,氣血虛,食積熱。針太谿然谷尺澤行間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門湧泉。

◎牙疼:主血熱,胃口有熱,風寒濕熱,蟲蛀。針合谷內庭浮白陽白三間。

◎眼目:主肝氣實,風熱,痰熱,血瘀熱,血實氣壅。針上星百會神庭前頂攢竹絲竹空。

痛者:針風池合谷

大寒犯腦,連及目痛,或風濕相搏,有翳:灸二間合谷

小兒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壯。

◎瀉痢:氣虛兼寒熱食積,風邪,驚邪,熱濕,陽氣下陷,痰積,當分治,瀉輕痢重。

陷下:灸脾俞關元腎俞復溜腹哀長強太谿三里氣舍中脘大腸俞。

白痢:灸大腸俞。

赤痢:灸小腸俞。

◎瘧:有風暑,山嵐瘴氣,食老瘧,寒濕痺,五臟瘧,五腑瘧。針合谷曲池公孫先針,後灸大椎第一節,三七壯。

◎咳嗽:有風、寒、火、勞、痰、肺脹、濕。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門、行間、廉泉、扶突;針曲澤(出血立已)前谷。

面赤熱咳:針支溝。

多唾:針三里。

◎吐衄血:身熱是血虛,血溫身熱者,死不治。針隱白脾俞肝俞上脘。

◎下血:主腸風,多在胃與大腸。針隱白灸三里。

◎諸氣: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勞則氣散,悲則氣消,喜則氣緩,思則氣結。針以導氣。

◎淋:屬熱,熱結,痰氣不利,胞痺為寒,老人氣虛。灸三陰交。

小水不禁:灸陽陵泉陰陽泉。

喉痺:針合谷湧泉天突豐隆,初起旁灸之,使外泄氣。

頭腫:針曲池。

◎諸瘡:

瘰癧:灸肩井曲池大迎

白話文:

[雜病]

風:大多是因為血虛、氣虛,或是體內火氣旺盛、濕氣重、痰多。

中風:神闕、風池、百會、曲池、翳風、風市、環跳、肩髎穴位都可以灸,以疏通風氣;也可以針灸這些穴位,以導引氣血。

寒:見傷寒篇。

陰寒內侵,脈象沉細或絕者,宜灸。

發熱:有寒熱往來、煩熱、持續發熱等症狀。

發熱汗不出:商陽、合谷、陽谷、俠谿、厲兌、勞宮、腕骨穴位針灸,以導引氣血。

發熱汗出不止:陷谷穴位針灸,以泄熱。

腹痛:有虛實之分,也可能是寒邪阻滯、瘀血停滯、積熱、風濕、宿食、瘡瘍、痧氣、疝氣等原因造成。

實證腹痛宜瀉:太衝、太白、太淵、大陵、三陰交穴位針灸。

邪氣入侵經絡,藥物難以奏效者,宜灸:氣海、關元、中脘穴位。

頭痛:有風熱、痰濕、寒邪、以及真頭痛等原因,手足冰冷麻木至關節,則難以治愈。

寒頭痛宜灸,以疏散寒邪。

脈浮者針:腕骨、京骨穴位。

脈長者針:合谷、衝陽穴位。

脈弦者針:陽池、風府、風池穴位。

腰痛:有氣虛、血虛、腎虛、風濕、濕熱、瘀血、寒邪阻滯等原因。

下肢瘀血滯留:刺委中穴(放血),並灸腎俞、崑崙穴位。另可用附子尖、烏頭尖、南星、麝香、雄黃、樟腦、丁香煉蜜丸,以薑汁化成膏,溫熱後塗抹按摩患處。

脅痛:肝火旺盛、肝氣鬱結、瘀血痰濁、肝臟急症等。針丘墟、中瀆穴位。

心痛:有風寒、氣血虛弱、飲食積滯、心火亢盛等原因。針太谿、然谷、尺澤、行間、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門、湧泉穴位。

牙痛:主要由血熱、胃火、風寒濕熱、蟲蛀等引起。針合谷、內庭、浮白、陽白、三間穴位。

眼疾:主要由肝氣鬱結、風熱、痰熱、瘀血、氣滯血瘀等引起。針上星、百會、神庭、前頂、攢竹、絲竹空穴位。

眼痛者:針風池、合谷穴位。

大寒犯腦,波及眼痛,或風濕交感,有眼翳者:灸二間、合谷穴位。

小兒疳眼:灸合谷穴(兩穴位)各一壯。

瀉痢:氣虛兼寒熱、飲食積滯、風邪、驚邪、濕熱、陽氣下陷、痰濁等,需辨證施治,瀉輕痢重。

下痢:灸脾俞、關元、腎俞、復溜、腹哀、長強、太谿、三里、氣舍、中脘、大腸俞穴位。

白痢:灸大腸俞穴位。

赤痢:灸小腸俞穴位。

瘧疾:有風暑、山嵐瘴氣、飲食不節、寒濕痺阻、五臟或五腑功能失調等原因。針合谷、曲池、公孫穴位,之後灸大椎穴第一節,灸三到七壯。

咳嗽:有風寒、風熱、燥熱、勞損、痰飲、肺脹、濕邪等原因。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門、行間、廉泉、扶突穴位;針曲澤穴(放血可立即見效)、前谷穴位。

面紅發熱咳嗽:針支溝穴位。

痰涎過多:針三里穴位。

吐血衄血:發熱伴吐血衄血為血虛,伴有發熱者,難以治愈。針隱白、脾俞、肝俞、上脘穴位。

下血:主要由腸風引起,多見於胃和大腸。針隱白,灸三里穴位。

諸氣:怒則氣逆,驚則氣亂,恐則氣陷,勞則氣耗,悲則氣消,喜則氣緩,思則氣鬱。針灸以疏導氣血。

淋證:屬熱證,多由熱結、痰氣阻滯、胞宮寒凝、老年人氣虛等引起。灸三陰交穴位。

尿失禁:灸陽陵泉、陰陵泉穴位。

喉痺:針合谷、湧泉、天突、豐隆穴位,初期可灸以宣洩邪氣。

頭腫:針曲池穴位。

諸瘡:

瘰癧:灸肩井、曲池、大迎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