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八 (20)
卷八 (20)
1. 雜病
緣唇瘡:刺唇去惡血。
◎疝:有因寒,因氣,因濕熱,痰積流下。針太衝、大敦、絕骨,灸大敦、三陰交,小腹下橫紋斜尖,灸一壯。
◎腳氣:有濕熱,食積,流注,風濕,寒濕。針公孫、衝陽,灸足三里。 ◎痿:有濕熱,有痰,有無血而虛,有氣弱,有瘀血。針中瀆、環跳(停針待氣二時方可),灸三里、肺俞。 ◎喘:有痰喘,氣虛,陰虛。灸中府、雲門、天府、華蓋、肺俞。 ◎噁心:因痰,熱,虛。灸胃俞、幽門、商丘、中府、石門、膈俞、陽關。 ◎膈噎:因血虛,氣虛,熱,痰火,血積,癖積。針天突、石關、三里、胃俞、胃脘、膈俞、水分、氣海、胃倉。 ◎水腫:皮水,正水,石水,風水,因氣濕食。針胃倉、合谷、石門、水溝、三里、復溜、曲泉、四滿。 ◎臌脹:氣脹、寒脹,脾虛中滿。針上脘、三里、章門、陰谷、關元、期門、行間、脾俞、懸鐘、承滿。 ◎頭眩:痰挾氣虛,火動其痰。針上星、風池、天柱。 ◎痛風:風熱,風濕,血虛有痰。針百會、環跳。 ◎肩臂痛:痰濕為主。灸肩髎、曲池。 ◎夢遺:專主濕熱相火。灸中極、曲骨、膏肓、腎俞。
◎癇:俱是痰火,不必分馬牛六畜。灸百會、鳩尾、上脘、神門、陽蹻(晝發)陰蹻(夜發)。
◎癩:感天地間殺厲之氣,聲啞者難治。針委中出血二三合。黑紫疙塔上,亦去惡血。
以上見劉氏雜病治例。
◎瘡瘍;
河間曰:『凡瘡瘍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從背出者,當從太陽五穴選用: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從鬢出者,當從少陽五穴選用: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從髭出者,當從陽明五穴選用: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從胸出者:絕骨一穴。
《腸癰纂要》云:『千金灸法,屈兩肘,正肘頭銳骨,灸百壯,下膿血而安。』按河間瘡瘍,止論足三陽,而手足三陰、三陽未備,學者當引伸觸類。又查《醫學入門》雜病歌,癰疽初起審其穴,只刺陽經不刺陰。錄之以備通考。
白話文:
[雜病]
唇瘡:用針刺破嘴唇,放出瘀血。
疝氣:成因有寒邪、氣滯、濕熱、痰積流注。針刺太衝、大敦、絕骨穴,灸大敦、三陰交穴,以及小腹部橫紋斜下方,灸一壯。
腳氣:成因有濕熱、食積、經絡阻塞、風濕、寒濕。針刺公孫、衝陽穴,灸足三里穴。
痿證:成因有濕熱、痰濁、血虛、氣虛、瘀血。針刺中瀆、環跳穴(針刺後需留針至氣至方可拔針),灸三里、肺俞穴。
喘息:成因有痰喘、氣虛、陰虛。灸中府、雲門、天府、華蓋、肺俞穴。
噁心:成因有痰濁、熱邪、虛弱。灸胃俞、幽門、商丘、中府、石門、膈俞、陽關穴。
呃逆:成因有血虛、氣虛、熱邪、痰火、血瘀、癖積。針刺天突、石關、三里、胃俞、胃脘、膈俞、水分、氣海、胃倉穴。
水腫:包括皮水、正水、石水、風水等,成因有氣滯、濕邪、飲食積滯。針刺胃倉、合谷、石門、水溝、三里、復溜、曲泉、四滿穴。
腹脹:包括氣脹、寒脹、脾虛中滿等。針刺上脘、三里、章門、陰谷、關元、期門、行間、脾俞、懸鐘、承滿穴。
頭暈:成因有痰濁夾雜氣虛,或肝火擾動痰濁。針刺上星、風池、天柱穴。
痛風:成因有風熱、風濕、血虛痰盛。針刺百會、環跳穴。
肩臂疼痛:主要由痰濕引起。灸肩髎、曲池穴。
遺精:主要由濕熱相火引起。灸中極、曲骨、膏肓、腎俞穴。
癇證:都是痰火引起的,不必區分不同種類。灸百會、鳩尾、上脘、神門、陽蹻(白天發作)、陰蹻(晚上發作)穴。
癩病:因感受天地間的邪惡之氣引起,聲音嘶啞者難治。針刺委中穴放血2-3合。黑色紫色的疙瘩也要放出瘀血。
以上見劉氏雜病治例。
瘡瘍:
河間先生說:凡是瘡瘍,都必須區分經絡部位、血氣多少、以及穴位的遠近。從背部發出的,應該從太陽經五個穴位中選用: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從鬢角發出的,應該從少陽經五個穴位中選用:竅陰、俠谿、臨泣、陽輔、陽陵泉。從鬍鬚部位發出的,應該從陽明經五個穴位中選用: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從胸部發出的,用絕骨一個穴位。
《腸癰纂要》記載:「千金灸法,屈兩肘,在肘尖銳骨處灸一百壯,能使膿血排出而痊癒。」按河間先生論述瘡瘍,只論述了足三陽經,而手足三陰三陽經穴位未盡備述,學習者應當由此推廣觸類旁通。又查閱《醫學入門》雜病歌,癰疽初期需審慎選擇穴位,只刺陽經,不刺陰經。此處記錄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