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八 (18)

回本書目錄

卷八 (18)

1. 傷寒(《聚英》)

太陽、少陽並病:刺肺俞、肝俞。如頭痛,刺大椎。

小便不利:邪蓄於內,津液不行。陰寒甚,下閉者,灸之。

陰症:小便不利陰囊縮,腹痛欲死者。灸石門。

不仁:不柔和,癢痛寒,正氣為邪氣閉伏,鬱而不散,血氣虛少故也。若越人診虢太子尸厥,以鬱冒不仁為可治,刺之而痊者,神醫之診也。設脈浮洪,汗如油,喘不休,體不仁,越人豈能治哉?

以上見劉氏傷寒治例。

白話文:

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針刺肺俞穴、肝俞穴。如果頭痛,就針刺大椎穴。

尿液排不出:邪氣蓄積在體內,津液運行不暢。如果陰寒很重,導致小便閉塞不通,就用艾灸治療。

陰證:尿液排不出,陰囊收縮,腹痛劇烈,像要死了一樣。用艾灸石門穴。

肢體麻木不仁:肢體不溫和,又癢又痛又冷,是因為正氣被邪氣阻遏,鬱結不通,血氣虛弱的緣故。像越王勾踐醫生診治虢太子尸厥(一種中風),認為是鬱氣導致的麻木不仁可以治療,針刺後痊癒,這是神醫的診斷。但如果脈象浮大而洪盛,汗出如油,呼吸困難喘不過氣,身體麻木不仁,那即使是越王勾踐的醫生,恐怕也治不好。

以上內容參考劉氏《傷寒治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