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 卷一下 (11)
卷一下 (11)
1. 手少陽三焦經
翳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針經。先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尋取穴中。手足少陽之會。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七分。灸七壯。明堂。三壯。刺灸俱令人咬錢。令口開。主耳鳴耳聾。口眼喎斜。脫頷頰腫。口噤不開。不能言。口吃。牙車急。小兒喜欠。
瘈脈(一名資脈),耳本後雞足青絡脈。銅人。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針一分。灸三壯。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瘲。嘔吐。泄利無時。驚恐。眵瞢目睛不明。
顱息,耳後間青絡脈中。銅人。灸七壯。禁針。明堂。灸三壯。針一分。不得多出血。多出血殺人。主耳鳴痛。喘息。小兒嘔吐涎沫。瘛瘲發癇。胸脅相引。身熱頭痛。不得臥。
角孫,耳廓中間上。髮際下。開口有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銅人。灸三壯。明堂。針八分。主目生翳膚。齒齦腫。唇吻強。齒牙不能嚼物。齲齒。頭項強。
耳門,耳前起肉。當耳缺者陷中。銅人。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下經。禁灸。有病。灸不過三壯。主耳鳴如蟬聲。聤耳膿汁出。耳生瘡。齒齲。唇吻強。
和髎,耳前銳發下橫動脈。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銅人。針七分。灸三壯。主頭重痛。牙車引急。頸頷腫。耳中嘈嘈。鼻涕。面風寒。鼻準上腫。癰痛。招搖視瞻。瘛瘲。口噼。
絲竹空(一名目髎),眉後陷中。手足少陽脈氣所發。素注。針三分。留六呼。銅人。禁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針三分。留三呼。宜瀉不宜補。主目眩頭痛。目赤。視物䀮䀮不明。惡風寒。風癇。目戴上。不識人。眼睫倒毛。發狂吐涎沫。發即無時。偏正頭疼。
膽重三兩三銖。長三寸。在肝之短葉間。盛精汁三合。
膽者。中正之官。喜樂出焉。
膽為清淨之府。
諸腑皆傳穢濁。獨膽無所傳道。故曰清淨。膽汁減。則目昏。又吐傷膽倒。則視物倒植。
膽為青腸。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
翳風穴位於耳後尖角凹陷處,按壓此穴會引起耳內疼痛。針刺此穴,需先讓患者咬住二十枚銅錢來尋找穴位。此穴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為三分(銅人經記載為七分),艾灸七壯;明堂穴灸三壯。刺灸時皆需讓患者咬住銅錢,張開口,可治療耳鳴、耳聾、口眼歪斜、下頜頰部腫脹、口噤不開、不能言語、口吃、牙關緊閉、小兒愛打哈欠等症狀。
瘈脈穴(又名資脈穴)位於耳根後方,青筋絡脈處。針刺出血,血量如豆汁般即可,不宜過多,針刺深度一分,艾灸三壯。主治頭痛、耳鳴、小兒驚癇、抽搐、嘔吐、腹瀉、驚恐、眼瞼浮腫、視物不清等症狀。
顱息穴位於耳後青筋絡脈中。艾灸七壯,禁針;明堂穴灸三壯,針刺深度一分,出血量不宜過多,出血過多會危及生命。主治耳鳴、耳痛、呼吸困難、小兒嘔吐涎沫、抽搐、發癇、胸脅疼痛、發熱頭痛、不能平臥等症狀。
角孫穴位於耳廓中間上方,髮際下方,穴位處有凹陷。此穴是手太陽經與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艾灸三壯,針刺深度八分。主治眼瞼生翳、牙齦腫痛、嘴唇緊閉、牙齒無法咀嚼食物、齲齒、頸項強直等症狀。
耳門穴位於耳前方,耳垂缺口處的凹陷中。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艾灸三壯。下經記載禁灸,若有病症,灸療也不超過三壯。主治耳鳴如蟬鳴聲、流膿性中耳炎、耳瘡、齲齒、嘴唇緊閉等症狀。
和髎穴位於耳前髮際下方,橫向的動脈處。此穴是手足少陽經、手太陽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七分,艾灸三壯。主治頭重痛、牙關緊閉、頸項腫脹、耳中嘈雜、流鼻涕、面部風寒、鼻尖腫脹、癰腫疼痛、眼球震顫、抽搐、口歪斜等症狀。
絲竹空穴(又名目髎穴)位於眉後凹陷處,是手足少陽經氣血發出之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呼(銅人經記載禁灸,灸療不慎會導致目小或失明)。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宜瀉不宜補。主治頭暈頭痛、眼睛紅腫、視物模糊不清、怕風寒、風癇、眼瞼下垂、不認識人、睫毛倒生、發狂、吐涎沫、發病時間不定、偏頭痛等症狀。
膽囊重三兩三銖,長三寸,位於肝臟短葉之間,貯藏三合精液。
膽囊是中正之官,喜樂之情由此產生。
膽囊是清淨之府。
所有腑臟都傳送污濁之物,唯有膽囊沒有傳送通道,故稱之為清淨。膽汁減少則視力模糊,嘔吐損傷膽囊則視物倒置。
膽囊為青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