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答
《針灸問答》一書,係民國時期針灸名家譚志光先生的著作,於西元1929年出版。此書不僅是當時針灸學重要的整理與推廣之作,更承載了作者欲重振國粹、應對時代變遷的深切期許。從其卷前的贈序、自序及凡例中,可以清晰勾勒出本書的成書背景、編纂宗旨與學術特色。
當時的中國,傳統醫學面臨西學衝擊,內部亦有傳承失替、文獻散佚訛誤等問題,尤其針灸一脈,許多珍貴知識或已失傳,或傳習者多食古不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出現技藝不精、誤人誤己的現象。譚志光先生作為一位深具古典根基、擁有三十年臨床經驗的醫者,洞察到此一危機。他不僅師承名家,早年曾參與政、學各界事務,最終情歸醫道,並在針灸領域深耕。從贈序二中提及他曾受教於劉採九山長等名士,且再傳醫業,以及在民國後「潛隱於醫,益肆力於針灸」,可知其學思歷程的轉變與對醫術的專注。贈序一亦讚譽其「隱於醫而富於著述」,並將其比肩扁鵲、華佗,足見其在醫界的地位與影響力。
《針灸問答》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自序一中,譚志光先生感慨歷代針灸典籍雖多,但因戰亂、年代久遠,文獻多有殘缺訛誤,導致後學者難以窺其全貌,甚至有針灸 practitioners「目營耳食,茫乎不知其畔岸也,浩乎不知其津涯也」,行針莽撞,貽害無辜。他認為病源雖在臟腑,但其脈絡遍佈全身,取穴治病非深研經絡、圖說不可得。因此,他發憤著書,旨在「倡明絕學」,扭轉針灸式微的局面。
本書的最大特色之一,在於其「問答」形式的編排。凡例第一條便開宗明義指出,此格式旨在方便學者「自問自答,不獨事以考證而益明理,以參觀而愈顯,且如與人高譚雄辯,亦學應對之一法也」。這種設計跳脫了傳統醫書單向說教的模式,鼓勵讀者主動思考、辯證學習,更利於掌握複雜的針灸理論與應用。
在內容上,《針灸問答》力求全面與精確。凡例中說明,本書備載了人體十二經穴、十五絡穴、奇經八脈及經外奇穴,並「逐穴詳明」其行針用灸的方法,包括分寸、壯數,以及明確標示哪些穴位「禁灸」、「禁針」或「針灸並禁」,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此外,本書亦附有經絡穴位圖,配合文字解說,務求「圖說昭然,庶臨症取穴,無毫釐千里之失」。這種圖文並茂、細節豐富的呈現方式,對於初學者而言尤為重要。
更值得關注的是,《針灸問答》並非一味復古。譚志光先生在凡例中坦承,本書輯自「古今中外諸書」,並包含「蒐集先人遺稿與時賢討論者」,更重要的是,這些內容揉合了他「三十年經驗,確有證據,為他書所未詳者」。這顯示作者在傳承古典的同時,也注重當代的臨床經驗與學術交流。尤為突出的一點,凡例第五條提到,作者對於傳統經絡穴位知識進行了 critical analysis,認為《內經》等古籍雖是根基,但「亦有未及精詳,以致各針經相沿傳訛者」,並舉例手陽明大腸經的商陽穴為證,指出許多傳本將其標示於食指內側是錯誤的,應根據「陽經起於外,陰經根於內」的原則,定於手指外側。這種「改正」古經的態度,並非輕慢,而是基於深入研究和臨床實踐後的嚴謹考證,正如他所言「非敢擅易古經也,實因不敢苟同,以誤後學」,並認為這是「作古聖功臣」的體現。這種批判性繼承的精神,是本書在眾多傳統醫籍中脫穎而出的重要特質。
《針灸問答》另一項被贈序二特別強調的貢獻,在於其「與東西各國善針術者」的比較與借鑒。贈序二中列舉了日本和泰西的多位針灸學者或醫生名字,並指出本書內容與他們的發現「動多吻合」。這在民國時期是相當前衛的,顯示譚志光先生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認識到當時海外在針灸研究方面的一些進展,並嘗試將這些 insights 融入自己的體系。這也呼應了自序一中提及的「裒集古今中外諸書」以及凡例中的「新譯諸書」,表明本書並非閉門造車,而是 actively 吸收外來知識的成果。汪根甲在贈序二中稱讚本書是「現世紀繼往開來之課書」,意即它既繼承了傳統,又開創了未來,其價值超越了「無統系之舊本」,這評價點出了本書融合中西、面向現代的特性。
此外,自序二中流露出的作者情懷亦令人動容。譚志光先生以「醫為仁術,即立德也」、「良醫良相同稱,即立功也」來闡釋醫學的崇高價值,並謙遜地自稱只是「仲師走卒」,將《針灸問答》視為傳達仲景之道的「日記冊」,而非自詡「作者」,僅願作「述者」。這種對醫聖張仲景的尊崇,以及對自身成就的謙抑,體現了他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時,他也強調了「肱不經三折,口不飲上池」的實踐重要性,反對「高談醫理,妄著醫書」的欺世盜名之徒,再次突顯了本書基於臨床經驗的務實精神。
凡例第六條對本書的內容組織做了進一步概括,包括針灸前的「預備」、取穴的「取寸之部位」、「尋穴之上下」、施針的「手法之淺深」、「補瀉之同異」、「各家之成規」乃至「醫案之效驗」。這些內容架構完整,體現了本書作為一本實用教學參考書的定位,旨在讓學者「縷析條分,瞭如指掌」。書中包含歌賦形式的歌訣,亦是為了便於學子記誦,減輕學習難度。
總結來說,譚志光先生的《針灸問答》是一部集大成的針灸學著作。它紮根於深厚的古典醫學傳統,對《靈》、《素》等經典進行了批判性繼承與考證;同時,它積極吸收 contemporary(包括來自國外)的學術成果與臨床經驗,展現了開闊的視野;其問答式的編排、圖文並茂的呈現以及大量的實用細節,使其成為一部高度實用且易於學習的教材。作者謙遜而嚴謹的態度,以及對重振針灸絕學、普濟群生的使命感,更是貫穿全書的精神支柱。儘管標題是「問答」,其內容絕非淺嘗輒止,而是系統而深入地闡述了針灸的理論與實踐要旨。本書的出版,不僅為民國時期的針灸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教材,對於後世了解和學習傳統針灸(包含其在現代的演變與應對)亦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無愧於「壽世之慈航,醫醫之寶筏」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