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答》~ 卷下 (19)
卷下 (19)
1. 第四十六章 心經穴總歌
問:心經穴總歌呢?
答: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筋間脈入胸,青靈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內節後容,
靈道掌後一寸半,通里腕後一寸逢,陰郄五分取動脈,神門掌後銳骨同,
少府本節勞宮直,小指內側取少衝。
白話文:
有人問:心經上的穴位總結歌訣是什麼?
答案是:心經起始於極泉穴,位於腋下的肌肉縫隙中,然後脈絡進入胸部。青靈穴在肘部上方三寸的位置。少海穴則在肘部內側關節後方。
靈道穴在手掌後方約一寸半的地方。通裏穴則在手腕後方一寸處。陰郄穴在距離神門穴五分的位置,找到可觸摸到的動脈。神門穴位於手掌後方,與手部的尖銳骨頭在同一水平。
少府穴在手掌本節,與勞宮穴垂直相對。最後,少衝穴在小指的內側。
2. 第四十七章 小腸經穴總歌
問:小腸經穴總歌呢?
答:手小指端起少澤,前谷外側節間索,節後陷中是後谿,腕骨陷前看外側。
腕中骨下陽谷討,踝後上陷名養老,支正腕後量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
肩貞胛下兩骨解,臑俞大骨之下保。天宗骨下有陷中,秉風髎後舉有空,
曲垣肩中曲胛里,外俞胛上三寸從。肩中二寸大椎旁,天窗頰下動脈詳,
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面端銳骨當,聽宮耳珠大如菽,此一經為手太陽。
白話文:
問的是:小腸經穴的總歌訣是什麼?
答說:從小手指尖開始,第一個穴位叫做少澤,往前谷穴方向去,在手指外側的關節間找到索狀物就是前谷穴的位置,關節後方凹陷處則是後谿穴,而手腕骨下方的凹陷處,你應看向外側去找尋。
在手腕中間的骨頭下方,可找到陽谷穴,而在腳踝後上方的凹陷處,我們稱之為養老穴,支正穴則位於手腕後方五寸的地方,小海穴在肘部盡頭五分之處,非常適合按壓。
肩貞穴位於肩胛骨下,兩塊骨頭交界處,臑俞穴則在大骨之下保護著。天宗穴在肩胛骨下,於凹陷中可以找到,秉風穴在髎穴後方,當你舉起手臂時,會發現有一個空隙。
曲垣穴位於肩部中間,肩胛骨裡側,外俞穴在肩胛骨上方三寸的地方。在肩部中間,大椎穴旁邊二寸的位置,是天窗穴,而在頰下,動脈詳細位置上的是天容穴。
在耳朵下方,曲頰後方的是天容穴,而顴髎穴則位於面部前端,銳骨對應的位置,至於聽宮穴,就在耳垂下,形狀大如豆子。這些穴位組成了手太陽小腸經的整條路線。
3. 第四十八章 膀胱經穴總歌
問:膀胱經穴總歌呢?
答:足太陽兮膀胱經,目眥內側始睛明,眉頭陷中名攢竹,眉沖曲差神庭中,
曲差寸半神庭畔,五處挨排列上星,承光五處後寸半,通天絡郄亦相承,
玉枕橫挾於腦戶,尺寸當準銅人經,天柱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是,
俠脊相去寸五分,第一大杼二風門,肺俞三椎厥陰四,心俞五椎之下論。
督俞膈俞相梯級,第六第七次第立,第八椎下穴無名,肝俞第九膽第十,
十一椎下脾俞舉,十二椎下胃俞取,三焦腎俞氣海俞,十三四五為定矩。
大腸關元俞安量,十六十七椎兩旁,十八椎下小腸俞,十九椎下尋膀胱,
中膂二十椎下是,白環二十一椎當。上髎次髎中與下,一空二空俠腰胯,
並同俠脊四個穴,載在千金相連亞。會陽陰尾旁五分,分寸須與督脈親,
第二椎下外附分,俠脊相去古法云,先除脊骨量三寸,不是灸穴能傷筋。
魄戶三椎膏肓四,四下五上胛骨里,第五椎下索神堂,第六椎下尋譩譆。
膈關第七魂門九,陽綱意舍依此數,胃倉肓門屈指談,椎看十二與十三,
志室次之為下四,胞肓十九合相參。秩邊二十椎下詳,承扶臀下陰紋當,
殷門承扶下六寸,浮郄一寸上委陽,委陽委中向外取,膕中外廉兩筋鄉,
委中膝膕約紋里,此下三寸尋合陽,承筋腨腸中尖是,承山腨下分肉旁,
飛揚外踝上七寸,跗陽踝上三寸量。金門踝下微前取,崑崙踝後跟骨中,
僕參跟骨下陷是,申脈分明踝下容,京骨外側大骨下,束骨本節後相通,
通谷本節前陷索,至陰小指外側逢。
白話文:
有人問:「膀胱經上的穴位總歌是什麼呢?」
回答是:「我們從足太陽膀胱經開始,其起點在眼睛內角的睛明穴,再來是眉毛頭部凹陷中的攢竹穴,以及眉毛中間向上凸起的眉衝穴,接著是曲差和神庭穴,都在額頭上。
曲差穴在一寸半的位置,神庭穴旁邊。五處穴、上星穴等排開在頭頂,承光穴在五處穴後的一寸半,通天穴和絡郄穴也順序接下來。
玉枕穴在腦後,與腦戶穴橫向夾著。天柱穴則在頸後髮際的兩側,大筋外側的凹陷中,它們都離脊椎一寸五分遠。
第一個背脊旁的穴位是大杼穴,第二個是風門穴,肺俞穴在第三椎,厥陰俞在第四椎,心俞穴則在第五椎下。
督俞和膈俞穴像是階梯一樣,分別位於第六和第七椎,第八椎下的穴位叫無名,肝俞穴在第九椎,膽俞穴在第十椎。
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胃俞穴在第十二椎下。三焦俞、腎俞和氣海俞穴,分別在第十三、十四和十五椎下。
大腸俞和關元俞穴在第十六和十七椎的兩側,小腸俞穴在第十八椎下,膀胱俞穴在第十九椎下,中膂俞穴在第二十椎下,而白環俞穴在第二十一椎下。
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穴,都在腰部的兩側,且與脊椎平行,這四個穴位在《千金方》中有詳細的記載,彼此相鄰。
會陽穴在尾骨旁五分的位置,分寸上與督脈有親密的關係。附分穴在第二椎下,離脊椎兩側古法所說的距離是三寸,若非灸療,誤針可能會傷到筋骨。
魄戶穴在第三椎,膏肓穴在第四椎,第五椎下是神堂穴,第六椎下則是譩譆穴。
膈關穴在第七椎,魂門穴在第九椎,陽綱和意舍穴就照這樣數下去。胃倉和肓門穴,可以輕易地用手指觸摸得到,它們分別在第十二和十三椎。
志室穴緊接著是下四椎,胞肓穴則在第十九椎下。秩邊穴在第二十椎下,承扶穴在臀部下方的陰紋處。
殷門穴在承扶穴下六寸的地方,浮郄穴在委陽穴上一寸,委陽穴和委中穴則在外側取穴,位於膕中的外側,兩條肌肉之間。
委中穴在膝膕的約紋裡,往下三寸是合陽穴。承筋穴在腨腸中的尖端,承山穴則在腨下分肉旁。
飛揚穴在腳外踝上七寸,跗陽穴在腳踝上三寸的地方。金門穴在腳踝下微微向前的位置,崑崙穴在腳踝後,跟骨中間。
僕參穴在跟骨下凹陷的地方,申脈穴在踝骨下,非常明顯。京骨穴在外側,大骨下,束骨穴在本節後方,通谷穴在本節前方的凹陷中,至陰穴在小指的外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