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光

《針灸問答》~ 贈跋

回本書目錄

贈跋

1. 贈跋

余初不識譚先生為何如人也,一見於長沙之湘報館,再見於湘省之南學會,維時往來酬酢者,若康南海,若梁新會,若譚瀏陽諸君子,僉謂容園譚志光先生者,乃長邑名儒,精研醫學者也,余方以不談醫道而忽略之。

迨遲之又久,至民國五年,復相會於船山學社,時則有若廖君笏唐、任君壽國、彭君少湘、林君特生諸善士,坐起而喧譁曰:「譚容園先生者,素以針灸之學啟振醫林、拯救人命者也!」余始驚其專心慈善而歎服之。今觀所著《針灸問答》,根據軒岐,探源華扁,鴻篇鉅製,繼往開來。

殊令人為譚先生惜,又轉為譚先生幸也。惜者何?惜此書之不逢盛世,不得宣傳國史,榮膺褒獎也。幸者何?幸此書之倡明絕學,猶得昭示來茲,流傳中外也。余雖不精是科,亦樂得綴數言以書其後。

時在民國十六年夏月秉三弟熊希齡謹跋

白話文:

我起初並不知道譚先生是怎麼樣的人,第一次在長沙的湘報館見到他,第二次在湖南省的南學會遇到他。當時來往應酬的,有像康南海、梁新會、譚瀏陽這些有學識的人,他們都說容園譚志光先生是長沙有名的學者,深入研究醫學。那時我因為對醫道不感興趣而忽略了他。

直到後來,到了民國五年,我們再次在船山學社相遇。當時有廖笏唐、任壽國、彭少湘、林特生等善人,他們紛紛說:「譚容園先生,一直以來都是用針灸學術來振興醫學界,拯救生命!」我這才對他的專心慈善感到驚訝,並且深感佩服。現在看到他撰寫的《針灸問答》,以軒岐為基礎,探討華扁的源頭,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承前啟後。

這讓我為譚先生感到惋惜,但同時又為他感到慶幸。惋惜什麼呢?惋惜這本書沒有遇上好時代,無法在國家歷史中廣泛傳播,得到公眾的表彰。慶幸什麼呢?慶幸這本書能夠發揚絕學,還能展示未來,流傳到中國和世界各地。我雖然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也樂於在此書後面附上幾句話。

這是在民國十六年夏天,秉三弟熊希齡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