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答》~ 卷下 (3)
卷下 (3)
1. 第三十章 督脈經穴歌注
問:筋縮穴呢?
答:筋縮穴第九椎藏,五分三壯俯取探,主治風癇目上視,癲狂驚恐並脊強。(注:筋縮穴在九椎下。五分,三壯。主治癲狂,脊強,風癇上視。《百證賦》云:兼水道治脊強。)
問:至陽穴呢?
答:至陽穴在七椎間,五壯三分黃疸安,少氣難言胸脅滿,腰脊肢痛胃中寒。(注:至陽穴,在七椎下俯取。五壯,三分。主治腰脊強痛,胃中寒,不嗜食,少氣難言,胸脅支滿,羸瘦,黃疸,淫濼脛酸。一云:灸三壯,治喘氣立愈。按《神農經》云:治寒熱脛酸,四肢重痛,咳嗽,灸三壯至七壯。《玉龍賦》云:卻疸,治神疲。)
問:靈臺穴呢?
答:靈臺在六椎下尋,《甲乙經》中無此名,《氣府論》治喘不臥,風冷久嗽三壯神。(注:靈臺穴,在六椎下。禁針,三壯。《甲乙經》無此穴。惟《氣府論》(注:主治氣喘,久嗽等症。)
問:神道穴呢?
答:神道五椎之下存,禁針五壯主頭疼,痎瘧健忘牙車急。小兒風癇灸即寧。(注:神道穴,在五椎下。禁針,五壯。主治傷寒頭痛,寒熱往來,痎瘧悲愁,健忘,驚悸,牙車急,張口不合,小兒風癇,瘛瘲,灸七壯。按《百證賦》云:兼心俞治風癇。)
問:身柱穴呢?
答:身柱三椎取宜俯,腰脊疼痛分壯五,癲瘤狂怒欲殺人,瘛瘲身熱妄言語。(注:身柱穴,在三椎下。五分,五壯。主治腰脊痛,癲癇狂走,怒欲殺人,瘛瘲,身熱,小兒驚癇。按《神農經》云:咳嗽可灸十四壯。《玉龍賦》云:能蠲嗽除膂痛。《百證賦》云:兼本神治癲疾。《乾坤生意》云:同陶道,肺俞,膏肓,治虛損,五勞七傷。一傳治四時傷寒。)
問:陶道穴呢?
答:陶道俯取一椎際,督脈足太陽相會,五分五壯治頭暈,痎瘧寒熱灑淅累。(注:陶道穴,在一椎下,乃督脈,足太陽之會。五分,五壯。主治痎瘧寒熱,灑淅脊強,煩滿,汗不同,頭重,目瞑,瘛瘲,恍惚不樂。一傳善退骨蒸之熱。)
問:大椎穴呢?
答:大椎一椎上陷中,平肩手足三陽會,久瘧肺脹五壯分,頸項背膊勞濕痹。(注:大椎穴,在一椎上陷中,一曰平肩。手足三陽脈之會。五壯,五分。一云:以年為壯。大杼為骨會,骨病者可灸之。主治五勞七傷,乏力,風勞,濕痹,痎瘧久不愈,肺脹,脅滿,嘔吐上氣,背膊拘急,項頸強、不得回顧。一云能瀉胸中之熱,及諸熱氣。
若灸寒熱之法:先大杼,次長強,以年為壯。一云治身痛寒熱,風氣痛。一云治衄血不止,灸二三十壯,可斷根。按《千金》云:凡瘧有不可瘥者,從未發前灸大椎,至發時滿百壯,無不瘥。又云:諸煩熱,時行溫病,灸大椎百壯,刺三分瀉之。又治氣短不語。壯隨年數。又治頸癭,灸百壯,及大椎兩旁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壯。
白話文:
第三十章 督脈經穴歌注
問:筋縮穴在哪裡?
答:筋縮穴位於第九椎骨下,往下五分(約0.83公分),三壯(約1.5公分)處,針刺治療風癇(一種抽搐症狀),眼睛向上看,癲狂、驚恐以及脊柱強直。
問:至陽穴在哪裡?
答:至陽穴位於第七椎骨下,往下五壯(約2.5公分),三分(約0.5公分)處,可治療黃疸,氣少說話困難,胸脅部脹滿,腰脊肢體疼痛,胃寒。
問:靈臺穴在哪裡?
答:靈臺穴位於第六椎骨下,《甲乙經》裡沒有記載這個穴位,《氣府論》記載用艾灸三壯(約1.5公分)可以治療喘息不能平臥,風寒引起的久咳。
問:神道穴在哪裡?
答:神道穴位於第五椎骨下,禁針,艾灸五壯(約2.5公分)可以治療頭痛,瘧疾,健忘,牙關緊閉。小兒風癇可用艾灸治療。
問:身柱穴在哪裡?
答:身柱穴位於第三椎骨下,俯臥取穴,艾灸五壯(約2.5公分)可以治療腰脊疼痛,癲癇,狂怒想殺人,瘛瘲(一種抽搐症狀),發熱,胡言亂語。
問:陶道穴在哪裡?
答:陶道穴位於第一椎骨下,是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交會的穴位,艾灸五分(約0.83公分),五壯(約2.5公分)可以治療頭暈,瘧疾,寒熱交替,發熱畏寒,脊柱強直。
問:大椎穴在哪裡?
答:大椎穴位於第一椎骨的上方凹陷處,是手足三陽經交會的穴位,艾灸五壯(約2.5公分),五分(約0.83公分)可以治療久治不癒的瘧疾,肺脹,頸項、背膊疼痛,以及因勞累或潮濕引起的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