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光

《針灸問答》~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第三十章 督脈經穴歌注

《玉龍賦》云:百勞止虛汗。《神農經》云:治小兒急慢驚風。又竇太師治諸虛寒熱,灸此。《捷徑》云:治熱不至肩。時傳此穴治百病。)

問:啞門穴呢?

答:啞門項後入髮際,五分宛中仰頭取,二分禁灸頸項強,陽熱衄血中風侶。(注:啞門穴,在項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三分,不可深,禁灸。主治頸項強急,不語,諸陽熱盛,衄血不止,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風疼痛,汗不出,寒熱風痙,中風,屍厥,不省人事。《百症賦》云:兼關衝治舌緩不語。)

問:風府穴呢?

答:風府入髮際一寸,三分禁灸身不遂,暴喑身重頭項強,目眩鼻衄狂恐悸。(注:風府穴,在項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脈,陽維之會。三分,禁灸。主治中風舌緩,暴喑不語,振寒汗出,身重偏風,半身不遂,傷風,頭痛項急,不得回顧,目眩,反視,鼻衄,咽痛,狂走,悲恐驚悸。一云:主瀉胸中之熱,與大杼、缺盆、中府同。

按《席弘賦》云: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又云:陽明二日尋風府。又云:從來風府最難尋,須用工夫度淺深,倘能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通玄賦》云:風傷項急求風府。一傳治感冒風寒,嘔吐不止。《千金》云:十三鬼穴,此名鬼枕,治百邪癲狂。)

問:腦戶穴呢?

答:腦戶風上寸半尋。此穴須當禁灸針,督脈足太陽相會,針則立死灸則喑。(注:腦戶穴,在風府上寸半,督脈、足太陽之會。禁針灸,刺中腦立死,灸令人喑。)

問:強間穴呢?

答:強間腦戶上寸半,二分五壯目眩患,頭痛腦旋頸項強,嘔吐涎沫心煩亂。(注:強間穴,在腦戶穴上寸半。二分,五壯。一曰禁灸。主治頭痛項強,目眩腦旋,煩心嘔吐涎沫,狂走。按:《百證賦》云:兼豐隆治頭痛難禁。)

問:後頂穴呢?

答:後頂強間上寸半,二分五壯主治見,頸項強急額顱痛,偏頭惡風眼目眩。(注:後頂穴,在強間上寸半。五壯,二分。主治頸強急,額顱痛,偏頭痛,惡風,目眩不明。)

問:百會穴呢?

答:百會後頂寸五量,耳尖直上會諸陽,二分五壯頭風痛,耳鼻口病身反張。(注:百會穴,在後頂上寸半,頂中央,直兩耳尖上對是穴。督脈、足太陽之會、手足少陽,足厥陰,俱會於此。二分,五壯。《甲乙經》:三分,三壯。一曰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

主治頭風頭痛,耳聾,鼻塞,鼻衄,中風,言語蹇澀,口噤不開,或多悲哭,偏風,半身不遂,風癇卒厥,角弓反張,吐沫,心神恍惚,驚悸健忘,痎瘧,女人血風,胎前產後風疾,小兒風癇,驚風,脫肛久不瘥。一曰百病皆治。一曰治悲笑欲死,四肢冷,氣欲絕,身口溫,可針人中三分,灸百會三壯,即蘇。

白話文:

第三十章 督脈經穴歌注

《玉龍賦》說:百勞穴可以治療虛汗。《神農經》說:百勞穴可以治療小兒急慢驚風。竇太師也用灸百勞穴來治療各種虛寒熱症。《捷徑》說:百勞穴可以治療熱症不達肩部的病症。民間也流傳著百勞穴能治百病的說法。

問:啞門穴是怎麼回事?

答:啞門穴位於項後髮際內五分,在肌肉豐滿處,仰頭取穴。灸刺深度不得超過二分,否則會引起頸項強硬、陽熱盛、鼻出血、中風等症狀。(啞門穴在項後髮際內五分,肌肉豐滿處,仰頭取穴。它是督脈與陽維脈的交會穴,與舌根相連。灸刺深度不可超過三分,禁灸。主治頸項僵硬疼痛、失語、各種陽熱盛、鼻出血不止、脊柱強直反折、瘛瘲、癲癇、頭痛、無汗、寒熱、痙攣、中風、屍厥、昏迷。《百症賦》說:啞門穴與關衝穴合用可以治療舌頭僵硬、失語。)

問:風府穴是怎麼回事?

答:風府穴位於髮際內一寸,灸刺深度不得超過三分,否則會導致半身不遂、突然失聲、身體沉重、頸項強硬、頭暈目眩、鼻出血、狂躁、恐懼、心悸等症狀。(風府穴位於項部髮際內一寸,在大筋內側肌肉豐滿處。說快話時該處肌肉會向上隆起,說慢話時則會向下塌陷。它是督脈與陽維脈的交會穴。灸刺深度不得超過三分,禁灸。主治中風導致的舌頭僵硬、突然失聲、寒戰出汗、身體沉重、半身不遂、感冒、頭痛、項部僵硬疼痛、不能回頭、頭暈、反視、鼻出血、咽喉疼痛、狂躁不安、悲傷恐懼、心悸。有人說它可以瀉去胸中之熱,與大杼、缺盆、中府穴合用。

《席弘賦》說:找到風府穴和風池穴,就能治療傷寒百病。《席弘賦》又說:陽明經病症,可在二日內治療風府穴。《席弘賦》還說:風府穴向來難以尋找,需要仔細摸索深度,如果膀胱經的氣機尚未散開,更應該在足三里穴尋找。《通玄賦》說:風寒導致項部僵硬,應尋找風府穴治療。有人說它可以治療感冒風寒、嘔吐不止。《千金要方》說:風府穴是十三鬼穴之一,也稱鬼枕,可以治療各種邪氣導致的癲狂。)

問:腦戶穴是怎麼回事?

答:腦戶穴位於風府穴上寸半處。此穴禁針灸,針刺會立刻致死,灸灼則會導致失聲。(腦戶穴位於風府穴上寸半處,是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禁針灸,針刺會立刻致死,灸灼會導致失聲。)

問:強間穴是怎麼回事?

答:強間穴位於腦戶穴上寸半處,灸刺深度不得超過二分,灸刺五壯。主治頭痛、頸項強硬、頭暈目眩、煩躁、嘔吐、唾液增多。(強間穴位於腦戶穴上寸半處。灸刺深度為二分,灸刺五壯。有人說禁灸。主治頭痛、項部僵硬、頭暈目眩、心煩意亂、嘔吐、唾液增多。《百證賦》說:強間穴與豐隆穴合用可以治療難以忍受的頭痛。)

問:後頂穴是怎麼回事?

答:後頂穴位於強間穴上寸半處,灸刺深度為二分,灸刺五壯。主治頸項僵硬疼痛、前額及頭顱疼痛、偏頭痛、惡風、頭暈目眩。(後頂穴位於強間穴上寸半處。灸刺五壯,深度為二分。主治頸項僵硬疼痛、前額及頭顱疼痛、偏頭痛、惡風、目眩。)

問:百會穴是怎麼回事?

答:百會穴位於後頂穴上寸半處,即頭頂正中央,在兩耳尖的連線上。它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手足少陽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灸刺深度為二分,灸刺五壯。《甲乙經》說:灸刺深度為三分,灸刺三壯。有人說灸百會穴的壯數不得超過七七四十九壯。

主治頭痛、耳聾、鼻塞、鼻出血、中風、言語不清、口噤不開、悲哭不止、偏癱、半身不遂、風癇、突然昏厥、角弓反張、嘔吐、心神恍惚、驚悸健忘、瘧疾、女性血風病、產前產後風疾、小兒風癇、驚風、脫肛久治不愈。有人說它可以治療百病。也有人說它可以治療悲傷哭笑欲死、四肢冰冷、氣息將絕、身體和口唇溫熱的症狀,此時可以針刺人中穴三分,灸百會穴三壯,即可蘇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