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答》~ 卷下 (2)
卷下 (2)
1. 第三十章 督脈經穴歌注
問:督脈經共二十八穴,系何名,在何處,主治何病?
答:長強骶骨端三分,七壯三分伏地尋,腸風痔漏腰脊痛,痢疝疳蝕及五淋。(注:長強穴,在脊骶骨端下三分,伏地取。足少陰、少陽之會,督脈之絡,別走任脈。三分,七壯。此穴乃痔根本,主治腸風下血,痔漏,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難,頭重,洞泄,五淋,小兒顱囟陷,驚癇瘛瘲,脫肛瀉血,赤白下痢。灸龜尾,即窮骨頭,多壯極效。
按:《玉龍賦》云:兼承山灸痔最妙。《席弘賦》云:連大杼行針,治小兒氣痛。《百證賦》云:兼百會治脫肛。《靈光賦》云:百會治痢疾。《天星秘訣》:兼大敦治疝氣。)
問:腰俞穴呢?
答:腰俞廿一椎下中,二分五壯腰脊疼,冷痹溫瘧汗不出,婦人溺赤兼閉經。(注:腰俞穴,在二十一椎下,宛宛中。二分,五壯。一曰:五分,七壯。主治腰脊痛不得俯仰,腰腳冷痹不仁,灸隨年壯;溫瘧汗不出,婦人經閉溺赤。灸後忌房勞強力。按《千金》云:治腰卒痛,灸七壯。《席弘賦》云:兼環跳治冷風痹。
問:陽關穴呢?
答:陽關在十六椎間,三壯五分伏臥探,主治膝疼難伸屈,風痹筋攣等症安。(注:陽關,在十六椎下,伏取。五分,三壯。主治膝痛不可屈伸,風痹筋攣等症。)
問:命門穴呢?
答:命門十四椎下間,前與臍平仔細探,三壯五分腰腎痛,遺精帶下症虛寒。(注:命門穴,在十四椎下,前平臍,或用棍取,或用線取。五分,三壯。主治腎虛腰痛,帶下,遺精,耳鳴,手足攣痹,驚眩,頭痛,身熱,骨蒸,痎瘧,瘛瘲,裡急腹痛等症。按《千金》云:腰痛不能動者,灸隨年壯。
《神農經》云:治腰痛,可灸七壯。《玉龍賦》云:兼腎俞治老人便數。《標幽賦》云:兼肝俞能使瞽者得見。一傳此穴,灸寒熱之症多效。)
問:懸樞穴呢?
答:懸樞在十三椎下,三壯三分遵古法,主治腰脊難俯仰,腹中積痛穀不化。(注:懸樞穴,在十三椎下,伏取。三分,三壯。主治腰痛,腹中積氣疼痛,穀不化,瀉痢等症。)
問:脊中穴呢?
答:脊中十一椎下是,五分禁灸俯取之,風癇癲邪不嗜食,五痔積聚脫肛醫。(注:脊中穴,在十一椎下,俯取。五分,禁灸。主治風癇,癲邪,腹滿不食,五痔,積聚,下痢。小兒赤白痢,秋末脫肛,痛不可忍,灸之最效。)
問:中樞穴呢?
答:中樞十椎之下尋,惟有《氣穴論》注登,主治心背相控痛,三壯退熱進食能。(注:中樞穴,在十椎下,俯取。此穴諸書未載,惟《氣府論》督脈下,王氏注中有此穴。及考之《氣穴論》曰: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者,即此穴也。五分,禁灸。一傳云:此穴能退熱進食,三壯屢效。)
白話文:
問:督脈總共有二十八個穴位,它們的名稱是什麼?位置在哪裡?主要治療哪些疾病?
答:第一個穴位是長強穴,在尾椎骨末端下方三分的位置,趴著取穴。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腸風下血、痔瘡、腰背疼痛、痢疾、疝氣、小兒疳積和五淋等疾病。(註:長強穴是足少陰腎經和足少陽膽經交會的地方,也是督脈的絡穴,另有一支脈絡通往任脈。針刺或艾灸三分,灸七壯。這個穴位是治療痔瘡的根本穴位,主要治療腸風下血、痔瘡、腰背痛、狂病、大小便困難、頭部沉重、腹瀉不止、五淋、小兒囟門凹陷、驚癇抽搐、脫肛出血、赤白痢疾等疾病。艾灸龜尾,也就是尾椎骨末端,效果非常好。
按:《玉龍賦》說:配合承山穴艾灸治療痔瘡效果最好。《席弘賦》說:連同大杼穴一起針灸,治療小兒氣痛。《百證賦》說:配合百會穴治療脫肛。《靈光賦》說:百會穴治療痢疾。《天星秘訣》說:配合大敦穴治療疝氣。)
問:腰俞穴呢?
答:腰俞穴在第二十一椎下方,中間凹陷處,針刺或艾灸二分,灸五壯,可以治療腰背疼痛、腰腿寒冷麻木、溫瘧汗不出、婦女尿色赤紅和閉經等疾病。(註:腰俞穴在第二十一椎下方,凹陷處取穴,針刺或艾灸二分,灸五壯,有的說法是針刺或艾灸五分,灸七壯。主要治療腰背痛得無法彎腰或仰頭、腰腿寒冷麻木、艾灸可以根據年齡決定灸的壯數;溫瘧汗不出、婦女閉經、小便赤紅等疾病。艾灸後忌諱房事和過度勞累。按:《千金方》說:治療腰部突然疼痛,艾灸七壯。《席弘賦》說:配合環跳穴治療風寒痹痛。)
問:陽關穴呢?
答:陽關穴在第十六椎下方,針刺或艾灸五分,灸三壯,趴著取穴,可以治療膝蓋疼痛、難以伸直或彎曲、風濕痹痛、筋脈攣縮等疾病。(註:陽關穴在第十六椎下方,趴著取穴,針刺或艾灸五分,灸三壯。主要治療膝蓋疼痛,無法屈伸,風濕痹痛,筋脈攣縮等疾病。)
問:命門穴呢?
答:命門穴在第十四椎下方,與肚臍平齊的位置,仔細探找,針刺或艾灸五分,灸三壯,可以治療腰腎疼痛、遺精、白帶過多等虛寒性疾病。(註:命門穴在第十四椎下方,與肚臍平齊的位置,可以用棍子或線來輔助取穴,針刺或艾灸五分,灸三壯。主要治療腎虛引起的腰痛、白帶過多、遺精、耳鳴、手腳麻木、驚悸眩暈、頭痛、發熱、骨蒸、瘧疾、抽搐、腹部絞痛等疾病。按:《千金方》說:腰痛不能動彈時,艾灸的壯數根據年齡來決定。《神農經》說:治療腰痛,可以艾灸七壯。《玉龍賦》說:配合腎俞穴治療老年人尿頻。《標幽賦》說:配合肝俞穴可以使失明的人重見光明。據說這個穴位艾灸對於寒熱疾病效果非常好。)
問:懸樞穴呢?
答:懸樞穴在第十三椎下方,針刺或艾灸三分,灸三壯,按照古法進行,可以治療腰背難以彎腰或仰頭、腹中積滯疼痛、消化不良等疾病。(註:懸樞穴在第十三椎下方,趴著取穴,針刺或艾灸三分,灸三壯,主要治療腰痛、腹部積氣疼痛、消化不良、腹瀉痢疾等疾病。)
問:脊中穴呢?
答:脊中穴在第十一椎下方,針刺五分,這個穴位禁止艾灸,趴著取穴,可以治療風癇、癲狂、不思飲食、五痔、腹部腫塊、脫肛等疾病。(註:脊中穴在第十一椎下方,趴著取穴,針刺五分,禁止艾灸。主要治療風癇、癲狂、腹脹不思食、五痔、腹部積塊、下痢。對於小兒赤白痢疾、秋末脫肛、疼痛難忍,艾灸這個穴位效果最好。)
問:中樞穴呢?
答:中樞穴在第十椎下方,這個穴位只有《氣穴論》有記載,可以治療心背相連的疼痛,針刺或艾灸三壯,可以退熱、增進食慾。(註:中樞穴在第十椎下方,趴著取穴。這個穴位其他醫書沒有記載,只有《氣府論》中提到督脈下方有此穴,王氏的注解中有這個穴位。考證《氣穴論》說:背部與心相連疼痛,所治療的穴位是天突穴和第十椎之間的穴位,指的就是這個穴位。針刺五分,禁止艾灸。據說這個穴位能退熱、增進食慾,艾灸三壯常常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