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光

《針灸問答》~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卷下

2. 第二十七章 十五絡名

問:何謂十五絡?

答:大腸偏歷肺列缺,脾絡公孫胃豐隆,小腸支正心通里,膀胱飛揚腎大鐘。心包內關三焦外,肝絡蠡溝膽光明,更有太包脾大絡,督絡長強任會陰。(注:手陽明大腸經絡為偏歷,手太陰肺經絡為列缺,足太陰脾經絡為公孫,足陽明胃經絡為豐隆,手太陽小腸經絡為支正,手少陰心經絡為通里,足太陽膀胱經絡為飛揚,足少陰腎經絡為大鐘,手厥陰心包經絡為內關,手少陽三焦經絡為外關,足厥陰肝經絡為蠡溝,足少陽膽經絡為光明。又:脾經大絡名太包,督脈之絡名長強,任脈之絡名會陰,共為十五絡。

白話文:

問:什麼是十五絡?

答:手陽明大腸經的絡穴是偏歷,手太陰肺經的絡穴是列缺,足太陰脾經的絡穴是公孫,足陽明胃經的絡穴是豐隆,手太陽小腸經的絡穴是支正,手少陰心經的絡穴是通裏,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是飛揚,足少陰腎經的絡穴是大鐘,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是內關,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是外關,足厥陰肝經的絡穴是蠡溝,足少陽膽經的絡穴是光明。此外,脾經的大絡名叫太包,督脈的絡穴名叫長強,任脈的絡穴名叫會陰,總計這些就是所謂的十五絡。

3. 第二十八章 十五絡穴別走主治

問:十五絡穴別走主治歌呢?

答:肺之別絡列缺名,腕上寸半走陽明,經入掌中散魚際,補虛欠㰦瀉掌心。

心之別絡通里穴,腕下一寸太陽別,經入心中系目舌,補不能言瀉支膈。

心包別絡內關主,腕後二寸少陽走,循經上繫心包絡,心痛實瀉頭搖補。

小腸別絡支正名,腕後五寸走少陰,別上循肘肩髃絡,瀉肘節廢補疣生。

大腸別絡偏歷尋,腕上三寸走太陰,循行肩臂上頰齒,補齒寒痹瀉齲聾。

三焦別絡名外關,腕後二寸厥陰間,外繞肘臂胸中注,補手不收瀉手攣。

膀胱別絡飛揚屬,踝上七寸少陰足,實瀉鼻塞頭背疼,補虛專治鼻鼽衄。

膽經別絡穴光明,踝上五寸走厥陰,絡循足跗瀉實厥,補痿躄坐起不能。

胃之別絡號豐隆,踝上八寸太陰通,循脛上頭絡喉嗌,實瀉狂癲補脛枯。

脾之別絡是公孫,拇節後寸走陽明,主治腸胃厥氣逆,補腹鼓脹瀉腸疼。

腎之別絡即大鐘,溪下五分太陽通,別走心包外腰脊,虛補腰痛泄閉癃。

肝之別絡蠡溝當,踝上五寸走少陽,循脛上睪與莖結,睪莖卒疝虛實詳。

督絡長強骶骨端,俠脊上項散頭前,傍肩貫膂走任脈,瀉背脊強補頭旋。

任絡屏翳又會陰,穴在二便兩陰中,上循鳩尾散於腹,補腹瘙癢泄脹膨。

脾之大絡太包穴,腋下六寸布胸脅,補虛百節皆縱弛,實則身痛法當泄。

白話文:

問:請問十五絡穴及其主要治療病症的詩歌怎麼說?

答:肺的別絡穴叫做列缺,位於手腕上方約一寸半處,連接至陽明經,經脈進入手掌中,散佈於魚際區。此穴用於補虛時可治療咳嗽,用於瀉實時可治療掌心過熱。

心的別絡穴是通裏穴,位於手腕下方約一寸處,連接至太陽經,經脈進入心臟,影響眼睛和舌頭。此穴用於補虛時可治療無法說話,用於瀉實時可治療胸部不適。

心包的別絡穴為內關穴,位於手腕後方約二寸處,沿著少陽經行走。此穴用於治療心痛,實證時用瀉法,頭部震顫時用補法。

小腸的別絡穴稱作支正,位於手腕後方約五寸處,沿著少陰經行走,可影響肘部、肩膀和肌肉。此穴用於瀉實時可治療肘部功能喪失,用於補虛時可促進疣的生長。

大腸的別絡穴為偏歷穴,位於手腕上方約三寸處,沿著太陰經行走,影響肩臂、臉頰和牙齒。此穴用於補虛時可治療牙齒冷痛,用於瀉實時可治療齲齒和耳聾。

三焦的別絡穴稱為外關穴,位於手腕後方約二寸處,在厥陰經之間。此穴外繞肘臂,並注入胸中。用於補虛時可治療手部活動受限,用於瀉實時可治療手部抽搐。

膀胱的別絡穴叫飛揚,位於腳踝上方約七寸處,沿著少陰經行走。此穴用於瀉實時可治療鼻塞、頭痛和背部疼痛,用於補虛時專門治療鼻鼽和鼻血。

膽經的別絡穴為光明穴,位於腳踝上方約五寸處,沿著厥陰經行走。此穴影響足跗,用於瀉實時可治療實證厥冷,用於補虛時可治療下肢無力或坐起困難。

胃的別絡穴叫豐隆,位於腳踝上方約八寸處,連接至太陰經。此穴影響脛骨,上至頭部,並連接喉嚨。用於瀉實時可治療狂躁和癲狂,用於補虛時可治療下肢萎縮。

脾的別絡穴是公孫穴,位於拇指關節後方約一寸處,沿著陽明經行走。此穴主要治療腸胃逆氣,用於補虛時可治療腹部鼓脹,用於瀉實時可治療腸胃疼痛。

腎的別絡穴稱為大鐘,位於腳踝下方約五分處,沿著太陽經行走。此穴連接到心包,影響腰部和脊椎。用於補虛時可治療腰痛,用於瀉實時可治療尿閉和排尿困難。

肝的別絡穴為蠡溝穴,位於腳踝上方約五寸處,沿著少陽經行走。此穴影響脛骨,上至睪丸和生殖器。用於瀉實時可治療睪丸和生殖器的疾病,用於補虛時可詳細診斷虛實情況。

督絡穴為長強穴,位於骶骨末端,沿脊椎向上到頸部,並分散到頭前部。此穴沿肩部貫穿背部,連接到任脈。用於瀉實時可治療背部僵硬,用於補虛時可治療頭暈。

任絡穴包括屏翳穴和會陰穴,位於排泄器官和生殖器之間。此穴沿鳩尾穴散佈於腹部。用於補虛時可治療腹部瘙癢,用於瀉實時可治療腹部脹滿。

脾的大絡穴為太包穴,位於腋下約六寸處,影響胸脅。此穴用於補虛時可治療全身關節鬆弛,用於瀉實時可治療身體疼痛。

4. 第二十九章 奇經八脈說及八脈起止穴名歌

問:何謂奇經八脈?

答:脈有督、任、沖、帶、陽維、陰維、陽蹺、陰蹺,皆由正經別出,另有處所,故曰奇經。然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脈,氣血相隨,治十二經,即禹疏九河之謂也。至於雨水過多,各河暴漲溢出,溝渠皆盈,此所謂病入奇經,治法當如瀹濟漯,決汝漢,排淮泗之水。若徒在十二經中調治,則不應矣。

當取奇經八脈主穴治之,即疏通溝渠之謂。而取經外奇穴,亦本此意。

問:奇經八脈起止穴名歌呢?

答:督起長強齦交唇,任始會陰承漿終,沖首橫骨幽門止,帶在季肋維道中,陽蹺申脈上承泣,陰蹺照海交信通,陽維金門啞門內,陰維廉泉起築賓。

白話文:

問:什麼是奇經八脈?

答:脈絡中有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這些都是從正常的經脈分出,有它們獨特的循行路線,因此被稱為奇經。然而人體中的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總共是二十七條,這些脈絡中的氣血相互跟隨,主要負責治理十二條經脈,就像大禹疏通九條河流一樣。但是當身體的濕氣或疾病過重,就像是河流水量過多,超出正常範圍,導致溝渠都充滿了水,這就是所謂的疾病進入了奇經,治療的方法應該像治理泛濫的河水一樣,疏通其他河流,讓水得以分流。如果只是在十二條正常的經脈中進行調理,效果就不會那麼顯著。

治療時,我們應針對奇經八脈的主要穴位進行,這就像是疏通堵塞的溝渠。而選擇經脈之外的特殊穴位進行治療,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

問:奇經八脈的起點和終點穴位的名稱是什麼?

答:督脈起始於長強穴,終止於齦交穴和脣部;任脈開始於會陰穴,結束於承漿穴;沖脈的起點是橫骨穴,終點在幽門穴;帶脈位於季肋部位的維道穴;陽蹺脈起始於申脈穴,並到達承泣穴;陰蹺脈從照海穴開始,通過交信穴;陽維脈起點在金門穴,終點在啞門穴;陰維脈的起點是廉泉穴,終點在築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