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答》~ 卷上 (38)
卷上 (38)
1. 第二十二章 三焦經解說
其根源,實出於腎系,腎系即命門也。命門為相火之根,三焦根於命門,故司相火而屬於腎。夫腎具水火,合三焦者,是相火所合也。又云腎上連肺者,金水相生,是水陰之所合也。故腎雖一臟,而將為兩臟矣。腎主水,而行水之腑,實為三焦。三焦即人身油膜,連腸胃及膀胱,食入於胃,由腸而下,飲水入胃,則胃之四面均有微管,將水吸出,散走膜膈,此膈即三焦也。水由上焦,歷肝膈,透腎系,入下焦油膜,以達膀胱。
故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屬膀胱者,謂三焦與膀胱相聯屬也。是孤之府者,謂五臟各配五腑,而三焦司腎水之決瀆,又獨成一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句,又總言六腑合五臟,相合而成功也。中國自唐宋後,不知三焦為何物,是以醫法多訛。西醫稱為連綱,知其物矣。
然不知其發源何處,所司何氣,是以知猶不知。故將兩臟之將,當讀如將帥之將。言少陽三焦,下連屬於腎,上連屬於肺,腎肺相懸,全賴少陽三焦,以聯絡之。然則少陽一腑,故已統帥兩臟,如一將而將兩營也。孤腑云者,言少陽三焦,獨成一腑,極其廣大,故統兩臟。又言屬膀胱者,是三焦下出之路,足見自肺至膀胱,從上而下,統歸三焦也。
謹按:三焦之源,即發於腎系,故腎與三焦相通。三焦為腎行水、化氣,故腎病宜調和三焦。譬如腎氣丸,用苓泄以利三焦之水;保元湯,用黃耆以充三焦之氣是矣。三焦病不能行水,則宜滋腎陰;不能化氣,則宜補腎陽。近醫不知三焦為何物,西醫稱連綱,不名三焦,且又不知腎係為三焦之根,安知人生氣化哉。
白話文:
第二十二章 三焦經解說
三焦的根本,實際上源於腎系,而腎系就是命門。命門是相火的根本,三焦的根本在命門,所以三焦主管相火,並且屬於腎。腎臟同時具有水和火兩種特性,與三焦相連繫的部分,是相火所結合的部分。也有人說腎臟向上連接肺臟,這是因為金水相生,是水陰結合的結果。因此,雖然腎臟只是一個臟器,卻同時具有兩個臟器的功能。腎臟主水,而負責運送水的腑,就是三焦。三焦就像人體的油膜一樣,連接著腸胃和膀胱。食物進入胃裡,經過腸道向下輸送;喝進的水進入胃裡,胃的四周有許多細微的管道,將水吸出來,散佈到膜膈(橫膈膜),這個膜膈就是三焦。水從上焦經過肝臟和橫膈膜,穿透腎系,進入下焦的油膜,最後到達膀胱。
所以,三焦是人體中瀆(水道)的府舍,水道由此而出。說三焦「屬膀胱」,是指三焦與膀胱互相聯繫。說三焦是「孤之府」,是指五臟各有相對應的五腑,而三焦獨自負責腎水的運行,又獨自成為一個腑。這句話也概括了六腑與五臟的相互配合,共同協作才能使人體正常運作。中國從唐宋以後,不知三焦為何物,因此醫術多有錯誤。西醫稱之為連綱,知道它的存在。
然而,西醫卻不知道三焦的起源和所主管的氣機,因此可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將」字在此處應理解為「將帥」的「將」,意指統帥。少陽三焦下連屬於腎,上連屬於肺,腎和肺互相牽連,完全依靠少陽三焦來聯繫。所以,少陽雖然只是一個腑,卻能統轄兩個臟器,如同一個將軍統率兩個營隊一樣。「孤腑」的意思是說少陽三焦獨自成為一個腑,範圍極其廣泛,因此才能統轄兩個臟器。又說三焦「屬膀胱」,是指三焦是向下通往膀胱的路徑,由此可見,從肺到膀胱,從上到下,都歸屬於三焦的統轄。
簡要分析:三焦的起源在腎系,所以腎與三焦是相通的。三焦負責腎臟運送水液和化生氣機的功能,所以腎臟有病就應該調理三焦。例如,腎氣丸使用茯苓來利三焦之水;保元湯使用黃耆來補充三焦之氣,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三焦有病不能運送水液,就應該滋養腎陰;如果不能化生氣機,就應該補充腎陽。現代醫學不知道三焦為何物,西醫稱之為連綱,不稱之為三焦,而且也不知道腎系是三焦的根本,怎麼能了解人體氣機的變化呢?
2. 第二十三章 足少陽膽經穴歌注
問:足少陽膽經左右共八十八穴,系何名,在何處,主治何病?
答:少陽瞳髎起目外,去眥半寸分壯三,主治目翳青盲眼,頭痛喉痹此穴探。(注:瞳子髎穴,去目外去眥五分。三壯,三分。主治目癢翳膜,青盲無見,遠視䀮䀮,赤痛淚出,內眥癢,頭痛,喉痹等症。)
問:聽會穴呢?
答:聽會耳前陷中尋,張目得之動脈中,五壯三分主何治,耳牙口齒肢病從。(注:聽會穴,在耳微前陷中,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五壯,三分。主治耳鳴,耳聾,牙車脫,不能嚼物,齒痛惡寒物,狂走,瘛瘲,恍惚不樂,中風口喎斜,手足不隨等症。)
問:上關穴呢?
答:上關耳前開有空,七壯一分主治同,唇吻口眼偏喎病,耳聾牙齲瘛瘲尋。(注:上關穴,一名客主人,在耳前骨上,開口有空,張口取之。七壯,一分。主治唇吻強上,口眼喎斜,青盲,眯目,目䀮䀮,惡風寒,牙齒齲,口噤不開,嚼物不得,耳鳴,耳聾,瘛瘲,沫出,寒熱痙引骨痛等症。)
問:頷厭穴呢?
答:頷厭顳顬上廉系,三壯七分主何治,風眩驚癇手腕疼,耳目頸疼汗出症。(注:頷厭穴,在顳顬上廉。三壯,七分。主治偏頭痛,頭風,目眩,驚癇,手卷,手腕痛,耳鳴,目無見,目外眥急,好嚏,頸痛,汗出等症。)
問:懸顱穴呢?
答:懸顱正在顳顬端,三壯三分主治同,頭面耳牙皆腫痛,身熱鼻濁鼽瞢從。(注:懸顱穴,在顳顬端。三壯,三分。主治頭痛,牙齒齲,牙齒痛,而膚赤腫,熱病煩滿,汗不出,偏頭痛、引目外眥赤,身熱,鼻洞濁下之不止,傳為鼽瞢,暝目等症。)
問:懸釐穴呢?
答:懸釐顳顬下廉看,三壯三分何病探,頭面痛腫不欲食,中焦熱病銳眥黃。(注:懸釐穴,在顳顬下廉。三壯,三分。主治麵皮赤腫,偏頭痛,煩心,不欲食,中焦客熱,熱病汗不出,目銳眥赤痛等症。)
問:曲鬢穴呢?
答:曲鬢掩耳正尖上,鼓頷有空分壯三,主治牙車頰頷腫,腦痛巔風頸項強。(注:曲鬢穴,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掩耳取之。三壯,三分。主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頸項不得回顧,腦兩角痛,為巔風,引目眇等症。)
問:率谷穴呢?
答:率谷耳上寸半看,嚼而取之分壯三,主治牙車頰頷腫,腦痛巔風頸項強。(注:率谷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半陷中,嚼取。三壯,三分。主治痰氣膈痛,腦兩角強痛,頭重,醉後酒風,皮膚腫,胃寒、飲食煩滿,嘔吐不止等症。)
問:本神穴呢?
答:本神寸半曲差旁,直上髮際四分間,七壯三分主何治,驚癇癲疾偏風探。(注:本神穴,在曲差旁寸半,直上髮際四分。七壯,三分。主治驚癇吐涎沫,頸項強痛,目眩、胸相引不得轉側,癲疾,嘔吐涎沫,偏風等症。)
白話文:
有人問:足少陽膽經左右兩邊加起來共有八十八個穴位,它們的名稱是什麼?位置在哪裡?主要治療哪些疾病?
回答:少陽經的瞳子髎穴在眼睛外側,離眼角外側約半寸的地方,可以針灸三次(每次約三分)。主要治療眼睛出現翳障、青盲等眼疾,以及頭痛和喉嚨痛等問題。
問:聽會穴呢?
答:聽會穴在耳朵前方凹陷的地方,張開嘴巴時,可以摸到動脈跳動的地方,可以針灸五次(每次約三分)。主要治療耳朵、牙齒、口腔和四肢等方面的疾病。
問:上關穴呢?
答:上關穴在耳朵前方,有一個凹陷的地方,可以針灸七次(每次約一分)。主要治療嘴唇、口眼歪斜等問題,以及耳聾、牙齒疾病和抽搐等。
問:頷厭穴呢?
答:頷厭穴在顳骨上緣的位置,可以針灸三次(每次約七分)。主要治療頭暈、驚風、癲癇、手腕疼痛,以及耳朵、眼睛、頸部疼痛和出汗等問題。
問:懸顱穴呢?
答:懸顱穴在顳骨的末端,可以針灸三次(每次約三分)。主要治療頭面部、耳朵和牙齒腫痛,以及發熱、鼻塞和眼花等問題。
問:懸釐穴呢?
答:懸釐穴在顳骨下緣,可以針灸三次(每次約三分)。主要治療頭面部疼痛腫脹、食慾不振,以及中焦發熱導致眼睛發紅等問題。
問:曲鬢穴呢?
答:曲鬢穴在耳朵上方,髮際彎曲處,鼓起腮幫子時可以摸到凹陷處,可以針灸三次(每次約三分)。主要治療下巴和臉頰腫脹、腦痛、癲癇以及頸項僵硬等問題。
問:率谷穴呢?
答:率谷穴在耳朵上方一寸半的位置,咀嚼時可以摸到,可以針灸三次(每次約三分)。主要治療下巴和臉頰腫脹、腦痛、癲癇以及頸項僵硬等問題。
問:本神穴呢?
答:本神穴在曲差穴旁邊寸半的地方,直上髮際四分的位置,可以針灸七次(每次約三分)。主要治療驚風、癲癇、偏癱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