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答》~ 卷上 (37)
卷上 (37)
1. 第二十二章 三焦經解說
問:三焦經解說呢?
答:手少陽三焦之脈,起手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上貫肘,入缺盆,布膻中,絡心包絡,下膈屬三焦,支者出耳上角。三焦根於腎系,下為胞室,為下焦;中為連綱,附著小腸,為中焦;上為胸膈,又循胸而上,統名為膻,上連肺系,而下入為心包絡。故三焦與命門同司相火,以其油膜相連也;三焦與心包絡相表裡,亦以其油膜從膻膈而上入為包絡也。三焦經脈貫肘,故肘上消濼、清冷淵穴,種牛痘能發出腎中之毒。
亦以三焦之源,根於腎系故也。少陽為衝陽,故第一穴名關衝。小指、次指陷中名中渚,抵掌後高骨,凡三焦氣旺者,此骨乃高起。上至肘外大骨縫中,名天井穴。再上二寸,名清冷淵,以與手太陽經會,而合於寒水之氣也。再上至肘外對腋為消濼穴,言其主相火也。上至缺盆天髎穴,即內入心包,散行下膈,而屬於三焦,至缺盆合為一脈。
支者更上耳後尖骨陷中,名翳風穴。再上為瘛脈穴。風、瘛皆肝筋所主,而焦膜乃生筋之源也。故此二穴,有此二名。又繞耳前為耳門穴,至眉尾空竅為絲竹穴,具見腎開竅於耳,而三焦屬腎,故其經繞耳以應之也。
按:焦字古作膲,即人身之膜膈,所以行水也。今醫皆謂水至小腸下口,乃滲漏入膀胱,非也。《醫林改錯》及西醫均笑斥之。蓋自唐以後,皆不知三焦為何物。西醫云:飲水入胃,胃之四面,皆有微絲血管,吸出所飲之水,散走膜膈,達入連綱油膜之中,而下入膀胱。西醫所謂連綱,即是膜膈,即俗所謂綱油,並周身之膜皆是也。
綱油連著膀胱,水因得從綱油中滲入膀胱,即古所名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是矣。三焦之根,出於腎中。兩腎之間,有油膜一條,貫於脊骨,名曰命門,是為焦原。從此係發生板油,連胸前之膈,以上循胸中,入心包絡,連肺系,上咽,其外出為手背胸前之腠理,是為上焦;從板油連及雞冠油,著於小腸,其外出為腰腹之腠理,是為中焦;從板油連及綱油,後連大腸,前連膀胱,中為胞室,其外出腎莖,少腹之腠理,是為下焦。人飲之水,由三焦而下膀胱,則決瀆通快。
如三焦不利,則水道閉,外為腫脹矣。西醫知連綱之形甚悉,然不名三焦,又不知連綱源頭,並其氣化若何,皆不知也。
又按:少陽屬腎,謂三焦相火,其根在命門。腎上連肺,謂金水相生。而膀胱為腑,故曰腎將兩臟,而配三焦、膀胱兩腑。《難經》以左腎為腎,右腎為命門,或另有取義。然則言五臟六腑者,舉其要也;言六臟六腑者,備其物也;再加命門,而為七臟六腑,又其零也。蓋天地陰陽奇偶,不無零正,參伍錯綜,以盡其變。
人之臟腑應之,所以經有奇經,而臟腑亦有奇零歟。少陰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也。上言腎合膀胱,此又言腎合三焦,蓋以少陽為水中之陽,是為相火。屬腎者,屬於腎中命門也。命門即腎系,同腎系生連綱油膜,是為下焦;中生板油,是為中焦;上生膈膜,是為上焦。
白話文:
第二十二章 三焦經解說
有人問:可以解說一下三焦經嗎?
回答: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起始於手小指旁邊的指頭末端,沿著手背向上延伸,貫穿手肘,進入鎖骨上窩,分佈在胸部膻中穴的位置,聯絡心包絡,穿過膈膜,歸屬於三焦。其中一支脈絡從耳朵上方的角落分出。三焦的根源在於腎臟系統,下方連接胞室,稱為下焦;中間連接網膜,附著在小腸,稱為中焦;上方連接胸膈,又沿著胸部向上,統稱為膻中,向上連接肺臟系統,向下進入心包絡。因此,三焦和命門共同主導相火,因為它們的油膜互相連接。三焦和心包絡互為表裡,也是因為它們的油膜從膻中和膈膜向上進入心包絡。三焦經脈貫穿手肘,所以肘部的消濼穴和清冷淵穴,可以引發施打牛痘後,將腎臟中的毒素排出。
這也是因為三焦的源頭,根植於腎臟系統。少陽是陽氣升發的樞紐,所以第一個穴位叫做關衝。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凹陷處叫做中渚穴,手掌後面隆起的骨頭,凡是三焦氣旺盛的人,這塊骨頭都會明顯隆起。向上到手肘外側大骨縫中,叫做天井穴。再向上二寸,叫做清冷淵穴,因為這裡與手太陽經交會,並與寒水之氣相合。再向上至肘外側對應腋下的位置是消濼穴,表示它主要掌管相火。向上到鎖骨上窩的天髎穴,就向內進入心包,分散向下到達膈膜,歸屬於三焦,最後在鎖骨上窩匯合成一條脈絡。
另外一支脈絡則向上延伸到耳朵後方的尖骨凹陷處,叫做翳風穴。再向上是瘛脈穴。風邪和瘛病都屬於肝筋所主,而三焦的薄膜是產生筋的源頭。所以這兩個穴位才會有這兩個名字。再繞到耳朵前面是耳門穴,到達眉毛尾端的空竅處是絲竹穴,這些都顯示腎臟開竅於耳朵,而三焦歸屬於腎臟,所以它的經脈會繞著耳朵運行來呼應腎臟。
按:古代的「焦」字寫作「膲」,指的是人體內可以運化水液的膜狀組織。現在的醫生都認為,水液到達小腸的出口後,滲漏進入膀胱,這是錯誤的。《醫林改錯》這本書和西醫都對此加以嘲笑。因為自唐朝以後,大家都不瞭解三焦是什麼。西醫認為:喝下去的水進入胃後,胃的四面都有微絲血管,會將喝下去的水吸出,分散到膜狀組織,到達網膜的油膜中,然後進入膀胱。西醫所說的網膜,就是中醫所說的膜膈,也就是俗稱的網油,以及遍布全身的膜狀組織。
網油連接膀胱,水液因此可以從網油滲入膀胱,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職,是水液排出的通道。三焦的根源,出自於腎臟。兩腎之間,有一條油膜貫穿脊椎,叫做命門,這裡是三焦的源頭。從這裡開始產生板油,連接胸前的膈膜,向上沿著胸部,進入心包絡,連接肺臟系統,到達咽喉。它的外部則分佈於手背胸前的皮膚紋理,這就是上焦;從板油連接到雞冠油,附著在小腸,它的外部分佈於腰腹部的皮膚紋理,這就是中焦;從板油連接到網油,後面連接大腸,前面連接膀胱,中間是胞室,它的外部則分佈於腎莖、小腹的皮膚紋理,這就是下焦。人喝下的水,通過三焦到達膀胱,排泄就會順暢。
如果三焦不通暢,水液通道就會阻塞,外部就會出現腫脹。西醫對網膜的形狀非常了解,卻不稱其為三焦,也不了解網膜的源頭,以及網膜的氣化作用,這些他們都不知道。
再說,少陽屬於腎臟,指的是三焦的相火,它的根源在於命門。腎臟向上連接肺臟,指的是金水相生。膀胱是腑,所以說腎臟統領兩個臟器,並與三焦、膀胱兩個腑相配。《難經》認為左腎為腎,右腎為命門,或許另有其他涵義。那麼,說五臟六腑,是說它的要點;說六臟六腑,是說它的全部;如果再加上命門,變成七臟六腑,那又多了一個。因為天地陰陽奇偶,存在零頭和正數,它們相互交錯變化,才能窮盡所有的變化。
人體的臟腑也是如此,所以才有奇經,而臟腑也存在奇數和零數吧。少陰也屬於腎臟,腎臟向上連接肺臟,所以統領兩個臟器。三焦,是疏通水液的腑,是水道排出的通道,歸屬於膀胱,是獨立的一個腑。它是六腑共同配合的地方。前面說腎臟與膀胱相合,這裡又說腎臟與三焦相合,是因為少陽是水中之陽,是為相火。屬於腎臟的,是屬於腎臟中的命門。命門就是腎臟系統,與腎臟系統一同產生網狀油膜,這是下焦;中間產生板油,這是中焦;上方產生膈膜,這是上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