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答》~ 卷上 (1)
卷上 (1)
1. 第一章 十二經名歌注
問:何謂十二經?
答: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鄉,少陽三焦足膽配,太陰手肺足脾當,少陰手心足為腎,厥陰包絡足肝方。(注:手太陽即小腸經,手少陽即三焦經,手陽明即大腸經也;足太陽即膀胱經,足少陽即膽經,足陽明即胃經也;手太陰即肺經,手少陰即心經,手厥陰即心包絡也;足太陰即脾經,足少陰即腎經,足厥陰即肝經也。)
白話文:
- 手太陽經(小腸經)配足太陽經(膀胱經)。
- 手陽明經(大腸經)配足陽明經(胃經)。
- 手少陽經(三焦經)配足少陽經(膽經)。
- 手太陰經(肺經)配足太陰經(脾經)。
- 手少陰經(心經)配足少陰經(腎經)。
- 手厥陰經(心包絡經)配足厥陰經(肝經)。
注意事項:
手太陽經也稱為小腸經,手少陽經也稱為三焦經,手陽明經也稱為大腸經;足太陽經也稱為膀胱經,足少陽經也稱為膽經,足陽明經也稱為胃經;手太陰經也稱為肺經,手少陰經也稱為心經,手厥陰經也稱為心包絡經;足太陰經也稱為脾經,足少陰經也稱為腎經,足厥陰經也稱為肝經。
2. 第二章 十二經循行部位歌注
問:手足三陰三陽經循行部位呢?
白話文:
問:手和腳的三陰經和三陽經分別走過哪些部位?
答:手之三陰胸內手,手之三陽手外頭,足之三陽頭外足,足之三陰足內求。(注:手之三陰胸內手者,謂手太陰肺經,從胸乳上中府穴,循行臑內,下行手臂內之上行,至手大指內側之端少商穴也。手厥陰心包絡經,從腋下乳外天池穴,循行臑內,下行肘臂內之中行,至手中指內側之端中衝穴也。
白話文:
手的三條陰經在胸部和手臂內側,手的三條陽經在手臂外側。腳的三條陽經在頭部和腳的外側,腳的三條陰經在腳內側。
注釋:
- 手太陰肺經:從胸部的中府穴開始,沿著手臂內側上行,到達手指內側的少商穴。
- 手厥陰心包絡經:從腋下的天池穴開始,沿著手臂內側下行,到達手指內側的中衝穴。
手少陰心經,從腋下筋間極泉穴循行臑外,下行手臂內之下行,至手小指內側之端少衝穴也。手之三陽手外頭者,謂手陽明大腸經,從手食指外側之端商陽穴,上行手臂外之上行,至頭鼻孔兩旁迎香穴也。手少陽三焦經,從手無名指外側之端關衝穴,上行手臂外之中行,至頭耳前動脈耳門穴也。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從腋下肌肉之間的極泉穴開始,沿著手臂內側下方走行,到達小指內側邊緣的少衝穴。
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外側邊緣的商陽穴開始,沿著手臂外側上方走行,到達鼻孔兩側的迎香穴。
手少陽三焦經:從無名指外側邊緣的關衝穴開始,沿著手臂外側中間走行,到達耳前動脈的耳門穴。
手太陽小腸經,從手小指外側之端少澤穴,上行手臂外之下行,至頭耳中珠子聽宮穴也。足之三陽頭外足者,謂足陽明胃經,從頭維穴起,循頸至乳,下行腹外股膝跗之前行,至足二指外側之端厲兌穴也。足少陽膽經,從頭目外眥瞳髎穴,循行繞耳顱顛,下行脅跨膝跗之中行,至足四指外側之端竅陰穴也。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 從手小指外側邊緣的少澤穴開始,沿著手臂外側向上,經過頭部和耳朵中的聽宮穴。
足之三陽經
足陽明胃經 從頭維穴開始,沿著頸部到胸部,再向下沿著腹部外側、大腿、膝蓋、腳背前面,最後到達足第二趾外側邊緣的厲兌穴。
足少陽膽經 從眼角外側瞳髎穴開始,沿著耳後繞過頭頂,向下經過脅部、跨部、膝蓋、腳背中間,最後到達足第四趾外側邊緣的竅陰穴。
足太陽膀胱經,從頭目內眥睛明穴,循行額顛項背,外行臀膕腨踝之後行,至足小指外側之端至陰穴也。足之三陰足內求者,謂足厥陰肝經,從足大指三毛際橫紋內側大敦穴,循行前行,上行內踝腨膝之中行,內行陰器腹脅之外行,至乳下期門穴也。足太陰脾經,從足大指內側之端隱白穴,循行內踝膝里之中行,上行股內之上行,循腹上胸,至季肋大包穴也。足少陰腎經,從足心湧泉穴,循行內踝足跟內之後行,上腹至胸俞府穴也。
)
問:頭前正面呢?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
從頭頂正中的「睛明穴」開始,沿著額頭、後腦勺、脖子和背部向下延伸,再從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經過,一直到腳小指外側的「至陰穴」。
足三陰經(從足內部尋穴)
足厥陰肝經
從腳大拇指內側的「大敦穴」開始,沿著腳內側前行,向上經過內踝、小腿後內側,再沿著大腿內側經過,繞到身體外側,通過生殖器、腹脅,最後到達乳房下方的「期門穴」。
足太陰脾經
從腳大拇指內側的「隱白穴」開始,沿著內踝、膝蓋內側向上延伸,經過大腿內側,向上進入腹部和胸部,最後到達肋骨下方靠近肚臍的「大包穴」。
足少陰腎經
從腳底的「湧泉穴」開始,沿著內踝、足跟後方向上延伸,進入腹部,最後到達胸部的「俞府穴」。
答:頭督唇任五中行,眥內足太顴手陽,眥外足少繞耳手,鼻旁手明唇足方。(注:頭之正面分五行,其中行:上唇以上屬督脈,下唇以下屬任脈;其第二行:目內眥旁上,屬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鼻旁下,屬手陽明大腸經,迎香穴;其第三行:自頭維穴至唇旁地倉穴,屬足陽明胃經;其第四行:面顴骨外旁,顴髎穴,屬手太陽小腸經;頭側上,屬足少陽膽經,瞳髎等穴;其第五行:繞耳前後,屬手少陽三焦經,角孫等穴也。)
問:頭後項頸呢?
白話文:
臉部正面的穴道分為五行:
第一行:上脣以上,屬督脈;下脣以下,屬任脈。 第二行:眼內角旁上方,屬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鼻旁下方,屬手陽明大腸經,迎香穴。 第三行:從頭維穴到脣旁的地倉穴,屬足陽明胃經。 第四行:面頰骨外旁,顴髎穴,屬手太陽小腸經;頭側上方,屬足少陽膽經,瞳髎等穴。 第五行:繞耳前後,屬手少陽三焦經,角孫等穴。
答:頭後五行督中行,惟二足太余少陽,頸前任中二足明,三手四行手太陽,五手少陽六是足,七足太陽督中行。(注:頭後分五行,其中行屬督脈,惟兩旁第二行屬足太陽膀胱經,其餘第三行承靈等穴,四行完骨等穴,五行天衝等穴,皆屬足少陽膽經。
白話文:
回答:從頭部後方算起,有五行穴位沿著督脈中線分佈,只有雙腳外側的第二行穴位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其餘第三行的承靈等穴位、第四行的完骨等穴位、第五行的天衝等穴位都屬於足少陽膽經。
前後項頸分七行,頸前中行屬任脈;二行屬足陽明胃經,人迎、水突等穴;三行屬手陽明大腸經,扶突、天鼎穴;四行屬手太陽小腸經,天窗、天容穴;五行屬手少陽三焦經,天牖穴;六行屬足少陽膽經,風池穴;七行屬足太陽膀胱經,天柱穴;項後中行屬督脈經也。)
問:胸腹脊背呢?
白話文:
從前面到後面,頸部可以分為七條縱向的線:
- 第一行(正面中心):任脈
- 第二行:足陽明胃經,包含人迎穴和水突穴等穴位
- 第三行:手陽明大腸經,包含扶突穴和天鼎穴
- 第四行:手太陽小腸經,包含天窗穴和天容穴
- 第五行:手少陽三焦經,包含天牖穴
- 第六行:足少陽膽經,包含風池穴
- 第七行:足太陽膀胱經,包含天柱穴
頸部後面正中的那條縱線屬於督脈。
答:胸腹二行足少陰,三足陽明四太陰,五足厥陰六是膽,脊背二三膀胱經。(注:胸腹之中行屬任脈;其兩旁第二行屬足少陰腎經,俞府等穴;其第三行屬足陽明胃經,氣戶等穴;其第四行屬足太陰脾經,周榮等穴;乳下肋上第五行屬足厥陰肝經,期門等穴;脅後第六行屬足少陽膽經,淵腋、輒筋、京門、帶脈等穴;脊外兩旁二行、三行,俱屬足太陽膀胱經,大杼、附分等穴;脊之中行屬督脈經也。)
白話文:
胸部和腹部:
- 第一行:任脈
- 第二行:足少陰腎經(兪府等穴)
- 第三行:足陽明胃經(氣戶等穴)
- 第四行:足太陰脾經(周榮等穴)
- 第五行:足厥陰肝經(期門等穴)
- 第六行:足少陽膽經(淵腋、輒筋、京門、帶脈等穴)
脊背:
- 第二行和第三行:足太陽膀胱經(大杼、附分等穴)
- 中間一行:督脈
(注:文中穴位名稱僅舉例,非全部列出)
3. 第三章 手太陰肺經穴歌注
問:肺經左右共二十二穴,系何名,在何處,主治何病?
白話文:
問:肺經左右共有二十二個穴位,分別叫什麼名字,位於哪裡,可以治療哪些疾病?
答:太陰肺兮出中府,雲門之下寸六許,針灸五壯和三分,主治胸腹腫脹滿。(注:中府穴,在雲門穴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乃肺之募穴。按:募,猶結募也,言經氣聚結於此。針三分,灸五壯。主治腹脹,肢腫,氣喘,胸滿等症。)
問:雲門穴呢?
白話文:
太陰肺經的氣從中府穴出來,這個穴位在雲門穴下方一寸六分處,也就是乳房上方,第三根肋骨之間。針灸時,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主治胸腹脹滿等症。(注:中府穴位於雲門穴下方一寸六分,乳房上方第三根肋骨之間,動脈在此處會凹陷下去,經氣通往胸腔深處六寸,是肺氣聚集的地方。按:募,猶如結集,表示經氣在此聚集。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主治腹脹、肢體腫脹、氣喘、胸悶等症狀。)
答:雲門氣戶旁二寸,巨骨之下舉臂取,灸可五壯針禁深,主治咳喘癭氣滿。(注:雲門穴,在巨骨穴下,俠氣戶旁二寸。氣戶在俞府旁二寸。俞府在璇璣旁二寸。去胸中行各六寸,舉臂取之。針二分,灸五壯。主治傷寒,四肢熱不已,咳逆,喘不得息,胸脅短氣,氣上衝心,胸滿脅徹背痛,癭氣等症。)
問:天府穴呢?
白話文:
回答:雲門穴在氣戶穴旁邊兩寸,巨骨穴下方。舉起手臂取穴,可用灸法治療,可灸五壯,針刺深度不宜過深(僅二分)。主治咳嗽、喘息、癭氣、腹脹。
(備註:雲門穴位於巨骨穴下方,氣戶穴旁兩寸。氣戶穴位於俞府穴旁兩寸。俞府穴位於璇璣穴旁兩寸。距離胸腔中心各六寸,舉起手臂取穴。針刺深度二分,灸法五壯。主治傷寒、四肢發熱不止、咳嗽逆氣、喘不過氣、胸脇氣短、氣衝心臟、胸滿脇痛徹背、癭氣等症狀。)
答:天府腋下三寸求,肘腕五寸上側取,四分禁灸何病治,暴痹衄血中風侶。(注:天府穴,在腋下三寸,臂內上側,去肘腕上五寸動脈中,用鼻尖點墨到處是穴。四分,禁灸。主治暴痹,口鼻衄血,中風邪,飛屍惡症,寒熱瘧,目眩暈,癭氣等症。)
問:俠白穴呢?
白話文:
天府穴在腋窩下方三寸的位置,從肘關節到手腕上五寸的地方,靠近動脈的位置。四分穴不能灸。這兩個穴位可以治療暴風痺、鼻出血、中風、惡性腫瘤、寒熱瘧疾、頭昏眼花、甲狀腺腫大等疾病。
俠白穴在哪裡呢?
答:俠白與天府為鄰,肘端五寸動脈中,五壯三分主何病,乾嘔煩悶心氣疼。(注:俠白穴,在天府穴外側,去肘端五寸。三分,五壯。主治心痛,氣短,乾嘔逆,煩滿等症。)
問:尺澤穴呢?
白話文:
白俠穴鄰近天府穴,距離肘端五寸的動脈中,有五壯穴三分穴,主要治療哪些疾病?乾嘔、煩悶、心痛。
答:盡澤肘中約紋上,肺合水穴針五分,主治肩疼臑肘痛,肢腫脊強小兒驚。(注:尺澤穴,在肘中約紋上動脈中,屈肘橫紋,筋骨罅陷中,乃肺之合水穴也。五分,禁灸。主治肩背痛,汗出,中風,小便數,善嚏,悲哭,寒熱,風痹,臑肘攣,手臂不舉,喉痹,上氣,咳嘔唾濁,肢腹腫,心胃疼,肺膨脹,心煩悶,腰脊強痛,小兒慢驚等症。)
問:孔最穴呢?
白話文:
回答:針刺肘關節中靠近橫紋的合水穴,深度為五分,可以治療肩膀疼痛、手臂和肘關節疼痛、肢體腫脹、脊椎強直以及小兒驚風。(注:尺澤穴位於肘關節中靠近橫紋的動脈處,肘關節彎曲時橫紋中間,肌肉和骨骼之間的凹陷處,是肺經的合水穴。針刺深度為五分,禁止灸療。可以治療肩膀和背部疼痛、出汗、中風、小便頻繁、愛打噴嚏、悲傷哭泣、發冷發熱、風濕痹痛、手臂和肘關節拘攣、手臂不能舉起、喉嚨腫痛、氣上逆、咳嗽嘔吐痰液、肢體和腹部腫脹、心胃疼痛、肺脹、心煩氣悶、腰椎強痛以及小兒慢性驚風等症狀。)
答:孔最腕上七寸舉,一分五壯側取之,主治熱病汗不出,肘臂厥痛咽腫奇。(注:孔最穴,在腕上七寸,側取。一分,五壯。主治汗不出,咳逆,肘臂厥痛,屈伸難,手不及頭,指不能握,吐血,失音,咽腫,頭痛等症。
問:列缺穴呢?
白話文:
回答:孔最穴位於手腕上七寸處,向側邊取穴。灸三分,用五壯。主治熱病汗不出,肘部和手臂疼痛、麻木,以及喉嚨腫痛。
答:列缺腕側寸五分,又為肺絡走陽明,二分七壯主何治,偏風癰痛此穴尋。(注:列缺穴,在腕側上寸半,以兩手交叉,食指盡處是穴。二分,七壯。主治偏風,半身不遂,口噤不開,寒熱瘧,咳嗽,縱唇口,癇驚妄見,面肢癰腫,胸背寒慄,屍厥等症。)
問:經渠穴呢?
白話文:
列缺穴位於手腕側面,距離掌橫紋一寸五分。它是肺經絡循行在陽明經上的穴位。在穴位上刺入十分深,施以七次艾灸,可以治療以下疾病:
- 偏頭痛
- 癰瘡疼痛
- 中風偏癱
- 口齒緊閉
- 寒熱瘧疾
- 咳嗽
- 口脣麻痺
- 抽搐、幻覺
- 面部或肢體腫脹
- 胸背寒顫
- 昏迷不醒
答:經渠寸口動脈中,肺經金穴二分針,主治胸背兼喉痹,咳逆喘促與心疼。(注:經渠穴,在寸口動脈應手陷中,肺經金穴也。二分,禁灸。主治寒熱瘧,胸背拘急,胸滿,喉痹,喘促,心疼,嘔吐等症。)
問:太淵穴呢?
白話文:
經渠穴位於寸口動脈脈搏跳動的位置,肺經上的金穴也位於此處。二分針灸,禁止灸灼。主要治療胸背疼痛、喉嚨腫痛、咳嗽、喘息、呼吸急促和胸痛。
註解:
- 經渠穴:位於寸口動脈應手處凹陷的地方,也是肺經上的金穴。
- 二分:指針灸時插入的深度為二分(約0.32公分)。
- 主治:主要治療寒熱瘧疾、胸背僵緊、胸悶、喉嚨腫痛、氣喘、胸痛、嘔吐等症狀。
答:太淵掌後橫紋頭,肺輸土穴脈病求,三壯二分主何治,胸痹氣逆眼目瘳。(注:太淵穴,在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中。肺輸土穴也,肺虛補之。《難經》云:脈會太淵。乃八會之一,脈病治此。二分,三壯。主治胸痹氣逆,噦嘔飲水,咳嗽煩悶,不得眠,肺脹膨,臂內廉痛,目生白翳,眼赤痛,缺盆引臂痛,寒喘脈澀等症。
問:魚際穴呢?
白話文:
太淵穴位於手掌後側,內側橫紋頭的動脈當中。肺俞穴也位於此處。肺虛時,可在此處進行針灸治療。三壯二分的主治疾病包括:胸痹、氣逆、眼睛疾病。
答:魚際大指本節後,亦云滎火散脈里,二分禁灸何病治,肺胃氣膨當取此。(注:魚際穴,在大指本節後,內側白肉際陷中。又云散脈里,肺之滎火穴也。二分,禁灸。主治酒病惡風寒,虛熱,舌上黃,身熱,頭痛,汗不出,腹痛,食不下,肘攣肢滿,喉中乾燥,寒慄鼓頷,咳引尻痛,溺出,嘔血,心痹,乳癰等症。
問:少商穴呢?
白話文:
魚際穴位於拇指根部後方,也稱作肺經的滎火穴,被列為禁灸穴位。
主治:
- 肺氣虛弱、胃氣過盛導致的氣脹
- 酒後怕冷、虛熱,舌頭發黃,身熱,頭痛,但不出汗
- 腹痛、食慾不振,肘部和四肢痠痛
- 喉嚨乾燥,怕冷、下巴顫動,咳嗽引發臀部疼痛
- 小便困難,嘔血,心悸,乳腺炎等症狀。
答:少商大指看內側,去爪韭葉尋甲角,肺井木穴針三分,三稜出血瀉臟熱。(注:少商穴,在兩手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乃肺之井木穴也。三分,禁灸。主治頷腫喉痹,煩心善噦,痎瘧振寒,鼓頷喉腫等症。(按:唐刺史成君綽,忽頷腫大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者三日,甄權以稜針刺之,微出血立愈。)
白話文:
回答:少商穴在大拇指內側,距離指甲約一個韭葉寬的距離,是肺經的井木穴位。針刺三毫米深,使用三稜針出血,可以瀉除臟腑的熱氣。(註解:少商穴位於兩手大拇指的內側,距離指甲的寬度約為一個韭葉,是肺經的井木穴位。針刺深度為三毫米,禁止灸療。主治腮腫、喉嚨發炎、心煩氣躁、噁心嘔吐、瘧疾發冷、腮部和喉嚨腫脹等症狀。(按語:唐朝刺史成君綽,忽然腮部腫脹如碗,喉嚨閉塞,連水都喝不下去,已經持續了三天。甄權用三稜針刺少商穴,出血後立馬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