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光

《針灸問答》~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第四章 肺經解說

問:肺經解說?

答:舊說云:肺八葉,非也。西醫云:五葉,右三左二,披離下垂,後附脊骨,前連胸膛。肺中有管竅,通於膈膜,而下達氣海。肺質輕鬆,外有膜沫濡潤,以助呼吸。西醫云:肺覆而盂,前兩葉包心,在後有峽及肺根,此根即氣管、肺脈、連綱等包裹肺衣而成。每葉外有衣,薄而通明,包肺四面。

肺有縮力,每葉藏氣管,氣管之末為氣泡,肺脈至氣泡而散,功用主呼吸也。此說於肺衣氣泡頗為詳明。宋元后,不知肺之功用全在衣與泡也。

按:人身血肉塊然,陰之質也,有是質,即有宰是質者,秉陰精之至靈,此之謂魄。肝主血,本陰也,而藏陽魂;肺主氣,本陽也,而藏陰魄。陰生於陽也,實指其物,即肺中清華潤澤之氣,西醫所謂肺中亦有膜沫是也。惟其有此沫,則散為膏液,降為精血,陰質由是而成矣。

魂主動,魄主靜。百合病,恍惚不寧,魄受擾也;魔靨中惡,魄氣被掩也;人死為鬼,魄氣所變也。凡魂魄皆無形有氣,變化莫測,西醫剖割不見,遂置弗論,夫談醫而不及魂魄,安知生死之說哉。

又肺為乾金,體高而大,如天之無不覆氣達於外,以衛周身;如天之無不包,故合於皮毛。凡是外感,無不治肺也。西法用數百倍顯微鏡,照見毛形如樹,其下有坑,坑內有許多蟲,或進或出,其實皆氣之出入也。蓋肺主氣,肺中盡是氣孔。鼻者,直出之孔;毛者,橫出之孔。

鼻氣大,故人皆知之;毛孔之氣小,故人不知。實則鼻氣一出,則毛孔之氣俱出;鼻氣一入,則毛孔之氣俱入。西國人不知皮毛與肺相連,皆是從毛竅相通也。

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在液為涕,其榮為毛,其臭為腥,其數九,其谷稻,其畜狗,其蟲甲,其果梨,其菜韭。

白話文:

[第四章 肺經解析]

有人問:肺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傳統觀點認為肺有八葉,但這是錯誤的。根據西方醫學的說法,肺分為五葉,右邊三葉,左邊兩葉,它們像簾幕一樣下垂,背後緊貼脊椎骨,前方則連接胸腔。肺內部有管道和孔隙,連接膈肌,向下延伸到氣海。肺組織輕盈鬆軟,外部有一層膜和泡沫保持濕潤,有助於呼吸作用。

西方醫學進一步解釋,肺形狀像倒扣的碗,前面兩葉環繞著心臟,背面有狹長的區域以及肺根部,這個根部包括氣管、肺血管和其他組織,被肺膜包裹。每一葉肺都有一層薄且透明的肺膜,覆蓋肺部四周。

肺具有收縮能力,每葉肺中藏有氣管,氣管末端擴展成氣泡,肺部血管在氣泡處分散開來,主要功能在於呼吸。這種說法對於肺膜和氣泡的描述相當詳細。自宋代以來,人們並未充分理解肺的功能主要依賴於肺膜和氣泡。

按:人體是由血肉構成的整體,這是陰性的實質。有這樣的實質,就必然存在一種控制它的力量,這種力量源自陰精中最靈敏的部分,我們稱之為魄。肝臟主導血液,屬於陰性,但儲存著陽性的魂魄;肺臟主管氣息,屬於陽性,卻藏匿著陰性的魄。陰性由陽性產生,具體來說,是指肺部清潔濕潤的空氣,西方醫學所說的肺部也有泡沫就是這一道理。正因為有這些泡沫,才能散發出養分,轉化為精血,陰性實質由此形成。

魂魄主宰活動和靜止。當人患上百合病,出現精神恍惚不安,這是魄受到幹擾的表現;遇到魑魅魍魎或邪惡力量,魄的力量被抑制;人死後成為鬼魂,是魄的轉化。無論魂魄都是無形而有氣的存在,變化莫測,西方醫學通過解剖無法觀察到,因此不予討論。然而,談論醫學卻不涉及魂魄,怎能真正理解生死的道理呢?

再者,肺臟象徵乾燥的金屬,位置高且廣大,猶如天空一般,無所不覆蓋,氣息能達到身體外部,保護全身;就像天空包容萬物,所以肺臟與皮毛相聯繫。所有外感疾病,無不與肺臟相關。西方醫學使用數百倍的顯微鏡,發現毛髮形態如樹木,其下有凹槽,凹槽內存在眾多微生物,它們或進或出,實際上代表氣息的流動。肺臟主管氣息,肺部充滿氣孔。鼻子是直接對外的氣孔;毛髮則是側向的氣孔。

鼻子的氣流較大,因此大家都知道;毛孔中的氣流較小,所以常被忽視。事實上,當鼻氣呼出時,毛孔中的氣息也會隨之排出;鼻氣吸入時,毛孔中的氣息同樣跟隨進入。西方人不明白皮毛與肺臟相互連接,其實都是通過毛髮的氣孔相互通聯。

在自然界中,肺與乾燥相應,在地面上與金屬相聯,在人體與皮毛相關,在顏色上為白色,在音樂中為商音,在聲音中為哭泣,在生理反應中引發咳嗽,在五官中負責鼻部,在口味上偏愛辛辣,在情感上傾向憂鬱,在分泌物上產生鼻涕,其榮華表現為毛髮,其氣味為腥味,其數字為九,其穀物為稻米,其家畜為狗,其昆蟲為甲殼類,其水果為梨,其蔬菜為韭菜。

2. 第五章 手陽明大腸經穴歌注

問:大腸經左右共四十穴,系何名,在何處,主治何病?

答:手陽明兮屬大腸,食指外側號商陽,又為大腸金井穴,一分三壯爪角間。(注:商陽穴,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大腸井金穴也。一分,三壯。主治胸中氣滿,喘咳,肢腫,熱病,耳聾,寒熱痎瘧,口乾,頤頷腫,齒痛,惡寒,肩臂緊急,引缺盆痛。目青盲,灸三壯,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立愈。)

問:二間穴呢?

答:本節前取二間定,一名間谷穴水滎,三壯三分實則瀉,主治喉痹頷腫侵。(注:二間穴,一名間谷,在手食指本節前,外側陷中,大腸滎水穴。三壯,三分。主治喉痹頷腫,肩背痛,振寒,鼻鼽衄,齒痛,目黃,口乾,口喎,急食不通,傷寒水結等症。)

問:三間穴呢?

答:三間食指節後尋,又為少谷輸木名,三壯三分看主治,咽梗喉痹牙眼疼。(注:三間穴,一名少谷,在食指本節後外側陷中,大腸輸木穴也。三壯,三分。主治喉痹咽梗,下齒齲痛,胸腹滿,腸鳴,洞泄,寒熱瘧,唇焦口乾,氣喘,目眥急痛,吐舌,戾頸,善驚,多唾,急食不通,傷寒氣熱等症。)

問:合谷穴呢?

答:歧骨陷中尋合谷,又為原穴分壯三,主治頭面諸般症,妊娠之婦補墮胎。(注:合谷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大腸原穴也。三分,三壯。主治傷寒大渴,脈浮在表,發熱惡寒,頭痛脊強,無汗,寒熱瘧,鼻衄不止,目生白翳,頭痛,下齒齲,耳聾,喉痹,面腫,唇吻不收,口噤不開,風疹,痂疥,偏正頭痛,腰脊引痛,小兒乳蛾,惟妊娠婦禁針。按:宋太子出苑,逢妊婦,診之曰:女胎。

徐文伯曰:系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剖而視之。文伯止之,為瀉三陰交、補合谷,胎應針而下,果如文伯之言。後世遂以陰交、合谷為妊婦禁。)

問:陽谿穴呢?

答:陽谿腕中上側詳,穴名經火針灸三,主治狂言如見鬼,頭目喉耳肘臂殃。(注:陽谿穴,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大腸經火穴也。三壯,二分。主治狂言喜笑,見鬼,熱病心煩,目風赤爛有翳,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寒熱瘧疾,寒嗽嘔沫,喉痹,耳鳴,耳聾,驚掣肘臂不舉,痂疥等症。)

問:偏歷穴呢?

答:腕後三寸是偏歷,又為別絡走太陰,三壯三分主何病,肩肘腕痛頭病侵。(注:偏歷穴,在陽谿後、腕外側,去腕三寸。大腸絡脈,別走太陰。三壯,三分。主治肩膊手腕痠痛,瞇目䀮䀮,齒痛,鼻衄,寒熱瘧,癲疾,咽乾,喉痹,耳鳴,汗不出,小便數。實則齒齲、耳聾,瀉之;虛則齒寒、鬲痹,補之。)

問:溫溜穴呢?

答:溫溜穴居五五分,又有逆注池頭稱,三壯三分主何治,腸膈喉舌肢腫疼。(注:溫溜穴,兼名逆注、池頭,乃一穴三名。其穴在偏歷後,去腕五寸半。三壯,三分。主治腸鳴,腹痛,傷寒,噦逆,寒熱頭痛,喜笑,狂言見鬼,吐涎沫,四肢腫,口痛,喉痹等症。)

問:下廉穴呢?

答:下廉上廉下一寸,三壯三分主治看,飧泄癆瘵小腹脹,熱風冷痹面無顏。(注:下廉穴,在肘輔骨下,去上廉一寸,曲池下四寸,輔銳肉分外斜。三分,三壯。主治飧泄,癆瘵,小腹滿,小便黃,便血,狂言,熱風冷痹,小腸氣短,面無顏色,痁癖,腹若刀刺,腹脅痛滿,狂走,俠臍痛,食不化,喘息難行,唇乾涎出,乳癰等症。)

問:上廉穴呢?

答:上廉三里下一寸,陽明之會穴外斜,三壯五分主何治,半身不遂手足麻。(注:上廉穴,在三里穴下一寸,曲池下三寸,陽明之會外斜。五分,三壯。主治小便難,黃赤,腸鳴,胸痛,偏風,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腦風,頭痛等症。)

問:手三里呢?

答:池下二寸尋三里,按之肉起銳肉端,一壯三分主何治,霍亂齒頰手足殃。(注: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三分,一壯。主治霍亂遺矢,失音,齒痛,頰頷腫,瘰癘,手臂不仁,肘攣不伸,中風口喎,手足不隨等症。)

問:曲池穴呢?

答:屈肘曲中曲池穴,以手拱胸取之得,七分三壯補瀉明,主治肘疼偏風捷。(注:曲池穴,在肘外輔骨,屈肘橫紋頭,以手拱胸得之,大腸合土穴也。七分,三壯。主治繞踝風,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風癮疹,喉痹難言,胸中煩滿,臂膊疼痛,筋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風痹,肘細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瘛瘲,癲疾,舉體痛癢,如蟲齧,皮脫作瘡,痂疥,婦人經脈不通等症。)

問:肘髎穴呢?

答:肘髎大骨外廉陷,三壯三分仔細尋,主治風癆肘節痹,臂痛攣急難屈伸。(注:肘髎穴,在肘大骨外廉陷中。三分,三壯。主治風勞嗜臥,肘節風痹,臂痛不舉,屈伸攣急,麻木不仁等症。)

問:手五里呢?

答:五里肘上三寸容,行向裡邊大脈中,十壯禁針主何病,風勞臂痛瘰癘叢。(注:五里穴,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十壯,禁針。主治風勞驚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四肢不仁,心下脹滿,上氣身黃,時有微熱,瘰癘,目䀮,痎瘧等症。)

問:臂臑穴呢?

答:臂臑髃下一寸取,兩筋兩骨罅陷中,手之太陽陽明會,三壯三分主臂疼。(注:臂臑穴,在肩髃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中,舉臂取之。手之太陽、陽明之會。三壯,三分。主治寒熱臂痛,不得舉,瘰癘,頸項拘急等症。)

問:肩髃穴呢?

答:肩髃肩端兩骨隙,舉臂有空取之的,陽明陽蹺會於斯,七壯六分風痹失。(注:肩髃穴,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在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中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手陽明、陽蹺之會。七壯,六分。

主治中風手足不隨,偏風風瘓風痿,半身不遂,肩中熱,頭不可回顧,肩臂疼痛,臂無力,手不能及頭,攣急,風熱癮疹,顏色枯焦,風勞泄精,傷寒熱不已,四肢熱,諸癭氣等症。按:唐魯州刺史庫狄欽,風痹不能挽弓,甄權針肩髃,針進可射。)

問:巨骨穴呢?

答:巨骨肩端叉骨罅,陽明陽蹺交會場,五壯半寸瀉無補,主治驚癇肩臂殃。(注:巨骨穴,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五壯,半寸。主治驚癇吐血,臂膊痛,胸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等症。)

問:天鼎穴呢?

答:天鼎缺盆之上藏,直扶突下寸四量,三壯禁針主何治,暴喑喉痹飲食難。(注:天鼎穴,在頸缺盆上,直扶突下一寸四分。三壯,禁針。主治暴喑氣梗,喉痹嗌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中鳴等症。)

問:扶突穴呢?

答:扶突曲頰下一寸,人迎之後用意尋,三壯三分主何治,咳嗽氣喘水雞聲。(注:扶突穴,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大筋宛宛中,仰取。三壯,三分。主治咳嗽多唾,喉中如水雞聲,暴喑,氣喘等症。)

問:禾髎穴呢?

答:禾髎水溝旁五分,三分禁灸主治明,屍厥口噤鼻息肉,不聞香臭鼽衄生。(注:禾髎穴,在鼻孔下,俠水溝傍各五分。三分,禁灸。主治屍厥口不開,鼻瘡息肉,不聞香臭,鼽衄不止等症。)

問:迎香穴呢?

答:鼻孔兩旁各五分,左右二穴迎香名,三分禁灸主何治,鼽衄鼻塞口喎疼。(注:迎香穴,在鼻孔兩旁各五分。三分,禁灸。主治鼻塞不聞香臭,偏風,口喎,面癢,浮腫,風動狀如蟲行,唇腫,喘息不利,鼻喎,多涕,鼽衄,生瘡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