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光

《針灸問答》~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第六章 大腸經解說

問:大腸經解說?

答: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肺藏魄,而大腸肛門,即為魄門。

肺與大腸交通之路,全在肺系膜油之中,由膜油以下達大腸,而大腸全體,皆是油膜包裹。雖大腸與肺,一上一下,極其懸遠,而其氣從膜油中自相貫注,故傳導之府,又為傳導肺氣,使不逆也。凡大腸之病,多從肺來。故大腸燥結須潤肺,大腸痢症,發於秋金,亦是肺遺熱於大腸。

白話文:

肺和大腸之間的聯繫通道,完全在肺系膜包裹的脂肪中。這些脂肪從肺系膜一路延伸到大腸,並且將大腸包裹起來。雖然大腸和肺一個在上面、一個在下面,距離很遠,但它們的氣通過脂肪彼此貫通。因此,脂肪作為「傳導之府」,負責傳導肺氣,防止肺氣逆行。大腸的疾病,大多是由肺部引起的。所以,大腸燥結需要潤肺;大腸痢疾發作於秋天,也由於肺部的熱氣遺留在大腸造成的。

而大腸病亦能上逆而返遺於肺。故《傷寒論》云:下痢便膿血者,喉不痹;不便膿血者,喉痹;宜瀉大腸,此之謂也。宋元后,圖大腸者,摺疊一團,不能分出上中下三回。惟西醫言:大腸頭,接小腸下闌門,由右腹出而上行為上回;橫繞至胃下,過左畔為中回;由左腹而下行為下回;至胯乃轉為直腸。凡瀉痢腹鳴,可試其迴轉之路。

白話文:

大腸病也會往上逆,導致肺部發生問題。因此《傷寒論》說:下痢伴有膿血者,咽喉不會痛;不下痢伴有膿血者,咽喉會痛;這個時候應該瀉大腸,這就是這個說法的含義。宋元時期之後,描繪大腸的人把它摺疊成一團,無法區分上、中、下三段。只有西醫說:大腸的上端連接小腸的右下端,從右腹出來向上行,這是上段;在胃的下方橫向繞過,到左側,這是中段;從左腹向下行,這是下段;到了胯部就變成直腸。凡是腹瀉腹鳴,可以試著按這個迴轉的路徑治療。

仲景云:腹中轉氣者,尚有燥屎。仲景下一轉字,已繪出大腸之形。而宋元后醫不之察,反不如西醫之踏實。小腸上與胃接為幽門,全體皆與油膜相連,甜肉汁膽汁,皆從油膜中入小腸也。

白話文:

仲景說:腹中有氣亂竄的,說明還有乾硬的大便。仲景寫出「轉」字,已經勾勒出大腸的形狀。但是後來的宋元時代的醫生沒有察覺到這一點,反而不如西洋醫學的踏實。小腸在上面和胃部相連,形成幽門,整條小腸都與黏膜相連,甜美的肉汁和膽汁都從黏膜中進入小腸。

2. 第七章 足陽明胃經穴歌注

問:胃經左右共九十穴,系何處,主治何病?

答:頭維本神寸五尋,庭旁四寸五分論,陽明少陽足經會,三分禁灸主頭疼。(注:頭維穴,在本神旁寸半,去神庭四寸五分,足陽明、少陽之會。三分,禁灸。主治頭痛如破,目痛如脫,目風淚出,視物不明等症。)

白話文:

頭維穴位於本神穴旁1.5寸,距離神庭穴4.5寸。陽明經和少陽經相交於此。禁止在頭維穴上灸3分(約1.5寸),可治療頭痛欲裂、眼睛劇烈疼痛、眼風流淚、視物不清等症狀。

問:下關穴呢?

答:下關耳前動脈處,陽明少陽足經會,三分三壯主何災,聤耳偏風口喎治。(注:下關穴,在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側臥閉口取之。足陽明、少陽之會。三分,三壯。主治聤耳有膿汁出,偏風口喎,牙車脫,牙齦腫,以三稜針出血立愈。)

白話文:

白話文:

回答:在耳朵前面的頸動脈位置上,陽明經和少陽經交會,在這個部位灸三穴位,可以治療哪些疾病呢?可以治療耳朵流膿、中風導致的口歪,以及牙牀脫落、牙齦腫痛。用三稜針扎破皮膚出血後,馬上就能痊癒。

問:頰車穴呢?

答:頰車耳下八分針,機關曲牙兩別名,四分三壯炷如麥,主治口眼頷頰疼。(注;頰車穴,在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側臥閉口取之。四分,三壯。主治中風牙關不開,口噤不語,失音,牙車疼,頷頰腫,牙難嚼物,頸強不得回顧,口眼喎斜等症。)

白話文:

答:頰車穴位於耳垂下八分,又稱機關、曲牙。用三分長、像麥粒粗細的艾柱灸三壯。主治口角、眼睛、頷骨、臉頰疼痛。(注:頰車穴位於耳垂下八分,在彎曲的臉頰邊緣靠近前面凹陷處,側臥閉口時取穴。艾柱長度為三分,灸三壯。主治中風引起牙關緊閉、不能說話、失音、牙疼、頷頰腫脹、咬嚼困難、脖子僵硬不能回頭、口角歪斜等症狀。)

問:承泣穴呢?

答:承泣目下七分治,陽明陽蹺任脈會,三壯禁針眼病探,瞳癢目瞤兼冷淚。(注:承泣穴,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足陽明、陽蹺、任脈之會。三壯,禁針。主治目冷淚出,上視,瞳子癢,遠視䀮䀮,目瞤動,口眼喎斜,不能言,眼赤痛,耳鳴,耳聾等症。)

白話文:

承泣穴位於眼睛下方七分處,是足陽明經、陽蹺經和任脈的交會穴。

刺灸此穴三次,禁止針刺眼睛,可以治療眼睛冷淚、向上看、瞳孔癢、遠視模糊不清、眼睛轉動不利、口眼歪斜、不能說話、眼睛發紅疼痛、耳鳴、耳聾等症狀。

問:四白穴呢?

答:四白一寸不可深,直對瞳子目下尋,三分三壯主何治,口眼喎斜頭部行。(注:四白穴在目下一寸,直對瞳子,令病人正視取之。三分,三壯。主治頭痛,目眩,目痛,目癢,生翳,口眼噼,不能言。(又按:以上一穴,總以不針灸為妥。)

白話文:

翻譯:

四白穴位於眼眶下緣一寸的地方,正對著瞳孔,讓病人正視自己的瞳孔來定位穴位。三針(壯)即可,主治頭痛、頭暈、眼睛疼痛、眼睛發癢、眼睛長翳膜、嘴巴和眼睛歪斜、不能說話。

(注:以上只是一個穴位,建議不要針灸。)

問:巨髎穴呢?

答:巨髎孔旁八分定,手足陽明陽蹺會,三分三壯何病殃,唇頰喎噼面口累。(注:巨髎穴,俠鼻孔兩旁八分,直瞳子下平水溝,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三分,三壯。主治瘛瘲,唇頰腫痛,口喎噼,目障翳覆瞳子,面風鼻腫,腳氣等症。)

白話文:

巨髎穴位於鼻孔兩旁八分處,正好在瞳孔直線下方與平行的凹溝處。它是手足陽明、陽蹺經脈交會的地方。在此處針刺三分,施灸三壯,可以治療各種疾病。

例如,脣頰腫痛,口歪斜,眼睛有翳障遮住瞳孔,面部有風疾,鼻子腫脹,以及腳氣等症狀。

問:地倉穴呢?

答:地倉俠吻四分臨,陽明陽蹺手足行,七壯三分得氣瀉,主治偏風與失音。(注:地倉穴,俠口吻旁四分,外延下有動脈,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三分、七壯。主治偏風口喎,目不得閉,腳腫,失音不語,飲水不收,水漿漏落,眼瞤不止,瞳子癢。病右治左,病左治右,宜頻針灸,以取盡風氣,口眼正為度。)

白話文:

譯文:

針刺地倉穴(在嘴角旁邊四分處),直達陽明經和陽蹺經的手足穴位。針刺三分深,施灸七壯,可以通氣瀉邪,治療偏風(面部神經麻痺)和失音(聲音嘶啞)。(註釋:地倉穴位於嘴角旁四分處,外側延伸下有動脈,是手足陽明經、陽蹺經交會之處。針刺三分深,施灸七壯。主治偏風導致口眼歪斜、眼睛不能閉合、腳腫、失音不語、喝水不收、水漿漏落、眼皮不停跳動、瞳孔發癢。病症在右側,就針灸左側;病症在左側,就針灸右側。宜頻密針灸,以盡可能驅除風邪,達到口眼正常為宜。)

問:大迎穴呢?

答:大迎頰前寸三分,動脈應手骨陷中,三壯三分何病治,唇吻牙頰面目尋。(注:大迎穴,在曲頰前一寸三分,骨陷中有動脈。三分,三壯。主治風痙,口噤不開,唇吻瞤動,頰腫牙疼,寒熱頭痛,瘰癘,口喎,齒齲,數欠氣,舌強不能言,風壅面腫,目痛不得閉等症。)

白話文:

大迎穴:位於臉頰彎曲處之前一寸三分,在骨頭凹陷處有動脈跳動。三壯灸法(每壯灸三分),可治療以下疾病:

  • 風痙,嘴巴緊閉無法張開
  • 嘴脣、牙齦、臉頰、面目抽動
  • 臉頰腫脹、牙齒疼痛
  • 寒熱頭痛
  • 淋巴結腫大(瘰癘)
  • 口角歪斜
  • 蛀牙
  • 頻繁打哈欠
  • 舌頭僵硬無法言語
  • 風邪壅塞導致的面部腫脹
  • 眼睛疼痛無法閉合

問:人迎穴呢?

答:人迎別名為五會,結喉兩旁寸五分,四分禁灸主何病,霍亂喉腫瘰癘尋。(注:人迎穴,在頸大脈應手處,俠結喉兩旁一寸五分。四分,禁灸。主治吐逆霍亂,胸中滿,喘呼不得息,咽喉癰腫,瘰癘等症。)

白話文:

回答:人迎穴又名五會,位於結喉兩側一寸五分處,距離結喉四分處禁止灸刺。主治疾病包括:霍亂、喉嚨腫脹、瘰癘等症狀。(注:人迎穴位於頸部大脈跳動處,與結喉相鄰一寸五分。禁止灸刺四分處。主治嘔吐逆反、霍亂、胸中滿悶、喘息困難、咽喉腫痛、瘰癘等症狀。)

問:水突穴呢?

答:水突在頸大筋下,直居氣上下於人,三壯三分主何病,咳逆上氣咽喉癰。(注:水突穴,一名水門,在大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三分,三壯。主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不得臥等症。)

白話文:

翻譯:水突穴位於頸部的前面,在大條頸筋的下面。直接被人體的氣息所貫通,三遍三分灸治療以下疾病:咳嗽、呼吸逆反、咽喉腫痛。

問:氣舍穴呢?

答:氣舍迎下俠天突,三壯三分何病屬,咳逆上氣頸項強,喉痹哽噎氣喘促。(注:氣舍穴,在頸直人迎下,俠天突陷中。三壯,三分。主治咳逆上氣,頸項不得回顧,喉痹哽噎,嗌腫不消,癭瘤等症。)

白話文:

氣舍穴位於頸部人迎穴下方,緊鄰天突穴的凹陥處。取穴三分,每次施灸三壯。主治咳逆上氣、頸項強直無法回顧、喉嚨阻塞、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咽喉腫脹、癭瘤等病症。

問:缺盆穴呢?

答:缺盆橫骨陷中親,此穴用針不可深,主治息奔胸滿喘,水腫喉痹瘰癘尋。(注:缺盆穴,在頸橫骨陷中,去中行四寸。針不可深。主治息奔胸滿,喘急水腫,瘰癘,喉痹,汗出寒熱,缺盆中腫外潰,胸中熱滿,傷寒胸熱不已等症。)

白話文:

缺盆穴位於頸部橫骨陷窩中央,針灸治療時不能刺得太深。主要治療胸悶、胸滿、氣喘、水腫、喉嚨腫痛、瘰癧。

問:氣戶穴呢?

答:氣戶俞府旁二寸,至乳六寸四分程,三壯三分主何病,咳逆胸脅支滿尋。(注:氣戶穴,在俞府穴兩旁各二寸,去胸中行各四寸。三壯,三分。主治咳逆上氣,胸背痛,口不知味,胸脅肢滿等症。)

白話文:

翻譯:氣戶穴在俞府穴的兩側各兩寸,到乳頭處距離是六寸四分。灸三壯,每壯三分,可以治療以下疾病:咳嗽逆氣、胸脅疼痛、肢體麻木、食不知味。

問:庫房穴呢?

答:庫房氣戶下寸六,五壯三分主何災,咳逆上氣胸脅滿,吐唾膿血濁沫賅。(注:庫房穴,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四寸。五壯,三分。主治胸脅滿脹,咳逆上氣,唾膿血濁沫等症。)

白話文:

答:庫房穴在氣戶穴下六分凹陷處,離胸部向上和向下各四寸。三分五壯。主治胸脅滿脹、咳聲逆上、吐出膿血濁沫等症狀。

問:屋翳穴呢?

答:屋翳庫房下寸六,四分五壯何病施,主治咳逆唾濁沫,膿血痰飲腫痛醫。(注:屋翳穴,在庫房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四寸。四分,五壯。主治咳逆上氣,唾膿血濁沫,身體腫,皮膚痛不可近衣,瘛瘲不仁等症。)

白話文:

屋翳穴位於庫房穴下1寸6分處,離胸中各行穴4寸。治療咳逆嘔吐,吐出膿血濁沫,腫痛等症狀,壯灸四分,五壯。

問:膺窗穴呢?

答:膺窗屋翳下寸六,四分五壯氣短促,唇腫腸鳴注泄頻,乳癰寒熱臥不得。(注:膺窗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四寸。四分,五壯。主治胸滿短氣,唇腫,腸鳴,注泄,乳癰,寒熱,臥不安等症。)

白話文:

翻譯:膺窗穴位於胸中線上,屋翳穴下一寸六分處的凹陷中,距離胸中穴四寸。用四分針灸,五壯艾灸。主治胸悶氣短,嘴脣腫脹,腸胃鳴響,腹瀉頻繁,乳腺炎導致的寒熱交替,無法安睡等症狀。

問:乳中穴呢?

答:兩乳中心名乳中,去胸四寸五分得,只宜揉散禁灸針,主治吹乳與結核。(注:乳中穴,在兩乳頭。禁針灸,宜揉散。主治吹乳,結核等症。)

白話文:

翻譯:兩乳中心叫做乳中穴,位於胸前四寸五分的距離。只能按摩,不可針灸,主治乳房疼痛和結核等症狀。(注:乳中穴位於兩乳頭,宜按摩,忌針灸,主治乳房脹痛、結核等症。)

問:乳根穴呢?

答:乳根穴在乳之下,一寸六分仰面尋,五壯三分主何病,胸膈滿悶並轉筋。(注:乳根穴,在乳中之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四寸半。五壯,三分。主治胸膈滿悶,食噎,乳痛,乳癰,霍亂轉筋,四肢厥等症。)

白話文:

乳根穴位於乳房下方一寸六分的位置,仰面尋找。使用三壯灸法,灸三分。主治胸膈滿悶、轉筋等症狀。(註:乳根穴位於乳中部下方一寸六分,陷中位置,離胸中線各四寸半。三壯,灸三分深。主治胸膈滿悶、噎食、乳房疼痛、乳癰、霍亂轉筋、四肢厥冷等症狀。)

問:不容穴呢?

答:不容幽門旁寸半,去胸中行各三寸,三分三壯何病醫,腹滿痃癖疝瘕症。(注:不容穴,在幽門旁一寸五分,去胸中行各三寸。三壯,三分。主治腹滿痃癖,吐血,肩脅痛,口乾,心痛,胸背相引痛,喘咳,不嗜食,腹虛鳴,嘔吐,疝瘕等症。)

白話文:

翻譯:不容穴(穴位)距離幽門旁半寸(1.5公分),距離胸中各三寸。三分(約0.5公分),三壯(針灸法),能治療哪些疾病呢?腹滿、痃癖(風濕病)、疝氣(腹股溝突出)、腹中腫瘤。

問:承滿穴呢?

答:承滿不容下一寸,三壯三分腸胃門,上氣喘逆食不下,唾血濁沫腹脹論。(注:承滿穴,在不容下一寸。三壯,三分。主治腸鳴,腹脹,咳逆,飲食不下,唾血濁沫等症。)

白話文:

回答:承滿穴不容忍一寸以下的針灸深度,用三壯艾灸三分的深度。用於治療腸鳴、腹脹、咳嗽逆氣、食物無法下嚥、吐出帶血的痰液和泡沫等症狀。(註:承滿穴位於不容下一寸處。三分,相當於三壯艾灸的深度。主要治療腸鳴、腹脹、咳嗽逆氣、飲食不下、吐出帶血的痰液和泡沫等症狀。)

問:梁門穴呢?

答:梁門承滿下一寸,五壯三分主何病,脅下積氣食不思,大腸滑泄完穀症。(注:梁門穴,在承滿下一寸。五壯,三分。主治積氣,不思飲食,大腸滑泄,完穀不化等症。)

白話文:

梁門穴在承滿穴下一寸的地方。用三根針灸針灸三分深的力度,可以治療積氣、食慾不振、大腸滑泄、完穀不化等疾病。

問:關門穴呢?

答:關門梁門下一寸,五壯三分何病醫,主治積病腸鳴痛,泄痢不食寒溺遺。(注:關門穴,在梁門下一寸,去胸中行各三寸。五壯,三分。主治善滿積氣,腸鳴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氣走,俠臍急痛,身腫痰瘧,振寒,遺溺等症。)

白話文:

在梁門穴下,距離一寸處,用艾灸五壯,三分深,可以治療哪些疾病呢?

主治症狀:

  • 腹脹、積氣
  • 腸鳴且劇烈疼痛
  • 腹瀉、食慾不振
  • 小便失禁
  • 排便時腹中氣體亂竄、肚臍附近疼痛
  • 身體水腫、瘧疾
  • 發冷、尿失禁等症狀。

問:太乙穴呢?

答:太乙關門下一寸,去胸中行三寸施,五壯八分治癲疾,狂走心煩吐舌醫。(注:太乙穴,在關門下一寸,去胸中行三寸。五壯,八分。主治癲疾狂走,心煩吐舌等症。)

白話文:

回答:在關門穴往下取一寸,向胸中穴走三寸施針,五壯八分深,可以治療癲癇、狂走、心煩、吐舌等症狀。(註:太乙穴在關門穴下一寸,向胸中穴行三寸。五壯,八分深。主治癲癇、狂走、心煩、吐舌等症。)

問:滑肉門呢?

答:滑肉太乙下一寸,五壯五分醫何病,主治咳逆和癲狂,吐舌舌強諸般症。(注: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去胸中行各三寸。五壯,五分。主治癲狂,吐舌,嘔逆等症。)

白話文:

回答:滑肉穴位於太乙穴下一寸,針灸此穴五壯,深度五分,可以治療哪些疾病?主治咳嗽、嘔吐、癲狂、吐舌、舌強等諸多症狀。(注:滑肉穴位於太乙穴下一寸,離胸中線三寸。五壯,深度五分。主治癲狂、吐舌、嘔吐等症狀。)

問:天樞穴呢?

答:天樞二寸俠臍旁,穴去肓俞一寸當,百壯五分看主治,奔豚泄瀉痛鳴腸。(注:天樞穴,俠臍中兩旁各開二寸。百壯,五分。主治奔豚泄瀉,脹疝,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腫,脹腹,腸鳴,上氣,久積冷氣,繞臍切痛,煩滿嘔吐,霍亂,瘧疾寒熱,狂言,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婦女癥瘕,血結成塊,漏下赤白,月事不時等症。)

白話文:

答:天樞穴位於肚臍兩旁各兩寸處,這個穴位距離肓俞穴一寸。它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百壯五分可治療腹瀉、奔豚、腸鳴腹痛等症狀。(注:天樞穴在肚臍旁,兩邊各開兩寸。百壯,即灸壯,五分為一個量。主治腹瀉、奔豚、脹氣疝氣、赤白痢疾、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腫、脹腹、腸鳴、上氣、久積冷氣、繞臍疼痛、煩悶嘔吐、霍亂、瘧疾寒熱、狂言、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婦女癥瘕、血結成塊、漏下赤白、月經不調等症狀。)

問:外陵穴呢?

答:外陵樞下一寸取,去腹中行二寸裡,三分五壯針灸施,主治心疼臍腹疾。(注:外陵穴,在天樞下一寸,去腹中行二寸。五壯,三分。主治腹痛,心懸下引臍痛等症。)

白話文:

翻譯:外陵穴位於天樞穴下方一寸,向腹內行進二寸。使用針灸,施以三分的力度,連續刺五次。主治心疼,臍腹疼痛等疾病。(註:外陵穴,位於天樞穴下方一寸,向腹內行進二寸。三分,指針刺入的深度。主治腹痛,心懸下引臍痛等症狀。)

問:太巨穴呢?

答:太巨外陵下一寸,三分五壯針灸宜,主治腹脹小便澀,㿉疝偏墜驚悸施。(注:大巨穴,在天樞下二寸。五壯,三分。主治小腹脹滿,煩渴,小便難,㿉疝偏墮,四肢不收,驚悸不眠等症。)

白話文:

在「太巨穴」的下方一寸處,可以使用三分針灸的治療方法。主要治療腹脹、小便不通暢,以及疝氣偏墜、驚悸等症狀。(註:「太巨穴」位於天樞穴下方二寸,五壯指針灸三次。)

問:水道穴呢?

答:水道天樞下五寸,五壯三分主治宜,腰背強急小腹脹,二便不利效甚奇。(注:水道穴,在天樞下五寸,太巨下三寸。五壯,三分。主治腰背強急,膀胱有寒,三焦結熱,婦人小腹脹滿,痛引陰中,胞中瘕,子門寒,二便不通等症。)

白話文:

水道穴位於天樞穴下方五寸,太巨穴下方三寸。主治腰背疼痛僵直、小腹脹氣、二便不通暢等症狀,療效顯著。

問:歸來穴呢?

答:歸來樞下七寸當,去水(道)二寸並(去)中行(二寸),主治奔豚縮陰症,五分五壯七疝探。(注:歸來穴,在天樞下七寸,水道下二寸,去中行各二寸。五壯,五分。主治小腹奔豚,陰縮入腹,引莖中痛,七疝,婦人血臟積冷等症。)

白話文:

歸來穴的位置:在天樞穴下方七寸,水道穴下方二寸,左右各距離中行穴二寸。

主治疾病:

  • 奔豚症:小腹脹痛、水氣上衝
  • 陰縮症:陰莖縮入腹中,引發莖部疼痛
  • 七疝:七種疝氣
  • 婦女血臟積冷:婦女血氣虛弱,體內寒氣鬱積

問:氣衝穴呢?

答:氣衝來下外一寸,急脈氣衝內五分,七壯禁針衝脈起,主治㿉疝腰腹膨。(注:氣衝穴,在歸來下一寸,向外一寸,去中行各三寸,動脈應手宛宛中,衝脈所起。七壯,炷如大麥,禁針。主治腹滿不得臥,㿉疝腹熱,身熱腹痛,陰痿莖痛,兩丸牽痛,小腹奔豚,逆氣上攻,心腹脹痛,上搶心痛,不得息,腰痛不得俯仰等症。)

白話文:

氣衝穴位於歸來穴下 1 寸,向外 1 寸,距離中行穴各 3 寸,觸摸起來會感覺到動脈跳動明顯,是衝脈的起始點。使用七壯艾灸治療,禁止針刺。

主治症狀:

  • 腹脹得無法躺下
  • 陰囊疝氣腹熱
  • 身體發熱腹痛
  • 陰萎陰莖疼痛
  • 兩顆睪丸疼痛
  • 小腹劇烈絞痛
  • 逆氣上沖
  • 心腹脹痛
  • 心痛向上衝,無法休息
  • 腰痛無法彎腰或仰頭

按:急脈乃肝經之奇零穴也,因肝脈連陰器,故此穴載於歸來之下,氣衝之間。張介賓《類經》亦取此義。

問:髀關穴呢?

答:髀關伏兔後交中,六分禁灸施治同,腰痛足麻筋絡急,牽腹喉痹痿不仁。(注:髀關穴,在伏兔後交紋中。六分,禁灸。主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痿痹,股內筋絡急,不能屈伸,小腹引喉痹等症。)

白話文:

翻譯:髀關穴位於伏兔後交肌的紋路中間,六分(約兩寸)內的區域禁止灸法。主治腰痛、腳麻木、膝蓋寒冷麻痺、萎縮不仁、股內筋絡僵硬導致無法彎曲伸展、小腹疼痛引發喉嚨痛等症狀。

問:伏兔穴呢?

答:伏兔市上三寸取,膝上六寸針用三,主治膝冷肢攣急,癮疹腹脹頭腳良。(注:伏兔穴,在膝上六寸,起肉處。正跪坐取之,其肉起如兔之狀,因以此名。三分,禁灸。主治膝冷不得溫,風勞痹逆,狂邪手攣,身癮疹,腹脹,腳氣,婦人帶下等症。)

白話文:

伏兔穴位於膝蓋上方 6 寸處,取穴時抬起肉塊。

用三根針灸刺伏兔穴,膝蓋上方 3 寸處。

主治膝蓋冷痛、關節麻木屈伸不利、皮膚瘙癢、腹脹、頭腳不適等症狀。

(注:伏兔穴位於膝蓋上方 6 寸處,肉塊凸起處。採用跪坐姿勢取穴,肉塊凸起狀如兔子,因此得名。扎針深度為三分,禁止艾灸。主治膝蓋冷痛不溫,風寒痹証,精神異常手部麻痺,身體搔癢疹子,腹脹,腳氣,女性白帶過多等症狀。)

問:陰市穴呢?

答:陰市膝上三寸許,兔下陷中拜取之,禁灸三分主何病,腰腳冷痹寒疝宜。(注:陰市穴,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三分,禁灸。主治腰腳冷如冰,膝寒痿痹不仁,卒寒疝,小腹脹痛,腳以上至伏兔寒等症。)

白話文:

答:陰市穴位於膝蓋上方三寸處,在伏兔穴下方,拜取此穴。禁止艾灸三分。適用於以下疾病:腰腳冰冷麻木、寒疝。

問:梁邱穴呢?

答:梁邱膝上二寸量,三壯三分主治看,膝腳腰疼兼冷痹,乳腫足痛屈伸難。(注:梁邱穴,在膝上二寸,兩筋間。三壯,三分。主治膝腳腰痛,冷痹不仁,足寒,乳腫等症。)

白話文:

白話文:

梁邱穴位於膝蓋上方二寸處,兩條筋之間。以三針灸,每針刺入三分,可治療膝蓋、腳部、腰部疼痛,以及冷痹麻木、腳部寒冷、乳房腫脹、屈伸困難等症狀。

問:犢鼻穴呢?

答:犢鼻膝臏骨下尋,骨解大筋陷中針,三壯三分主何病,膝疼難起刺灸行。(注:犢鼻穴,在膝臏下胻骨上,骨解大筋陷中。三壯,三分。主治膝中痛,難跪起等症。)

白話文:

回答:在膝蓋骨下方胻骨上方,骨頭分開,大筋陷進去的地方找犢鼻穴,灸三次,每次灸三分鐘,可以治療膝蓋疼痛,難以跪起等症狀。

按:膝臏腫潰不可治。若犢鼻堅硬,勿便攻,先熨,微刺可也。

問:三里穴呢?

答:三里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極重按之跗脈停,三壯一寸合土胃。(注:三里穴,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分肉間,舉足取之。極重按之,則足跗上動脈止矣。胃合土穴也。三壯,一寸。

白話文:

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大腿外側大筋內側凹陷處。用力按壓時,腳背上的脈搏會停止跳動。灸三壯,穴位深度一寸,與脾胃相通。

主治胃中寒,心腹脹滿,腸鳴,臟氣虛憊,真氣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悶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氣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腸氣,水氣蠱毒,鬼擊痃癖,四肢滿,膝胻痠痛,目不明,產婦血暈。秦承祖云:諸病皆治。華佗云:主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

白話文:

此藥方主要治療胃寒、腹脹、腸鳴、內臟虛弱、元氣不足、腹痛無食慾、大便不通、心悸、突發性心痛、腹中有逆氣上升、腰痛無法彎腰和仰臥、小腸脹氣、水腫、蠱毒、鬼神作祟導致的疾病、四肢腫脹、膝蓋和小腿痠痛、眼睛不適、產婦血虛暈倒。

秦承祖說:此方可治療各種疾病。華佗說:此方可治療五勞七傷導致的虛弱消瘦、胸中淤血、乳腺炎等疾病。

《千金翼》云:主傷寒熱不已,熱病汗不出,喜嘔,口苦,口噤,鼓頷腫痛,不得回顧,胃氣不足,久泄痢,食不化,脅下肢滿,不能久立,膝痿,腳氣。《外臺秘要》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衝目。

白話文:

《千金方翼》記載:主要治療傷寒,發熱不止,熱病不發汗,喜嘔吐,口苦,口不能張開,腮幫子腫痛,不能回頭,胃氣不足,長期腹瀉,食物不能消化,肋骨下腫脹,不能久站,膝蓋無力,腳氣病。

《外臺祕要》記載:人到三十歲以上,如果不艾灸「三里」穴,會導致氣衝到眼睛。

李東垣曰:飲食失節、勞役形質,陰火乘於坤土之中,以致穀氣、營氣、清氣、胃氣、元氣不得上升,滋於六腑之陽氣,是五陽之氣先絕於外,外者天也,下流入於坤土陰火之中,皆由喜怒悲憂恐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繼之飲食、勞役不節,則元氣乃傷,當於三里穴中推而揚之,以伸元氣。)

白話文:

李東垣說: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陰火(虛火)侵擾身體,導致穀氣(脾胃之氣)、營氣(營養氣血之氣)、清氣(上升之氣)、胃氣(胃部之氣)、元氣(人體根本之氣)無法上升,滋養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陽氣。這五種陽氣首先在體外枯竭,體外也就是天。接著這些陽氣向下流入身體內的陰火之中,都是因為受到喜怒悲憂恐五種情緒的傷害,然後導致胃氣運行不暢,進而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而損傷元氣。這時應該推拿三里穴,將元氣向上提振,以恢復元氣。

問:上廉穴呢?

答:上廉里下三寸地,兩筋骨罅舉足取,三壯三分何病醫,主治腳氣腰腿疾。(注:上廉穴,一名上巨虛,又名上巨。在三里穴下三寸,兩筋骨罅中,舉足取之。三分,三壯。甄權以年為壯。主治臟氣不足,偏風腳氣,腰腿手足不仁,腳脛痠痛,屈伸難,不能久立,腳膝腫,骨髓冷痛等症。)

白話文:

回答:上廉穴位於三里穴下方三寸,兩條筋骨之間。舉起腳就可以找到。連續灸三壯,可以治療各種疾病。主要治療腳氣、腰腿疼痛等症狀。(備註:上廉穴,又稱上巨虛或上巨。位於三里穴下三寸,兩條筋骨之間,舉起腳時可以找到。三分,指三壯。甄權以年為壯。主治臟氣不足、偏風腳氣、腰腿手足不仁、腳脛痠痛、屈伸困難、久立困難、腳膝腫脹、骨髓疼痛等症狀。)

問:條口穴呢?

答:條口上廉下一寸,禁灸三分主何治,足麻腳冷膝脛寒,胻腫轉筋難舉步。(注:條口穴,在上廉下一寸,舉足取之。三分,禁灸。主治足麻木,風氣腳不熱,不能久立,膝腫脛寒,胻腫轉筋,足緩不收等症。)

白話文:

翻譯:條口穴位於上廉往下按壓一寸的地方,禁止在三分內施灸,可以治癒以下症狀:腳麻木、腳冷、膝蓋和脛骨處寒冷、臀部腫脹、抽筋、走路困難。(註:條口穴在小腿後側,在上廉下一寸處,抬起腳來取穴。三分範圍內禁止施灸。主治腳麻木、風寒導致腳腳不暖、無法久站、膝蓋腫脹、脛骨寒冷、臀部腫脹、抽筋、腳不靈活等症狀。)

問:下廉穴呢?

答:下廉條下一寸裡,兩筋骨罅蹲地取,三壯八分何病醫,腳痿喉痹小腸氣。(注:下廉穴,在條口下一寸,兩筋骨罅中。三壯,八分。主治小腸氣不足,偏風腿痿,濕痹,喉痹,唇乾涎出,言語非常,婦人乳癰,足跗不收,跟痛等症。)

白話文:

回答:在下廉穴(位於條口下方一寸,兩條骨頭間),用針刺進去八分,可治療小腸氣不足、偏癱腿痿、濕痹、喉痹、嘴脣乾裂流涎、說話異常、婦女乳癰、腳無法伸展、腳後跟疼痛等病症。

問:豐隆穴呢?

答:豐隆下廉外一寸,上踝八寸分明記,陽明絡別走太陰,主治腿腹風痰疾。(注:豐隆穴,在下廉外一寸,直上外踝八寸。足陽明絡,足走太陰。三壯,三分。主治厥逆,大小便難,腳膝酸,屈伸難,胸痛如刺,腹若刀切,風痰頭痛,喉痹不能言等症。)

白話文:

翻譯:豐隆穴位於下廉穴外一寸,向上直達腳踝八寸,記住這個位置。足陽明經的絡脈延伸到足太陰經。用於治療腿部和腹部因風痰導致的疾病。(注:豐隆穴在小腿前外側,外踝正上方八寸處。陽明經的絡脈,分支到太陰經。灸三壯,每次三分。主治嘔吐、大小便困難、腳膝痠痛、屈伸不利、胸痛刺痛、腹痛如刀割、風痰導致的頭痛、喉嚨痛不能言語等症狀。)

問:解谿穴呢?

答:解谿衝陽後寸半,足腕之上針三分,胃經火穴勿著艾,膝胻腫痛並轉筋。(注:解谿穴,在衝陽上寸半,足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宛宛中,胃經火穴也。三分,禁灸。主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下重,瘛瘲,膝股胻腫轉筋,目眩,頭痛,癲疾,悲泣,霍亂,頭風,面目赤,眉攢疼不可忍等症。)

白話文:

解谿穴位於衝陽穴上方一寸半,位於足踝上方,針入三分深。屬於胃經上的火穴,不可使用艾灸。主要治療因風邪導致的面部浮腫、面色發黑、氣血上衝、腹部脹滿下墜感、瘛瘲病、膝蓋股部臀部腫痛、抽筋、頭暈、頭痛、癲癇、悲傷哭泣、霍亂、頭痛、面部發紅、眉間疼痛難忍等症狀。

問:衝陽穴呢?

答:衝陽陷谷上二寸,骨間動脈原穴尋,三壯炷微禁針刺,主治跗腫腹脹疼。(注:衝陽穴,在陷谷上二寸,解谿下寸半。三壯,禁針。主治偏風口眼喎,跗腫,齒齲,腹堅大,不嗜食,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緩不收.身前痛等症。)

白話文:

衝陽穴位於陷谷穴上方二寸,找尋骨頭之間的動脈處。艾灸三壯,不可針刺。主治腳背腫脹、腹部脹痛等症狀。(註:衝陽穴在陷谷穴上二寸,解谿穴下方一寸半。艾灸三壯,不可針刺。主治偏風引起的口眼歪斜、腳背腫脹、牙齒蛀蝕、腹部脹大,不愛吃東西、登高大聲唱歌、脫掉衣服跑走、腳步緩慢而無法收回、身體前部疼痛等症狀。)

問:陷谷穴呢?

答:陷谷內庭後二寸,胃輸木穴針灸三,主治面與目浮腫,腸鳴腹痛此穴詳。(注: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胃輸木穴也。三壯,三分。主治面目浮腫,腸鳴,腹痛等症。)

白話文:

陷谷穴位於大腳趾和第二腳趾外側之間,本節後方凹處,距離內庭穴兩寸。胃輸穴(木穴)在陷谷穴針灸三壯(每壯三分),主要治療面部和眼睛浮腫,腸鳴腹痛等症狀。

問:內庭穴呢?

答:內庭大次指外間,胃滎水穴針灸三,主治厥逆腹脹滿,口喎齒齲痢傷寒。(注:內庭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胃滎水穴。三壯,三分。主治四肢厥逆,腹脹滿,數欠氣,惡聞人聲,咽中引痛,口喎,上齒齲,瘧不嗜食,皮膚痛,鼻衄不止,傷寒逆冷,赤白痢等症。)

白話文:

回答:內庭穴在腳拇趾和次趾之間的凹陷處,屬於胃經的滎水穴。針灸治療時使用三壯(三分的時間),可以主治四肢厥逆、腹脹滿、頻頻打哈欠、厭惡聽到人聲、喉嚨痛、嘴角歪斜、上排牙齒蛀牙、瘧疾時不想吃東西、皮膚痛、鼻血不止、傷寒發冷、赤白痢等症狀。

問:厲兌穴呢?

答:厲兌大次指外間,去爪韭菜井金探,一壯一分主何病,屍厥水腫狂疾參。(注:厲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胃井金穴也。一壯,一分。主治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心腹脹滿,水腫,熱病汗不出,寒瘧不嗜食,面腫,足胻寒,喉痹,上齒齲,多驚狂,登高棄衣,黃疸,鼽衄,膝臏腫,循胸膺、乳腹、伏兔、外廉、足跗皆痛,消穀善飢等症。)

白話文:

厲兌穴位於大腳趾和小腳趾的外側,與指甲的距離像韭菜葉那麼寬,是胃經的井穴。用艾灸治療一次,就能分清症狀和主治哪些疾病,例如:

  • 屍厥:身體僵硬,口不能言,氣息微弱,狀如中邪。
  • 水腫:身體浮腫。
  • 狂疾:精神異常,行為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