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光

《針灸問答》~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第八章 胃經解說

問:胃經解說呢?

答:脾合胃,胃者五穀之府。脾居胃外,以膜相連。西醫云:近胃處有甜肉一條,甜肉汁入胃,則飲食自化。《內經》云:甘生脾。是甜肉即脾也,無庸另立名目。脾主化谷,胃主納穀。胃者,脾之府也。胃為陽土,脾為陰土。納穀少者,胃陽虛;納穀多而不化者,脾陰虛。

白話文:

脾臟與胃相連,胃是五穀的倉庫。脾臟位於胃的外面,以薄膜相連。西醫說:靠近胃的地方有一條甜肉,甜肉的汁液流入胃,就會使食物自然消化。《內經》說:甘味滋養脾臟。因此,這條甜肉就是脾臟,不需要另外命名。脾臟負責消化食物,胃負責接收食物。胃是脾臟的倉庫。胃屬陽土,脾屬陰土。食物攝入少,胃陽氣虛;食物攝入多卻無法消化,脾陰氣虛。

如膈食病,糞如羊屎,即是脾陰虛,無濡潤之氣,故燥結不化。知脾陰胃陽,方能知健脾胃之法。李東垣重脾胃,而藥方皆取溫燥,是但知顧陽而不知顧陰也。西醫言胃津化物,甜肉汁化物,膽汁化物,則但主陰汁立論,而又不明胃為陽,主納穀之理,皆偏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類似便祕的情況,糞便乾燥成塊狀,這就是脾臟陰液不足,沒有足夠的水分來潤澤腸道,導致大便乾結而無法排出。要了解脾陰和胃陽的關係,才能知道如何調理脾胃。李東垣重視脾胃,但他的藥方大多偏於溫補,這只注重了補陽而忽略了補陰。西醫認為胃液、胰液和膽汁等消化液具有消化食物的作用,但是隻強調陰液的作用,沒有考慮到胃屬於陽性器官,負責受納食物的道理,這也是偏頗的。

按:胃之上口接食管,曰賁門;胃之下口接小腸,曰幽門;後面與肝膜相連,前面與膈膜相連,下面與脾相曲抱。脾中一物,曰甜肉,王清任謂為總提,即胰子也。胰子能去油。西醫但言甜肉質化谷,而不知其化油也。脾又生脂膏,所以利水。谷在胃中,又賴脾土之濕,升布津液以濡之,然後腐變,故胃但稱五穀之府,不言化五穀。

以見胃主納,脾主化,一燥一濕,互為工用也。

白話文:

胃的上口銜接食道,叫賁門;胃的下口銜接小腸,叫幽門;後面和肝臟的膜相連,前面和膈肌相連,下面和脾臟彎曲相抱。脾臟裡有一個器官,叫「甜肉」,王清任認為它是總管,也就是胰臟。胰臟可以分解油脂。西醫只說甜肉能消化食物,卻不知道它也能分解油脂。脾臟還能產生脂肪,因此能利水。食物在胃裡,還需要脾臟濕潤的環境,才能升發津液來滋潤它們,然後才能腐化變質,所以胃只是被稱為五穀的倉庫,而不是說它能消化五穀。

2. 第九章 足太陰脾經穴歌注

問:脾經左右共四十二穴,系何名,在何處,主治何病?

白話文:

問:脾經左右兩側共有四十二個穴位,分別叫什麼名字,位於哪裡,可以治療哪些疾病?

答:拇指內側隱白位,脾井木穴針灸三,主治胸腹喘滿嘔,泄衄屍厥婦孺殃。(注:隱白穴,在足大趾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脾井木穴也。三壯,三分。主治腹鳴喘滿,不得安臥,嘔吐食不下,胸中熱,暴泄,衄血,屍厥不識人,足寒,婦人月事過時,小兒客忤,慢驚風等症。)

問:太都穴呢?

白話文:

回答:在拇指內側「隱白」穴位,這個穴位是脾經的井穴,木行穴位,針灸三壯(艾灸三分),主要用於治療胸中腹中氣喘、脹滿、嘔吐、泄瀉、鼻出血、昏迷、婦人身體不適等疾病。(註解:「隱白」穴位於腳大拇指內側底部,在趾甲角離開趾根部與一粒米長度的地方。脾井木穴,艾灸三壯,每壯約三分。主要治療腹中鳴叫、喘滿,無法安穩睡覺,嘔吐無法進食,胸中燥熱、暴瀉、鼻血、昏迷不認人,足部寒冷、婦女月經過期、小兒被驚嚇、慢驚風等疾病。)

答:太都節前陷中據,赤白肉際骨縫尋,三壯三分滎火穴,主治腰腿心胃疼。(注:太都穴,在足大趾本節前內側陷中,骨縫赤白肉間,脾滎火穴也。三壯,三分。主治熱病汗不出,不得臥,身重骨疼,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煩悶目眩,腰痛,繞踝風,心胃疼,腹脹,胸滿,蛔厥,小兒客忤等症。)

問:太白穴呢?

白話文:

太都穴位於腳大拇指第一節內側的凹陷中,在骨縫中紅色和白色肉的交界處,是脾經的滎火穴。三壯穴,距離穴位三分之處。主治腰腿、心胃疼痛。(備註:太都穴位於腳大拇指第一節內側的凹陷中,骨縫中紅色和白色肉的交界處,是脾經滎火穴。三壯穴距離穴位三分之處。主治熱病時汗不出,無法入睡、全身沉重、骨頭疼痛、手腳冰冷、肚子脹滿容易嘔吐、心煩目眩、腰痛、腳踝周圍有風、心胃疼痛、肚子脹滿、胸部脹滿、蛔蟲嘔吐、小兒客忤等症狀。)

答:太白核骨下陷中,輸土之穴三灸針,主治腰腹心胃痛,胻酸筋轉胸滿疼。(注:太白穴,在足大趾內側,核骨下陷中,脾輸土穴。三壯,三分。主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泄瀉,腹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腸鳴腹脹,胻酸轉筋,身寒骨痛,心胃疼,胸滿脈緩等症。)

問:公孫穴呢?

白話文:

回答: 足大趾內側的太白穴,如果骨頭凹陷下去,可以針灸或艾灸三壯,治療腰腹、心胃疼痛,臀部痠痛、肌肉抽筋、胸部脹痛。

註解:

  • 太白穴位於足大趾內側,是一個屬脾經、傳輸土氣的穴位。

  • 三壯:指艾灸三分鐘。

  • 主治:

  • 身體發熱、煩躁、胸悶

  • 腹脹、食物消化不良

  • 腹瀉、便血

  • 腰痛

  • 便祕

  • 氣逆

  • 霍亂

  • 腹中劇烈疼痛

  • 腸鳴腹脹

  • 臀部痠痛、肌肉抽筋

  • 身體寒冷、骨頭疼痛

  • 心胃疼痛

  • 胸部脹滿、脈搏緩慢

答:公孫節後一寸取,足太陰絡走陽明,三壯四分主何病,厥氣上逆霍亂尋。(注:公孫穴,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足太陰絡,別走陽明。三壯,四分。主治寒瘧不食,癇氣好太息,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嘔,嘔已乃衰,頭面腫起,煩心狂言,膽虛厥氣上逆,霍亂。實則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補之。)

問:商邱穴呢?

白話文:

回答:公孫穴位於足大拇指第1個關節後一寸,足太陰經的分支絡脈會循行於陽明經。灸三壯,每壯深度四分。主要治療寒瘧(不思飲食)、癇氣(喜歡嘆息)、寒熱交替、盜汗、發病時嘔吐(吐後症狀減輕)、頭面浮腫、心煩意亂、膽氣虛弱、厥氣上逆、霍亂等症。如果實證(邪氣過盛),則會有腸道疼痛,需要瀉法治療;如果虛證(正氣不足),則會有腹脹,需要補法治療。

答:商邱內踝下微前,穴在中封照海間,經金針灸三分壯,主治脾虛婦孺痊。(注:商邱穴,在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後有照海,其穴居中。脾經金穴也。三壯,三分。

白話文:

回答:商丘穴位於足內踝骨下方,略靠前,穴位位於中封和照海之間。用金針灸刺三分,施以艾炷灸壯,主治脾虛引起的婦孺疾病。(註:商丘穴位於足內踝骨下,略靠前,凹陷之中。前面是中封穴,後面是照海穴,該穴位於中間。屬於脾經的絡穴。三分,指艾炷灸壯的深度。)

主治腹脹,腸鳴,不便,脾虛令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心悲,骨痹,氣逆,痔疾,寒熱,好嘔,陰股內痛,氣癰狐疝,小腹引痛,脾積痞氣,黃疸,舌強,腹脹寒瘧,泄瀉,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婦人絕子,小兒慢驚等症。)

問:三陰交呢?

白話文:

治療腹脹、腸鳴、排便困難、脾氣虛弱導致情緒低落、身體寒冷、常嘆氣、心情悲哀、骨頭疼痛、氣逆、痔疾、寒熱交替、喜歡嘔吐、陰囊內疼痛、氣血凝結成膿、疝氣、小腹隱痛、脾積聚氣、黃疸、舌頭強直、腹脹兼有瘧疾、腹瀉、身體沉重關節疼痛、懶惰嗜睡、女性不孕、幼兒夜啼等症狀。

答:內踝三寸三陰交,三壯三分主治饒,脾胃虛弱心腹脹,妊娠關係手法超。(注:三陰交穴,在足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三分,三壯,妊娠禁針。主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脾痛身重,四肢不舉,腸鳴食不化,痃癖腹寒,膝內廉痛,小便閉,陰莖痛,足痿難行,膽虛食後吐水,夢遺失精,霍亂逆冷,呵欠口張,小兒客忤,婦人羸弱,癥瘕,漏血不止,妊娠胎動橫生,產後惡漏不行,去血過多,崩暈。經脈寒閉,瀉之立通;虛耗不行者,補之則通。

問:漏谷穴呢?

白話文:

三陰交穴位於腳踝內側,往上三寸,骨頭凹陷處。灸三壯,每次三分,可以治療:

  • 脾胃虛弱,肚子脹
  • 孕婦關係到手法(懷孕期間禁止針灸)
  • 脾胃虛弱,肚子脹滿
  • 脾痛、身體沉重
  • 四肢無力
  • 肚子咕嚕咕嚕叫,食物不消化
  • 肚子痛,肚子受寒
  • 膝蓋內側疼痛
  • 小便不通
  • 生殖器疼痛
  • 腳無力,走路困難
  • 膽氣虛弱,飯後吐水
  • 夢遺、遺精
  • 霍亂、寒氣上攻
  • 呵欠連連,嘴巴張大
  • 小兒受驚
  • 婦女體虛
  • 癥瘕(腹部硬塊)
  • 出血不止
  • 懷孕後胎兒橫位
  • 產後惡露排出不暢
  • 失血過多,暈厥
  • 經絡寒閉,灸之可通
  • 虛弱乏力,灸之可補

答:漏谷內踝上六寸,胻骨下陷三分進,主治心腸腹部殃,痃癖氣冷足膝病。(注:漏谷穴,在足內踝上六寸胻骨下陷中。三分,禁灸。主治腸鳴氣逆,腹脹滿急,痃癖氣冷,膝痹,足癰等症。)

問:地機穴呢?

白話文:

漏谷穴位於腳踝內側向上六寸,胻骨(小腿內側骨頭)下陷三分處。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心、腸、腹部等部位的病症,比如痃癖(腹部腫塊)、氣冷、足膝病等等。

問:地機穴在哪裡呢?

答:膝下五寸為地機,內側輔骨下陷中,三分三壯醫何病,腰腹股膝皆可攻。(注:地機穴,在膝下五寸,膝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三分,三壯。主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脅脹,水腫腹堅,小便不利,女子癥瘕,按之如湯沃股內至膝等症。)

問:陰陵泉呢?

白話文:

膝蓋下方五寸處的穴位稱為「地機穴」。地機穴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凹陷的中間。針灸地機穴,下針三分,連續灸三壯,可以治療:

  • 腰痛、無法彎腰伸腰
  • 腹瀉、腹脹、側腹脹痛
  • 水腫、腹腔積液
  • 小便不利
  • 女性月經不調、腫塊
  • 按壓地機穴附近,有溫熱感向上延伸至膝蓋

答:陰陵內側膝輔際,脾合水穴橫紋里,五分禁灸何病醫,主治腹脅便不利。(注:陰陵泉,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即膝橫紋頭下,脾合水穴也。五分,禁灸。主治腹中寒,不嗜食,脅下滿,水脹腹堅,喘逆不得臥,腰痛不可俯仰,霍亂,疝瘕,小便不利,氣淋,寒熱不節,陰痛,胸中熱,暴泄,飧泄等症。)

問:血海穴呢?

白話文:

位置:小腿內側膝蓋後方,脾經水穴在橫紋內側,深入五分禁止施灸。

主治疾病:

  • 腹中寒冷,不思飲食
  • 脅下脹滿
  • 水腫腹脹
  • 胸悶氣促,無法平躺
  • 腰痛無法彎腰和仰頭
  • 霍亂、疝氣、陰囊腫大
  • 小便困難
  • 氣淋
  • 寒熱交替
  • 陰部疼痛
  • 胸中燥熱
  • 急性腹瀉、慢性腹瀉

答:血海分明膝臏上,內廉肉際二寸半,五分三壯何病醫,主治氣逆腹脹患。(注:血海穴,在膝臏上二寸半。三壯,五分。主治氣逆腹脹,女子漏下,月事不調等症。)

問:箕門穴呢?

白話文:

血海穴在膝蓋骨上方兩寸半,內側腿肉邊緣,針灸深度約五分。它主要用來治療氣逆、腹脹等病症。

問:那箕門穴呢?

答:箕門血海上六寸,魚腹之上越筋際,三壯禁針何病醫,主治五淋鼠鼷疾。(注:箕門穴,在血海上六寸,越筋間。三壯,禁針。主治五淋,小便不利,鼠鼷腫痛等症。)

問:衝門穴呢?

白話文:

箕門穴位於血海穴上六寸,在越筋間。如果在這個穴位灸三壯,就禁止針刺。這個穴位可以治療五淋、小便不利、鼠鼷腫痛等疾病。

答:衝門府舍下一寸,四寸三分大橫近,五壯三分何疾醫,主治積聚子沖病。(注:衝門穴,一名慈宮。在府舍下一寸,大橫下四寸二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橫骨兩端動脈中。五壯,三分。主治腹寒氣滿,腹中積聚,陰疝,妊娠子衝心等症。)

問:府舍穴呢?

白話文:

衝門穴位於肚臍下一寸,接近大橫穴四寸三分。使用五壯三分的針灸療法治療何種疾病?主治腹中積聚、子宮沖心病。

註解:

  • 衝門穴,又名慈宮穴。
  • 大橫穴位於肚臍下四寸二分,從腹中行經四寸半,在橫骨兩端的動脈中。
  • 五壯,指針灸方法中使用五種不同的針具。
  • 三分,指針灸時針刺的深度。

答:府舍腹結下二寸,五壯七分醫何病,主治疝瘕脅搶心,腹滿積聚霍亂症。(注:府舍穴,在腹結下二寸,大橫下三寸三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五壯,七分。主治疝瘕,循脅上下搶心,腹滿積聚,霍亂等症。)

問:腹結穴呢?

白話文:

回答:府舍穴位於肚臍下兩寸,大橫穴下三寸三分,距離腹部中央線各四寸半。灸五壯,每壯灸十分鐘。主治疝氣、腫塊、脅肋痛、心痛、腹脹、積聚、霍亂等疾病。

答:腹結橫下寸三分,一名腸窟主治論,咳逆腹寒繞臍痛,搶心逆氣泄痢頻。(注:腹結穴,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五壯、七分。主治咳逆繞臍痛,腹寒泄利,搶心氣逆等症。)

問:大橫穴呢?

白話文:

腹結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三分處,又稱腸窟穴。主要治療咳嗽、呃逆、腹部寒冷、繞臍疼痛、心悸、氣逆、腹瀉等症狀。(注:腹結穴位於大橫穴下1.3寸,左右離腹中線各4.5寸。針灸時使用五壯、七分針。主治咳嗽、呃逆、繞臍疼痛、腹寒腹瀉、心悸氣逆等症。)

答:大橫哀下三寸五,五壯七分何病主,大風逆氣寒善悲,四肢不仁洞痢許。(注:大橫穴,在腹哀下三寸五分,平臍,去腹中行四寸半。五壯,七分。主治大風逆氣,多寒善悲,四肢不仁,多汗洞痢等症。)

問:腹哀穴呢?

白話文:

大橫穴在腹部臍下三寸五分的位置,這個穴位主治大風逆氣,容易感到寒冷並且愛發脾氣,四肢麻木,容易出汗以及腹瀉等症狀。

腹哀穴的位置呢?

答:腹哀日月下寸五,去腹中行四寸半,三分禁灸何病醫,主治便膿腹痛患。(注:腹哀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三分,禁灸。主治寒中食不化,大便膿血,腹中痛等症。)

問:食竇穴呢?

白話文:

腹哀穴位於肚臍下1.5寸,距離腹中線各4.5寸。三分處禁止灸治。主治寒中食不化、大便帶膿、腹痛等症狀。

答:食竇天溪下寸六,去胸中行各六寸,五壯四分何疾醫,主治胸脅支滿痛。(注:食竇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中府穴下六寸四分,平乳根開寸半,去胸中行各六寸,舉臂取之。五壯,四分。主治胸脅支滿,膈間雷鳴等症。)

問:天溪穴呢?

白話文:

回答:食竇穴在天溪穴下方 1.6 寸,在中府穴下方 6.4 寸,在乳根水平處向外開 1.5 寸,從胸腔的中心向外各 6 寸,舉起手臂時取穴。灸 5 壯,每壯留針 0.4 寸。主治胸脅脹滿疼痛等疾病。(注:食竇穴在天溪穴下一寸六分,中府穴下六寸四分,平乳根開寸半,去胸中行各六寸,舉臂取之。五壯,四分。主治胸脅支滿,膈間雷鳴等症。)

答:天溪胸鄉下寸六,五壯四分仰而取,主治胸滿喉逆聲,婦人乳腫㿉癰疾。(注:天溪穴,在胸鄉下一寸六分,乳中外寸半,去胸中行各六寸。五壯,四分。主治胸中滿痛,咳逆上氣,喉中作聲,婦人乳腫,㿉癰等症。)

問:胸鄉穴呢?

白話文:

天溪穴在胸鄉下方一寸六分,距離乳頭外側一寸半,從胸骨正中線向兩側各量六寸的位置。它可以治療胸悶、喉嚨逆流、聲音嘶啞,以及女性乳房腫脹、乳癰等疾病。

答:胸鄉周榮下寸六,四分五壯仰取之,主治胸滿引背痛,支滿不臥轉側遲。(注:胸鄉穴,在周榮下一寸六分,仰取。五壯,四分。主治胸脅支滿,引胸背痛,不得臥,轉側難等症。)

問:周榮穴呢?

白話文:

胸鄉穴位於周榮穴下方一寸六分,仰着取穴,穴位寬度約四分,主治胸部脹滿、疼痛引向背部、呼吸困難、無法平躺、翻身困難等症狀。

周榮穴在哪裡?

答:周榮中府下寸六,四分禁灸何病醫,主治胸滿難俯仰,咳唾穢膿諸病祛。(注:周榮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取。四分,禁灸。主治胸脅滿,不得俯仰,咳唾穢膿等症。)

問:大包穴呢?

白話文:

周榮穴在中府穴下方1寸6分處,4分處禁止灸治,主治胸部脹滿、難以俯仰、咳痰有膿等疾病。(備註:周榮穴,位於中府穴下一寸六分,離胸中線距離各六寸,取穴時仰臥。4分處,禁止灸治。主治胸脅脹滿、不能俯仰、咳痰有膿等症狀。)

答:大包淵腋下三寸,脾經大絡統陰陽,三壯三分何病取,主治胸脅喘痛難。(注:大包穴,在淵腑下三寸,腋下六寸。為脾經大絡,總統陰陽諸絡。三壯,三分。主治胸脅中痛,喘氣等症。)

白話文:

譯:大包穴位於腋下三寸,是脾經的大絡脈,統管陰陽之絡。不管什麼病症,只要在此穴灸三壯,間隔三分,就能治療胸脅痛、喘息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