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光

《針灸問答》~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第十章 脾經解說

問:脾經解說呢?

答:脾居中脘,圍曲向胃。西醫云:傍胃又有甜肉,生出甜汁,從連綱入小腸上口,以化胃中之物,脾內有血管,下通於肝。

白話文:

翻譯:脾臟位於腹部中央,環繞著胃部。西醫說:胃的旁邊還有一塊甜肉,會產生甜汁,通過連接的通道進入小腸的上部,幫助消化胃裡的食物。脾臟內有血管,向下貫通到肝臟。

按:脾居油膜之上,與各臟相通,其血氣往來之道路,全在油膜中也。中國醫書無甜肉之說,然甘味屬脾,乃一定之理。西醫另言甜肉,不知甜肉即脾也。西醫又云:脾中之血,壅熱氣以蒸化水穀。蓋血即心火所生,壅熱氣以化谷者,火生土之義也。至於脾土製水之說,西醫不知,言水入口,散出於胃,走連綱中,不知連綱上之膏,即脾之膏滑也。王清任言脾中有管,名玲瓏管,水從胃透入此管,遂下走雞冠油中。

白話文:

注:脾臟位於胃部上方的一層膜狀物之上,與其他臟器相連通。血液和氣血往來的通路都位於這層膜狀物中。中國醫書中沒有「甜肉」的說法,但是甘味歸屬於脾臟,這是確定的道理。西醫另外提到了「甜肉」,卻不知道「甜肉」就是脾臟。西醫還說:脾臟中的血液,蘊含熱氣以蒸化食物。因為血液是由心火產生的,蘊含熱氣以化解食物,體現了「火生土」的道理。至於脾土生水的說法,西醫並不瞭解。他們認為水進入口腔後,會分散到胃部,並且通過連綱(一種組織結構)流動。他們不知道連綱上的粘液,其實是脾臟生成的粘滑物質。王清任說脾臟中有一條管道,名叫玲瓏管。水從胃部穿過這條管道,然後流入雞冠油中。

又按:脾與胃相連處,有膜一條,其中有管,自然無疑,脾質凝血而成。西醫云:脾中有血管,回血聚於脾中者極多。豈知血是心火所生,火生土故統血,多食入則脾擁動熱氣以化之。西醫又言有甜肉汁化谷。按:甜肉汁即胰子也,生於油上,凡膏油皆脾所生之物。膏能化水,胰子能化油,脾稱濕土,正指胰子與膏也。

白話文:

也曾說過:脾臟和胃部相連的地方,有一條膜,其中有一條管子,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脾臟的物質凝結而形成血液。西方的醫生說:脾臟中有血管,迴流的血液大部分聚集在脾臟中。難道不知道血液是由心火產生的嗎?火生土所以控制血液,吃多了食物後,脾臟就會蠕動加熱氣來消化食物。西方的醫生又說有甜肉汁消化食物。說的是:甜肉汁就是胰臟,產生於脂肪的上方,凡是油脂類的東西都是脾臟所產生的東西。油脂能消化水分,胰臟能消化脂肪,脾臟被稱為「濕土」,正好是指胰臟和油脂。

有此滑潤,故腸中通利而化物。宋元后圖脾居於右,西醫圖脾居於左,然《淮南子》已有脾左肝右之說。但脾之應脈,實在右手,蓋其功用歸於右也。

白話文:

因為有這股滑潤之氣,所以腸道通暢,才能消化食物。宋元之後的圖譜中,脾臟位於右邊,而西醫圖譜中脾臟位於左邊。然而《淮南子》中早已記載脾臟在左,肝臟在右的說法。但是脾臟所感應的脈絡,確實在右手,這是因為脾臟的功能歸屬於右邊。

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其榮為唇,其臭香,其數五,其谷稷,其畜牛,其蟲倮。(按:倮,蚯蚓之類,秉土之精。)其果棗,其菜葵。按:冬葵子,秉土性所生。

2. 第十一章 手少陰心經穴歌注

問:心經左右共十八穴,系何名,在何處,主治何病?

答:少陰心起極泉中,腋下三寸脈入胸,七壯三分主何病,臂肘厥逆心氣疼。(注:極泉穴,在臂內腋下三寸,筋間動脈入胸。七壯,三分。主治臂肘厥寒,四肢不收,心痛,乾嘔,煩渴,目黃,脅痛,悲愁不樂等症。)

白話文:

問:青靈穴呢?

答:青靈肘上三寸起,禁針五壯舉臂取,主治頭痛與目黃,肩臂振寒不能舉。(注:青靈穴,在肘上三寸,舉臂取之。五壯,禁針。主治目黃,頭痛,振寒,肩臂不舉等症。)

問:少海穴呢?

答:少海肘內節後求,肘端五分屈向頭,心合水穴三分壯,主治頭目肘腋瘳。(注:少海穴,在肘內廉節後大骨後,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取之,心合水穴也。三壯,三分。主治寒熱齒齲,目眩發狂,嘔吐涎沫,項不得回顧,肘攣腋脅下痛,四肢不舉,齒寒腦風,氣逆噫噦,瘰癧,心痛,手顫,健忘等症。)

問:靈道穴呢?

答:靈道掌後寸五分,心經金穴三灸針,主治乾嘔悲恐症,瘛瘲肘攣與暴喑。(注:靈道穴,在掌後下廉一寸半,心經金穴。三壯,三分。主治心痛乾嘔,悲恐相牽,瘛瘲肘攣,暴喑不能言等症。)

問:通里穴呢?

答:通里腕後一寸間,心脈之絡針灸三,主治眩痛和懊惱,熱病不樂此穴詳。(注:通里穴,在腕後下廉一寸陷中,心脈之絡。三壯,三分。主治目眩頭痛,熱病先不樂,數日懊惱等症。)

通裏穴位於手腕後方一寸凹陷處,是心脈絡穴。針灸此穴三壯(三分),可治療眩暈、頭痛、煩惱,也可用於治療熱病早期不適、數日後的煩躁等症狀。

問:陰郄穴呢?

答:陰郄掌後去五分,三分三壯主治明,衄吐灑淅兼厥逆,心煩霍亂胸滿疼。(注:陰郄穴,在掌後動脈中,去掌五分。三壯,三分。主治鼻衄,吐血,灑淅畏寒,厥逆,心痛,霍亂,胸中滿等症。)

白話文:

翻譯:陰郄穴位於手掌後方的橈動脈上,距離掌心五分。灸三壯,每次灸三分。主治鼻血、吐血、畏寒灑淅、厥逆、心痛、霍亂、胸滿等症狀。(注:陰郄穴在手掌後方的橈動脈上,距離掌心五分。三壯,每次灸三分。)

問:神門穴呢?

答:神門掌後銳骨尋,轉手骨開得穴真,七壯三分心輸土,主治驚悸與呻吟。(注:神門穴,在掌後銳骨端陷中,轉手骨開,心輸土穴。七壯,三分。主治瘧疾,心煩欲得冷飲,惡寒則欲處溫中,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熱,而數欠,頻呻吟,面熱無汗,頭風暴喑,目痛,心悸,肘臂疼痛,苦嘔,喉痹,少氣遺溺,婦人血症。)

白話文:

神門穴位於掌後邊緣骨頭末端的凹陷處,將手轉開就能找到這個穴位。針灸七次,每針三分之一寸深,能通達心輸穴。主治驚悸、呻吟。

(註:神門穴為手少陰心經穴位,位於手腕掌側,掌後銳骨端陷中。轉手骨開,心輸土穴。七壯,指針灸七次,每次三分之一寸深。主治瘧疾,心煩欲飲冷水,惡寒則想待在溫暖處,咽乾不想吃東西,心痛反覆打嗝,恐懼悸動呼吸短促,手臂發冷,面赤,喜歡笑,手掌發熱,頻頻打呵欠,頻繁呻吟,面熱無汗,頭風突發失聲,眼睛疼痛,心悸,肘部和手臂疼痛,乾嘔,喉嚨腫痛,呼吸短促遺尿,婦科疾病。)

問:少府穴呢?

答:少府小指本節後,直節勞宮骨縫中,二分七壯心滎火,主治煩滿肘腋疼。(注:少府穴,在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接勞宮,心滎火穴也。七壯,二分。主治煩滿少氣,悲恐畏人,掌中熱,臂痛,肘腋攣急,胸中痛,手不伸,痎瘧久不愈,振寒陰痛,偏墮小便不利等症。)

白話文:

翻譯:

少府穴位於小指末節後方的骨縫中,直通勞宮穴。隔開二分執行壯灸七次,溫煦心經的火系經氣,可治療心煩意滿、肘腋疼痛。(註:少府穴位於小指末節後方的骨縫陷中,與勞宮穴相通,也是心經的滎火穴。壯灸七次,隔開二分。主治心煩意滿、少氣、悲恐怕人、手心發熱、手臂疼痛、肘腋攣急、胸痛、手無法伸展、瘧疾久治不癒、寒戰隱痛、半身不遂、小便不順等症狀。)

問:少衝穴呢?

答:少衝小指內則取,去爪甲角韭葉擬,心井木穴一壯分,主治熱病煩滿疾。(注:少衝穴,在手小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心井木穴。一壯,一分。主治熱病煩滿,嗌乾,目黃,臑臂內痛,胸痛,痰氣悲驚,寒熱,肘痛不伸等症。)

白話文:

取穴:少衝穴位於小指內側,距離指甲角韭葉般寬度的位置。

心井穴:在少衝穴一寸的位置取穴,屬於木穴。

主治疾病:熱病煩滿。[注:熱病煩滿症狀包括:煩熱、胸悶、喉嚨乾澀、眼睛發黃、腋下疼痛、胸痛、痰氣上逆、悲傷驚恐、寒熱交替、肘部疼痛不能伸展等。]

3. 第十二章 心經解說

問:心經解說呢?

答:心形上闊下尖。周圍夾膜,即包絡也。其上有肺罩之空懸胸中,其下有膈膜遮截。膈為膻,包絡為膻中。心為君主。西醫云:有腦氣筋貫之,有左右房以生血、回血。

白話文:

答:心臟的形狀是上寬下尖,周圍包著一層膜,也就是包絡膜。包絡膜上面有肺蓋著,肺空懸在胸腔中,包絡膜下面有膈膜擋著。膈膜就是膻中,包絡膜就是膻中的膜。心臟是人體的主宰。西醫認為:心臟有腦部和筋絡相連,有左右心房可以產生血液和回收血液。

又按:心之脈絡,從包絡中發出,以達於周身,故包絡為臣使之官。西醫言心內分左右四房,皆有管竅,為生血、回血之用。血受炭氣則紫,回行至心右上房;有一總管,接回血入心中,落右下房;又一總管,運血出而過肺,被肺氣吹去紫色,遂變純赤,還入心之左上房,落左下房;又有一總管,運血出行遍於周身,迴轉於心。此即《內經》榮衛交會於手太陰肺及心主血脈之說也。

白話文:

另外,根據古籍記載:心臟的脈絡從包絡中發出,並延伸到全身,因此包絡是輔佐心臟的臟器。西醫認為心臟內部分為左右四個心腔,每個心腔都有管路,具有造血和迴流血液的功能。血液受到肺部的濁氣影響後會變為紫色,並迴流到心臟的右上心房;有一個總管將迴流的血液送回心臟,聚集在右下心房;另一個總管將血液輸送出去經過肺部,肺部的氣息會吹掉其中的紫色,血液便變成鮮紅色,並回歸到心臟的左上心房,聚集在左下心房;再有一個總管將血液輸送出去,循環全身,最後再回到心臟。這與《內經》中所說的營衛之氣交會於手太陰肺經和心主脈絡的觀點相符。

又按:心藏神。人所以有知覺,神主之也。神是何物,渾言之,則兩精相搏謂之神;空言之,則變化不測謂之神。此皆泛言高論,未能實指之也。吾且為之實指曰:神乃生於腎中之精氣,而上歸於心,合為離卦,中含坎水之象。惟其陰精內含,陽精外護,心臟之火,所以光明朗潤,而能燭物。

白話文:

另外要注意,心臟藏著主宰精神的靈魂。人之所以有知覺,是由於靈魂在主導。靈魂是什麼東西呢?籠統地說,是陰陽兩精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空泛地說,是變化無常的。這些都是泛泛而談的高深理論,無法具體指明。我現在就具體指出:靈魂產生於腎臟的精氣,然後上升到心臟,形成離卦,其中包含坎水的象徵。由於陰精含藏在內,陽精護佑在外,所以心臟的火光才能明亮而滋潤,照亮一切事物。

蓋神即心火得腎陰濟之,而心中湛然,神明出焉,故曰心藏神。心血不足,則神煩;心火不足,則神怯;風痰入心,則神昏。西醫知心為生血、回血之臟,而謂心不主知覺,主知覺者是腦髓筋。又言腦後筋只主運動,腦前筋主知覺。又言腦筋有通於心者。彼不知髓實心之所用,而非髓能知覺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神就是指心火得到腎陰的滋養,因此心中明朗安靜,神智才能出現,所以說「心藏神」。心血不足,就會心煩;心火不足,就會神志怯弱;風痰進入心臟,就會神志昏沉。西醫知道心臟是生血、回血的器官,但認為心臟不主宰知覺,知覺是由腦髓和筋所主宰的。他們又說,腦後面的筋只負責運動,腦前面的筋負責知覺。他們還說,腦筋與心臟相通。他們不知道髓其實是心臟所用的東西,知覺並非髓的功用。

蓋髓為腎水之精,得心火照之而光見,故生知覺矣。古人思字從囪從心,即以心火照腦髓之義。髓如月魄,心如日光,相照為明,此神之所以為用也。

白話文:

腦髓其實就是腎中所藏之精華,得到心火照射才會顯現,因此產生了知覺。古人用「囪(洞)」和「心」字來表示思字,就是說明心火照射腦髓的意思。腦髓就像月亮,心火就像太陽,兩者互相照亮才會產生光明,這就是精神發揮作用的道理。

西醫云:心有運血管、回血管,外則散達周身,內則入於心中,心中上下四房以存血,心體跳動不休,而周身血管應之而動,是為動脈,此說極是。《脈經》云:脈為血府,即是之謂。《醫林改錯》謂脈是氣管非血管,言氣乃能動,穴不能動。夫果是氣管,則隨氣呼吸,一呼只當動一至,一吸只當動一至,何以一呼動二至,一吸動二至,顯與氣息相錯哉。是脈非氣管,其應心而動無疑矣,故云心之合脈也。

白話文:

西醫說:心臟有輸出血管和迴流血管,輸出血管分佈全身,迴流血管進入心臟。心臟的四個心房和心室儲存血液,心臟跳動不停,周身的血管也隨之跳動,這些血管就是動脈。這個說法非常正確。《脈經》中說,脈是儲存血液的地方,這就是對動脈的描述。《醫林改錯》說脈是氣管而不是血管,認為氣才能使脈動,血管不能動。如果脈真的是氣管,那麼它會隨著呼吸而動,每次呼氣只會動一次,每次吸氣只會動一次。可事實上,每次呼氣脈動兩次,每次吸氣脈動兩次,這顯然與呼吸不同步。因此,脈不是氣管,它隨著心臟跳動而動,這一點毫無疑問。所以說,脈和心臟是相合的。

西醫言脈不足為診具,足見西醫之粗淺也。脈診兩手始於《內經》,詳於《難經》,事確理真,非西醫器具測量所能為也。

白話文:

西醫說脈搏不足以作為診斷依據,這足以顯示出西醫的淺薄。脈診由雙手開始,記載於《內經》,詳細闡述於《難經》,這事有根據,道理真實,不是西醫的測量儀器所能做到的。

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其液為汗,其榮為色,其臭為焦,其數七,其穀麥,其畜馬,其蟲羽,其果杏,其菜薤。

白話文:

在天空上叫做熱氣,在地面上叫做火,在身體裡叫做脈搏,在顏色上叫做紅色,在音調上叫做徵音,在聲音上叫做笑聲,在情緒上叫做憂愁,在五官上叫做舌頭,在味道上叫做苦味,在心理上叫做喜悅,它的液體是汗液,它的光澤是面色,它的氣味是焦味,它的數字是七,它的穀物是麥子,它的動物是馬,它的昆蟲是鳥類,它的果實是杏子,它的蔬菜是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