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答》~ 卷下 (13)
卷下 (13)
1. 第三十七章 陰維經穴
問:陰維經穴,起何處,止何處?
答:起於築賓穴,止於廉泉穴。
問:築賓穴呢?
答:在內踝上六寸,腨分處。
問:腹哀穴呢?
答:在日月下寸半。
問:大橫穴呢?
答:在腹哀下三寸半。
問:府舍穴呢?
答:在腹結下二寸。
問:期門穴呢?
答:在不容旁寸半,直乳下二肋間。
問:天突穴呢?
答:在結喉下三寸。
問:廉泉穴呢?
答:在結喉上中央。
以上十二穴,雜見於脾經、腎經、肝經與任脈,所謂陰維由築賓上行榮是也。分壯、主治皆見前。
白話文:
問:陰維經的穴位,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
答:陰維經的穴位起始於築賓穴,終止於廉泉穴。
問:築賓穴在哪裡?
答:築賓穴位於內踝骨上方六寸,也就是小腿肚的位置。
問:腹哀穴在哪裡?
答:腹哀穴位於日月穴下方一寸半的地方。
問:大橫穴在哪裡?
答:大橫穴位於腹哀穴下方三寸半的位置。
問:府舍穴在哪裡?
答:府舍穴位於腹結穴下方二寸的位置。
問:期門穴在哪裡?
答:期門穴位於不容穴旁邊一寸半,正好在乳頭下方第二根肋骨之間。
問:天突穴在哪裡?
答:天突穴位於喉結下方三寸的位置。
問:廉泉穴在哪裡?
答:廉泉穴位於喉結上方正中央的位置。
以上十二個穴位,分別散落在脾臟經絡、腎臟經絡、肝臟經絡和任脈之中,這就是所謂的陰維經由築賓穴向上運行的情況。關於這些穴位的詳細針灸壯法和主要治療效果,請參閱前面的介紹。
2. 第三十八章 奇經八脈解說
問:奇經八脈解說呢?
答:十二正經外,又有八脈,名為奇經,茲不具論,而單論沖、任、督、帶四脈。蓋陽維、陽蹺兩脈,行身之背,附於太陽經,以太陽統治之矣。陰維、陰蹺二脈,行身之前,附於太陰經,以太陰統治之矣。惟此四脈,主治有別,不能賅於十二經中,故另詳之。西醫畫脈管,枝分派別,可謂詳矣。
然論絡不歸於經,論經不歸臟腑,譬之有千軍,而無一將,則亦無所統屬矣。至於奇經八脈,中醫且久不識,何怪西醫不知耶。
衝脈起於少腹之內胞中,挾臍左右上行,並足陽明之脈,至胸中而散,上挾咽喉。而至胞中,名為氣海,乃呼吸之根也。人之呼氣,由氣海上胸膈,入肺管,而出於喉,其路徑全屬衝脈而上,故《內經》云:沖為氣街,蓋指此也。凡是氣逆,均責於沖,故仲景有降沖逆之法。
胞中又名血海,胃中飲食之汁,奉心化血,下入胞中,即由衝脈導之使下。故《內經》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也。總之,胞中為先天腎氣,後天脾血交會之所。衝脈起於胞中,導先天腎氣而上行,以交於胃。導後天脾血下行,入胞中以交於腎。導氣而上,導血而下,通於腎,麗於陽明,衝脈之所司可知矣。
按:衝脈者,出氣之街衢也。氣生於丹田,而其出路,則在臍下三寸,隔中行旁開五分,名氣街穴。是氣之出路,故名氣街。近醫因《靈樞》言,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足氣有街,遂不能指出氣街穴在何處。然《內經》明言起於氣街,俠臍上行,則明指氣街穴,在臍之下也。
今人改氣街為氣穴,大失經旨。由氣街至臍旁為肓俞,肓即膜也,丹田之膜,上會於臍,故此穴名肓俞也。又上胸至通谷穴而散,蓋有膜上胸,則散為肺衣,而全包肺,故衝脈亦至此而散。肺衣會於咽,故衝脈又夾咽而止。總見氣出于丹田,循臍旁上胸中,走肺衣中,又上會於咽,則氣從之出矣。
膜中氣行之道路,即名衝脈。沖主氣,與任之主血者相同。可知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各有所主,然各臟腑氣血往來之道路,有散有合,不得但指血管以為經脈也。
任脈起於少腹之內,胞室之下,出會陰之分,上毛際,循臍中央,至膻中,上喉嚨,繞唇絡於唇下之承漿穴,與督脈交。督脈在背,總制諸陽,謂之曰督;任脈在腹,總統諸陰,謂之曰任。陰陽相貫,故任與督兩脈必相交,下則交於前後陰之間,上則交於唇之上下也。以先後天論之,督在脊,屬腎,屬先天;任在腹,屬脾、屬後天。
先天主氣,下交胞中;後天主血,下交胞中,全在此二脈也。以水火論,督脈屬氣屬火,任脈屬血屬水,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皆由於此。故任脈者,陰脈之海也。任脈起胞中,下至兩陰之間,名會陰穴。謂與督脈相會,而在兩陰間,故名會陰。上至少腹聚毛之處,名中極穴。
白話文:
第三十八章 奇經八脈解說
有人問:關於奇經八脈,可以解說一下嗎?
我回答說:除了十二條正經之外,還有八條經脈,稱為奇經。這裡不全部討論,只單獨講沖脈、任脈、督脈和帶脈這四條。陽維脈和陽蹺脈這兩條經脈,是行走在身體背部的,附屬於太陽經,由太陽經來統管。陰維脈和陰蹺脈這兩條經脈,是行走在身體前面的,附屬於太陰經,由太陰經來統管。只有這四條經脈,它們的主治功能與其他經脈不同,不能歸納在十二正經中,所以另外詳細說明。西醫繪製的血管圖,分枝很多,可以說是相當詳細了。
但是他們討論經絡時,不歸屬於經脈,討論經脈時,又不歸屬於臟腑,就像有千軍萬馬,卻沒有一個將領來指揮,那就沒有統屬了。至於奇經八脈,中醫學界都已經很久不認識了,那又怎麼能怪西醫不知道呢?
沖脈起於小腹內的子宮,沿著肚臍兩旁向上走,和足陽明經的脈絡一起,到達胸中而分散,向上到咽喉。而沖脈的起始處在子宮中,稱為氣海,是呼吸的根本。人的呼氣,從氣海向上經過胸膈,進入肺管,然後從喉嚨出去,這個路徑完全屬於沖脈向上走的路。所以《內經》說:「沖脈是氣的通道」,指的就是這個。凡是氣逆的情況,都要歸咎於沖脈,所以張仲景有降逆沖氣的方法。
子宮又叫做血海,胃中飲食的汁液,經過心臟轉化成血液,向下進入子宮,再由沖脈引導向下。所以《內經》說:「女子十四歲時天癸產生,沖脈旺盛,月經就會按時來潮」。總之,子宮是先天腎氣和後天脾血交會的地方。沖脈起於子宮,引導先天的腎氣向上行走,與胃氣交會。引導後天的脾血向下行走,進入子宮與腎交會。向上引導氣,向下引導血,貫通腎,連繫著陽明經。沖脈所主管的功能,可以由此得知。
再說,沖脈是氣的通道。氣產生於丹田,而它出來的通路,就在肚臍下三寸,隔開中線旁開五分的地方,這個穴位叫做氣街穴。這裡是氣的出口,所以叫做氣街。現代的醫生因為《靈樞》中說,胸部有氣街,腹部有氣街,頭部有氣街,足部有氣街,就無法指出氣街穴到底在哪裡了。但是《內經》明明說沖脈起於氣街,沿著肚臍向上走,這就明確指出氣街穴,就在肚臍的下方。
現在的人把氣街改為氣穴,完全失去了經文的意義。從氣街到肚臍旁的穴位叫做肓俞,肓是指膜。丹田的膜,向上在肚臍交會,所以這個穴位叫做肓俞。再往上到胸部,到通谷穴而分散。因為胸部有膜,向上分散成為包裹肺的肺衣,所以沖脈也到這裡而分散。肺衣與咽喉相通,所以沖脈又夾著咽喉而停止。總體來看,氣從丹田出來,沿著肚臍旁向上到胸中,經過肺衣中,又向上與咽喉相會,氣就從那裡出來了。
膜中氣行走的路徑,就叫做沖脈。沖脈主管氣,和任脈主管血的功能相同。可以知道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各有各的主管功能,然而各個臟腑氣血往來的道路,有分散的,也有匯合的,不能只把血管當作經脈。
任脈起於小腹的內部,子宮的下方,從會陰處出來,向上沿著毛際,沿著肚臍中央,到達膻中穴,再向上到喉嚨,繞過嘴唇,到嘴唇下的承漿穴,與督脈相交。督脈在背部,總管身體的陽氣,所以叫做督脈;任脈在腹部,總管身體的陰氣,所以叫做任脈。陰陽相互貫通,所以任脈和督脈必須相互交會,下方在前後陰之間交會,上方在嘴唇的上下方交會。從先後天來說,督脈在脊椎,屬於腎,屬於先天;任脈在腹部,屬於脾,屬於後天。
先天主導氣,向下與子宮交會;後天主導血,向下也與子宮交會,這完全依靠這兩條經脈。從水火的角度來說,督脈屬氣屬火,任脈屬血屬水,心腎相交,水火相濟,都是因為這兩條經脈的作用。所以任脈,是陰脈之海。任脈起於子宮,向下到兩陰之間,這個穴位叫做會陰穴。它與督脈相會,並且在兩陰之間,所以叫做會陰。向上到小腹聚集毛髮的地方,這個穴位叫做中極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