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光

《針灸問答》~ 卷下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2)

1. 第三十二章 衝脈經穴

問:衝脈經穴,起何處,止何處?

答:起於橫骨穴,止於幽門穴。

問:幽門穴呢?

答:在巨闕旁寸半。

問:通谷穴呢?

答:在幽門下一寸。

問:陰都穴呢?

答:在通谷下一寸。

問:石關穴呢?

答:陰都下一寸。

問:商曲穴呢?

答:在石關下一寸。

問:肓俞穴呢?

答:在商曲下二寸。

問:中注穴呢?

答:在肓俞下一寸。

問:四滿穴呢?

答:在中注下一寸。

問:氣穴穴呢?

答:在四滿下一寸。

問:大赫穴呢?

答:在氣穴下一寸。

問:橫骨穴呢?

答:在大赫下一寸。

以上二十二穴,均見足少陰腎經穴,所謂適當腹部之沖是也。分壯、主治見前。

白話文:

有人問:衝脈上的穴位,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

回答:衝脈的穴位起始於「橫骨穴」,終止於「幽門穴」。

又問:幽門穴在哪裡?

回答:幽門穴位於「巨闕穴」旁邊的一寸半位置。

再問:通谷穴在哪?

回答: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方一寸的位置。

又問:陰都穴在哪?

回答:陰都穴位於通谷穴下方一寸的位置。

再問:石關穴在哪?

回答:石關穴位於陰都穴下方一寸的位置。

再問:商曲穴在哪?

回答:商曲穴位於石關穴下方一寸的位置。

又問:肓俞穴在哪?

回答:肓俞穴位於商曲穴下方兩寸的位置。

再問:中注穴在哪?

回答:中注穴位於肓俞穴下方一寸的位置。

再問:四滿穴在哪?

回答:四滿穴位於中注穴下方一寸的位置。

又問:氣穴在哪?

回答:氣穴位於四滿穴下方一寸的位置。

再問:大赫穴在哪?

回答:大赫穴位於氣穴下方一寸的位置。

最後問:橫骨穴在哪?

回答:橫骨穴位於大赫穴下方一寸的位置。

以上共二十二個穴位,這些穴位都可以在足少陰腎經上找到,也就是腹部的衝脈。關於各穴的具體功效和主要治療作用,請參考前面的說明。

2. 第三十三章 帶脈經穴

問:帶脈經穴,起何處,止何處?

答:起於季肋下,止於維道穴。

問:季肋穴呢?

答:即帶脈穴,在季肋下一寸八分。

問:五樞穴呢?

答:在帶脈下三寸。

問:維道穴呢?

答:在章門下五寸三分。

以上六穴,均見足少陽膽經,所謂橫腰間,如束帶是也。分壯、主治見前。

白話文:

問:帶脈這條經絡上的穴位,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

答:起點在季肋下方,終點在維道穴。

問:季肋穴在哪裡?

答:就是帶脈穴,位於季肋下約一寸八分的地方。

問:五樞穴又在哪?

答:在帶脈穴下方三寸的位置。

問:那維道穴呢?

答:在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的位置。

以上提到的六個穴位,都可以在足少陽膽經上找到,它們分佈在腰部,就像腰帶一樣繞著腰部。關於這些穴位的強壯功效和主要治療作用,請參考前面的說明。

3. 第三十四章 陽蹺經穴

問:陽蹺經穴,起何處,止何處?

答:起於申脈穴,止於承泣穴。

問:申脈穴呢?

答:在足外踝下五分。

問:僕參穴呢?

答:在足跟骨下陷中。

問:附陽穴呢?

答:在外踝上三寸。

問:居髎穴呢?

答:在章門下八寸三分。

問:肩髃穴呢?

答:在肩端兩骨陷中。

問:巨骨穴呢?

答:在肩端叉骨罅中。

問:臑俞穴呢?

答:肩胛骨下廉陷中。

問:地倉穴呢?

答:在口吻旁四分。

問:巨髎穴呢?

答:在鼻孔兩旁八分。

問:承泣穴呢?

答:在目下七分。

以上二十穴,雜見於膀胱、膽、大腸,小腸與胃經,所謂陽蹺起足跟,循外踝而至頭是也。分壯、主治亦見前。

白話文:

有人問:陽蹺經的穴位,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

回答是:從申脈穴開始,到承泣穴結束。

再問:那申脈穴在哪裡?

回答:在腳外側腳踝下方五分處。

再問:僕參穴呢?

回答:在腳跟骨下方的凹陷處。

再問:附陽穴在哪?

回答:在外側腳踝上方三寸的地方。

再問:居髎穴呢?

回答:在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的位置。

再問:肩髃穴在哪?

回答:在肩膀末端,兩塊骨頭間的凹陷中。

再問:巨骨穴在哪?

回答:在肩膀末端,叉骨間隙中。

再問:臑俞穴呢?

回答:在肩胛骨下緣的凹陷中。

再問:地倉穴在哪?

回答:在嘴角旁邊四分的地方。

再問:巨髎穴呢?

回答:在鼻孔兩側八分的地方。

再問:承泣穴在哪?

回答:在眼睛下方七分的位置。

以上的二十個穴位,分散在膀胱、膽、大腸、小腸和胃經絡中,這就是所謂的陽蹺經從腳跟開始,沿著外踝向上至頭部。對於各穴的使用次數和主要治療效果,請參考前面的說明。

4. 第三十五章 陰蹺經穴

問:陰蹺經穴,起何處,止何處?

答:起於照海穴,止於交信穴。

問:照海穴呢?

答:在內踝下四分。

問:交信穴呢?

答:在內踝上二寸,復溜前,筋骨陷中。

以上四穴,並分壯、主治,皆見腎經。

白話文:

問:陰蹣經脈上的穴位,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

答:從照海穴開始,到交信穴結束。

問:照海穴在哪裡?

答:位於內踝下方四分處。

問:那交信穴呢?

答:在內踝上方兩寸的地方,就在復溜穴前方,位於肌肉和骨骼間的凹陷處。

以上提到的四個穴位,包括它們的針灸壯數和主治疾病,都可以在腎經相關的資料中找到。

5. 第三十六章 陽維經穴

問:陽維經穴,起何處,止何處?

答:起於金門穴,止於啞門穴。

問:金門穴呢?

答:在足外踝下,邱墟後。

問:陽交穴呢?

答:在足外踝斜上七寸。

問:臑俞穴呢?

答:在肩後胛骨下廉陷中。

問:臑會穴呢?

答:在肩前三寸。

問:天髎穴呢?

答:在缺盆上,毖骨際。

問:肩井穴呢?

答:在缺盆上寸半。

問:陽白穴呢?

答:在眉上一寸。

問:本神穴呢?

答:在曲差旁一寸半。

問:臨泣穴呢?

答:在目上入髮際五分。

問:目窗穴呢?

答:在臨泣後寸半。

問:正營穴呢?

答:在目窗後寸半。

問:承靈穴呢?

答:在正營後一寸半。

問:腦空穴呢?

答:在承靈後寸半。

問:風池穴呢?

答:在腦空下發際間。

問:日月穴呢?

答:在期門下半寸。

問:風府穴呢?

答:在入後髮際一寸。

問:啞門穴呢?

答:在入後髮際五分。

以上三十二穴,雜見於膀胱、小腸、三焦與膽經、督脈,所謂陽維由金門行於衛是也。分壯、主治皆見前。

白話文:

有人問:陽維經的穴位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

回答:從金門穴開始,到啞門穴結束。

再問:金門穴在哪裡?

回答:位於腳外側踝骨下方,邱墟穴後方。

再問:陽交穴在哪裡?

回答:在腳外側踝骨斜上方七寸處。

再問:臑俞穴在哪裡?

回答:在肩後,肩胛骨下方凹陷中。

再問:臑會穴在哪裡?

回答:在肩膀前方三寸處。

再問:天髎穴在哪裡?

回答:在鎖骨上,靠近鎖骨邊緣。

再問:肩井穴在哪裡?

回答:在鎖骨上方約一寸半的位置。

再問:陽白穴在哪裡?

回答:在眉毛上方一寸處。

再問:本神穴在哪裡?

回答:在曲差穴旁一寸半的位置。

再問:臨泣穴在哪裡?

回答:在眼睛上方,進入頭髮邊緣五分處。

再問:目窗穴在哪裡?

回答:在臨泣穴後方一寸半的位置。

再問:正營穴在哪裡?

回答:在目窗穴後方一寸半的位置。

再問:承靈穴在哪裡?

回答:在正營穴後方一寸半的位置。

再問:腦空穴在哪裡?

回答:在承靈穴後方一寸半的位置。

再問:風池穴在哪裡?

回答:在腦空穴下方,頭髮邊緣之間。

再問:日月穴在哪裡?

回答:在期門穴下方半寸的位置。

再問:風府穴在哪裡?

回答:在後腦髮際線內一寸的位置。

再問:啞門穴在哪裡?

回答:在後腦髮際線內五分的位置。

以上的三十二個穴位,散見於膀胱、小腸、三焦和膽經、督脈等位置,這就是所謂的陽維經由金門穴開始行走的路徑。每個穴位的強壯作用和主要治療效果,都可以參考前面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