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答》~ 卷上 (9)
卷上 (9)
1. 第十八章 腎經解說
問:腎經解說呢?
答:太陽經終足小指之外,少陰經即起足小指之下,以見一表一里,相趨應也。起足心,循內踝,太陽行外踝,少陰行內踝,上股貫脊,屬腎絡膀胱,臟與腑所以交通。循喉嚨者,腎上連肺,聲音出於肺,而生於腎也。挾舌本者,腎主液,所以出於口也。其支者,出絡心,以見心腎相交、坎離互濟之義耳。
白話文:
答:太陽經絡線的末端在足小指外側,少陰經絡線緊接著在足小指下側開始,這表示表層和內層的經絡線相互交替運行,彼此相應。太陽經絡線從足底開始,沿著外側腳踝向上經過,少陰經絡線則沿著內側腳踝向上經過,接著向上貫穿脊椎,連接腎臟,與膀胱相連接,這是內臟和腑臟相互交通的方式。循著喉嚨的經絡線,腎臟往上連接肺部,聲音來自肺部,但根源於腎臟。挾著舌根的經絡線,腎臟主管體液,所以體液能從口部分泌出來。其支脈連接到心臟,表示心腎相交、陰陽相濟的道理。
湧泉穴,為腎脈極底,最忌瘡漏泄氣。太谿在內踝後,足跟骨上,此處有動脈,《內經》皆以為診。凡病且死,此脈不絕者,尚可救活。陰谷穴,在膝內側輔骨之際,又上股入小腹,絡膀胱。循臍旁一寸,名肓俞穴,謂肓膜之要會在此也。上絡心,循喉嚨,挾舌本,雖不列穴名,而腎經之主化,在絡心循喉挾舌處為尤多。
舌下廉泉,尤津道之要也。
白話文:
湧泉穴: 位於腳底,是腎經的終點,非常忌諱有瘡口漏氣。
太谿穴: 位於內踝後方,足跟骨上,這裡有動脈流經,《黃帝內經》都將此處作為診脈位置。凡是生病將死,太谿穴脈搏不斷絕的,還有救活的希望。
陰谷穴: 位於膝蓋內側,腓骨的外側,再向上延伸到大腿內部,連接膀胱經。
肓俞穴: 在肚臍旁一寸處,被稱為「肓膜」要會的地方。它向上連接心臟,沿著喉嚨,夾著舌根,雖然沒有被列為穴位名稱,但腎經化生的作用,在連接心臟、沿著喉嚨、夾著舌根處最多。
又腎開竅於二陰,前陰是膀胱下口,主出溺。膀胱者,腎之府也。腎主水,化氣化水,從前陰而出,故前陰系腎之竅。又前陰有精竅與溺竅相附,而各不同。溺竅內通於膀胱,精竅則內通胞室,女子受胎,男子藏精之所,尤為腎之所司。故前陰有病溺竅者,有病精竅者,不可不詳辨也。
白話文:
後陰是大腸下口,宜屬脾胃,然其體在下,以部位言之,凡在下者皆腎所司。腎液充腴,則肛門不結;腎氣充攝,則不脫肛。惟其二陰,皆屬腎竅,故《經》言腎為胃關,以飲食之質皆從二陰出也。西醫圖書二陰甚悉,然不知二陰究屬何臟,所以治法不精。今按腎開竅於二陰,而前陰之病多出心肝,後陰之病多由脾胃。
肛門是脾胃的排洩口,但因為它位於下方,所以從位置上來說,凡是位於下方的地方都歸腎臟管轄。
如果腎液充足,肛門就不會便祕;如果腎氣充盛,肛門就不會脫肛。因為肛門和大腸開口這兩個「陰」,都是屬於腎臟的孔竅。所以《黃帝內經》說「腎是胃的關口」,因為所有食物都從這兩個「陰」排出。
西方的醫學書籍對這兩個「陰」描述得很詳細,但不知道它們究竟屬於哪個臟腑,所以治療方法不是很精準。
現在我們知道,腎臟通過這兩個「陰」開竅。而前面的「陰」(大腸開口)的疾病通常是由心肝引起,後面的「陰」(肛門)的疾病通常是由脾胃引起。
白話文:
肛門是脾胃的排洩口,由於它位於人體下方,從位置上來說,凡是位於下方的地方都歸腎臟管轄。
如果腎液充足,肛門就不會便秘;如果腎氣旺盛,肛門就不會脫垂。肛門和大腸的開口,這兩個部位都屬於腎臟掌管的孔竅。因此,《黃帝內經》提到「腎是胃的關口」,因為所有的食物都是從這兩個部位排出的。
西方醫學書籍對這兩個部位的描述非常詳細,但不清楚它們到底屬於哪個臟腑,因此治療方法並不精確。
現在我們知道,腎臟通過這兩個部位開竅。而大腸開口的疾病通常由心肝引起,肛門的疾病則常由脾胃引起。
又以耳為腎竅,與心開竅於舌之義相同,總見五臟錯綜,互相通貫也。腎形如豆,又似豬腰子,腎中有油膜一條,貫於脊骨,是為腎系。此係下連綱膜,又有氣管由肺而下附脊,循行下入腎系,而透入綱膜,連於丹田。兩腎屬水,中間腎系屬火,即命門也。命門為三焦膜油發源之所,故命門相火布於三焦,焦即油膜也。
白話文:
耳是腎臟的外在表現,就像心臟與舌頭相通一樣,可見五臟是相互交錯、貫通的。腎臟形狀像豆子或豬腰子,裡面有一條油膜貫穿脊椎骨,這稱為腎系。腎系與綱膜相連,還有一條氣管從肺部向下附著在脊椎骨上,沿著脊椎骨進入腎系,再穿透綱膜,連接到丹田。兩腎屬水,中間的腎系屬火,也就是命門。命門是三焦膜油的發源地,因此命門相火遍佈三焦,焦就是指油膜。
舊說多誤,西醫析言之,而不能會通也。(詳考《內經自見》)又腎靠脊而生有膏油遮掩,附腎有薄膜包裹,西醫名為腎衣,此衣發於腎系,乃三焦之源也。腎系,是油膜層疊結束而成一條貫脊系中內竅,通脊髓最深之竅也。其次為氣管,外通於鼻,以吸天陽下入丹田,為生氣之根。
白話文:
過去的說法多有錯誤,西醫分析得比較清楚,但不能全面通透地理解。(請詳閱《內經自見》)腎臟靠近脊椎,有脂肪包覆,腎上腺被一層薄膜包裹,西醫稱為腎衣,這個腎衣來源於腎臟組織,是三焦經的起始點。腎系由層疊的脂肪膜構成,形成一條貫穿脊柱內部中空組織的通道,這條通道通向脊髓最深處。其次是氣管,外面連通於鼻子,吸納天地的陽氣,向下進入丹田,是生命之氣的源頭。
又其次為溺竅,水入胃,散膜膈中,以入腎系,合為溺竅,透入下焦,乃入膀胱。西醫但言氣管、溺管,而不知化精通髓,尤有一管。名曰命門者,水中之陽,外通天氣,為生命之根源也。《內經》未言溺過腎中,然讀三焦為水道,膀胱為水府,腎為三焦膀之胱,主其司溺,從可知矣。
白話文:
再其次是排尿系統,水進入胃部,擴散到橫膈膜中,再進入腎臟系統,合稱為排尿系統,穿透至下腹部,最後進入膀胱。西醫只談論氣管和尿道,卻不知道化出精華,通達骨髓,還有一條管道。這條管道叫做「命門」,它是水中之陽氣,與外界天氣相通,是生命的根源。《內經》沒有提到排泄物經過腎臟,但只要閱讀三焦為水道,膀胱為水府,腎臟是三焦膀胱的儲水器官,負責控制排尿的內容,就可以知道這一點。
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在液為唾,其榮為發,其臭為腐,其數六,其谷豆,其畜豕,其蟲麟,其果慄,其菜藿。
白話文:
在自然界中,寒氣屬於天;在五行中,水屬地;在人體中,骨骼屬水;在顏色中,黑色屬水;在音樂中,羽調屬水;在聲音中,呻吟屬水;在運動中,寒戰屬水;在五官中,耳朵屬水;在味道中,鹹味屬水;在情志中,恐懼屬水;在人體液中,唾液屬水;毛髮是水行的榮華氣所化;腐敗的氣味屬水;水行的數字是六;水行的穀物是豆類;水行的家畜是豬;水行的昆蟲是鱗蟲;水行的水果是栗子;水行的蔬菜是藿菜。
2. 第十九章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歌注
問:心包經左右共十八穴,系何名,在何處,主治何病?
白話文:
問:心包經左右共十八個穴位,名字是什麼,在哪裡,主治什麼疾病?
答:厥陰心包何處得,乳外二寸天池索,三壯三分主何殃,四肢不舉兼痎瘧。(注:天池穴,在乳外二寸,去乳中二寸五分,三壯,三分。主治胸中有聲,胸膈煩滿,熱病汗不出,頭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痎瘧,臂痛,目䀮䀮不明等症。)
問:天泉穴呢?
白話文:
問:厥陰心包穴怎麼找? 答:在乳頭外二寸的地方,天池穴就在那裡。
問:灸天池穴,三壯三分,能治療什麼病? 答:胸中有聲、胸膈煩滿、熱病不發汗、頭痛、四肢無力、腋下腫、上氣咳嗽、瘧疾、手臂疼痛、眼睛模糊不清等症狀。
答:天泉腋下二寸尋,三壯六分主何因,胸脅支滿兼臂痛,風寒心痛目不明。(注:天泉穴,在腋下二寸,舉臂取之。三壯,六分。主治目䀮䀮不明,惡風寒,心病,胸脅支滿,咳逆背疼,臂內廉痛等症。)
問:曲澤穴呢?
白話文:
天泉穴位於腋窩下方兩寸,舉起手臂就可以找到。針刺這個穴位,可以治療眼睛昏花不明、怕風寒、心臟病、胸脇脹滿、咳嗽逆氣、背痛、手臂內側疼痛等病症。
您問曲澤穴?
答:曲澤肘內尋動脈,大筋內側橫紋得,三壯三分主何災,心痛氣逆肘臂掣。注:曲澤穴,在肘內廉陷中,大筋內側橫紋中,有動脈,包絡合水穴也。三壯,三分。主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乾,逆氣,嘔吐涎沫,身熱,風疹,臂肘手腕不時動搖等症。
問:郄門穴呢?
白話文:
回答:曲澤穴在肘內側的凹陷中,在大筋內側橫紋上,可以找到動脈,它連接合水穴。艾灸三壯,深度三分。主治:心痛、氣逆、肘臂抽搐。
注釋:
- 曲澤穴:位於肘內側的凹陷中。
- 三壯:指艾灸三壯。
- 三分:指針刺深度為三分。
- 主治:心痛、易受驚嚇、發熱口渴、口乾、氣逆、嘔吐涎沫、發熱、風疹、肘臂手腕不時抽動等症狀。
答:郄門去腕四寸齊,五壯三分何病醫,主治吐疝心胃病,驚恐畏人神氣離。(注:郄門穴,在掌後去腕四寸。五壯,三分。主治嘔血,衄血,心痛,驚恐,神氣不足等症。)
問:間使穴呢?
白話文:
郄門穴位於手腕後方四寸處,艾灸五壯,深入三分,可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 嘔吐、腹瀉
- 心痛、胃痛
- 驚嚇、恐懼
- 神氣不足
答:間使去腕三寸逢,包絡經金穴最崇,五壯三分主何治,心懸胸結霍亂通。(注:間使穴,在掌後去腕三寸,兩筋間陷中,包絡經金穴也。五壯,三分。主治傷寒結胸,心懸如飢,卒狂,惡風寒,嘔沫少氣,掌中熱,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中風,氣塞涎上,昏危不語,咽中如梗,霍亂乾嘔,婦人經不調,血結成塊,小兒客忤等症。)
問:內關穴呢?
白話文:
問:在手腕上行三寸處,找到包絡經的金穴(間使穴),用五壯針刺三分的深度,主要治療哪些病症?
答:間使穴位於手掌後方三寸處,兩筋之間的凹陷裡,屬於包絡經的金穴。五壯針刺三分,可治療傷寒引起的胸悶,心悸如餓、胸悶難受的感覺,發作性的狂亂、惡寒,嘔吐痰沫、氣短,手掌發熱,腋下腫脹、肘部攣縮,突發的心痛,經常受驚嚇,中風,氣滯痰阻、昏迷不醒,咽喉像被異物堵住,霍亂乾嘔,女性經期不調、血塊凝結,小兒驚風等症狀。
答:內關去腕才二寸,三壯五分主何病,失志心痛胸肘攣,虛則頭強補之應。(注:內關穴,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三壯,五分。主治失治心痛,目痛,支滿,肘攣。實則心痹痛,瀉之;虛則頭強,補之。)
問:大陵穴呢?
白話文:
內關穴,距手腕兩寸處,用艾灸三次,每次五分,可以治療哪些疾病?
- **失志心痛:**因情緒低落引起的心痛
- **胸肘攣:**胸部和肘部抽搐
如果身體虛弱,頭部強痛,可以使用艾灸來補強。
答:大陵掌後兩筋中,三壯三分輸土名,主治手臂腋心病,小便赤黃瘡疹癰。(注:大陵穴,在掌後兩筋間陷中,包絡輸土穴也。三壯,三分。主治熱病汗不出,手心熱,肘臂廉痛,腋腫,善笑不休,煩心,心懸若飢,心痛掌熱,喜悲泣驚恐,目赤黃,小便如血,狂言,不樂,喉痹,口乾,身熱,頭痛,短氣,胸脅痛,干瘡疥癬等症。)
問:勞宮穴呢?
白話文:
答:大陵穴位於手掌後方的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屬於包絡經的輸土穴,共三次灸療,每次三分。《輸土名》中記載,主治手臂腋窩疾病,小便發紅發黃,瘡疹、癰瘡等症狀。(注:大陵穴位於手掌後方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屬於包絡經的輸土穴。三分:指灸療的份量。主治熱性疾病不出汗、手心發熱、肘部和手臂筋脈疼痛、腋窩腫痛、愛笑不止、煩躁不安、心神懸浮似飢餓感、心痛手心發熱、情緒喜悲不定、驚恐不安、眼睛發紅發黃、小便帶血、狂言亂語、不快活、喉嚨腫痛、口乾、身體發熱、頭痛、呼吸急促、胸脅疼痛、乾瘡、疥癬等症狀。)
答:勞宮掌內屈指探,包絡滎火分壯三,主治中風悲恐笑,胸脅支滿身目黃。(注:勞宮穴,在掌中央,動脈,屈中指、無名指兩間取之,包絡滎火穴也。三壯,三分。主治中風,善恐,悲笑不休,手痹,熱病汗不出,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飲食不下,口中腥臭,口瘡,胸脅支滿,黃疸,目黃,小兒齦爛等症。)
問:中衝穴呢?
白話文:
回答:勞宮穴在手掌中央,動脈處,屈曲中指和無名指兩者之間的位置,也是包絡滎穴。三分壯。主治中風、善恐、悲笑不休、手痹、熱病汗不出、脅痛無法轉身側臥、大小便出血、鼻血不止、氣逆嘔吐、煩渴、飲食不下、口中腥臭、口瘡、胸脅支滿、黃疸、目黃、小兒牙齦潰爛等症。
答:中衝中指內側覓,井木之穴分壯一,主治心痛舌強殃,煩悶熱病汗不出。(注:中衝穴,在手中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陷中,包絡井木穴也。一壯,一分。主治熱病煩悶,汗不出,掌中熱,身如火,心痛煩滿,舌強等症。)
白話文:
中衝穴在中指內側,包絡井木穴的位置。一壯(即一分)的治療量。主要用於治療心痛、舌頭僵硬,以及熱病煩悶、汗不出等症狀。(註:中衝穴位於手中指內側,距指甲如韭葉寬度,凹陷處,即井木穴。一壯,即一分。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煩悶、汗不出、手掌發熱、全身發熱如火、心痛煩滿、舌頭僵硬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