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答》~ 卷上 (9)
卷上 (9)
1. 第七章 足陽明胃經穴歌注
答:承滿不容下一寸,三壯三分腸胃門,上氣喘逆食不下,唾血濁沫腹脹論。(注:承滿穴,在不容下一寸。三壯,三分。主治腸鳴,腹脹,咳逆,飲食不下,唾血濁沫等症。)
問:梁門穴呢?
答:梁門承滿下一寸,五壯三分主何病,脅下積氣食不思,大腸滑泄完穀症。(注:梁門穴,在承滿下一寸。五壯,三分。主治積氣,不思飲食,大腸滑泄,完穀不化等症。)
問:關門穴呢?
答:關門梁門下一寸,五壯三分何病醫,主治積病腸鳴痛,泄痢不食寒溺遺。(注:關門穴,在梁門下一寸,去胸中行各三寸。五壯,三分。主治善滿積氣,腸鳴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氣走,俠臍急痛,身腫痰瘧,振寒,遺溺等症。)
問:太乙穴呢?
答:太乙關門下一寸,去胸中行三寸施,五壯八分治癲疾,狂走心煩吐舌醫。(注:太乙穴,在關門下一寸,去胸中行三寸。五壯,八分。主治癲疾狂走,心煩吐舌等症。)
問:滑肉門呢?
答:滑肉太乙下一寸,五壯五分醫何病,主治咳逆和癲狂,吐舌舌強諸般症。(注: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去胸中行各三寸。五壯,五分。主治癲狂,吐舌,嘔逆等症。)
問:天樞穴呢?
答:天樞二寸俠臍旁,穴去肓俞一寸當,百壯五分看主治,奔豚泄瀉痛鳴腸。(注:天樞穴,俠臍中兩旁各開二寸。百壯,五分。主治奔豚泄瀉,脹疝,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腫,脹腹,腸鳴,上氣,久積冷氣,繞臍切痛,煩滿嘔吐,霍亂,瘧疾寒熱,狂言,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婦女癥瘕,血結成塊,漏下赤白,月事不時等症。)
問:外陵穴呢?
答:外陵樞下一寸取,去腹中行二寸裡,三分五壯針灸施,主治心疼臍腹疾。(注:外陵穴,在天樞下一寸,去腹中行二寸。五壯,三分。主治腹痛,心懸下引臍痛等症。)
問:太巨穴呢?
答:太巨外陵下一寸,三分五壯針灸宜,主治腹脹小便澀,㿉疝偏墜驚悸施。(注:大巨穴,在天樞下二寸。五壯,三分。主治小腹脹滿,煩渴,小便難,㿉疝偏墮,四肢不收,驚悸不眠等症。)
問:水道穴呢?
答:水道天樞下五寸,五壯三分主治宜,腰背強急小腹脹,二便不利效甚奇。(注:水道穴,在天樞下五寸,太巨下三寸。五壯,三分。主治腰背強急,膀胱有寒,三焦結熱,婦人小腹脹滿,痛引陰中,胞中瘕,子門寒,二便不通等症。)
問:歸來穴呢?
答:歸來樞下七寸當,去水(道)二寸並(去)中行(二寸),主治奔豚縮陰症,五分五壯七疝探。(注:歸來穴,在天樞下七寸,水道下二寸,去中行各二寸。五壯,五分。主治小腹奔豚,陰縮入腹,引莖中痛,七疝,婦人血臟積冷等症。)
白話文:
承滿穴位於不容穴下一寸處,三壯三分(指針灸的深度和力度)。主要治療腸鳴、腹脹、咳嗽逆氣、飲食不下、吐血、痰沫等症狀。
梁門穴位於承滿穴下一寸處,五壯三分。主要治療腹部積氣、不想吃東西、大腸滑瀉、食物消化不良等症狀。
關門穴位於梁門穴下一寸處,離胸部三寸。五壯三分。主要治療腹部脹滿、積氣、腸鳴腹痛、腹瀉、不想吃東西、腹中氣脹、肚臍附近劇痛、身體水腫、瘧疾、畏寒、尿失禁等症狀。
太乙穴位於關門穴下一寸處,離胸部三寸。五壯八分。主要治療癲癇、狂躁不安、心煩意亂、吐舌頭等症狀。
滑肉門穴位於太乙穴下一寸處,離胸部三寸。五壯五分。主要治療咳嗽逆氣、癲癇、狂躁、吐舌頭、舌頭僵硬等症狀。
天樞穴位於肚臍兩旁各開二寸處。百壯五分。主要治療奔豚氣、腹瀉、疝氣、赤白痢疾、水瀉不止、食慾不振、水腫、腹脹、腸鳴、上氣、腹部久積寒氣、繞肚臍劇痛、煩悶嘔吐、霍亂、瘧疾寒熱、胡言亂語、傷寒喝水過多、腹脹氣喘、婦女癥瘕、血塊、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等症狀。
外陵穴位於天樞穴下一寸處,離腹部二寸。五壯三分。主要治療心痛、肚臍以下疼痛等症狀。
太巨穴(應為大巨穴)位於外陵穴下一寸處,亦在天樞穴下二寸處。五壯三分。主要治療小腹脹滿、口渴、小便困難、疝氣偏墜、四肢抽搐、驚悸失眠等症狀。
水道穴位於天樞穴下五寸處,太巨穴下三寸處。五壯三分。主要治療腰背痠痛、膀胱寒冷、三焦熱結、婦女小腹脹滿、疼痛牽引至陰部、胞中癥瘕、子宮寒冷、大小便不通等症狀。
歸來穴位於天樞穴下七寸處,水道穴下二寸處,離身體中線各二寸。五壯五分。主要治療小腹奔豚氣、陰莖縮入腹內、陰莖疼痛、七疝、婦女血瘀積冷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