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光

《針灸問答》~ 自序一

回本書目錄

自序一

1. 自序一

粵稽軒岐問難,針道開端;扁華崛興,針經繼武。洎夫漢晉機謐,《傷寒》與《甲乙》名經;唐室孫王,《千金》與《外臺》輯要。他若宋王維德鑄《銅人》以為圖,元滑伯仁闡《明堂》而立說。以及陳會之經名《神應》,梅孤之卷號《聚英》,繼洲之《玄機秘要》,靳賢之《針灸大成》。

凡關於經絡孔穴、穴道奇正、取穴分寸、取寸部位、病症主治、補瀉異同、暨方宜禁忌諸篇,非不反復尋求,據為典要。無如劫被祖龍,《內經》已無完帙。加以年湮代遠,簡蠹篇蟫,補缺訂殘,不無偽託,顛倒舛錯,指不勝僂。此劉向謂《靈》、《素》為諸韓公子所著,而程子亦謂其出戰國之末也。

嗚呼!古籍遺亡,後賢安仰?故今人專究醫方,單心脈訣,砭焫之傳,概置弗論。間有一二從事於茲者,世又以管蠡目之,反不得與專門內科者齒;而此一二人,亦自安於術小藝卑,目營耳食。即問以經穴之起止,脈絡之向背,茫乎不知其畔岸也,浩乎不知其津涯也。漫然試之,率爾行之,取生人百年自有之命,決驗於俄頃呼吸之間。

幸中則矜為己功,不效則不任受過。無怪乎疫癘日盛,夭扎日多,而陰陽乖戾之氣,且寢尋交戰,未有已也。愚維病源所起,本於臟腑;臟腑之脈,出於四肢;循環腹背,無所不至;往來出沒,難以測量。將欲指取其穴,非圖莫由;心探其要,非經勿得。然匪精於繪圖改錯,孰能與於此哉?爰不檮昧,裒集古今中外諸書,編為《針灸問答》,逐穴撰成歌訣,以便記誦,俾學者披圖知穴,按經用針,胸次瞭然,手下有準。敢曰目無餘子,抑惟倡明絕學焉耳。

民國十二年夏月長沙譚志光容園甫自序於湖南針灸講習所

白話文:

[自序一]

考察歷史,從黃帝與岐伯的對話開始,針灸學說初具雛形;隨後扁鵲和華佗的崛起,使針灸理論得以進一步發揚光大。到了漢晉時期,張仲景的《傷寒論》與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成為針灸學的典籍;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與《外臺祕要》則彙集了大量針灸知識。宋代王惟一鑄造《銅人》作為針灸圖譜,元代滑伯仁則通過《明堂圖說》闡述針灸理論。此外,陳會之的《神應經》、梅孤的《聚英》、楊繼洲的《針灸大成》等著作也為針灸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於經絡、穴位、取穴方法、疾病治療、補瀉法則及各種禁忌,前人已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然而,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黃帝內經》已無法找到完整版本。加上年代久遠,許多古籍損毀嚴重,後人補充修正時不免摻雜偽作,導致內容混亂,錯誤百出。因此,有人認為《靈樞》、《素問》可能是韓國公子們的作品,也有學者認為這些書籍出自戰國末期。

可嘆的是,隨著古籍的遺失,後世學者無從學習。如今,人們專注於醫藥配方和脈診技巧,卻忽略了針灸這一古老療法。偶爾有從事針灸研究的人,世人卻往往輕視他們,認為針灸不如內科專業;而這些針灸從業者自己也甘願接受這種偏見,自認技藝低微。他們對於經絡起止點、脈絡走向等基本知識一無所知,盲目地進行實踐,甚至在短暫時間內決定患者生死。

一旦療效顯著,便自誇功勞;若無效果,則推卸責任。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疫情日益嚴重,早逝者數量激增,而自然界陰陽失調的情況也在不斷惡化。本人認為,疾病的根源在於臟腑失調;而臟腑的運行,通過肢體呈現;經絡貫穿全身,難以度量。為了掌握穴位,必須依靠圖譜;理解針灸精髓,則需研讀古籍。然而,若非精心繪製圖譜,糾正錯誤,誰又能精通此道呢?

因此,我搜集了古今中外相關資料,編纂了《針灸問答》,為每個穴位編寫了口訣,方便記憶。希望學者能夠根據圖譜瞭解穴位,依照經典施針,胸有成竹,手到擒來。我並不敢自稱獨步天下,只是希望能夠振興這門失傳已久的學問。

民國十二年夏月長沙譚志光容園甫自序於湖南針灸講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