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答》~ 卷上 (40)
卷上 (40)
1. 第二十三章 足少陽膽經穴歌注
問:風池穴呢?
答:風池後髮際陷中,項後六行下腦空,七壯三分何病主,背腰頭目頸筋風。(注:風池穴,在項後腦空下,髮際陷中,按之引耳中痛。三分,七壯。主治灑淅寒熱,傷寒、溫病汗不出,目眩,偏正頭痛,痎瘧,頸項如拔、痛不得回顧,目淚出,欠氣,鼻鼽衄,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傴僂,頸筋無力不收,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昏危,癭氣等症。)
問:肩井穴呢?
答:肩井肩前寸半看,缺盆之上中指探,五壯五分看主治,針深暈眩三里匡。(注:肩共穴,一名膊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五壯,五分。主治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氣逆,婦人難產,墮胎後手足厥逆,針此穴立愈;頭項痛,五勞七傷,兩手不得向頭。若針深悶倒,急補足三里穴。)
問:淵腋穴呢?
答:淵腋腋下三寸裡,禁灸三分舉臂取,主治寒熱馬刀傷,胸滿無力臂不舉。(注:淵腋穴,在腋下三寸宛宛中,橫去胸蔽骨八寸五分。禁灸,三分。主治寒熱馬刀瘍,胸滿無力,臂不舉等症。(再,凡馬刀瘍,潰爛者死,寒熱者生。)
問:輒筋穴呢?
答:輒筋平前復一寸,去胸蔽骨七五分,平直兩乳側臥取,三壯六分膽募名。(注:輒筋穴,在腋下三寸,復平淵腋穴前一寸、三肋端,橫去胸蔽骨七寸五分,側臥平直兩乳,屈上足取之。膽之募,足太陽、少陽之會。三壯,六分。主治胸中暴滿,不得臥,太息,善悲,小腹熱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嘔吐宿汁,吞酸等症。)
問:日月穴呢?
答:日月期門下五分,五壯七分何病求,主治太息善悲唾,言語不正肢不收。(注:日月穴,在期門下五分。五壯,七分。主治太息,善悲,小腹熱,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等症。)
問:京門穴呢?
答:京門監骨腰間取,腎募季肋本俠有。三壯三分何病醫,主治洞泄不得息。(注:京門穴,一名氣俞,一名氣府,在腰中季脅本,俠脊,臍上五分,去腹中行各九寸,腎之募。三壯,三分。主治腸鳴,小腹痛,肩背寒痙,肩胛內廉痛,腰痛不得俯仰、久立,寒熱腹脹,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溺黃,小腹急腫,腸鳴,洞泄,髀樞引痛等症。)
問:帶脈穴呢?
答:帶脈季肋寸八分,七寸五分去胸中,五壯六分主何病,婦人經帶此穴崇。(注:帶脈穴,在季肋下一寸八分陷中,臍上二分,去腹中行各開七寸半。五壯,六分。主治腰腹痛,婦人小腹痛,裡急後重,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等症。)
問:五樞穴呢?
答:五樞帶下三寸存,五壯五分主何因,醫治痃癖氣攻脅,男子寒疝女帶經。(注:五樞穴,在帶脈下三寸。五壯,五分。主治痃癖,小腸、膀胱氣攻脅,男子寒疝,陰卵上入小腹痛,婦人赤白帶下等症。)
白話文:
第二十三章 足少陽膽經穴歌注
問:風池穴在哪裡?
答:風池穴位於後腦勺髮際線凹陷處,在項部第六條肌肉往下,腦後空虛的地方。針灸深度為七分或三分,主要治療:寒熱交替發作,傷寒、溫病引起的汗出不暢,頭暈目眩,偏頭痛、頭痛,瘧疾,頸項僵硬疼痛無法回頭,流淚,呼吸困難,鼻塞流鼻血,眼內眥(眼角內側)紅腫疼痛,氣血阻滯導致耳塞,視力模糊,腰背疼痛,腰部彎曲,頸部肌肉無力,中風導致涎液阻塞,不能說話,昏迷危急,甲狀腺腫大等症狀。
問:肩井穴在哪裡?
答:肩井穴位於鎖骨上方,肩峰前約一寸半處,可用中指探尋。針灸深度為五分或五壯,主要治療:中風導致涎液阻塞,不能說話,氣逆,婦女難產,流產後手腳冰冷。針刺此穴能立即見效;此外,還可治療頭痛、過度勞累引起的疾病,以及兩手抬不起來等症狀。如果針刺過深導致昏厥,需立即針刺足三里穴來補救。
問:淵腋穴在哪裡?
答:淵腋穴位於腋下三寸處,舉起手臂更容易找到。針灸深度為三分,禁灸。主要治療:寒熱交替發作,刀傷,胸悶氣短,手臂抬不起來。此外,刀傷如果潰爛則預後不良,若伴隨寒熱症狀則可治愈。
問:輒筋穴在哪裡?
答:輒筋穴位於腋下三寸,淵腋穴前方一寸處,在第三根肋骨的末端,與胸骨相距七寸半,側臥,身體平直,兩乳房對齊,屈起上腳可以找到此穴。它是膽經的募穴,也是足太陽經與足少陽經的交會穴。針灸深度為三壯或六分,主要治療:胸部脹滿,無法平臥,嘆氣,易悲傷,下腹部發熱,唾液增多,說話不清,四肢抽搐,嘔吐宿食,胃酸反流等症狀。
問:日月穴在哪裡?
答:日月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處。針灸深度為五壯或七分,主要治療:嘆氣,易悲傷,下腹部發熱,唾液增多,說話不清,四肢抽搐等症狀。
問:京門穴在哪裡?
答:京門穴位於腰部,靠近季肋(最後一根肋骨),脊柱旁。它是腎經的募穴。針灸深度為三壯或三分,主要治療:腸鳴,小腹疼痛,肩背部肌肉痙攣,肩胛骨內側疼痛,腰痛無法彎腰,久站,寒熱腹脹,背痛難以呼吸,尿路不通,尿黃,小腹腫脹,腸鳴,腹瀉,大腿外側疼痛等症狀。
問:帶脈穴在哪裡?
答:帶脈穴位於季肋下約一寸八分凹陷處,肚臍上方二分,距腹中線各七寸半。針灸深度為五壯或六分,主要治療:腰腹部疼痛,婦女小腹疼痛,裡急後重,瘛瘲(一種抽搐病症),月經不調,白帶或紅帶下等症狀。
問:五樞穴在哪裡?
答:五樞穴位於帶脈穴下方三寸處。針灸深度為五壯或五分,主要治療:痃癖(一種腹部腫塊疾病),小腸、膀胱氣滯導致脅痛,男子寒疝,睾丸疼痛並向上蔓延至小腹,婦女白帶或紅帶下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