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光

《針灸問答》~ 卷上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0)

1. 第十四章 小腸經解說

問:小腸經解說呢?

答:小腸上接於胃,凡胃所納之物,皆受盛於小腸之中。西醫云:小腸通體皆是油膜相連,其油膜中,皆有微絲血管與小腸通。膽之苦汁,從微絲血管注入腸中,以化食物;脾之甜肉汁,亦注於小腸化物;而物所化之精汁,即從膜中出小腸而達各臟,故曰化物出焉。王清任《醫林改錯》以附小腸者,為雞冠油,更名氣府,謂為元氣所存,主化飲食。

而不知《內經》明言: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已實指小腸之氣化矣。其附小腸之油膜,即中焦也,屬之於脾。小腸又繫心之府,其相通之路,則從油膜中之絲管,上膈達心包絡,以達於心。心遺熱於小腸,則化物不出,為痢、為淋。脾陰不足,則中焦不能受盛,膈食、便結。

三焦相火不足,不能熏化水穀,則為溏泄。西醫又有小腸發炎之症,即中醫之瀉痢、腸癰。中醫近說,水入小腸,然後從闌門下,飛渡入膀胱。西醫斥其非也。水從胃已散出,走連綱中,然則小腸中所受盛者,只是食物,乃陰質也。飲主化氣,食主化血。食物在小腸皆化為液,以出於連綱,遂上奉心而生血,所以小腸為心之府,乃心所取材處也。

白話文:

問:可以解釋一下小腸經的作用嗎?

答:小腸位於胃下方,胃消化的食物會進入小腸進一步處理。根據西方醫學,小腸周圍由油膜覆蓋,油膜中有許多微細的血管與小腸相連。膽汁通過這些微血管注入小腸,幫助分解食物;同時,脾臟分泌的消化液也會注入小腸,協助食物分解。分解後的營養精華,會透過油膜進入小腸,再傳遞到身體其他器官,因此,小腸被稱為「轉化食物的地方」。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一書中提到,附著在小腸上的雞冠油,他稱之為「氣府」,認為這是元氣聚集之地,主要功能在於消化食物。

然而,《黃帝內經》明確指出:小腸是負責接受和儲存食物的器官,並在此轉化食物為營養。這已經清楚地描述了小腸的氣化功能。附著在小腸上的油膜,即為中焦,屬於脾臟的一部分。小腸也是心臟相關的腑臟,兩者之間的聯繫,是通過油膜中的纖維管道,穿過橫膈膜達到心包,進而連接到心臟。如果心臟有過多的熱能,就會影響小腸的消化功能,可能導致腹瀉或尿路感染。脾臟陰氣不足時,中焦的消化能力也會下降,造成吞嚥困難或是便祕。

當三焦的相火能量不足,無法有效分解食物,就會引起水瀉。西方醫學也有小腸發炎的情況,這在中醫裡對應的是瀉痢或腸炎。近代中醫學說,水分進入小腸後,會經過闌門,進入膀胱。但西方醫學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事實上,水分在胃部已經開始散佈,流經連綱(一種血管組織)。因此,小腸裡真正需要處理的,只有食物,這是陰性物質。飲料主要轉化為氣,食物主要轉化為血。食物在小腸中都會轉化為液體,再經由連綱輸送,上達心臟製造血液。所以,小腸被視為心臟相關的腑臟,是心臟取得營養原料的地方。

2. 第十五章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注

問:膀胱經左右共百三十四穴,系何名,在何處,主治何病?

答:睛明內眥去一分,太陽陽明兩蹺通,一分五釐主何病,頭痛目眩眥赤疼。(注:睛明穴,在目內眥頭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五脈之會。針分半。主治目遠視不明,惡風淚出,憎寒頭痛,目眩,內眥赤痛,眥癢淫膚白翳,攀睛胬肉,雀目生瘴等症。)

問:攢竹穴呢?

答:眉頭陷中攢竹名,三壯二分主治同,目眩瞳癢兼赤痛,面瞤屍厥癲邪攻。(注:攢竹穴,在眉頭陷中。三壯,二分。主治視物不明,淚出,目眩,瞳子癢,目中赤痛,臉瞤動,不得臥,屍厥癲邪等症。)

問:眉衝穴呢?

答:眉沖曲差神庭間,三分禁灸主何殃,五癇頭疼兼鼻寒,此穴針之即便安。(注:眉衝穴,在直眉頭上,入髮際五分,神庭、曲差之間。三分。主治五癇,頭痛,鼻塞等症。)

問:曲差穴呢?

答:曲差寸半神庭畔,二分三壯主何患,目眩鼽衄鼻生瘡,頭項痛腫心煩亂。(注:曲差穴,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五分。二分,三壯。主治目眩,鼽衄,鼻塞,鼻瘡,心煩滿,汗不出,頭痛等症。)

問:五處穴呢?

答:五處曲差後五分,三壯三分何病針,主治脊強兼反折,瘛瘲癲疾頭目顰。(注:五處穴,在曲差後五分。三分,三壯。主治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風,目眩,不明等症。)

問:承光穴呢?

答:承光五處後寸半,三分禁灸主何患,風眩頭痛嘔吐頻,鼻塞口喎目生翳。(注:承光穴,在五處後寸半。三分,禁灸。主治風眩,頭痛,嘔吐,心煩,鼻塞不聞香臭,口喎,鼻多清涕,目生白翳等症。)

問:通天穴呢?

答:通天承光後寸半,三分三壯何病醫,主治頸項難轉側,癭氣鼻瘡屍厥宜。(注:通天穴,在承光後寸半。三分,三壯。主治頸項轉側難,癭氣,鼻衄,鼻瘡,僵仆等症。)

問:絡郄穴呢?

答:絡郄通天後寸五,三分三壯何病主,頭旋耳鳴瘛瘲狂,腹脹青盲目無睹。(注:絡郄穴,在通天後寸半。三壯,三分。主治頭旋,耳鳴,狂走,瘛瘲,恍惚不樂,腹脹,青盲內障等症。)

問:玉枕穴呢?

答:玉枕絡郄後寸半,入發二寸枕骨畔,主治目疾針灸三,頭風痛兼鼻寒患。(注:玉枕穴,在絡郄後寸半,起肉枕骨上,入後髮際二寸。三壯,三分。主治目痛如脫,不能遠視,頭風痛不可忍,鼻寒等症。)

問:天柱穴呢?

答:天柱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是,七壯五分何病醫,主治項強難回顧。(注:天柱穴,在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七壯,五分。主治肩背痛,目瞑頭旋,腦痛,頭風,鼻寒,腦重如脫,頂如拔,項強不可回顧等症。)

問:大杼穴呢?

答:大杼一椎旁寸半,正坐取之醫何患,主治膝腿腰脊疼,胸痹頭疼與痎瘧。(注:大杼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七壯,五分。主治膝痛不可屈伸,傷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鬱熱,頭風振寒,痎瘧等症。)

白話文:

第十五章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註

問:膀胱經左右兩側共有134個穴位,它們的名稱是什麼?位置在哪裡?主要治療哪些疾病?

答:睛明穴位於眼內角稍微偏上的一分處,是太陽、陽明兩條經脈和陰陽蹺脈交會的地方。針刺深度約為一分半。主要治療眼睛看不清遠處、容易流眼淚、怕風、頭痛、頭暈、眼內角紅腫疼痛、眼內角癢、眼皮紅腫、眼翳遮擋瞳孔、眼翳突出、夜盲症、眼睛長出病變等。

問:攢竹穴呢?

答:攢竹穴位於眉頭凹陷處。針刺深度約為二分,可灸三壯。主要治療視物模糊、容易流眼淚、頭暈、瞳孔發癢、眼睛紅腫疼痛、臉部肌肉跳動、昏厥、癲癇等疾病。

問:眉衝穴呢?

答:眉衝穴位於眉頭直上,進入髮際五分處,在神庭穴和曲差穴之間。針刺深度約為三分,禁止艾灸。主要治療癲癇、頭痛、鼻塞等疾病。

問:曲差穴呢?

答:曲差穴位於神庭穴旁一寸五分處,進入髮際五分。針刺深度約為二分,可灸三壯。主要治療頭暈、鼻子出血、鼻塞、鼻瘡、心中煩悶、汗流不出、頭痛等疾病。

問:五處穴呢?

答:五處穴位於曲差穴後五分處。針刺深度約為三分,可灸三壯。主要治療脊椎僵硬反折、抽搐、癲癇、頭風、頭暈、視力模糊等疾病。

問:承光穴呢?

答:承光穴位於五處穴後一寸半處。針刺深度約為三分,禁止艾灸。主要治療頭暈、頭痛、嘔吐、心中煩悶、鼻塞聞不到氣味、口眼歪斜、鼻子流清涕、眼睛長出白翳等疾病。

問:通天穴呢?

答:通天穴位於承光穴後一寸半處。針刺深度約為三分,可灸三壯。主要治療頸部轉動困難、甲狀腺腫大、鼻子出血、鼻瘡、昏厥等疾病。

問:絡郄穴呢?

答:絡郄穴位於通天穴後一寸半處。針刺深度約為三分,可灸三壯。主要治療頭暈、耳鳴、狂躁、抽搐、精神恍惚、腹脹、青光眼等疾病。

問:玉枕穴呢?

答:玉枕穴位於絡郄穴後一寸半處,進入髮際二寸,在枕骨旁。針刺或艾灸約為三分。主要治療眼睛疼痛如要脫出、看不清遠處、頭風痛難忍受、鼻子發冷等疾病。

問:天柱穴呢?

答:天柱穴位於後髮際,頸部兩側大筋外側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約為五分,可灸七壯。主要治療肩背疼痛、眼睛昏花、頭暈、腦痛、頭風、鼻塞、感覺頭部沉重像要掉下來、頭頂疼痛像被拔起、頸部僵硬不能轉動等疾病。

問:大杼穴呢?

答:大杼穴位於頸部第一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的凹陷處,取穴時病人需正坐。針刺深度約為五分,可灸七壯。主要治療膝蓋疼痛不能彎曲伸直、傷寒導致不出汗、腰背疼痛、胸中鬱悶、頭風發冷、瘧疾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