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光

《針灸問答》~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第十四章 小腸經解說

問:小腸經解說呢?

答:小腸上接於胃,凡胃所納之物,皆受盛於小腸之中。西醫云:小腸通體皆是油膜相連,其油膜中,皆有微絲血管與小腸通。膽之苦汁,從微絲血管注入腸中,以化食物;脾之甜肉汁,亦注於小腸化物;而物所化之精汁,即從膜中出小腸而達各臟,故曰化物出焉。王清任《醫林改錯》以附小腸者,為雞冠油,更名氣府,謂為元氣所存,主化飲食。

白話文:

中醫認為,小腸位於胃的下方,接收胃消化後的食物。西醫則認為小腸內壁布滿油膜,油膜中存在微血管與小腸相連。膽汁從微血管注入小腸,協助消化食物;脾臟產生的甜肉汁也注入小腸,同樣參與食物消化。食物消化後的精華物質,則從油膜中透過微血管,輸送到各個器官。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將小腸的油膜稱為「雞冠油」,並將其命名為「氣府」,認為它是元氣所在,主導著食物的消化。

而不知《內經》明言: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已實指小腸之氣化矣。其附小腸之油膜,即中焦也,屬之於脾。小腸又繫心之府,其相通之路,則從油膜中之絲管,上膈達心包絡,以達於心。心遺熱於小腸,則化物不出,為痢、為淋。脾陰不足,則中焦不能受盛,膈食、便結。

白話文:

《內經》中明確指出:小腸是負責消化和吸收的器官,將食物轉化成精微物質,再輸送出去。

附著在小腸上的油膜,也就是中焦,由脾臟控制。小腸同時也是心臟的聯繫器官,它們相通的路徑是通過油膜中的脈絡,穿過橫膈膜到達心包,再通向心臟。

如果心臟將熱量傳遞給小腸,那麼小腸就無法消化和吸收食物,進而導致痢疾或淋病。

如果脾臟的陰液不足,那麼中焦就無法正常消化和吸收,就會導致食積和便祕。

三焦相火不足,不能熏化水穀,則為溏泄。西醫又有小腸發炎之症,即中醫之瀉痢、腸癰。中醫近說,水入小腸,然後從闌門下,飛渡入膀胱。西醫斥其非也。水從胃已散出,走連綱中,然則小腸中所受盛者,只是食物,乃陰質也。飲主化氣,食主化血。食物在小腸皆化為液,以出於連綱,遂上奉心而生血,所以小腸為心之府,乃心所取材處也。

白話文:

如果三焦相火不足,導致無法溫化消化飲食,就會出現腹瀉。西醫中還有小腸發炎的疾病,這在中醫中就是洩痢、腸癰。中醫近代的說法認為,水進入小腸後,再從闌門流下,快速進入膀胱。西醫則反駁這種說法。水從胃中已經分散出來,通過連綱(小腸與膀胱的通道)流動。因此,小腸中所盛裝的只是食物,這屬於陰性的物質。飲水主要負責產生氣,食物主要負責產生血。食物在小腸中都轉化為液體,通過連綱排出體外,之後上達心臟,生出血液,因此小腸是心臟的府臟,是心臟取用營養的來源。

2. 第十五章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注

問:膀胱經左右共百三十四穴,系何名,在何處,主治何病?

白話文:

問:膀胱經左右兩側共有多少個穴位?這些穴位叫什麼名字,位於哪裡,主要用於治療哪些疾病?

答:睛明內眥去一分,太陽陽明兩蹺通,一分五釐主何病,頭痛目眩眥赤疼。(注:睛明穴,在目內眥頭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五脈之會。針分半。主治目遠視不明,惡風淚出,憎寒頭痛,目眩,內眥赤痛,眥癢淫膚白翳,攀睛胬肉,雀目生瘴等症。)

問:攢竹穴呢?

白話文:

睛明穴位於眼睛內眥邊緣一釐米處,陽經和陰陽蹺脈在此交會。如果這個穴位距離內眥邊緣超過一釐米五毫米,可能表示以下疾病:

  • 頭痛
  • 頭暈目眩
  • 內眥發紅疼痛

(註:睛明穴位於眼睛內眥邊緣一釐米處,是一個深陷的中點,與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以及陰陽蹺脈相交。針刺時深度為一半。主要治療遠視、流淚怕風、怕冷頭痛、頭暈、內眥發紅疼痛、眼角發癢、瞳孔變白、眼球突出、角膜潰瘍等疾病。)

答:眉頭陷中攢竹名,三壯二分主治同,目眩瞳癢兼赤痛,面瞤屍厥癲邪攻。(注:攢竹穴,在眉頭陷中。三壯,二分。主治視物不明,淚出,目眩,瞳子癢,目中赤痛,臉瞤動,不得臥,屍厥癲邪等症。)

問:眉衝穴呢?

白話文:

眉頭陷中叫做攢竹穴,用艾灸三壯,距離皮膚二分,主治以下症狀:視物不清、流淚、眼花、眼瞳發癢、眼內發紅疼痛、面部肌肉抽搐、失眠、昏厥、癲癇等。

答:眉沖曲差神庭間,三分禁灸主何殃,五癇頭疼兼鼻寒,此穴針之即便安。(注:眉衝穴,在直眉頭上,入髮際五分,神庭、曲差之間。三分。主治五癇,頭痛,鼻塞等症。)

問:曲差穴呢?

白話文:

眉衝穴位位於眉毛上方的中間點,距離髮際線五分,在神庭穴和曲差穴之間。針灸此穴位可以治療五癇(癲癇)、頭痛、鼻塞等症狀。

答:曲差寸半神庭畔,二分三壯主何患,目眩鼽衄鼻生瘡,頭項痛腫心煩亂。(注:曲差穴,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五分。二分,三壯。主治目眩,鼽衄,鼻塞,鼻瘡,心煩滿,汗不出,頭痛等症。)

問:五處穴呢?

白話文:

曲差穴在神庭穴旁邊一寸半的髮際線區域內。使用三分之二的艾灸量,一共灸三次。可以治療以下症狀:

  • 頭暈目眩
  • 鼻出血、鼻塞
  • 鼻子上長瘡
  • 頭痛、頸部腫痛
  • 心煩意亂
  • 汗不出

答:五處曲差後五分,三壯三分何病針,主治脊強兼反折,瘛瘲癲疾頭目顰。(注:五處穴,在曲差後五分。三分,三壯。主治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風,目眩,不明等症。)

問:承光穴呢?

白話文:

在曲差穴後五分處,有五個穴位,針刺這五個穴位,可以治療脊背僵硬、反折、瘛瘲、癲癇、頭痛和眼花等疾病。

承光穴呢?

答:承光五處後寸半,三分禁灸主何患,風眩頭痛嘔吐頻,鼻塞口喎目生翳。(注:承光穴,在五處後寸半。三分,禁灸。主治風眩,頭痛,嘔吐,心煩,鼻塞不聞香臭,口喎,鼻多清涕,目生白翳等症。)

問:通天穴呢?

白話文:

承光穴位於五處之後一寸半。灸此穴三分,禁止再灸。主治風眩、頭痛、嘔吐、噁心、鼻塞聞不到香味和臭味、嘴角歪斜、鼻涕清稀、眼睛生白翳等症狀。

答:通天承光後寸半,三分三壯何病醫,主治頸項難轉側,癭氣鼻瘡屍厥宜。(注:通天穴,在承光後寸半。三分,三壯。主治頸項轉側難,癭氣,鼻衄,鼻瘡,僵仆等症。)

問:絡郄穴呢?

白話文:

通天穴位於承光穴後方一寸半。用三分艾柱灸三壯,可以治療頸項難以轉動、癭瘤、鼻子流血、鼻生瘡、突然昏倒無法動彈等疾病。

答:絡郄通天後寸五,三分三壯何病主,頭旋耳鳴瘛瘲狂,腹脹青盲目無睹。(注:絡郄穴,在通天後寸半。三壯,三分。主治頭旋,耳鳴,狂走,瘛瘲,恍惚不樂,腹脹,青盲內障等症。)

問:玉枕穴呢?

白話文:

在「通天」穴後一寸半的地方有一個穴位,叫「絡郄」。如果用針灸三分壯的方法刺激這個穴位,對於以下症狀有治療效果:

  • 頭暈目眩
  • 耳鳴
  • 精神恍惚,癲狂
  • 瘛瘲(一種精神病)
  • 腹脹
  • 青盲(一種眼病,會導致視力模糊)

答:玉枕絡郄後寸半,入發二寸枕骨畔,主治目疾針灸三,頭風痛兼鼻寒患。(注:玉枕穴,在絡郄後寸半,起肉枕骨上,入後髮際二寸。三壯,三分。主治目痛如脫,不能遠視,頭風痛不可忍,鼻寒等症。)

問:天柱穴呢?

白話文:

答:玉枕穴位於絡郄穴後方一寸半,進入頭髮二寸,在枕骨附近。主治:目疾,針灸三次;頭痛、鼻寒等症狀。(注:玉枕穴在絡郄穴後一寸半,位於後枕骨上,進入後髮際二寸。針灸三次,每針留針時間三分。主治目痛,不能遠視,頭痛,鼻寒等症狀。)

答:天柱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是,七壯五分何病醫,主治項強難回顧。(注:天柱穴,在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七壯,五分。主治肩背痛,目瞑頭旋,腦痛,頭風,鼻寒,腦重如脫,頂如拔,項強不可回顧等症。)

問:大杼穴呢?

白話文:

天柱穴位於脖子後邊髮際線附近,大筋外側凹陷的地方。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脖子僵硬、轉頭困難等問題。

請問大杼穴在哪裡?

答:大杼一椎旁寸半,正坐取之醫何患,主治膝腿腰脊疼,胸痹頭疼與痎瘧。(注:大杼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七壯,五分。主治膝痛不可屈伸,傷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鬱熱,頭風振寒,痎瘧等症。)

問:風門穴呢?

白話文:

大杼穴位於頸部第一節椎骨下,距離脊椎骨左右各一寸五分的地方,在正坐的姿勢下取穴。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膝蓋、腿部、腰部和脊椎的疼痛,以及胸悶、頭痛和瘧疾。

問:風門穴在哪裡?

答:風門二椎旁寸五,五壯三分何病取,主治發背諸癰疽,頭項胸中風寒疾。(注:風門穴,在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寸半。三分,五壯。主治發背,癰疽,身熱,上氣,喘氣,咳逆,胸背痛,風勞嘔吐,多嚏,鼻鼽,清涕,傷寒頭項強,目瞑,胸中熱,臥不安等症。)

問:肺俞穴呢?

白話文:

風門穴位於第二頸椎骨(大椎穴)下方兩側,從脊骨中央量起各為 1.5 寸距離。用針灸治療時,刺入穴道深度為 0.3 寸,施以五炷熱力的艾灸。

這個穴位的主要功效是治療背部發炎、癰疽、身熱、上氣、喘氣、咳嗽、胸背疼痛、風勞嘔吐、頻繁打噴嚏、鼻子過敏、清涕、傷寒頭頸強痛、眼睛緊閉、胸中熱、臥不安等症狀。

答:肺俞三椎旁寸半,三壯三分主何患,癭氣黃疸癆瘵傷,傳屍骨蒸風痰嗽。(注:肺俞穴,在三椎下兩旁,去脊各寸半。三壯,三分。主治癭氣,黃疸,癆瘵,腰脊強痛,傳屍,骨蒸,肺痿咳嗽,肉痛皮癢,狂走欲自殺等症。)

問:厥陰俞呢?

白話文:

肺俞穴在第三節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半。三個壯骨,三分之一的地方,主要治療哪些疾病呢?治療癭氣、黃疸、癆瘵、腰脊疼痛、傳屍、骨蒸、肺痿咳嗽、肉痛皮癢、狂躁想要自殺等症狀。

你問厥陰俞穴在哪裡?

答:厥陰四椎旁寸半,七壯三分醫何病,主治咳逆與牙疼,胸滿嘔吐兼煩悶。(注:厥陰俞,在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寸半。七壯,三分。主治咳逆,牙疼,心痛,胸滿,嘔吐,煩悶等症。)

問:心俞穴呢?

白話文:

厥陰俞穴在第四胸椎下兩旁,距離脊椎各一寸半,屬於七經穴位中的厥陰經。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咳嗽、呃逆、牙痛、胸悶、嘔吐和煩躁等症狀。

問:心俞穴在哪裡呢?

答:心俞五椎之下論,三分禁灸主何因,醫治偏風身不遂,心氣恍惚小兒喑。(注:心俞穴,在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寸半。三分,禁灸。主治偏風半身不遂,心氣亂,心中風,偃臥不得傾側,汗出,狂走,譫語,悲泣,心悶,吐血,黃疸,鼻衄,目瞤,嘔吐不下食,小兒心氣不足,數歲不語等症。)

問:督俞穴呢?

白話文:

回答:心俞穴在五椎下方,左右兩邊,距離脊椎各有一吋半。其中三分(指近脊椎的三分之一部位)禁止針灸。主治半身不遂的中風,心裡氣血混亂,心中有風,身體不能平躺側轉,大汗淋漓,狂奔,胡言亂語,悲傷哭泣,心悶,吐血,黃疸,鼻出血,眼睛模糊,嘔吐不下食物,小孩子心氣不足,幾歲都不會說話等症狀。

答:督俞六椎旁寸五,三壯禁針何病取,善治寒熱心腹疼,雷鳴氣逆此穴主。(注:督俞穴,在第六椎下兩旁,去脊各寸半。三壯。主治寒熱,心疼,腹痛雷鳴,氣逆等症。)

問:膈俞穴呢?

白話文:

督俞穴位於第六椎骨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半。治療時,以三壯艾灸。此穴禁刺,可治療寒熱、心痛、腹痛、雷鳴(腸鳴)氣逆等症狀。

答:膈俞七椎旁寸半,三壯三分醫何患,主治嘔吐心胃寒,胸痛腫脹脅腹滿。(注:膈俞穴,在七椎下兩旁,去脊各寸半。三壯,三分。主治心痛,吐食,翻胃,骨蒸,四肢怠惰,嗜臥,痃癖,咳嗽,嘔吐,鬲胃,寒痰,飲食不下,身痛腫脹,脅腹滿,自汗,盜汗等症。)

問:肝俞穴呢?

白話文:

膈俞穴位於第七節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半。灸三壯,每次七分。主要治療嘔吐、心胃寒冷、胸痛、腫脹、肋腹脹滿。

(注:膈俞穴位於第七胸椎下兩旁,距離脊椎各一寸半。三壯,每次灸七分鐘。主治胸痛、嘔吐、胃食道逆流、骨蒸、四肢無力、愛睡覺、癲癇、咳嗽、嘔吐、隔食、寒痰、無法進食、身體疼痛腫脹、肋腹脹滿、自汗、盜汗等症狀。)

答:肝俞九椎旁寸五,三壯三分何病主,咳血黃疸怒目睛,疝氣轉筋積聚痞。(注:肝俞穴,在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寸五。三壯,三分。主治多怒,黃疸,鼻酸,目眩,氣短,咳血,目上視,咳逆,口乾,寒疝,脛筋急相引轉筋入腹,積聚,痞痛等症。)

問:膽俞穴呢?

白話文:

肝俞穴,位於第九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一寸五分。三壯,三分。主治以下疾病:

  • 經常發怒
  • 黃疸
  • 鼻酸
  • 頭暈
  • 氣短
  • 咳血
  • 眼珠向上看
  • 咳嗽嘔逆
  • 口乾
  • 寒性疝氣
  • 腿筋痙攣而抽搐,轉筋入腹
  • 積聚
  • 胸悶腹痛

答:膽俞十椎旁寸半,三壯五分主何病,頭痛腋脹口舌乾,骨蒸勞熱食不進。(注:膽俞穴,在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寸半。三壯,五分。主治頭痛汗不出,腋下腫脹,口苦,舌乾,咽痛,乾嘔,骨蒸勞熱,食不下,目黃等症。)

(按:四花穴,即當取膈、膽二俞。)

問:脾俞穴呢?

白話文:

膽俞穴在第十節脊椎骨下兩旁,距離脊椎各一寸半的位置。這個穴位可以治療頭痛、腋窩腫脹、口乾舌燥、發燒、疲倦、食慾不振等症狀。

請問脾俞穴在哪裡?

答:十一椎下脾俞舉,兩旁去脊各寸五,三壯五分何病醫,腹背肘脅痰濕取。(注:脾俞穴,在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寸半。三壯,五分。主治腹脹引肘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積聚,脅下滿,泄利,痰瘧寒熱,水腫,氣腫,黃疸,善欠,不嗜食等症。)

問:胃俞穴呢?

白話文:

回答:在第十一節椎骨(胸椎)下面,距離脊椎兩側各一寸半,稱為「脾俞穴」。使用三壯,每壯燃燒五分時間。此穴位能治療哪些疾病呢?

主要治療腹脹引起的肘部和背部疼痛、食量大卻身形消瘦、結塊積聚、脅肋下脹滿、腹瀉、痰濕引起瘧疾和寒熱、水腫、氣腫、黃疸、經常打哈欠、不愛吃飯等症狀。

答:十二椎下胃俞取,三壯三分何病主,霍亂胃寒胸脅支,脊痛筋攣兒客忤。(注:胃俞穴,在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寸半。三壯,三分。主治霍亂,胃寒,腹脹而鳴,翻胃,嘔吐,不嗜食,或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脅支滿,脊痛筋攣,小兒客忤等症。)

問:三焦俞呢?

白話文:

回答:在十二椎下取胃俞穴,灸三分,主治哪些疾病呢?霍亂、胃寒、胸脅脹滿、脊背疼痛、筋攣、小兒驚風。

(註解:胃俞穴位於十二椎下兩旁,距離脊椎各一寸半。灸三分:指灸壯的大小,以灸炷直徑的三分之一為度。主治:霍亂、胃寒、腹脹腹鳴、嘔吐、食慾不振、或多食消瘦、視力不清、腹痛、胸脅脹滿、脊背疼痛、筋攣、小兒驚風等疾病。)

答:三焦十三椎兩旁,三壯五分主何方,臟腑積聚腰脊強,泄利腹脹頭目難。(注:三焦俞,在十三椎下兩旁,去脊各開寸半。三壯,五分。主治臟腑積聚,脹滿羸瘦,不能飲食,傷寒頭痛,腰脊強,不得俯仰,水穀不化,泄利,腹脹,腸鳴,目眩,頭痛等症。)

問:腎俞穴呢?

白話文:

三焦俞穴位於第十三節胸椎下方兩旁,距離脊椎各開一寸半的位置。這個穴位對應着三焦經,具有治療臟腑積聚、腹部脹滿、消瘦、食慾不振、傷寒頭痛、腰背疼痛、難以彎腰、消化不良、腹瀉、腹脹、腸鳴、頭暈眼花、頭痛等症狀的效果。

腎俞穴呢?

答:腎俞十四椎旁尋,前與臍平三壯分,主治虛勞羸瘦症,水臟久冷小便頻。(注:腎俞穴,在十四椎下兩旁,去脊寸半,前與臍平。三壯,三分。主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水臟久冷,心腹脹急,兩脅滿引小腹痛,小便淋溺血,夢遺,腎中風,勞傷等症。)

問:氣海俞呢?

白話文: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椎骨旁,左右各一。從前面與肚臍平齊的地方,取穴點距離脊椎約一寸半。可以艾灸三分,治療虛寒羸瘦、腎虛、水腫、頻繁小便等症狀。(注:腎俞穴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骨1.5寸,與肚臍平齊。三分壯,指艾灸三分。)

答:氣海十五椎兩旁,去脊各開寸半探,三壯三分身伏取,腰疼痔漏此穴良。(注:氣海俞,在十五椎下兩旁,去脊各開寸半,伏取。三壯,三分。主治腰痛,痔漏等症。)

問:大腸俞呢?

白話文:

氣海俞穴位於第十五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開約 1.5 寸,趴著取穴。艾灸三壯,每壯三分。主治腰痛、痔漏等疾病。

答:大腸十六椎兩旁,伏而取之分壯三,主治背強腰腹脹,繞臍切痛二便難。(注:大腸俞,在十六椎下兩旁,去脊各開寸半。三壯,三分。主治脊強不得俯仰,腰痛,腹中氣脹,繞臍切痛,多食身瘦,腸鳴,二便不利,洞泄,食不化,小腹絞痛等症。)

問:關元俞呢?

白話文:

位於脊椎兩側的大腸俞穴,用艾灸來治療,使用三分壯艾灸。主要用於治療背部僵硬、腰腹脹滿、腹痛繞臍、大便小便困難等症狀。(注: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約一寸半。三分壯是指將艾條分成三份,點燃後施灸。)

答:關元十七椎兩旁,伏而取之分壯三,主治風勞二便疾,婦人瘕聚此穴探。(注:關元俞,在十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寸半。三壯,三分。主治風勞,腰痛,泄利,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等症。)

問:小腸俞呢?

白話文:

回答:關元俞穴位於第十七節胸椎下方兩旁,距離脊椎骨各一寸半。艾灸三分(三壯)。主治風勞、腰痛、腹瀉、腹脹、小便困難、婦女瘕聚等疾病。

答:小腸十八椎兩旁,各開寸五伏而探,三壯三分主何病,津液枯少小便難。(注:小腸俞,在十八椎下兩旁,去脊各開寸半,伏取。三壯,三分。主治津液少,寒熱,小便赤澀,小腹脹滿,絞痛,泄利膿血,五色赤痢,下重,腫痛,腳腫,頭痛,痔漏,帶下等症。)

問:膀胱俞呢?

白話文:

回答:小腸俞穴位於第18節椎骨兩側,各開一寸五分深度,針灸三壯,三分深,可以治療以下病症:津液不足、寒熱、小便赤澀、小腹脹滿、絞痛、膿血瀉痢、五色赤痢、下墜感、腫痛、腳腫、頭痛、痔漏、帶下等。

答:膀胱十九椎兩旁,伏而取之分壯三,主治陰瘡脊強症,脛寒膝軟二便難。(注:膀胱俞,在十九椎下兩旁,去脊各開寸半,伏取。三壯,三分。主治風勞,脊強,小便赤黃,遺溺,陰瘡,脛寒拘急,不得屈伸,腹滿,便難,腳膝無力等症。)

問:中膂穴呢?

白話文:

答案:膀胱俞穴位於第十九節脊椎骨兩側,俯伏著取穴,每個穴位艾灸三分壯。主治陰瘡(生殖器潰瘍)、脊柱強硬、小腿寒冷、膝蓋軟弱、大小便困難等症狀。

答:中膂二十椎下詳,三壯三分伏取探,主治腎虛消渴疝,腰脊腹脅痛難當。(注:中膂俞,在二十椎下兩旁,去脊各開寸半,伏取。三壯,三分。主治腎虛消渴,腰脊強痛,腸風,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腹脹,肋痛等症。)

問:白環俞呢?

白話文:

中膂俞穴位於第十二胸椎下兩旁,距離脊椎各開一寸半,俯臥取穴。三壯是指針刺深度約為三分。這個穴位主要治療腎虛導致的口渴、小便頻繁、疝氣,以及腰背、腹部、脅肋疼痛難忍等症狀。

問:白環俞穴呢?

答:白環二十一椎當,去脊各開寸五量,禁灸三分看主治,手足腰脊痛便難。(注:白環俞,在二十一椎下兩旁,去脊各開寸半,伏取。三分,禁灸。主治手足不仁,腰脊痛,疝痛,便難,腰疼,腳膝不遂,勞損虛風,筋攣臂縮等症。)

問:上髎穴呢?

白話文:

白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骨各開一寸五分(約4.5公分),灸療時避開三分(約0.9公分),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手腳麻痺無力
  • 腰背疼痛
  • 疝氣疼痛
  • 便祕
  • 腰痛
  • 腳膝無力
  • 勞損虛弱引起的風寒
  • 筋攣手腳縮小變形

答:上一空腰踝下,俠脊陷中分壯三,主治便難嘔膝冷,鼻衄寒熱瘧疾探。(注:上髎穴,在第一空腰踝下,即十七椎下,去脊七分五陷中。七壯,三分。主治便難,嘔逆,膝冷痛,鼻衄,寒熱瘧等症。(按:大理院趙卿患偏風不能起跪,甄權針上髎、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即能起跪。)

問:次髎穴呢?

白話文:

上髎穴位於第一個腰椎棘突下,也就是第十七個椎骨下,距離脊柱七分五寸的地方,在凹陷中。這個穴位可以治療便秘、嘔吐、膝蓋冰冷疼痛、鼻出血、寒熱瘧疾等症狀。

大理院趙卿曾經患有偏風,不能起身跪下,甄權醫生用針灸刺了上髎穴、環跳穴、陽陵泉穴、巨虛穴和下廉穴,趙卿就能够起身跪下了。

你問次髎穴呢?

答:次髎二空腰踝下,俠脊陷中分壯同,主治便淋腰引痛,心脹疝墮帶下崇。(注:次髎穴,在第二空,即十八椎下,去脊七分五陷中。七壯,三分。主治小便赤淋,腰痛不得轉搖,急引陰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心下堅脹,疝氣下墮,腸鳴,注泄,偏風,帶下等症。)

問:中髎穴呢?

白話文:

次髎穴位於腰部,在第二個空隙處,也就是第十八節椎骨下方,距離脊椎七分五寸的凹陷處。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小便赤淋、腰痛、疝氣、帶下等問題。

至於中髎穴,它在次髎穴的下方,同樣位於腰部,可以治療腰痛、小便不通、帶下等症狀。

答:中髎三空下陷間,三壯一分何病探,主治痢淋和帶下,五勞六極七情傷。(注:中髎穴,在第三空,即十九椎下,去脊七分五陷中。三壯,一分。主治二便不利,腹脹下痢,五勞七傷六極,淋瀝,飧泄,婦人絕子,帶下,經不調等症。)

問:下髎穴呢?

白話文:

中髎穴位於第三個空隙的下方,垂直向下七分五釐。

針灸中髎穴,每次治療只需三分。

主要治療腹瀉、淋病、帶下等疾病。

此外,還可以緩解五勞、六極、七情導致的各種症狀,如腹脹下痢、淋漓、消化不良、女性不孕、帶下、月經不調等。

答:下髎四空下陷中,五壯八分主治同,注泄腸鳴寒濕疾,婦人帶下下腹疼。(注:下髎穴,在第四空,即二十椎下,去脊開七分五陷中。五壯,八分。主治二便難,腸鳴,注瀉,寒濕內傷,便血,腰硬痛,女子帶下,引小腹痛極等症。)

問:會陽穴呢?

白話文:

回答:在下髎穴(在第四腰椎下,脊椎旁開七分五)下方四個空隙有凹陷,五次艾灸,每次艾柱長度為八分,主治症狀與下髎穴相同,包括:大便和小便困難、腸鳴、腹瀉、寒濕內傷、便血、腰部僵硬疼痛、女性帶下並導致下腹劇烈疼痛等。

答:會陽陰尾旁八分,分寸須與督脈親,五壯五分何病主,腸澼下血久痔尋。(注:會陽穴,在陰尾、尻骨兩旁各開八分。五壯,五分。主治腹中熱氣冷氣,泄瀉,腸澼,下血,陽氣虛乏,陰汗,久痔等症。)

問:附分穴呢?

白話文:

會陽穴位於肛門旁,左右各開八分(約1.6公分)。此穴與督脈相鄰,五壯五分(約一寸)相連。此穴主治腹中冷熱氣、腹瀉、痢疾、下血、陽氣虛、盜汗、久痔等症狀。

答:第二椎下外附分,去脊三寸正坐尋,五壯三分主何病,肩背拘急肘不仁。(注:附分穴,在第二椎下兩旁,去脊各開三寸,正坐取之。五壯,三分。主治肘不仁,肩臂拘急,頸痛不得回顧等症。)

問:魄戶穴呢?

白話文:

附分穴位於第二頸椎下方,兩側各距離脊椎三寸。正坐時取穴。用灸法施五壯,取穴三分深。主治肘部麻木不仁、肩臂拘急、頸部疼痛無法回頭等症狀。

答:魄戶穴在附分下,三椎兩旁去脊三,七壯五分何病主,膊痛肺痿疰項強。(注:魄戶穴,在附分下,三椎下兩旁,去脊各開三寸,正坐取之。七壯,五分。主治背膊痛,虛勞,肺痿,屍疰,項強,喘息,咳逆,嘔吐,煩滿等症。)

問:膏肓穴呢?

白話文:

魄戶穴位於附分穴下方,在三椎骨兩側,距離脊柱各三寸。

取穴方法:

正坐,在附分穴下方,三椎骨下兩旁,距離脊柱各三寸處取穴。

艾灸方法:

施灸七壯,每壯灸五分。

主治疾病:

背膊疼痛、虛勞、肺痿、屍疰、頸項強直、喘息、咳嗽嘔吐、煩滿等。

答:膏肓四椎之下取,連脊共量七寸裡,四肋三間胛骨中,空隙處容側指許。(注:膏肓穴,在四椎下兩旁,除脊各開三寸。禁針,可多灸。主治羸瘦虛損,傳屍骨蒸,夢遺,上氣咳逆,發狂,健忘,風痰等症。)

問:神堂穴呢?

白話文:

膏肓穴在第四節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距脊椎三寸處。不要針灸,可以多灸。主治虛弱消瘦、骨瘦如柴、夢遺、氣逆咳嗽、發狂、健忘、風痰等症狀。

答:神堂五椎下兩旁,去脊三寸陷中探,五壯三分何病主,腰背脊強心氣煩。(注:神堂穴,在五椎下兩旁,去脊各開三寸,正坐取之。五壯,三分。主治腰脊強急,不可俯仰,灑淅寒熱,胸滿氣急上攻等症。)

問:譩譆穴呢?

白話文:

在神堂穴,也就是第五椎骨下兩旁,距離脊椎三寸深處的地方,用針刺入三分,可以治療以下病症:腰背僵硬,心煩氣躁。(註釋:神堂穴位於第五椎骨下兩旁,距離脊椎各三寸,患者端坐時取穴。針刺深度為三分。主治腰脊僵硬,無法前後彎腰,出汗怕冷,胸悶氣喘等症狀。)

答:譩譆六椎兩旁取,正坐探之分壯七,主治風勞胸腹疼,腰背腋脅臂膊疾。(注:譩譆穴,在六椎下兩旁,去脊各開三寸,正坐取之。七壯,七分。主治大風汗不出,勞損不得臥,溫瘧,寒瘧,胸悶氣滿,腹脹,胸痛引腰背腋拘脅痛,目眩,目痛,鼻衄,喘逆,臂膊內廉痛,不得俯仰,小兒食時、頭五心熱等症。)

問:鬲關穴呢?

白話文:

取穴部位:譩譆穴,位於六椎穴兩側,正坐時測量,距離脊椎骨各三寸。

取穴方法:正坐取穴。

壯數:七壯,七分。

主治疾病:

  • 大風(汗不出)
  • 勞損不得臥
  • 溫瘧、寒瘧
  • 胸悶氣滿
  • 腹脹
  • 胸痛引腰背腋脅拘痛
  • 目眩
  • 目痛
  • 鼻衄
  • 喘逆
  • 臂膊內廉疼痛,不能俯仰
  • 小兒食時、頭五心熱等症狀

答:鬲關七椎下兩旁,開肩正取分壯三,主治背痛脊強硬,嘔噦噎悶二便難。(注:鬲關穴,在七椎下兩旁去脊各開三寸,正坐開肩取之。三壯,三分。主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飲不下,嘔噦多涎唾,胸中噎悶,大便不節,小便黃等症。)

問:魂門穴呢?

白話文:

在距離第七椎骨下方兩側,向兩邊各開三寸,然後正坐,將肩膀打開取穴,灸壯三壯(十分鐘),可以用來治療背痛、脊椎強硬、嘔吐、噎住、胸悶、大便或小便異常等症狀。

答:魂門九椎下兩旁,去脊三寸正坐探,三壯五分何病主,屍厥鬼疰胸腹殃。(注:魂門穴,在九椎下兩旁,去脊各開三寸,正坐取之。三壯,五分。主治屍厥鬼疰,胸背連心痛,飲食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等症。)

問:陽綱穴呢?

白話文:

魂門穴位於第九胸椎以下兩側,距離脊椎骨三寸處,正坐取穴。使用艾灸三壯,每壯五分,可以治療屍厥、鬼疰導致的胸腹疼痛,以及飲食不順、腹中雷鳴、大便不規律、小便赤黃等症狀。

答:陽綱十椎下兩旁,開肩取之分壯三,主治腸鳴兼腹脹,泄痢赤黃此穴探。(注:陽綱穴,在十椎下兩旁,去脊各開三寸,正坐開肩取之。三壯,三分。主治腸鳴,腹痛,腹脹,身熱,泄痢赤黃,不嗜食等症。)

問:意舍穴呢?

白話文:

答:陽綱穴位於第十二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骨各三寸。坐正取穴,分為三壯(三分)。主治腸鳴兼腹脹、泄痢赤黃等症狀。

答:意舍十一椎兩旁,去脊三寸正取探,七壯五分何病主,腹泄嘔吐身目黃。(注:意舍穴,在十一椎下兩旁,去脊各開三寸,正坐取之。七壯,五分。主治腹滿虛脹,大便滑泄,小便赤黃,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消渴等症。)

問:胃倉穴呢?

白話文:

意舍穴位於第十一椎骨兩側,距離脊椎骨三寸。正坐取穴時,用七壯艾灸,每壯艾灸五分鐘,可以治療腹泄、嘔吐、身體和眼睛發黃等症狀。

答:胃倉十二椎兩旁,三壯五分何病探,主治腹滿和水腫,背脊疼痛俯仰難。(注:胃倉穴,在十二椎下兩旁,去脊各開三寸,正坐取之。三壯,五分。主治腹滿脹,水腫,飲食不下,惡寒背脊痛,不得俯仰等症。)

問:肓門穴呢?

白話文:

胃倉穴位於第十二胸椎兩側,距離脊椎骨各三寸,正坐時取穴。施灸三壯,每壯深五分。主治腹脹腹滿、水腫、飲食不下、惡寒、背脊疼痛、不能俯仰等症狀。

答:肓門十三椎兩旁,去脊各開三寸探,五壯五分何病主,心疼便結乳頭殃。(注:肓門穴,在十三椎下兩旁,去脊各三寸。五壯,五分。主治心疼,便結,婦人乳疾等症。)

問:志室穴呢?

白話文:

肓門穴位於第十三節脊椎兩側,距離脊椎各三寸的地方。如果這個穴位出現問題,會導致胸口疼痛、便秘、乳房疾病等。

問:志室穴在哪裡呢?

答:志室十四椎兩旁,各開三寸正坐探,三壯七分何病主,背腰腹痛五淋殃。(注:志室穴,在十四椎下兩旁,去脊各開三寸,正坐取之。三壯,七分。主治陰腫痛,背痛,腰脊強直,不得俯仰,失精淋瀝,吐逆霍亂,脅痛等症。)

問:包肓穴呢?

白話文:

在第十四節胸椎兩邊,各開三寸處的固定座位取穴,三壯針刺七分深。主要治療:陰部腫痛、背痛、腰脊強直、不能彎腰仰頭、虛弱漏尿、嘔吐腹瀉、胸脅疼痛等症狀。

答:包肓十九椎兩旁,各開三寸伏取探,七壯五分何病主,腰脊腹痛二便難。(注:包肓穴,在十九椎下兩旁去脊各開三寸,伏取。七壯,五分。主治腰脊急痛,食不消,腹堅急,腸鳴,淋瀝,二便難,癃閉,下腫等症。)

問:秩邊穴呢?

白話文:

包肓穴位於第十九節脊椎兩側,距離脊椎骨各三寸的地方,用按壓的方式尋找。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腰部和脊椎的疼痛、消化不良、腹部疼痛、腸鳴、小便不順暢、大小便困難、膀胱閉塞、下肢腫脹等等。

問:那秩邊穴呢?

答:秩邊二十椎下詳,各開三寸伏取探,三壯三分何病主,五痔發腫小便黃。(注:秩邊穴,在二十椎下兩旁,去脊三寸。三壯,三分。主治五痔發腫,小便赤,腰痛等症。)

問:承扶穴呢?

白話文:

答:秩邊穴位於第二十節椎骨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三寸的位置。針刺時,針尖朝向腹側,深度約三寸。如果針刺後出現三壯(針感明顯)三分(患者有明顯反應)的針感,代表患者可能患有五痔發腫、小便發黃等疾病。

問:承扶穴呢?

答:承扶臀下陰紋當,三壯七分主何殃,腰脊相引痛如解,久痔尻臀腫便難。(注:承扶穴,在尻臀下,陰股上紋中。三壯,三分。主治腰脊相引如解,久痔,尻臀腫,大小便難等症。)

問:殷門穴呢?

白話文:

承扶穴位於臀部下方的陰紋中,灸三壯,每壯七分深,可以治療腰脊相連的疼痛,就像解開一樣。對於久痔、尻臀腫脹、大便和排尿困難等症狀也有效。

答:殷門承扶下六寸,浮郄之上五寸探,禁灸七分何病主,腰脊強痛瀉血方。(注:殷門穴,在承扶下六寸,浮郄上五寸。七分,禁灸。主治腰脊痛,後重惡血,泄注等症。)

問:浮郄穴呢?

白話文:

殷門穴位於承扶穴下方六寸,浮郄穴上方五寸。這個位置禁灸。主要治療腰背疼痛、腰部沉重、出血等症狀。

浮郄穴呢?

答:浮郄一寸上委陽,展膝取之分壯三,主治霍亂轉筋症,二腸結熱此穴探。(注:浮郄穴,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取之。三壯,三分。主治霍亂轉筋,小腸熱,大腸結,脛外筋急,髀樞不仁等症。)

問:委陽穴呢?

白話文:

浮郄穴,在委陽穴上方一寸處,伸展膝蓋取穴,施灸三壯(三分),主治霍亂轉筋症,小腸和大腸發熱,以及脛部外側筋膜緊繃、大腿內側麻痺等症狀。

答:委陽委中向外取,太前少後兩筋間,三壯七分何病主,腋腫胸滿屍疰殃。(注:委陽穴,在委中向外之兩筋間,太陽前、少陽後,出於膕中外廉。七分,三壯。主治腋下腫痛,胸滿膨脹,筋急,身熱,飛屍疰痛,委厥不仁,小便淋瀝等症。)

問:委中穴呢?

白話文:

回答:委陽穴位於委中穴向外兩條筋的中間,太陽經在前,少陽經在後,位於小腿後外側。三壯,每壯七分。主治腋下腫痛、胸部脹滿、筋脈痙攣、發熱、飛屍疰痛、肢體麻木不仁、小便淋漓等症狀。

答:委中膝膕約紋里,膀胱合土伏地取,五分禁灸何病治,筋轉喉痧此穴弭。(注:委中穴,在膝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膀胱合土穴也。五分,禁灸。主治膝痛及拇指、腰俠脊沉沉然,遺溺,腰重不能舉,小腹堅,滿體風痹,髀樞痛,傷寒肢熱等症。)

問:合陽穴呢?

白話文:

答:委中穴位於膝蓋窩的中央,約紋動脈凹陷處,屬於膀胱經的穴位。這個穴位禁灸,也就是不能用灸法治療。它主要治療膝蓋疼痛、拇指疼痛、腰部沉重、遺尿、腰部沉重無法抬起、小腹硬實、全身風寒痹症、髖關節疼痛、傷寒導致肢體發熱等等症狀。

問:合陽穴呢?

答:合陽委中下三寸,五壯六分主何病,腰脊強痛胻骨酸,帶下崩中寒疝治。(注:合陽穴,在委中下三寸。五壯,六分。主治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胻酸腫,步履難,寒疝偏墮,崩中,帶下等症。)

問:承筋穴呢?

白話文:

合陽穴在委中穴向下三寸的位置,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可以治療腰脊強痛、腿骨酸痛、帶下、崩漏、寒疝等病症。

問:承筋穴呢?

答:承筋腨腸中尖是,禁針三壯主何治,腰背拘急並腨酸,轉筋霍亂此穴刺。(注:承筋穴,在腨腸中尖陷中。禁針,三壯。主治腰背拘急,大便秘,腋腫,痔瘡,脛痹不仁,腨酸腳跟痛,腰痛,鼽衄,霍亂轉筋等症。)

問:承山穴呢?

白話文:

回答:承筋穴位於大腿內側,股二頭肌肌腱的尖端處。

這個穴位禁止扎針,只能艾灸三壯。它可以治療以下病症:

  • 腰背疼痛僵硬
  • 大便不通
  • 腋窩腫脹
  • 痔瘡
  • 小腿麻木不仁
  • 腳後跟疼痛
  • 腰痛
  • 鼻出血
  • 轉筋霍亂

答:承山腨下分肉間,五壯七分主何安,跟痛腳疼難久立,轉筋霍亂痔疾方。(注:承山穴,在足銳腨腸中,分肉間陷中。五壯,七分。主治大便不通,轉筋,痔腫,戰慄不能立,腳膝腫,脛痿腳跟痛,筋急痛,霍亂急食不通,傷寒水結等症。)

問:飛揚穴呢?

白話文:

承山穴在小腿肚肉的中间凹陷处,按摩这里可以治疗便秘、抽筋、痔疮、发抖无力站立、膝盖肿痛、小腿无力、脚后跟疼痛、筋腱疼痛、霍乱、食物积滞不通、伤寒水肿等等问题。

问:飞扬穴呢?

答:飛揚外踝上七寸,三壯三分主何病,痔漏腫痛起坐難,腳腨疼酸癲狂症。(注:飛揚穴,在外踝上七寸。三壯,三分。主治痔腫痛,體重起坐不能,步履不收,腳腨痠痛,不能久立久坐,足指不能屈伸,目時痛,歷節風,逆氣癲疾等症。)

問:附陽穴呢?

白話文:

答:飛揚穴位於外踝上方七寸處,施用三壯(灸法或針刺的次數)三分,主要治療的病症有:痔瘍發炎、腫痛,導致起身困難,行走不便;腳跟疼痛、酸軟,以及神經癲狂等症狀。

關於附陽穴,您想瞭解什麼?

答:附陽踝上三寸量,太前少後筋骨間,三壯五分何治主,轉筋霍亂久立難。(注:附陽穴,在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三壯,五分。主治霍亂轉筋,腰痛不能久立,坐不能起,髀樞股胻痛,痿厥,風痹不仁,頭痛,䪼痛,寒熱,四肢不舉等症。)

問:金門穴呢?

白話文:

附陽穴位於外踝上三寸的區域,其中,太陽經在前,少陽經在後,兩條經絡之間就是附陽穴。

用艾灸灸附陽穴三壯,每壯五分,可以治療以下疾病:

  • 轉筋
  • 霍亂
  • 腰痛,久站困難
  • 坐著無法起身
  • 大腿樞穴、股部和大腿後側疼痛
  • 肢體虛弱無力
  • 風寒痺阻,肢體麻木
  • 頭痛
  • 瘕痛
  • 發熱或惡寒
  • 四肢乏力

答:金門穴在外踝下,骨空隱如丘墟後,一分三壯何病治,轉筋癲癇小兒症。(注:金門穴,在外踝下骨縫陷中,丘墟後。三壯,一分。主治霍亂轉筋,屍厥,癲癇,暴疝,膝胻酸,身戰不能久立,小兒張口搖頭,身反折等症。)

問:崑崙穴呢?

白話文:

金門穴位於外腳踝下方,骨頭空隙凹陷處,彷彿山丘後方。針灸時,在此穴位扎三壯(每個壯灸三分鐘),可以治療以下疾病:

  • 抽筋
  • 癲癇
  • 兒童疾病(例如張口搖頭、身體反折等)

註解:

  • 金門穴位於外腳踝下方,骨頭縫隙凹陷中,山丘後方。
  • 三壯,每個壯灸三分鐘。
  • 主治疾病:霍亂轉筋、屍厥、癲癇、疝氣、膝蓋痠痛、站立不穩、小兒張口搖頭、身體反折等。

答:崑崙踝後跟骨中,經火之穴三壯分,主治腰尻足腨腫,肩背脊痛小兒驚。(注:崑崙穴,在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膀胱經火穴也。三壯,三分。主治腰尻疼,腳氣,足腨腫,不得履地,鼽衄膕如結,踝如裂,頭痛肩拘急,咳喘滿,腰背引痛,傴僂,陰腫痛,難產,胞衣不出,小兒驚風等症。)

問:僕參穴呢?

白話文:

答:崑崙穴位於腳踝後方五分處,跟骨中部的凹陷處,是膀胱經上的火穴。艾灸此穴三分,可治療腰部、臀部、腿部腫脹,肩背痠痛,小兒驚風等症狀。

答:僕參跟骨下陷是,拱足取之主何治,足痿跟痛及轉筋,癲癇狂言與腳氣。(注:僕參穴,在足跟下陷中,拱足取之。七壯,三分。)

白話文:

回答:僕參穴位於足跟下陷處,在拱起足部取此穴時,主治哪些疾病?足部萎縮、足跟疼痛和抽筋,癲癇狂言以及腳氣病。(註:僕參穴,在足跟下陷中,拱起足部取穴。灸七壯,每壯灸三分。)

主治足痿失履不收,足跟痛不得履地,霍亂轉筋,吐逆,屍厥,癲癇,狂言,見鬼,腳氣膝腫等症。

問:申脈穴呢?

白話文:

此方主要治療腿無力無法走路,足跟疼痛無法踩地,霍亂引發的轉筋、嘔吐,昏厥,癲癇,狂言,見鬼,腳氣,膝部腫脹等症狀。

問:申脈穴呢?

答:申脈外踝下五分,三壯三分何病尋,主治風眩腰腳痛,胻酸氣逆癲病針。(注:申脈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三分,三壯。主治腰腳痛,胻酸不能久立,如在舟中,勞極冷氣,逆氣,癇病晝發等症。)

問:京骨穴呢?

白話文:

答:申脈穴位於外腳踝下方五分處的一個凹陷中。三次艾灸後,什麼疾病會尋找而來?這個穴位主治腰腿疼痛,臀部痠痛無法長時間站立(像在船上搖晃一樣),過度勞累後感到寒冷,逆氣,白天發作的癲癇等症狀。

答:京骨外側大骨下,膀胱原穴赤白際,三分七壯何病治,頭腰頸項目痛極。(注:京骨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按而得之,膀胱原穴也。七壯,三分。主治頭痛如破,腰痛不可屈伸,身後側痛,目內眥赤爛有翳,目眩,發瘧寒熱,善驚,筋攣,足胻髀樞痛,頭項強,傴僂等症。)

問:束骨穴呢?

白話文:

京骨穴在腳外側大骨下方,靠近赤白肉交界處凹陷的地方,按下去就能找到,也是膀胱經的原穴。用七分力量,針刺三分深,可以治療頭痛、腰痛、背痛、眼睛紅腫有翳、頭暈、瘧疾、容易驚嚇、筋攣、腳踝膝蓋疼痛、脖子僵硬、駝背等症狀。

問:那束骨穴在哪裡呢?

答:束骨小指本節後,輸木之穴分壯三,主治腰髀膕腨痛,耳聾頭眩身目黃。(注:束骨穴,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中,膀胱輸木穴也。三分,三壯。主治腰脊痛如折,髀不可曲,膕如結,腨如裂,耳聾,惡風寒,頭囟項痛,身熱,目黃,肌肉動,目內眥赤爛,腸澼泄痔,痎瘧,癲狂,發背,癰疽,疔瘡等症。)

問:通谷穴呢?

白話文:

束骨穴位於小指末節之後,後方膀胱經輸木穴分為三處,可壯灸三次。主要治療腰部、大腿、小腿後面和小腿內側疼痛,耳聾、頭暈和身體發黃的症狀。(註:束骨穴位於足小指外側末節之後,紅白交界處的凹陷中,屬於膀胱經輸木穴。三分,指穴位分為三處,壯灸三次。主治腰部疼痛如被折斷、大腿難以彎曲、小腿後面如被結住、小腿內側如被撕裂、耳聾、畏寒、頭頂部和後頸疼痛、身體發熱、眼睛發黃、肌肉抽搐、眼睛內眥發紅並潰爛、腹瀉痔瘡、瘧疾、癲狂、發背、癰疽、疔瘡等症狀。)

答:通谷本節前陷索,二分三壯滎水穴,主治頭目鼽衄殃,胃氣下溜刺在足。(注:通谷穴,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膀胱滎水穴也。三壯,二分。主治頭重目眩,善驚,鼽衄,胸滿,食不化等症。)

問:至陰穴呢?

白話文:

在通谷穴的前面,也就是足小指外側的凹陷處,刺灸膀胱的滎水穴兩分深,三次艾灸,可以治療頭昏目眩、心悸膽怯、流鼻血、胸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答:至陰小指外側逢,井金之穴分壯三,主治風寒從足起,太陽根柢目眥通。(注:至陰穴,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膀胱井金穴也。三壯,二分。主治鼻寒頭重,風寒從足小指起,胸脅痛,轉筋,寒熱汗不出,心煩,足熱,小便不利,目痛等症。)

白話文:

在足小指的外側找到至陰穴,這是膀胱經井金穴,可以用三分灸來治療。這個穴位主要用於治療從足部開始的風寒,包括太陽經根部和眼睛疼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