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光

《針灸問答》~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第六章 大腸經解說

問:大腸經解說?

答: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肺藏魄,而大腸肛門,即為魄門。

肺與大腸交通之路,全在肺系膜油之中,由膜油以下達大腸,而大腸全體,皆是油膜包裹。雖大腸與肺,一上一下,極其懸遠,而其氣從膜油中自相貫注,故傳導之府,又為傳導肺氣,使不逆也。凡大腸之病,多從肺來。故大腸燥結須潤肺,大腸痢症,發於秋金,亦是肺遺熱於大腸。

而大腸病亦能上逆而返遺於肺。故《傷寒論》云:下痢便膿血者,喉不痹;不便膿血者,喉痹;宜瀉大腸,此之謂也。宋元后,圖大腸者,摺疊一團,不能分出上中下三回。惟西醫言:大腸頭,接小腸下闌門,由右腹出而上行為上回;橫繞至胃下,過左畔為中回;由左腹而下行為下回;至胯乃轉為直腸。凡瀉痢腹鳴,可試其迴轉之路。

仲景云:腹中轉氣者,尚有燥屎。仲景下一轉字,已繪出大腸之形。而宋元后醫不之察,反不如西醫之踏實。小腸上與胃接為幽門,全體皆與油膜相連,甜肉汁膽汁,皆從油膜中入小腸也。

白話文:

問題:大腸經是怎麼回事?

回答:肺臟屬辛金,大腸則屬於庚金。肺臟儲存魄,而大腸和肛門,實際上就是魄的出口。

肺和大腸之間的聯繫,完全在肺的周圍組織(肺系膜油)之中,由這組織向下延伸到大腸,整個大腸,都被這種油膜包覆著。雖然肺和大腸,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位置非常遙遠,但他們的氣息卻能通過油膜相互流動,所以大腸作為消化道的一部分,主要功能是傳導肺氣,避免它逆行。通常,大腸的疾病,大多源於肺部。因此,如果大腸乾燥或結石,應該調理肺部,大腸的痢疾,發生在秋季,也是因為肺部將熱量傳遞到了大腸。

同樣地,大腸的疾病也能向上影響肺部。因此,《傷寒論》提到:下痢伴有膿血的,喉嚨不會堵塞;沒有膿血的,喉嚨就會堵塞;應當清潔大腸,就是這個道理。宋代和元代之後,畫大腸的圖,都是折疊在一起的一團,無法區分上、中、下三段。只有西方醫學指出:大腸的起始部分,連接小腸的末端,由右腹部向上行進為上段;橫向繞至胃的下方,經過左側為中段;由左腹部下行至下段;到大腿根部時,轉變為直腸。對於腹瀉、腸鳴等症狀,可以檢查其在大腸內的轉動路徑。

張仲景曾說:肚子裡的氣轉動,表示可能有乾燥的大便。他用一個"轉"字,已經描繪出了大腸的形態。然而,宋代和元代後的醫生們並未注意到這一點,反而不如西方醫學的描述來得具體。小腸上方與胃連接的地方稱為幽門,整體都與油膜相連,膽汁和消化液都通過油膜進入小腸。

2. 第七章 足陽明胃經穴歌注

問:胃經左右共九十穴,系何處,主治何病?

答:頭維本神寸五尋,庭旁四寸五分論,陽明少陽足經會,三分禁灸主頭疼。(注:頭維穴,在本神旁寸半,去神庭四寸五分,足陽明、少陽之會。三分,禁灸。主治頭痛如破,目痛如脫,目風淚出,視物不明等症。)

問:下關穴呢?

答:下關耳前動脈處,陽明少陽足經會,三分三壯主何災,聤耳偏風口喎治。(注:下關穴,在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側臥閉口取之。足陽明、少陽之會。三分,三壯。主治聤耳有膿汁出,偏風口喎,牙車脫,牙齦腫,以三稜針出血立愈。)

問:頰車穴呢?

答:頰車耳下八分針,機關曲牙兩別名,四分三壯炷如麥,主治口眼頷頰疼。(注;頰車穴,在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側臥閉口取之。四分,三壯。主治中風牙關不開,口噤不語,失音,牙車疼,頷頰腫,牙難嚼物,頸強不得回顧,口眼喎斜等症。)

問:承泣穴呢?

答:承泣目下七分治,陽明陽蹺任脈會,三壯禁針眼病探,瞳癢目瞤兼冷淚。(注:承泣穴,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足陽明、陽蹺、任脈之會。三壯,禁針。主治目冷淚出,上視,瞳子癢,遠視䀮䀮,目瞤動,口眼喎斜,不能言,眼赤痛,耳鳴,耳聾等症。)

問:四白穴呢?

答:四白一寸不可深,直對瞳子目下尋,三分三壯主何治,口眼喎斜頭部行。(注:四白穴在目下一寸,直對瞳子,令病人正視取之。三分,三壯。主治頭痛,目眩,目痛,目癢,生翳,口眼噼,不能言。(又按:以上一穴,總以不針灸為妥。)

問:巨髎穴呢?

答:巨髎孔旁八分定,手足陽明陽蹺會,三分三壯何病殃,唇頰喎噼面口累。(注:巨髎穴,俠鼻孔兩旁八分,直瞳子下平水溝,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三分,三壯。主治瘛瘲,唇頰腫痛,口喎噼,目障翳覆瞳子,面風鼻腫,腳氣等症。)

問:地倉穴呢?

答:地倉俠吻四分臨,陽明陽蹺手足行,七壯三分得氣瀉,主治偏風與失音。(注:地倉穴,俠口吻旁四分,外延下有動脈,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三分、七壯。主治偏風口喎,目不得閉,腳腫,失音不語,飲水不收,水漿漏落,眼瞤不止,瞳子癢。病右治左,病左治右,宜頻針灸,以取盡風氣,口眼正為度。)

問:大迎穴呢?

答:大迎頰前寸三分,動脈應手骨陷中,三壯三分何病治,唇吻牙頰面目尋。(注:大迎穴,在曲頰前一寸三分,骨陷中有動脈。三分,三壯。主治風痙,口噤不開,唇吻瞤動,頰腫牙疼,寒熱頭痛,瘰癘,口喎,齒齲,數欠氣,舌強不能言,風壅面腫,目痛不得閉等症。)

問:人迎穴呢?

答:人迎別名為五會,結喉兩旁寸五分,四分禁灸主何病,霍亂喉腫瘰癘尋。(注:人迎穴,在頸大脈應手處,俠結喉兩旁一寸五分。四分,禁灸。主治吐逆霍亂,胸中滿,喘呼不得息,咽喉癰腫,瘰癘等症。)

白話文:

問:胃經左右共有九十個穴位,它們在哪裡,主要治療哪些疾病?

答:頭維穴在頭部,本神穴旁一寸半的地方,距離神庭穴四寸五分,是足陽明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穴位。這個穴位不宜艾灸,主要治療頭痛欲裂,眼睛疼痛像要脫落,迎風流淚,視力模糊等症狀。

問:下關穴呢?

答:下關穴在耳朵前方,動脈跳動的地方,是足陽明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穴位。這裡可以針灸三分深,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耳道流膿,面部偏癱,口角歪斜等疾病。

問:頰車穴呢?

答:頰車穴在耳垂下方八分的地方,又名機關或曲牙,針刺四分深,艾灸三壯。主要治療中風導致牙關緊閉,口噤不能說話,失聲,牙齒疼痛,臉頰腫脹,牙齒咀嚼困難,頸部僵硬不能轉頭,以及口眼歪斜等症狀。

問:承泣穴呢?

答:承泣穴在眼睛下方七分的地方,是足陽明經、陽蹺脈和任脈交會的穴位。這個穴位可以艾灸三壯,但禁止針刺。主要治療眼睛流冷淚,向上看時眼睛不適,瞳孔發癢,遠視模糊,眼皮跳動,口眼歪斜,不能說話,眼睛紅腫疼痛,耳鳴,耳聾等症狀。

問:四白穴呢?

答:四白穴在眼睛下方一寸的地方,正對瞳孔。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要治療頭痛、眩暈、眼睛疼痛、眼睛發癢、長翳膜,以及口眼歪斜,不能說話等症狀。(另有說法認為這個穴位不宜針灸為妥。)

問:巨髎穴呢?

答:巨髎穴在鼻孔兩旁八分的地方,與瞳孔下方平齊,是手足陽明經和陽蹺脈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要治療抽搐,唇頰腫痛,口角歪斜,眼睛被翳膜遮蔽,面部受風,鼻子腫脹,以及腳氣等症狀。

問:地倉穴呢?

答:地倉穴在嘴角旁四分的地方,外側有動脈,是手足陽明經和陽蹺脈交會的穴位。可以針刺三分深,艾灸七壯,用瀉法。主要治療面部偏癱,失聲,眼睛不能閉合,腳部腫脹,不能說話,喝水漏出,眼皮持續跳動,瞳孔發癢等症狀。治療時,左側患病針右側,右側患病針左側,應頻繁針灸,直到風邪去除,口眼恢復正常。

問:大迎穴呢?

答:大迎穴在面頰前方一寸三分的地方,骨頭凹陷處有動脈。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痙攣,口噤不能張開,嘴唇和臉頰跳動,臉頰腫脹牙痛,發冷發熱頭痛,瘰癧,口角歪斜,齲齒,頻繁打哈欠,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風邪導致面部腫脹,眼睛疼痛無法閉合等症狀。

問:人迎穴呢?

答:人迎穴又名五會穴,在喉結兩旁一寸五分的地方,頸部動脈搏動處。針刺四分深,禁止艾灸。主要治療嘔吐腹瀉,胸悶,呼吸困難,咽喉腫痛,瘰癧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