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問答》~ 卷下 (35)
卷下 (35)
1. 第七十四章,編輯古今針灸歌賦
不論老幼依法用,須教患者便安身。打僕傷損破傷風,先於痛處下針攻,
後向承山立作效,甄權留下意無窮。腰腿疼痛十年春,應針不了便惺惺,
大都引氣探根本,服藥尋方枉費金。腳膝經年痛不休,內外踝邊用意求,
穴號崑崙並太谿,應時消散即時療。風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兩足兩脅滿難伸,支溝神針七分到。腰軟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見效。
問:天星秘訣歌呢?
答:天星秘訣少人知,此法專分先後施。若是胃中停宿食,後尋三里始璇璣。
脾病血氣先合谷,後刺三陰交莫遲。如中鬼邪先間使,手臂攣痹取肩髃。
腳若轉筋並眼花,先刺承山後內踝。腳氣痠疼肩井先,次尋三里陽陵泉。
如若小腸連臍痛,先刺陰陵後湧泉。耳鳴腰痛先五會,後刺耳門三里內。
小腸氣痛先長強,後刺大敦不用忙。足緩難行先絕骨,後尋條口及衝陽。
牙疼頭痛兼喉痹,先刺二間後(手)三里。胸膈痞滿先陰交,針到承山飲食喜。
肚腹浮腫脹臌臌,先瀉水分後建里。傷寒過經不出汗,期門通里先後看。
寒瘧面腫及腸鳴,先取合谷後內庭。冷風濕痹針何處,先取環跳後陽陵。
指痛攣急少商刺,依法針之無不靈。此是商君真口訣,時醫莫作等閒輕。
問:四總穴呢?
答: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問:千金穴呢?
答:三里內庭穴,肚腹中妙訣。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撤。腰背痛相連,委中崑崙穴。頭項如有痛,後谿並列缺。環跳與陽陵,膝前兼腋脅。可補即久留,當瀉即疏泄,三百六十名,不外千金穴。
問:天星十二穴歌呢?
答: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善通心腹脹,又治胃中寒,腸鳴並瀉泄,腿腫膝胻酸,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年過三旬後,針灸眼重觀。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
其二,
內庭次指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疼,瘧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三分,三壯)。
其三,
曲池拱手取,屈骨陷中求。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筋緩怕梳頭,喉閉促欲死,發熱更無休,遍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
其四,
合谷在虎口,兩指歧骨間。頭疼並面腫,瘧疾熱還寒,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灸三壯亦可)。
其五,
委中曲䐐里,橫紋脈中央。腰疼不能舉,沉沉引脊梁,痠痛筋莫展,風痹復無常,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五分)。
其六,
承山名魚腹,腨腸分肉間。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腳氣並膝腫,展轉戰疼酸,霍亂及轉筋,穴中刺便安(七分,五壯)。
其七,
太衝足大指,節後二寸中。動脈知生死,能醫驚癇風,咽喉並心脹,兩足不能行,七疝偏墜腫,眼目似云朦,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一分或三分)。
白話文:
第七十四章,編輯古今針灸歌賦
不論病人年齡,都應依據方法施針,讓病人舒適安穩。治療跌打損傷、破傷風,先在疼痛處下針,然後再刺承山穴,甄權留下這個方法,其妙用無窮。腰腿疼痛十年之久,如果單靠針灸不能治癒,就顯得徒勞無功了。大多數情況下,要先探查病根,盲目服藥找方子只會浪費金錢。腳膝疼痛多年不愈,應在內外踝附近尋找穴位,崑崙穴和太谿穴,在適當的時間針刺,就能立即見效。風濕痹症、痿厥病症如何治療呢?大杼穴和曲泉穴是很好的選擇。兩足兩脅疼痛難以伸展,可用支溝穴,針刺七分深。腰部軟弱無力如何根治呢?神奇的委中穴,針刺後立即見效。
問:天星秘訣歌是怎麼說的?
答:天星秘訣很少有人知道,此法講究先後順序。如果是胃中積食,先刺中脘穴,然後再刺足三里穴。脾臟疾病導致氣血不足,先刺合谷穴,然後再刺三陰交穴,動作要快。如果中了邪氣,先刺間使穴;手臂攣縮疼痛,取肩髃穴。腳部抽筋、頭暈眼花,先刺承山穴,然後刺內踝穴。腳氣痠痛,先刺肩井穴,然後刺足三里穴和陽陵泉穴。小腸疼痛牽扯到肚臍,先刺陰陵泉穴,然後刺湧泉穴。耳鳴腰痛,先刺五輸穴(手五輸穴),然後刺耳門穴和足三里穴。小腸脹痛,先刺長強穴,然後刺大敦穴,不必著急。腳軟無力難以行走,先刺絕骨穴,然後刺條口穴和衝陽穴。牙痛、頭痛和喉嚨痛,先刺二間穴,然後刺手三里穴。胸膈痞滿,先刺三陰交穴,然後刺承山穴,這樣飲食就會舒服。腹部脹滿浮腫,先瀉水分穴,後刺建里穴。傷寒病邪已經傳經,但不出汗,要觀察期門穴和足三里穴的先後順序。寒瘧、面腫和腸鳴,先取合谷穴,後取內庭穴。治療風寒濕痹,先取環跳穴,後取陽陵泉穴。手指疼痛攣縮,刺少商穴,依法施針,沒有不靈的。這是商君的真傳口訣,行醫之人不要輕忽。
問:四總穴是哪幾個穴位?
答:腹部是足三里穴,腰背是委中穴,頭項是列缺穴,面口是合谷穴。
問:千金穴是哪幾個穴位?
答:足三里穴和內庭穴是腹部治療的妙訣;曲池穴和合谷穴可以治療頭面部的疾病;腰背疼痛連接在一起,用委中穴和崑崙穴;頭項疼痛,用後谿穴和列缺穴;環跳穴和陽陵泉穴治療膝前和腋下脅肋的疼痛。可以補益的穴位就久留針,需要瀉火的穴位就快速針刺。三百六十個穴位,都不離千金穴的範圍。
問:天星十二穴歌是怎麼說的?
答: (其一)足三里穴在膝蓋下方,距脛骨外側三寸,兩條肌肉之間。善於治療心腹脹滿,又能治療胃寒,腸鳴腹瀉,腿腫膝蓋痠痛,傷寒消瘦損傷,以及各種氣蠱病症。年過三十後,針灸可以治療眼睛昏花。取穴要準確,針刺八分深,三壯針法。
(其二)內庭穴在第二趾外側,屬於足陽明經。能治療四肢厥冷,喜歡安靜,厭惡吵鬧,疹子、咽喉痛,以及牙痛、瘧疾不能進食,針刺後就見效。(三分,三壯)
(其三)曲池穴在肘部,屈肘時,肘橫紋的盡頭。善於治療肘部疼痛,偏風導致的手臂不能活動,挽弓射箭或梳頭都困難,喉嚨阻塞快要窒息,發熱不止,全身長癬和癩瘡,針刺後就能痊癒。
(其四)合谷穴在虎口,兩指骨間。治療頭痛、面腫、瘧疾寒熱,牙齒疼痛、鼻出血,口噤不能說話。針刺五分深,就能使人舒適安寧。(灸三壯也可)
(其五)委中穴在膕窩中,橫紋的中央。治療腰痛不能抬舉,沉重感一直延伸到脊樑,肌肉痠痛不能伸展,風濕痹症反复發作,膝蓋難以屈伸,針刺後就能恢復安康。(五分)
(其六)承山穴在小腿後面,腓腸肌內側。善於治療腰痛、痔瘡、大便困難,腳氣、膝蓋腫脹,輾轉疼痛,霍亂和抽筋,針刺穴位就能痊癒。(七分,五壯)
(其七)太衝穴在足大拇指的後面,第二趾骨的後方二寸。動脈主生死,能治療驚癇、風症,咽喉腫痛、心脹,兩足不能行走,七疝偏墜腫痛,眼睛模糊,也能治療腰痛,針刺後有神奇的療效。(一分或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