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心錄

清代醫學著作《醫學傳心錄》,據考證似由劉一仁所著,後經錢樂天得其秘本傳世,是一部在當時及後世都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中醫入門性著作。此書成於清代道光年間,原為抄本流傳,足見其在特定圈子內的珍視程度,直至1958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校訂本,方得廣泛面世,服務於更廣大的中醫學習者與研究者。其內容涵蓋了學習中醫的基本方法、診斷、治療及藥物運用等核心要素,旨在為初學者提供一條清晰的學習路徑。

從書名「傳心錄」三字,即可窺見作者(或編者)寄寓的深意。它不僅是一部知識的載體,更是一種「傳心」的醫學體悟與經驗總結,意圖將中醫的精髓要義,以一種相對簡易、直觀的方式傳達給後學者,使其得以迅速掌握醫學的門徑,直抵核心。這種「傳心」的模式,往往蘊含著師徒相傳的秘要,而非廣泛刊行的普及之作,這與其最初作為「秘本」的性質相符。

《醫學傳心錄》的整體架構,如書籍介紹所示,分為「醫學傳心錄」與「醫學傳心錄附錄」兩大部分。這種編排體現了從基礎理論、診斷、治療原則到具體病證應用的學習進程。前一部分更側重於醫學的「法」、「要」、「道」,即學習的方法、重要的知識點及貫穿其中的醫學思想;後一部分則將這些原則應用於具體的臨床,討論內科雜病及婦產科病證的病因、病證與治療。這種由普遍到特殊的結構,符合學習知識的邏輯順序,使讀者能逐步深入。

深入分析書中提供的「寫在卷首」部分,更能體會到作者所設計的學習次第與方法。作者明確指出初學者應先讀熟前十三章,這些章節涵蓋了診脈、用藥、治病的主藥、引經藥、病因等核心知識。這十三篇被視為「醫學大綱」,是入門的基石。「診脈傳心訣」和「診脈總要」教授脈診的基本辨識方法,「用藥傳心賦」和「治病主要訣」涉及藥性與主藥的運用,「引經藥」強調藥物歸經的重要性,「病因賦」則幫助理解疾病的來源和機理。這種將核心知識高度凝練,要求讀者先行背誦熟記的學習方法,是傳統醫學教育的典型特徵,強調基本功的紮實。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寫在卷首」中對於學習資料的推薦。作者不僅提供了《醫學傳心錄》本身的學習方法,還建議讀者參看《圖注難經脈訣》及汪訒蓭的《本草備要》和其附錄《湯頭歌訣》。這表明《醫學傳心錄》並非自成體系的孤立著作,而是作者在肯定自身著作價值的前提下,引導讀者結合其他經典與重要參考書,進行更全面的學習。然而,校訂者在此處對《圖注難經脈訣》附加了按語,指出其「唯心的東西較多」,建議參考《瀕湖脈學》或《金鑒.脈訣》。這短短一句按語,不僅體現了現代校訂者以科學觀點審視傳統著作的態度,也提示讀者在學習古代醫書時,應保持批判性思維,結合後世及現代的研究成果。同時,校訂者對原書「強盜論」、「罵財論」等節段的刪改或附加按語,以及在「修訂說明」中明確要求讀者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批判地接受書中某些觀點,都強烈地反映了1950年代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意識形態對傳統醫籍整理的影響。

書中提供的「診脈傳心訣」及「諸脈主病」是《醫學傳心錄》脈診部分的具體呈現。作者將複雜的脈象歸納為「浮沉遲數」四綱,並在此基礎上通過「有力」與「無力」區分出十種常見脈象。這種化繁為簡的方法,對於初學者而言確實更易於掌握脈診的初步要領,符合其作為「門徑書」的定位。訣文中「此言不出古人書,是我傳心之秘識」一句,一方面表明作者汲取了前人的脈學精華,另一方面也暗示其中融合了自己的臨床體悟和獨特見解,這正是「傳心」二字的體現。然而,校訂者在按語中坦誠指出作者對諸脈的形容「不夠全面」,且「間或有與歷代脈學說法不盡符合處」。這再次提醒讀者,將此書作為入門尚可,若要深入,仍需參閱如《瀕湖脈學》等更為權威和系統的脈學專著,並結合大量的臨床實踐來印證和提高。

「諸脈主病」部分則將診脈與臨床辨證相結合,列舉了不同脈象所提示的主要病證。例如「浮為風虛芤失血」、「沉寒積痛微冷結」等,這些高度概括性的歌訣,旨在幫助讀者迅速建立脈象與病機之間的初步聯繫。這種直觀對應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初學者快速入門並記憶。但實際臨床中,脈象的判斷需要綜合多重因素,且疾病的病機變化複雜,不能僅憑單一脈象來決定診斷和治療。這也是《醫學傳心錄》作為「門徑書」的特點,它提供了基礎框架和初步指引,更深入、細緻的辨證論治則需要更高階的學習和實踐。

「修訂說明」是理解此書流傳及出版史的關鍵文獻。它交代了此書從「秘本」到內部出版(《中醫捷徑》)再到正式出版(《醫學傳心錄》)的過程,以及兩次校訂的主要工作內容。第一次校訂主要進行了校對、古僻字句的處理和湯頭歌訣的藥名旁注,同時強調保持原貌,對不妥處未作刪改。第二次修訂則在特定歷史時期背景下,對部分不妥節段進行了刪改或附加按語,並修改補充了注釋。這說明了傳統醫籍在現代整理出版過程中,會受到時代思潮、學術觀點以及出版規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最終呈現給讀者的版本,是原著與現代整理工作共同作用的結果。校訂者提到「時方藥味與原方有出入者,恐系作者臨床經驗,一律末加修改」,這反映了對原作者臨床經驗的尊重,即便可能與標準方劑有所不同。而「有方無歌者,則補以湯頭歌」,則體現了為符合歌訣體例,方便讀者記憶而進行的增補工作。這些細節都勾勒出這部醫書從古代抄本到現代鉛印本的演變軌跡。

從整體內容來看,《醫學傳心錄》作為一部綜合性醫書和學醫門徑書,其涵蓋的廣度是顯著的。它不僅包括了診斷(脈診、問診,通過「發言須當理」一篇來體現)、治療原則(辨證施治),還涉及藥物(用藥、引經藥、湯頭歌訣)、方劑加減以及常見病證的討論。這種全面的覆蓋,旨在為初學者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醫學知識體系框架。其採用賦體歌訣的形式,使得內容簡明扼要,便於誦記,極大地降低了學習門檻,對於當時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基層醫者或學徒而言,無疑是一條便捷的學習途徑。

然而,作為入門書,其深度必然有所不足。經典醫學的精微之處,需要在更為浩瀚的文獻(如《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深入鑽研,並結合長期的臨床實踐來體悟。《醫學傳心錄》更像是這些深奧學問的「捷徑」或「提綱」,它提供了地圖和指北針,但真正的旅程和風景還需學習者親自去探索。書中對某些病證的分析和治療方法,限於時代和作者個人的認識,可能不盡完善或存在局限性,這也是校訂者強調需要批判性學習的原因之一。

總而言之,《醫學傳心錄》是一部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一定學習價值的清代中醫著作。它以其獨特的「傳心」理念和簡明扼要的體例,為初學者提供了一條進入中醫殿堂的入門途徑。書中關於診脈、用藥、辨證的基本原則,以及對常見病證的初步分析,為學習者奠定了基礎。透過「修訂說明」和「寫在卷首」等篇章,我們不僅了解了這部書的流傳和出版歷史,也體會到傳統醫學教育的特點以及現代醫學整理工作所面臨的挑戰。雖然作為「門徑書」,它無法取代對經典的深入學習和臨床的長期實踐,且書中內容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和批判性思維來加以吸收,但其在推廣中醫知識、幫助入門學習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是一扇窗戶,讓後人得以窺見清代民間醫學傳承與學習的一隅,也是一部值得中醫學習者和研究者參考的珍貴文獻。


修訂說明

寫在卷首 (1)

寫在卷首 (2)

診脈傳心訣

諸脈主病

診脈總要

診脈六法

三部總看歌

發言須當理

引經藥

用藥傳心賦 (1)

用藥傳心賦 (2)

治病主藥訣

四君湯加減歌 (1)

四君湯加減歌 (2)

四物湯加減歌

二陳湯加減歌

小柴胡湯加減歌 (1)

小柴胡湯加減歌 (2)

平胃散加減歌

病因賦

百病皆生於六氣 (1)

百病皆生於六氣 (2)

諸症莫逃乎四因

傷寒症傳變六經必須熟認

太陽經證用藥訣

陽明經證用藥決

少陽經證用藥訣

太陰經證用藥訣

少陰經證用藥訣

厥陰經證用藥訣

直中三陰真寒證用藥訣 (1)

直中三陰真寒證用藥訣 (2)

直中三陰真寒證用藥訣 (3)

直中三陰真寒證用藥訣 (4)

瘟疫病感冒四氣務要先明

內傷脾胃者辨有餘與不足

外感熱病者知夏熱與春溫

卒中風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1)

卒中風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2)

破傷風原有三種治別三經

中暑有動靜之異

受濕有內外之分

火有七說

痰有十因

氣有九論

鬱有六名

瘧犯暑風更兼痰食

痢因濕熱及受積停

嘔吐者胃氣逆而不下

泄瀉者脾氣傷而不平

霍亂脾寒傷食所致

痞滿脾倦積濕而成

呃逆者胃氣之不順

咳嗽者肺氣之不清

噯氣皆由於痰火

咽酸盡為乎食停

中滿臌脹者脾虛不運 (1)

中滿臌脹者脾虛不運 (2)

噎膈翻胃者氣食相凝

喘急有虛有實

痙症有陰有陽

五積六聚總是氣凝其痰血

五勞六極皆是火爍乎天真

吐血出於胃腑

衄血本乎肺經

痰涎血屬於脾臟

咯唾血屬於腎經

牙宣者陽明之熱極

舌衄者少陰之火生

腹中窄狹而痰火各別

胸中煩熱而虛實可分

驚悸痰迷恐懼所致

健忘血少憂鬱而成

癲狂者分心肝之熱極

癇症者尋痰火之重輕

便濁有赤白之異

汗出有自盜之名

九種心疼痛在胃脘

七般疝氣病在厥陰

脅痛有兩邊之別

頭風有左右之分

腰痛腎虛而或閃挫

腹痛寒氣而或食停

痿症不足與濕熱

痹症寒濕與風乘

四種遺精心腎不能既濟

五般黃疸濕熱薰蒸而成

眩暈者無痰不作

消渴者無火不生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大便秘乃血液燥結

小便閉乃氣滯不行

痔疾腸風濕熱所致

發斑癮疹風熱所乘

耳聾者腎虛之故

目疾者肝火之因

齒痛乃胃熱氣虛

喉痹乃火動痰升

鼻塞者肺氣之不利

口瘡者脾火之遊行

女人經水不調皆是氣逆

婦人心煩潮熱多是鬱生

帶下砂淋由於濕熱

崩漏下血為損任衝

胎孕不安治有二理

產後發熱原有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