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為劉一仁所著,錢樂天得秘本

《醫學傳心錄》~ 直中三陰真寒證用藥訣 (3)

回本書目錄

直中三陰真寒證用藥訣 (3)

1. 直中三陰真寒證用藥訣

(一)又有初起外感寒邪、內傷生冷,內既伏陰,內外皆寒。或本真陰,誤投涼藥,陰氣獨盛,陽氣暴絕。以致病起即手足厥冷、腰背強重、頭疼眼眶疼、嘔吐煩悶、下利腹痛,身如被杖、六脈沉細、渴不思飲。

以後毒氣漸深,入腹攻心,咽喉不利,腹痛轉甚,心下脹滿、結硬如石,燥渴難忍,冷汗不止,或時鄭聲,指甲青黑,此名陰毒症,速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關元穴在臍下三寸、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或蔥熨臍中,內服回陽急救湯。令陽氣復而大汗解矣。

(一)傷寒發狂奔走人難制伏,宜於病人室中生火一盆,將好醋一大碗澆於火上,令病人聞之即安。

(一)傷寒鼻衄不止,用水紙搭於頂門,再用梔子炒黑為細末,吹入鼻內,其血即止、然成流久不止者,方可用此方。如點滴不成流者,邪在經未除,不可用此法。

(一)傷寒與傷暑俱有發熱,當明辨之。蓋寒傷形;暑傷氣。傷寒則惡寒而脈緊;傷暑則惡熱而脈虛。以此為異。

(一)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塗鼻孔中,則不相傳染。既出以紙拈探鼻深入,令嚏之為佳。又方以雄黃、蒼朮為細末,香油調敷鼻內。或單用雄黃末,水調塗鼻內,雖與病人同臥,亦不傳染。

麻黃湯

麻黃湯桂枝,杏仁甘草施,傷寒無汗症,發表不宜遲。

桂枝湯

桂枝湯芍藥,棗薑甘草著,發散衛間邪,傷寒自汗卻①。

─────────────────────

①卻:除掉的意思。傷寒自汗卻:是說桂枝湯適用於傷寒發熱

惡風汗自出者。

香蘇飲

香蘇飲紫蘇,香附宜多用,陳皮共甘草,表裏盡和平。

葛根湯

葛根湯芍藥,甘(草)桂(枝)麻黃加,太陽合陽明,無汗應鬚髮。

升麻葛根楊

升麻葛根湯,芍藥甘草幫,陽明身發熱,一服即平康。

石膏知母湯

石膏加知母,甘草粳米熬,渴煩並氣急,脈實正相招。

黃連瀉心湯

黃連瀉心湯,一味五錢煎,燈心二十條,煩熱即平安。

黃芩湯

黃芩湯芍藥,甘草須共著,大棗用二枚,熱服有奇效。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大黃湯,芍(藥)(甘)草棗薑煎,太陰腹滿疼,便秘用之安。

大柴胡湯

大柴胡半(夏)(黃)芩,芍藥安脾經,大黃共枳實,一解一通行。

小承氣湯

小承氣大黃,厚朴枳實襄,便鞕胸痞滿,微下即安康。

大承氣湯

大承氣(芒)硝(大)黃,枳(實)(厚)朴四般安,痞滿燥實症,潮熱盡能痊。

理中湯

理中湯白朮,(人)參(炮)薑甘草炙,吐瀉腹中疼,脈沉寒氣疾。

桂枝人參湯

桂枝人參甘(草),白朮乾薑兼,中寒身發熱,腹痛瀉能痊。

四逆湯

四逆湯附子,炮薑甘草炙,寒症脈沉微,助起三陽熾。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附細辛湯,寒中少陰方,脈沉身發熱,怕冷面色蒼。

白話文:

直中三陰真寒證用藥訣

(一) 初發寒邪或因內傷生冷,導致陰寒內外俱盛。或因原本陰氣偏盛,誤用寒涼藥物,使陽氣衰竭。症狀表現為手足厥冷、腰背沉重、頭痛眼眶痛、嘔吐煩悶、腹瀉腹痛,渾身疼痛難忍,脈象沉細,口渴卻不想喝水。

病情加重後,寒邪深入腹腔,侵犯心臟,咽喉不適,腹痛加劇,心下脹滿堅硬如石,口乾舌燥難忍,冷汗不止,有時會發出呻吟,指甲青黑,這是陰毒症候,應立即灸關元穴、氣海穴二三十壯(關元穴位於肚臍下三寸,氣海穴位於肚臍下寸五分)。或用蔥白溫敷肚臍,並內服回陽救急的湯藥,使陽氣恢復,大量出汗即可痊癒。

(一) 傷寒發狂,病人躁動不安難以控制,可在病人房間內生火盆,將一大碗好醋澆在火上,讓病人聞醋味即可鎮靜。

(一) 傷寒鼻出血不止,可用濕紙巾敷在頭頂百會穴,再將梔子炒黑研成細末,吹入鼻孔,即可止血。但如果出血時間過長,方可用此法;若只是點滴出血而非持續流血,則邪氣尚未清除,不可使用此法。

(一) 傷寒和傷暑都會發熱,需仔細辨別。寒傷及形體,暑傷及氣機。傷寒則畏寒且脈象緊;傷暑則畏熱且脈象虛弱,以此區分。

(一) 凡是進入疫病之家,可用麻油塗抹鼻孔,以預防感染。外出後,可用紙條輕輕探入鼻孔,引發噴嚏最佳。另法可用雄黃、蒼朮研成細末,用香油調和後塗抹鼻內;或單用雄黃粉末,用水調和後塗抹鼻內,即使與病人同臥,亦可避免傳染。

以下列出各種湯劑的組成及主治: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主治傷寒無汗症,應及時發汗解表。

桂枝湯:桂枝、芍藥、大棗、生薑、甘草。主治傷寒發熱,惡風,自汗者。

香蘇飲:紫蘇、香附(用量宜多)、陳皮、甘草。主治表裏皆寒證。

葛根湯:葛根、芍藥、甘草、桂枝、麻黃。主治太陽、陽明合病,無汗者。

升麻葛根湯:升麻、葛根、芍藥、甘草。主治陽明經發熱。

石膏知母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主治熱病煩渴,氣急,脈實。

黃連瀉心湯:黃連(五錢)、燈心草(二十條)。主治煩熱。

黃芩湯:黃芩、芍藥、甘草、大棗(二枚)。主治發熱。

桂枝加大黃湯:桂枝、大黃、芍藥、甘草、大棗、生薑。主治太陰經腹滿痛,便秘。

大柴胡湯:柴胡、半夏、黃芩、芍藥、大黃、枳實。主治肝膽濕熱,兼有便秘。

小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主治大便秘結,胸腹痞滿。

大承氣湯:芒硝、大黃、枳實、厚朴。主治熱結便秘,腹滿燥實。

理中湯:白朮、人參、炮薑、炙甘草。主治脾胃虛寒,嘔吐洩瀉,腹痛,脈沉。

桂枝人參湯:桂枝、人參、甘草、白朮、乾薑。主治中寒,發熱,腹痛洩瀉。

四逆湯:附子、炮薑、炙甘草。主治少陽、陽明經寒證,脈沉微。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主治少陰經寒證,脈沉,發熱畏寒,面色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