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為劉一仁所著,錢樂天得秘本

《醫學傳心錄》~ 直中三陰真寒證用藥訣 (2)

回本書目錄

直中三陰真寒證用藥訣 (2)

1. 直中三陰真寒證用藥訣

(2)若病人自覺心胸滿悶,按之而不痛者,為痞滿也,宜瀉心湯加枳殼、桔梗,其效如神。

(3)若按之小腹硬痛,當問其小便通利否。如小水自利、大便黑,兼或身黃、譫語、燥渴、脈沉實者,則知蓄血在下焦,宜桃仁承氣湯。下盡黑物則愈。

(4)若按之小腹脹滿不硬痛,小便不利,則知津液留結即溺澀也。宜五苓散加木通、梔子利之;亦不可太利,恐耗竭津液也。

(一)凡治傷寒若煩渴欲飲水者,因內水消竭,欲得外水自救。大渴欲飲一升,僅可與一碗,寧令不足,不可太過。若恣飲過量,使水停心下,則為水結胸;若水射於肺,為喘、為咳;留於胃,為噎、為噦,溢於皮膚,為腫;蓄於下焦,為癃;滲於腸間,則為利下,皆飲水多之過也。不可不與,又不可強與,與之常令不足為宜。

(一)凡治傷寒若經十余日以上尚有表證宜汗者,以羌活沖和湯微汗之。十餘日若有裏證宜下者,以大柴胡湯下之。蓋傷寒過經,正氣多虛,恐麻黃承氣①太峻。誤用麻黃,令人亡陽;誤用承氣,令人不禁。若表證尚未除,而裏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可用大柴胡湯通表裏而緩治之。

又老弱及氣血兩虛之人有下證者,亦用大柴胡湯下之,不傷元氣。如其年富力盛者,不在此例,從病制宜。

─────────────────────

①麻黃承氣:麻黃湯、承氣湯。

(一)若先起頭疼發熱惡寒,以後傳裏,頭疼惡寒皆除,而反怕熱,發渴譫語。或潮熱自汗,大便不通。或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發斑黃狂亂。此為陽經自表傳入陰經之熱證,俱當攻裏之藥下之。設或當下失下而變症出,手足乍冷乍溫者,因陽極發厥,即陽證似陰,名曰陽厥,外雖厥冷,內有熱邪,以承氣湯下之。

又有失於汗下,或本陽證誤投熱藥.使熱毒深入,陽氣獨盛,陰氣暴絕,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詈①罵叫喊,燥渴欲死,面赤眼紅,身發斑黃,或下利純清水,或下利黃赤,六脈洪大,名陽毒發斑證,輕則消斑青黛飲,重則三黃石膏湯去麻黃、豆鼓,加大黃、芒硝下之。令陰氣復而大汗解矣。

(一)病初起無頭疼,無身熱,就便怕寒,四肢厥冷,腹疼吐瀉,引衣蜷臥,不渴,或戰慄,面如刀刮,口吐涎沫,脈沉細無力.此為寒邪直中陰經,即真寒證。不從陽經傳來,當用熱藥溫之。如寒極手足厥冷過肘膝者,因寒極發厥,謂之陰厥。宜四逆湯溫之。

─────────────────────

①詈:li(音利)。罵也。

(一)凡腹滿腹疼皆是陰證,只有微甚不同,難以一概施治。腹疼不大便,桂枝加芍藥湯;腹痛甚者,桂枝大黃湯。若自利腹疼,小便清白,當溫之,理中湯、四逆湯。看微甚用藥,輕者五積散,重者四逆湯。

白話文:

直中三陰真寒證用藥訣

(2)如果病人自己感覺心胸憋悶,按壓卻不痛,這是痞滿,應該服用瀉心湯加枳殼、桔梗,療效很好。

(3)如果按壓小腹感到硬痛,就要詢問他的小便是否通暢。如果小便自然通暢、大便黑色,並且伴隨身體發黃、神志不清、口乾舌燥、脈象沉實,就說明血瘀在下焦,應該服用桃仁承氣湯。排出黑色大便後病就好了。

(4)如果按壓小腹感到脹滿但不硬痛,小便不通暢,就說明體內津液停滯,導致排尿困難。應該服用五苓散加木通、梔子來利尿;但也不能利尿過度,以免耗竭津液。

(1)凡是治療傷寒,如果病人煩渴想喝水,是因為體內水分耗竭,想藉助外來水分來救治。如果病人很渴想喝一大升水,只給他一碗水就可以了,寧可不足,不可過量。如果恣意飲水過量,使水停留在心下,就會形成水結胸;如果水衝擊到肺部,就會喘、咳嗽;停留在胃部,就會哽咽、呃逆;溢於皮膚,就會腫脹;停留在下焦,就會小便不利;滲入腸道,就會腹瀉,這些都是喝水過多的後果。不能不給病人喝水,也不能強迫病人喝水,給水量應以不足為宜。

(1)凡是治療傷寒,如果十多天後還有表證需要發汗的,就用羌活沖和湯微微發汗。十多天後如果有裏證需要瀉下的,就用大柴胡湯瀉下。因為傷寒病程過長,正氣大多虛弱,擔心麻黃承氣湯(麻黃湯和承氣湯)藥力太猛。誤用麻黃湯,會傷及陽氣;誤用承氣湯,會使人承受不住。如果表證還沒有消除,而裏證又很急迫,不得不瀉下的情況下,只能用大柴胡湯同時治療表裏證,緩慢調理。

年老體弱和氣血兩虛的人有裏證需要瀉下的,也用大柴胡湯瀉下,這樣不會傷及元氣。如果病人年輕體壯,就不適用這個方法,要根據病情靈活處理。

(1)如果一開始是頭痛發熱惡寒,後來傳入裏證,頭痛惡寒都消失了,反而怕熱、口渴、神志不清。或者潮熱自汗,大便不通。或者掀開衣被,揮手踢腳。或者身上出現斑點,神志恍惚,狂躁不安。這是陽經的熱邪從表傳入陰經的熱證,都應該用攻裏的藥物瀉下。如果應該瀉下卻沒有瀉下,而出現變症,手腳忽冷忽熱,這是因為陽氣極盛而導致厥逆,雖然表面厥冷,但內有熱邪,應該用承氣湯瀉下。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發汗或瀉下失誤,或者本來是陽證卻誤服溫熱藥物,使熱毒深入,陽氣獨盛,陰氣驟然衰竭,會出現登高唱歌、脫衣奔跑、謾罵叫喊、口乾舌燥、瀕臨死亡、面紅眼赤、身上出現黃色斑點,或者腹瀉清澈的水樣便,或者腹瀉黃赤色大便,脈象洪大,這就是陽毒發斑證,輕者服用消斑青黛飲,重者服用三黃石膏湯去麻黃、豆豉,加大黃、芒硝瀉下,使陰氣恢復,然後大量出汗而痊癒。

(1)病一開始沒有頭痛,沒有發熱,就感覺怕冷,四肢厥冷,腹痛嘔吐腹瀉,裹衣蜷臥,不渴,或者渾身戰慄,面色蒼白,口吐涎沫,脈象沉細無力,這是寒邪直接侵犯陰經,也就是真寒證。不是從陽經傳來的,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溫通。如果寒邪極盛,手腳厥冷超過肘膝,這是因為寒邪極盛而導致厥逆,稱為陰厥,應該用四逆湯溫通。

(1)凡是腹脹腹痛都是陰證,只是輕重程度不同,很難一概而論。腹痛不大便的,用桂枝加芍藥湯;腹痛嚴重的,用桂枝大黃湯。如果腹痛同時腹瀉,小便清澈,應該溫通,用理中湯、四逆湯。根據輕重程度用藥,輕者用五積散,重者用四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