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心錄》~ 中暑有動靜之異
中暑有動靜之異
1. 中暑有動靜之異
夏至日後,病熱為暑。張潔古①曰;動而得之為中暍②,靜而得之為中暑。東垣曰:日中勞役而得者謂之中暍,避暑於深堂而得者,謂之中暑。中暍之病,其因勞役於外,日光曝其皮膚,熱氣入於鼻竅,肺經受傷,其症身熱頭疼、灑然毛聳③、微寒、口開齒燥、舌苔、煩渴,治宜人參石膏知母湯。
其由安處家庭,行走閭巷,驀④然鬱熱薰蒸,口吸暑氣,心包絡受傷,其症煩渴自汗、面垢脈虛,或腹疼吐瀉,或嘔噦燥悶,重則昏不知人,治宜香薷飲。
白話文:
在夏至日後,疾病會表現為暑熱的症狀。張潔古認為,活動時感染的病症叫做中暍,靜止時感染的病症叫做中暑。東垣則指出,勞役在炎熱的中午所得到的病症叫做中暍,躲於涼爽室內卻感染的病症叫做中暑。中暍的病徵包括身體發熱、頭痛、毛髮直立、輕微的寒意、嘴巴開裂、牙齦乾燥、舌頭上覆蓋著一層苔、口渴等。治療上可以使用「人參石膏知母湯」。
另外,如果一個人在安靜的家庭環境或行走於街巷時,突然受到濃烈暑氣的薰蒸,從口中吸入了暑氣,導致心包絡受傷,這時會出現口渴、自汗、臉部出油、脈搏虛弱等症狀,或者腹痛、嘔吐、大便不順、乾燥、呼吸困難等情況。病情嚴重時甚至會昏迷不醒。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香薷飲」進行治療。
─────────────────────
①張潔古:名元素,金、易州人(即河北省易縣)。著有《珍珠囊引經佐使》、《病機氣宜保命集》、《臟腑標本藥式》、《醫餘啟源》及《潔古家珍》等書。
②暍:he4(音賀)。中暍:中熱。亦即中暑。
③聳:song3。高突的意思。如聳直。
④驀:mo4(音末)。突然。
人參石膏知母湯
石膏知母甘草人參粳米
香薷飲
白話文:
人參石膏知母湯
- 石膏:清熱解毒,用於治療高熱、口渴、大汗等症狀。
- 知母:滋陰清熱,用於治療熱傷陰津、內熱燥渴等症狀。
- 甘草:調和諸藥,用於治療各種病症,具備補益、調和、緩急的作用。
- 人參:補氣養血,用於治療氣虛、乏力、貧血等症狀。
- 粳米:滋潤補脾,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
香薷飲
- 香薷:解表散寒,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發燒、頭痛、鼻塞等症狀。
香薷飲厚朴,扁豆黃連撮,中暑腹中疼,吐瀉陰陽搏。
十味香薷飲
十味香薷飲,(人)參(黃)耆(白)朮茯(苓)陳(皮),(厚)朴甘(草)(木)瓜扁豆,清暑健脾經。
六和湯
六和湯(茯)苓(白)朮(人)參,(香)薷藿(香)扁(豆)砂仁,半(夏)甘(草)(木)瓜杏(仁)(厚)朴,霍亂暑傷神。
生脈散
生脈散人參,五味(子)麥冬尋,清心除肺熱.補氣又生津。
白話文:
香薷飲加上厚朴、扁豆、黃連,可以治療中暑引起的腹部疼痛以及吐瀉等症狀。這是十味香薷飲的配方:人參、黃耆、白朮、茯苓、陳皮、厚朴、甘草、木瓜、扁豆。
六和湯包含了茯苓、白朮、人參、香薷、藿香、扁豆、砂仁、半夏、甘草、木瓜、杏仁、厚朴,適合治療因暑熱所導致的霍亂病症。
生脈散由人參、五味子、麥冬組成,可以清心除肺熱,並補充體內的氣和津液。
清暑益氣湯
益氣(湯)(當)歸黃(耆)橘(皮),(白蒼)二朮甘(草)青(皮)(黃)柏,人參麥(冬)(五)味升(麻),葛根神麯澤(瀉)。
按:中暑、中暍、中熱,名雖不同,實系一症。由於機體的差異,工作於烈日之下,活動過度,濕隨汗去,無濕而多熱;恣意納涼,又不活動,濕邪為重,故治法不同。這就是張潔古所說的動而得之、靜而得之的區別。香薷飲之用,應以暑症無汗或兼有外感者為宜,自汗者當考慮不用。讀者應參考《濕病條辨》暑溫伏暑等治法。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
成分包括:
- 黃耆(補氣)
- 橘皮(理氣化痰)
- 白蒼(燥溼健脾)
- 二朮(健脾止瀉)
- 甘草(調和藥性)
- 青皮(疏肝理氣)
- 黃柏(清熱利濕)
- 人參(補氣固表)
- 麥冬(滋陰養血)
- 五味子(潤肺止咳)
- 升麻(升陽散火)
- 葛根(解肌退熱)
- 神麯(消食和胃)
此方旨在清暑益氣,主要針對中暑、中暍、中熱等症狀。中暑的原因可能因人而異,如在烈日下勞作過度,出汗多但水分補充不足,導致虛熱;或者因過度乘涼,身體活動減少,濕邪加重。張潔古提到的動而得之與靜而得之,指的是動態或靜態環境下引發的中暑情況不同。
香薷飲適用於無汗的暑症,或者有外感的患者。對於自汗(即容易出汗)的患者,使用時需考慮是否適合。
讀者在使用此方時,可參考《濕病條辨》中的暑溫、伏暑等治療方法,以更全面地理解如何應用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