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心錄》~ 噎膈翻胃者氣食相凝
噎膈翻胃者氣食相凝
1. 噎膈翻胃者氣食相凝
噎膈之病,由於七情過傷,飲食失節,食因氣逆則食不下降,氣因食阻則氣不運行,氣、食、痰涎互相凝結,留於咽嗌者為噎,留於胸膈者為膈,妨礙飲食漸為嘔吐,翻胃之病也。
丹溪有云:自氣成積,自積成痰,痰挾瘀血,遂成窩囊。此症若不早治,必為難愈之疾。初起者五膈寬中散,日久者二陳湯加減。
噎膈翻胃通用二陳湯加薑汁、竹瀝為主。如氣虛肥白之人,加人參、白朮。如血虛瘦弱之人,加當歸、芍藥、桃仁、紅花。如胸中熱悶,加土炒黃芩、黃連、瓜蔞、桔梗,去半夏。如因七情鬱結者,加香香附、川芎、木香、檳榔、砂仁。脾虛不運化者,加人參、神麯、麥芽以助之。
如大便燥結者,少加酒蒸大黃、桃仁泥以潤之。大抵噎膈病,血液枯燥,胃脘乾枯,難服丸藥,宜煎膏子服之。
五膈寬中散
五膈寬中散,青(皮)陳(皮)丁(香)木香,(白)蔻砂(仁)香附(厚)朴,甘草與鹽薑。
二陳湯見7頁
白話文:
噎膈和胃反酸的病症,是因為七情(喜怒哀樂憂思恐)過度傷害身體,飲食不規律造成的。食物因為氣逆而無法下降,氣因為食物阻塞而無法運行,氣、食物和痰涎互相凝結,停留在咽喉部位就叫噎,停留在胸膈部位就叫膈,進而影響飲食,逐漸發展成嘔吐、胃反酸的症狀。
朱丹溪說過:從氣的積聚開始,慢慢形成痰,痰和瘀血一起,就形成了像窩囊一樣的病灶。這種病如果不及早治療,就會很難治癒。初期可以用五膈寬中散治療,時間長了就要用二陳湯加減治療。
噎膈和胃反酸通常用二陳湯,再加薑汁、竹瀝。如果患者氣虛、體型肥胖,就要加人參、白朮;如果患者血虛、體型瘦弱,就要加當歸、芍藥、桃仁、紅花;如果患者胸部感覺熱悶,就要加土炒黃芩、黃連、瓜蔞、桔梗,並去掉半夏;如果是因為七情鬱結導致的,就要加香附、川芎、木香、檳榔、砂仁;如果是脾虛無法運化導致的,就要加人參、神麴、麥芽來幫助運化。
如果患者大便乾燥,就要少加一些酒蒸大黃、桃仁泥來潤腸通便。總而言之,噎膈病患者血液乾燥,胃脘乾燥,服用丸藥困難,最好煎成膏服用。
五膈寬中散的藥物組成是:陳皮、青皮、丁香、木香、白蔻仁、砂仁、香附、厚朴、甘草和鹽薑。
(二陳湯的配方請見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