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心錄》~ 寫在卷首
寫在卷首
1. 寫在卷首
一、先將抄本傳心錄一冊(共計八十七章)開首十三章先讀熟。
用藥傳心賦一篇,讀之藥性大概便知矣。
治病主要訣一篇,讀之即知每病主藥。
引經藥二行,蓋百病各有經絡,藥材眾多,非所引藥,則眾藥無所依歸,反致生害,譬如同眾拜客,無人作引,終不能入其室中,所謂無針不引線也。
診脈傳心訣,讀之則知脈之名體,輕重緩急虛實表裏。
診脈總要一條,讀之舉手按脈,即知其病症矣。
三部總看一條,讀之則知三部相同之脈,便知犯何病症矣。
發言須當理一條,讀之則知問病之法。
湯頭歌要旨五章共五條,如脈息略明,病狀已得,藥性初知,而不知古人一定之方,隨時加減,是舍繩墨而意裁曲直,棄權衡而手揣輕重,終於錯謬,蓋古人定方,必先診脈,知系何臟腑何經絡之病,即應用何經絡之藥,每方必有主藥、輔助藥、調和藥以配合,而藥味中一經炮炙,便爾更變原性,或方中之藥,各有相犯相忌相助,豈可亂用,故必斟酌盡善,始定成方,以為加減,垂示後學,以為準繩,若使藥性不熟,不知加減,診脈而後,舉目茫然,不知作何立方也。
白話文:
一、首先,請將《抄本傳心錄》一冊(總共八十七章)的前十三章熟讀。
接著,閱讀《用藥傳心賦》,這篇文章會讓你對藥物的特性有個大體的瞭解。
再來,學習《治病主要訣》,這篇文章會告訴你每種疾病的主藥是什麼。
「引經藥」兩行,這是指百病各有其經絡,藥材眾多,如果不引導正確的藥物,那麼其他藥物就無法發揮作用,反而可能導致傷害。就像一羣人拜訪客人,沒有引導人引領,最終無法進入房間,這就像沒有針引線一樣。
「診脈傳心訣」,閱讀它能讓你知道脈搏的名稱和體態,以及輕重緩急虛實表裏。
「診脈總要一條」,閱讀它就能知道如何把手放在脈搏上,就能知道病症。
「三部總看一條」,閱讀它能知道三部脈搏相同的情況下,就知道犯了什麼病症。
「發言須當理一條」,閱讀它能知道如何恰當地詢問病情的方法。
「湯頭歌要旨五章共五條」,如果脈搏和病狀已經大致瞭解,藥物的特性也已知道,但卻不知道古人確定的方程式,隨時調整,就會像捨棄規矩而隨意裁剪曲直,放棄秤量而用手測量輕重,最終會出現錯誤。因為古人確定的方程式,必須先診脈,知道是哪個臟器或哪個經絡的疾病,然後就應使用哪個經絡的藥物。每個方程式都必須有主藥、輔助藥、調和藥來配合,而且在藥物中一旦經過炮製,就會改變其原本的特性,或者方程式中的藥物之間有相互抵觸、相忌或相助,不能隨意使用,因此必須仔細斟酌,才能確定方程式,作為調整的標準,供後學參考。如果藥物的特性不熟悉,不知道如何調整,診脈之後,眼睛一片茫然,就不知道該如何構築藥方了。
病因賦一章最妙,人犯病症,一經外現,茫然不知其病因何而得,亦不知何臟腑何經絡受傷,倘看脈後,人問因何而得,系何臟腑經絡所致,如何答應,此篇一熟,一見便知,不獨醫人,而自己倘覺有病,亦知其何因,庶不為庸醫所害耳。
以上自診脈傳心訣至病因賦,不過十三章,數日可熟,以下七十四章,皆以病因賦內每一句為題,分病原治法成為一章。其用藥湯頭猶恐人不能記憶,將一方各藥練成五言絕句,亦甚便易;如能熟知更妙,或不能熟,常常讀之,自能入腹。
藥有三百餘味,此本分寒熱溫平四種,共計一百四十六味,雖缺半未全,而首面上之藥亦可足用,間有藥性不能盡列,而藥性之大概已具。
白話文:
在中醫學裡,有一章名為「病因賦」,其內容精妙,能幫助醫者及學習者一目瞭然地理解疾病的原因、涉及的臟腑和經絡。當病人出現症狀時,往往自己無法確定是何原因導致,或是哪個臟器或經絡受到傷害。在經過脈象診斷後,如果病人詢問病因和涉及的臟器或經絡,根據「病因賦」的熟悉,可以迅速回答,不僅對醫者有用,對於自己出現病情時也能自我診斷,避免被無知的醫生誤導。
以上的「自診脈傳心訣」至「病因賦」,總計十三章,只需要幾天就能熟記。接下來的七十四章,則是以「病因賦」中的每一句為主題,分別探討疾病的本源與治療方法,形成一個章節。為了幫助人們記憶藥方,這些藥方都被編寫成了五言絕句,使得記憶更加方便。如果能夠熟記這些藥方當然更好,即便不能完全熟記,經常閱讀也能讓這些知識深入心脾。
中醫藥材共有三百餘種,按照寒、熱、溫、平四種性質分類,總計一百四十六種。雖然不是所有藥物都齊全,但常用的藥物足以應對日常診治,有些藥物的特性可能無法一一列出,但大致的藥效已經包含在內。
古人精義,為醫學大綱,系屬秘本,並無坊刻,熟此一本,給人診治,不致錯謬矣。
二、再看《圖注難經脈訣》一部,計四小薄本。
醫之一道,必先詳知脈理,臟腑經絡,五行生克,此書專講脈絡,其中有圖、有注解,惟診脈入式歌、五臟歌、七表八裏九道、下指診脈歌皆七言絕句,讀之為妙。其餘常讀,便順口入腹,至內中卷三一本,《難經》有細注,可與第一卷《難經·圖》,兩本攤於案上對看自明。
按:《圖法難經脈訣》唯心的東西較多。不如參考《瀕湖脈學》或《金鑒.脈訣》。
三、再看汪訒蓭《本草備要》一部,四五薄本,專講藥性,後面附有《湯頭歌訣》一薄本,方共三百有零,分為二十門,每一湯頭僅數句,亦必須熟讀。至於古方,豈能個個講明,只就《傷寒》壞病內最難措手之方選四五個,以參悟其用藥之方,則不煩而心得矣。
白話文:
古人深邃的智慧,是醫學的基礎框架,這是極為珍貴的典籍,沒有在市面上出版過。掌握這本書的內容,就能正確地診斷和治療病人,不會出現錯誤。
其次,需要閱讀《圖注難經脈訣》這本書,共有四本較薄的冊子。醫學這門學問,首先必須詳細瞭解脈象理論、臟腑經絡、五行相生相剋等知識。這本書專門講述脈象和經絡,其中包含圖像和注釋,其中如診脈入式歌、五臟歌、七表八裏九道、下指診脈歌都是七言絕句,讀起來十分美妙。其他部分常讀,則會自然而然地記憶在心中。到內中卷三的部分,有《難經》的詳細註解,可以與第一卷《難經·圖》一起參閱,自行理解。
另外,《圖法難經脈訣》中有些內容比較主觀,不如參考《瀁湖脈學》或《金鑒.脈訣》。
再者,需要閱讀汪訒蓭的《本草備要》這本書,總共有四五本較薄的冊子,專門講述藥物的性質,後面附有一本《湯頭歌訣》,共有三百多個方子,分為二十個門類,每個方子只有幾句話,也必須熟讀。對於古代的方子,當然不能個個都詳細說明,但可以選擇《傷寒》中幾個難以對付的方子來學習,這樣就可以輕鬆理解藥物的用法了。
四、再看汪訒蓭所注《醫方集解》一部,專載古人陳方,講明古人因病立方,用藥精義,而且分明補益、發表、湧吐、攻裏、表裏、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日、癰瘍、經產、救急,共二十二門。凡補益等名目下,各有細注,而各方亦有細注,雖不必讀,不可不靜心三復細看也。
至脈與所現之症侯,有相合者,為脈症相合,照「湯頭」加減立方自易。至有脈如此,而所現之症如彼,是為脈症不符,凡脈與症不符者,病多難治。蓋究不知所患何症,未便冒昧以投藥,或舍脈從症,舍症從脈,必有依據,故此《醫方集解》一部,不可不細玩也。
白話文:
四、再來提到汪訒蓭所注的《醫方集解》,這本書專門收集了古人的方劑,詳細地說明瞭古人根據病情製定方子的原則,以及藥物使用的精妙之處。它分為補益、發散、湧吐、攻下、表裏同治、調和、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止痛、癰瘤、婦科、急救等二十二個門類。在每一個門類下,都有詳細的註解,每個方子也有自己的註解,雖然不一定需要全部閱讀,但確實值得仔細研究。
至於脈象和現有的症狀,如果相符,就是脈症相合,依照「湯頭」(一種中醫方劑)調整方子自然就容易多了。但如果脈象如此,但現有的症狀卻不同,那就是脈症不符。凡脈與症狀不符的情況,疾病往往難以治療。因為無法確定病人到底患有什麼症狀,不能輕率地使用藥物,必須要根據脈象或症狀來決定,因此,《醫方集解》這本書,值得細細研讀。
左手脈三部,心、肝、腎為臟。小腸、膽、膀臟為腑。臟屬陰、腑屬陽,此謂三陰三陽。
右手脈三部,肺、脾、命門為臟。大腸、胃、三焦為腑。
診脈須將二三四指甲剪去,蓋人之指尖最靈,指尖直督向下,按之則脈中動靜虛實,無微不到。若用三指平按脈上,則不得脈中之細微矣。
白話文:
左手脈有三個部分,心、肝、腎是內臟。小腸、膽、膀胱是六腑。內臟屬陰,六腑屬陽,這就是三陰三陽的說法。
右手脈也有三個部分,肺、脾、命門是內臟。大腸、胃、三焦是六腑。
診脈時需將第二、第三、第四個指甲剪掉,因為人的指尖最靈敏,指尖直接指向督脈,輕按脈搏就能察覺其動靜與虛實,毫無遺漏。如果使用三指平鋪在脈上,就無法感受到脈中的細微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