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為劉一仁所著,錢樂天得秘本

《醫學傳心錄》~ 口瘡者脾火之遊行

回本書目錄

口瘡者脾火之遊行

1. 口瘡者脾火之遊行

口者,脾之外候也。脾火上行,則口內生瘡,瀉黃散治之。黃連、乾薑為末敷之。有虛火上炎,服涼藥不愈者,理中湯從治之。心熱則口苦,瀉心湯治之。脾熱則口甘,瀉黃散治之。肺熱則口辣,瀉白散治之。腎熱則口鹹,滋腎丸治之。肝膽實熱則口酸而苦,宜柴胡、龍膽草、青皮、黃芩之類。

胃虛熱則口淡,宜補中益氣湯。唇燥裂生瘡者,脾血不足也,宜歸脾湯。

瀉黃散

瀉黃甘草與防風,石膏梔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調和服,胃火口瘡並見功。

瀉白散

瀉白(散)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人)參茯(苓)知(母)(黃)芩皆可入,肺熱喘嗽此方施。

滋腎丸(即通關丸)見42頁

理中湯見15頁

瀉心湯見15頁

補中益氣湯見17頁

歸脾湯見35頁

白話文:

嘴巴潰瘍是脾臟內火外洩的表現。嘴巴是脾臟的外部反應區域。脾臟的火氣上升,就會導致嘴巴內長瘡,可以用瀉黃散治療。將黃連、乾薑磨成粉末敷在患處。如果出現虛火上炎,服用涼藥無效的情況,則需用理中湯調理。心火旺盛則嘴巴發苦,用瀉心湯治療;脾火旺盛則嘴巴發甜,用瀉黃散治療;肺火旺盛則嘴巴感覺辣,用瀉白散治療;腎火旺盛則嘴巴發鹹,用滋腎丸治療;肝膽火盛則嘴巴又酸又苦,可以使用柴胡、龍膽草、青皮、黃芩等藥物。

胃虛火旺則嘴巴發淡,可用補中益氣湯調理。嘴唇乾燥裂開並長瘡,是脾臟血液不足的表現,可用歸脾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