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為劉一仁所著,錢樂天得秘本

《醫學傳心錄》~ 外感熱病者知夏熱與春溫

回本書目錄

外感熱病者知夏熱與春溫

1. 外感熱病者知夏熱與春溫

發熱之病,今人謂之四時傷寒,絕不知其出入之理。夫冬時傷寒,乃寒邪自外而入,故用麻黃、桂枝發汗之重劑。春夏發熱之症,其由冬時感寒,偶不及發,寒毒藏於肌膚之間,至春變為濕病,至夏變為熱病,其邪自內而出,故用羌活、前胡解表之輕劑。若夫春夏秋三時之間,感冒非時暴寒,又宜疏表利氣之劑,如香蘇飲、參蘇飲、十神湯之類。

白話文:

熱病在現代醫學上稱為四時傷寒,但人們對其病因和發展機制卻一竅不通。冬季的傷寒是由外在的寒邪進入體內所導致,因此需要用強力發汗的藥物,如麻黃、桂枝等。

春夏季節出現的熱病,可能是冬季感受了寒邪,未能立即發作,寒毒隱藏於皮膚肌肉之間,到春季轉化為濕病,夏季則轉為熱病。這種病症從內部發作,所以需要使用如羌活、前胡等較輕微的解表藥物。

至於春夏秋三個季節間突然遭受不合時令的寒冷侵襲,則應使用能疏解表皮,促進氣血流通的藥方,例如香蘇飲、參蘇飲、十神湯等。

十神湯

十神湯葛根,(川)芎(白)芷(赤)芍(紫)蘇陳(皮),麻(黃)升(麻)香附(炙)(甘)草,感冒與時行。

參蘇飲

參蘇飲二陳②,枳(殼)桔(梗)葛(根)前(胡)(木)香,四時痰嗽藥,無汗用之良。

─────────────────────

①酲:cheng1(音成)。酒醒以後,頭昏腦脹。

②二陳:即二陳湯。

香蘇飲見15頁

按:傷寒與溫熱病的基本區別,在於有無內熱潛伏。傷寒系單為寒邪所傷,邪自外而漸次及內。故初起惡寒重而發熱輕,口皆不渴,絕無內熱之象。治宜辛溫解表,使邪從汗解而愈。溫病系熱邪潛伏;蘊蓄已久,每兼外感之誘因而發。初起即發熱或微有惡寒,多數口渴,濕熱並重者,口雖不渴,但思食涼物,甚則脈數舌絳,必有一派內熱之象。治宜辛涼解表或辛涼透邪,大忌辛溫之品。

白話文:

十神湯:

主要成分包括葛根、川芎、白芷、赤芍、紫蘇、陳皮、麻黃、升麻、香附(炙)、甘草。這份藥方適用於感冒和流行性疾病。

參蘇飲:

參蘇飲含有二陳(二陳湯)、枳殼、桔梗、葛根、前胡、木香等成分。這份藥方適用於四季的咳嗽症狀,對於沒有出汗的情況非常有效。

香蘇飲見15頁:

根據說明,傷寒和溫熱病的主要差異在於是否有內熱潛伏。傷寒主要是由於寒冷侵襲身體,邪氣由外向內漸漸深入。因此,初期表現為嚴重畏寒且發燒較輕,口不乾渴,完全沒有內熱的跡象。治療應使用辛溫的藥物,讓邪氣通過發汗排出體外而痊癒。溫病是因熱邪潛伏,長期積聚,常伴有外感引發的病症。初期就可能出現發燒或者稍微畏寒,大多數人會感到口渴,如果濕熱並重,即使口不乾渴,也可能對冷食有強烈需求,甚至脈搏加速、舌頭呈深紅色,一定有內熱的跡象。治療應使用辛涼的藥物來解表或透邪,絕對不能使用辛溫的藥物。

本篇方劑未出辛溫範疇,羌活前胡等品並不適用於溫熱病。讀者應參考《時病論》①、《溫病條辨》、《溫熱經緯》②等書,作進一步的探討。

─────────────────────

①《時病論》:清、雷豐(少逸)著。是一部專門闡述時令病的書籍。

②《溫熱經緯》:是清、王士雄(盂英)輯葉香□(上山下嚴)、薛生白、余師愚等各家有關溫病論述的一部溫熱病專著,選材頗精,注釋按語亦多卓見。

白話文:

這篇文章的藥方不在辛溫的範疇內,所以羌活和前胡等藥物不適用於溫熱型的疾病。讀者應該參考《時病論》、《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書籍,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①《時病論》:由清朝的雷豐(又名少逸)所撰寫,專門闡述季節性疾病的書籍。

②《溫熱經緯》:由清朝的王士雄(又名盂英)編輯,選取了葉香□(上山下嚴)、薛生白、餘師愚等各家對於溫熱病論述的精髓,選材精當,註解和附錄中的見解也很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