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為劉一仁所著,錢樂天得秘本

《醫學傳心錄》~ 卒中風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1)

回本書目錄

卒中風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1)

1. 卒中風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千金方》載中風大法有四:一日偏枯,謂半身不遂也;一日風痱,謂身無痛,四肢不收也;一曰風懿,謂奄忽不知人也;一曰風痹,類風狀也。劉河間曰:中風癱瘓者……非外中於風,良由將息失宜①,心火暴盛,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拂鬱②,心神昏冒③,筋骨不用而卒倒無所知也。東垣曰: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

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者則間而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耳。丹溪曰……東南氣溫,而地多濕,有風病者,非風也,皆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發明論》曰:中風之症,有中腑、中藏、中血脈之分。

白話文:

《千金方》中提到中風的四大法則如下: 一、偏枯,指的是身體的一側活動不靈活; 二、風痱,指的是全身無疼痛,四肢無法控制; 三、風懿,指的是突然昏迷,意識不清; 四、風痹,指的是類似中風的症狀。

劉河間認為,中風導致四肢癱瘓的人並非外在受到風邪的侵襲,而是由於調養失當,心火過旺,腎水不足,不能剋制心火,導致陰虛陽實,熱氣鬱積,心神混亂,筋骨失用,最終倒地失去意識。

東垣認為,中風並非外來的風邪侵襲,而是本體的問題。

一般來說,當人進入四旬後,氣血開始衰弱,或是因為憂慮、喜悅、憤怒等情緒損傷了氣血,容易出現中風。年輕人較少有此症狀,但肥胖的人可能會間歇性地出現中風,這是因為體形壯碩但氣血不足造成的。

丹溪指出,在溫暖的東南地區,由於地勢多濕,出現的風病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風,而是由於濕氣生痰,痰生熱,熱生風。

《發明論》認為,中風的症狀可以分為中腑、中藏、中血脈三個部分。

中腑者多著四肢,面如土色,脈浮而惡風寒,四肢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其治多易。中藏者多滯九竅,或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④、大小便秘結,皆曰中藏,其治多難。中血脈者口眼歪斜。三者治各不同。若中血脈,而外有六經之形症,則從小續命湯以發其表,調以通聖散辛涼之劑、若中腑而內有便溺之阻隔,則從三化湯以攻其裏。

然汗下又不可太過,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其衛;亡陰則損其營,此又不可不慎也。

白話文:

中腑的症狀通常表現為四肢麻木,面色蒼白,脈象浮動且畏風寒,四肢僵硬不靈活,或者身體的前後側部位受影響,稱為中腑,這種情況下的治療較為簡單。中藏的症狀則主要表現為九竅阻滯,如嘴脣弛緩、失聲、耳鳴、鼻塞、視力模糊、大便或小便不通等,稱為中藏,這種情況下的治療較為困難。中血脈的症狀為口眼歪斜。這三種情況的治療方式各有不同。如果中血脈的情況同時伴有六經的症狀,則可使用「小續命湯」來發散表邪,再配合「通聖散」的辛涼藥物進行調理。如果中腑的情況同時存在排便困難,則可使用「三化湯」來攻破內裡的阻塞。

然而,出汗和下藥都不能過度,出汗過多會導致陽氣耗損,下藥過多會傷害陰液,陽氣耗損會傷害皮膚的防護功能;陰液耗損會傷害血液的運行,這點也必須謹慎處理。

─────────────────────

①將息失宜:《河間六書》指「……平日衣服、飲食、安處、動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惡、不循其宜而失其常」而言。

②熱氣拂鬱:熱氣不得放散。

③昏冒:神識昏迷,不省人事。

④目瞀:目不明。

如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語言蹇澀①,此邪中於經絡也,宜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補血以養筋。……中風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者,先用皂莢末拈紙條燒煙沖入鼻中,有嚏可治,無嚏難治。隨用吐痰方,將皂莢末五分、白礬五分為細木,薑汁水調。

白話文:

①將息失宜:《河間六書》提到的「將息失宜」是指日常生活中,人們在穿衣、飲食、休憩、活動、精神情緒等各個方面,沒有遵循適度原則,導致生活規律被打亂。

②熱氣拂鬱:指的是體內熱氣無法正常散發,積聚於體內,造成不適。

③昏冒:神志不清,意識模糊,甚至失去知覺。

④目瞀:視力模糊,眼睛看不清東西。

若外部沒有六經病症的表現,內部沒有大小便阻塞的情況,只是出現四肢行動不便、說話含糊不清的情況,這可能是邪氣侵入了經絡所致,適合使用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來補血養筋。

對於中風後出現的痰厥、昏迷、不省人事的情況,首先可以使用皁莢粉沾紙條燒出煙霧,對準鼻子吸入,若有打噴嚏反應,則表示可以治療,反之則難以治療。接著使用吐痰藥方,將皁莢粉五分、白礬五分研磨成細末,加入薑汁水調製。

探吐後,服導痰湯。半身不遂名曰癱瘓,大抵多是痰涎流注,初起急治則可,久則痰火鬱結,用藥少效。口眼歪斜無他症者,用白附子、僵蠶、全蠍(俱生用)等分為末,每次酒服二錢(名牽正散)。又方:用蓖麻子肉一兩、冰片三分,共搗為膏(名改容膏)寒月加薑、附子各一錢。

如左歪則敷其右,右歪則敷其左。或以鱔魚血、冰片敷之皆效。中風舌強不語,用青黛、硼砂、薄荷各二錢,冰片、牛黃各三分,為細末,先以蜜水洗舌,後以薑汁擦之,將藥蜜水調擦舌本。中風口噤不開,宜用馬梅肉擦其牙關,牙關酸軟,則易開矣。或用藜蘆末稍加麝香,每用五分,水調,灌入鼻內,吐之。

白話文:

進行探吐治療後,可以服用導痰湯。半身不遂稱為癱瘓,大多是由於痰涎堵塞所導致。初期如果能夠迅速治療,可能會有效果;但若拖延時間過長,痰和火會積聚結結,這時單純的藥物可能就不那麼有效了。如果患者只是口眼歪斜,沒有其他症狀,可以使用白附子、僵蠶、全蠍(均生用),按照等份研磨成粉,每次用酒送服二錢(名為牽正散)。另外一個方子:使用蓖麻子肉一兩、冰片三分,一起搗成膏狀(名為改容膏)。在寒冷的月份,可以添加薑、附子各一錢。

如果是向左歪斜,則在右側使用;向右歪斜,則在左側使用。或者可以用鱔魚血、冰片敷在患處,效果不錯。如果中風後舌頭僵硬,無法說話,可以使用青黛、硼砂、薄荷各二錢,冰片、牛黃各三分,研磨成細末。首先用蜂蜜水清洗舌頭,然後用薑汁擦拭,再將藥末與蜂蜜水調和後擦拭舌頭。對於中風後口脣緊閉,無法打開的情況,可以使用馬梅肉擦拭牙關。當牙關感到酸軟時,就容易打開了。或者可以用藜蘆末稍微加上麝香,每次使用五分,用水調和後,灌入鼻腔,使其吐出。

─────────────────────

①蹇:jian3(音檢)。蹇澀:舌強言語不清。

小續命湯

續命桂(枝)麻(黃)(人)參,(川)芎防(風)附子(黃)芩,杏仁甘(草)(白)芍(防)己,風中血脈尋。

附:古今錄驗續命湯

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川穹杏仁

白話文:

繼命湯

  • 桂枝:溫暖心陽。
  •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人參:補氣固本,益氣生津。
  •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
  • 防風:散風解表,除濕止痛。
  • 附子:溫中散寒,回陽救逆。
  • 黃芩:清熱燥濕,涼血解毒。
  • 杏仁:宣肺止咳,潤腸通便。
  • 甘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
  • 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
  • 防己:利水消腫,除濕止痛。

古今錄驗繼命湯

  •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桂枝:溫通心陽,調和營衛。
  • 當歸:活血調經,養血補肝。
  • 人參:大補元氣,益氣生津。
  • 石膏:清熱解毒,降火止渴。
  • 乾薑:溫中散寒,回陽救逆。
  • 甘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
  •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
  • 杏仁:宣肺止咳,潤腸通便。

防風通聖散

通聖散荊(芥)防(風),(連)翹麻(黃)(甘)草薄(荷)當(歸),梔(子)(黃)芩(川)芎桔(梗)(白)朮,(石)膏(白)芍滑(石)(芒)硝(大)黃。

三化湯

即小承氣湯加羌活

大秦艽湯

大秦艽八珍(湯),去(人)參加(細)辛(黃)芩,(羌獨)二活(石)膏(白)芷防(風),祛風兼養陰。

導痰湯見7頁

羌活愈風湯

羌活獨活防風防己柴胡前胡麻黃細辛白芷菊花薄荷葉秦艽蔓荊子當歸川穹熟地炙草黃耆枳殼地骨皮人參知母枸杞子杜仲炭薑半夏(各二兩)官桂(一兩)茯苓黃芩(各三兩)生地蒼朮石膏芍藥(各四兩)以上諸藥,共為粗末,每服一兩,水煎服。

白話文:

防風通聖散

此方包括了:荊芥、防風、連翹、麻黃、甘草、薄荷、當歸、梔子、黃芩、川芎、桔梗、白朮、石膏、白芍、芒硝、大黃等多種中藥材。

三化湯

這是從小承氣湯基礎上加上羌活而成。

大秦艽湯

這是一種以大秦艽為主藥的方劑,配合八珍湯的其他藥材,去掉人參和細辛黃芩,添加了羌活和獨活、防風等,用於疏風兼養陰。

導痰湯見7頁

羌活愈風湯

此方包含羌活、獨活、防風、防己、柴胡、前胡、麻黃、細辛、白芷、菊花、薄荷葉、秦艽、蔓荊子、當歸、川穹、熟地、炙草、黃耆、枳殼、地骨皮、人參、知母、枸杞子、杜仲炭、薑、半夏等多種藥材,每種藥材各有二兩,除了官桂有一兩,茯苓、黃芩、生地、蒼朮、石膏、芍藥等則各有三兩、四兩。所有藥材共為粗末,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後服用。

按:中風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往往系腦溢血引起。實踐證明,取嚏、催吐,都易使病情惡化。故古書雖有用取嚏通關,探吐導痰治療本病的記載,但令人已少用之。

白話文:

按:中風突然昏倒失去意識,通常是由於腦出血所導致。實際的經驗證明,打噴嚏和催吐都容易使病情加重。因此,雖然古代的書籍中有些使用打噴嚏來打通關節,催吐來引導痰液來治療這種疾病的記載,但這種方法已經很少被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