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為劉一仁所著,錢樂天得秘本

《醫學傳心錄》~ 卒中風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回本書目錄

卒中風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1. 卒中風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千金方》載中風大法有四:一日偏枯,謂半身不遂也;一日風痱,謂身無痛,四肢不收也;一曰風懿,謂奄忽不知人也;一曰風痹,類風狀也。劉河間曰:中風癱瘓者……非外中於風,良由將息失宜①,心火暴盛,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拂鬱②,心神昏冒③,筋骨不用而卒倒無所知也。東垣曰: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

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者則間而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耳。丹溪曰……東南氣溫,而地多濕,有風病者,非風也,皆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發明論》曰:中風之症,有中腑、中藏、中血脈之分。

中腑者多著四肢,面如土色,脈浮而惡風寒,四肢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側,皆曰中腑,其治多易。中藏者多滯九竅,或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④、大小便秘結,皆曰中藏,其治多難。中血脈者口眼歪斜。三者治各不同。若中血脈,而外有六經之形症,則從小續命湯以發其表,調以通聖散辛涼之劑、若中腑而內有便溺之阻隔,則從三化湯以攻其裏。

然汗下又不可太過,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其衛;亡陰則損其營,此又不可不慎也。

─────────────────────

①將息失宜:《河間六書》指「……平日衣服、飲食、安處、動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惡、不循其宜而失其常」而言。

②熱氣拂鬱:熱氣不得放散。

③昏冒:神識昏迷,不省人事。

④目瞀:目不明。

如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語言蹇澀①,此邪中於經絡也,宜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補血以養筋。……中風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者,先用皂莢末拈紙條燒煙沖入鼻中,有嚏可治,無嚏難治。隨用吐痰方,將皂莢末五分、白礬五分為細木,薑汁水調。

探吐後,服導痰湯。半身不遂名曰癱瘓,大抵多是痰涎流注,初起急治則可,久則痰火鬱結,用藥少效。口眼歪斜無他症者,用白附子、僵蠶、全蠍(俱生用)等分為末,每次酒服二錢(名牽正散)。又方:用蓖麻子肉一兩、冰片三分,共搗為膏(名改容膏)寒月加薑、附子各一錢。

如左歪則敷其右,右歪則敷其左。或以鱔魚血、冰片敷之皆效。中風舌強不語,用青黛、硼砂、薄荷各二錢,冰片、牛黃各三分,為細末,先以蜜水洗舌,後以薑汁擦之,將藥蜜水調擦舌本。中風口噤不開,宜用馬梅肉擦其牙關,牙關酸軟,則易開矣。或用藜蘆末稍加麝香,每用五分,水調,灌入鼻內,吐之。

─────────────────────

①蹇:jian3(音檢)。蹇澀:舌強言語不清。

小續命湯

續命桂(枝)麻(黃)(人)參,(川)芎防(風)附子(黃)芩,杏仁甘(草)(白)芍(防)己,風中血脈尋。

附:古今錄驗續命湯

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川穹杏仁

防風通聖散

通聖散荊(芥)防(風),(連)翹麻(黃)(甘)草薄(荷)當(歸),梔(子)(黃)芩(川)芎桔(梗)(白)朮,(石)膏(白)芍滑(石)(芒)硝(大)黃。

三化湯

即小承氣湯加羌活

大秦艽湯

大秦艽八珍(湯),去(人)參加(細)辛(黃)芩,(羌獨)二活(石)膏(白)芷防(風),祛風兼養陰。

導痰湯見7頁

羌活愈風湯

羌活獨活防風防己柴胡前胡麻黃細辛白芷菊花薄荷葉秦艽蔓荊子當歸川穹熟地炙草黃耆枳殼地骨皮人參知母枸杞子杜仲炭薑半夏(各二兩)官桂(一兩)茯苓黃芩(各三兩)生地蒼朮石膏芍藥(各四兩)以上諸藥,共為粗末,每服一兩,水煎服。

按:中風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往往系腦溢血引起。實踐證明,取嚏、催吐,都易使病情惡化。故古書雖有用取嚏通關,探吐導痰治療本病的記載,但令人已少用之。

白話文:

中風成因及治療方法可分為四類,並依症狀分為三種:

《千金方》記載中風有四種:半身不遂(偏枯)、身體麻木無痛且四肢僵硬(風痱)、突然昏迷不省人事(風懿)、以及類似風濕的症狀(風痹)。

劉河間認為,中風癱瘓並非單純外感風邪,而是由於生活起居不規律,心火旺盛,腎水不足以制約心火,導致陰虛陽實,熱氣鬱結,心神昏迷,筋骨麻痺而突然倒地昏厥。

張元素(東垣)認為,中風並非外感風寒,而是人體自身氣血失調所致。 年過四十,體力衰退,或因憂、喜、怒、怒傷氣,容易中風。年輕力壯者較少發生,但體型肥胖者也可能發生,這也是因為形體強盛卻氣血衰弱所致。

朱丹溪則認為,東南地區氣候溫暖潮濕,許多風病並非真正風邪引起,而是濕氣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所致。

《發明論》指出,中風可分為中腑、中藏、中血脈三種類型。

中腑型多見於四肢,面容蒼白如土,脈象浮,怕風寒,四肢拘緊麻木,中風的位置可能在身體前、後或側邊。此類型治療較容易。

中藏型多影響九竅,可能出現嘴唇發白、失聲、耳聾、鼻塞、視力模糊、大小便不通等症狀。此類型治療較困難。

中血脈型則表現為口眼歪斜。三種類型治療方法各不相同。

若中血脈型且伴隨六經病症,則應先服用小續命湯以疏通表邪,再配合通聖散等辛涼藥物治療;若中腑型且有大小便不通,則應服用三化湯攻下。

但汗法及下法都不可過度,汗出過多則傷陽氣,瀉下過多則傷陰氣,傷陽則損傷衛氣,傷陰則損傷營血,需謹慎用藥。

若無六經病症及大小便不通,僅出現手足麻痺、言語不清,則表示邪氣侵犯經絡,應服用大秦艽湯或羌活愈風湯,並補血以滋養筋脈。

對於中風痰厥,昏迷不省人事者,可先用皂莢末燒煙燻鼻以刺激打噴嚏,若能打噴嚏則可治療,否則則難治。然後再用吐痰藥方,探吐痰液後,服用導痰湯。

半身不遂(癱瘓)大多是痰涎阻塞經絡,早期治療效果較佳,久病則痰火鬱結,用藥效果不佳。

口眼歪斜無其他症狀者,可用牽正散(白附子、僵蠶、全蠍)治療。也可使用改容膏(蓖麻子、冰片)外敷。左歪敷右,右歪敷左。用鱔魚血、冰片外敷也有效。

中風舌強不語者,可用藥物擦拭舌頭。中風口噤不開者,可用馬梅肉擦拭牙關。也可將藜蘆、麝香灌入鼻中催吐。

文中提到的藥方,如小續命湯、通聖散、三化湯、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導痰湯等,均有詳細的藥物組成。 但需注意,現代醫學已不建議使用古籍中提到的取嚏、催吐等方法治療腦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