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為劉一仁所著,錢樂天得秘本

《醫學傳心錄》~ 五積六聚總是氣凝其痰血

回本書目錄

五積六聚總是氣凝其痰血

1. 五積六聚總是氣凝其痰血

五臟為積,六腑為聚。積屬陰而有定處,聚屬陽而無常形。肝之積曰肥氣②。心之積曰伏梁③。脾之積曰痞氣④。肺之積曰息賁⑤。腎之積曰奔豚⑥,世人謂之氣塊。丹溪論曰:塊乃有形之物,氣不能成形,俱是痰與食積、死血也。在中為痰積,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婦人腹中有塊,多是死血。

不能移動者曰癥,能移動者曰瘕。大法鹹以軟之,堅以削之,行氣開痰為主,潰堅湯、潰堅丸治之。外用琥珀膏、三聖膏貼之。

─────────────────────

②肥氣:在左脅下,狀如覆杯,有頭有足.

③伏粱:起臍上,大如拿,上至心下。

④痞氣:在胃脘復大如盤。

⑤息賁:在右助下.復大如杯。

⑥奔豚:起於少腹,上乘於心,或衝咽喉,如豚之奔突狀。

潰堅湯

潰堅枳實(當)歸,半(夏)陳(皮)白朮隨,香附(厚)朴山查,砂仁木香陪。左脅有塊加青皮,右脅有塊加莪朮。血塊加桃仁、紅花,肉桂去半夏。食積塊加神麯。痰塊加海浮石、瓜蔞去山查。瘦人加人參少許。

潰堅丸

即潰堅湯加海石、瓦楞子、鱉甲,共為細末,另將阿魏用醋煮化和入藥中,生薑汁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黃酒送下。

琥珀膏

用大黃、芒硝等分為末,以獨頭大蒜搗膏貼之。以線束住,鼻聞臭氣則效。

三聖膏

用未化石灰半斤為末,瓦器中炒令淡紅色,撤火,候熱少減入大黃末一兩,在爐外拌炒。候熱減,再下桂心末五錢,略微一炒,人米醋同熬,攪勻成黑膏。調藥厚攤。烘熱貼。

白話文:

五積六聚都是氣凝結成的痰或血

五臟積聚成塊,稱之為「積」,六腑積聚成塊,稱之為「聚」。「積」屬陰性,位置固定;「聚」屬陽性,形狀不固定。

肝臟的積聚,稱為「肥氣」,位於左脅下,形狀像個倒扣的杯子,有頭有尾。

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位於肚臍上方,大小像個拳頭,向上延伸至心窩處。

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位於胃脘部,腫脹如盤。

肺臟的積聚,稱為「息賁」,位於右肋下,腫脹如杯。

腎臟的積聚,稱為「奔豚」,起於小腹部,向上衝至心窩,甚至衝至咽喉,像豬一樣衝撞跳動,世人稱之為氣塊。丹溪先生說:所謂氣塊是有形的東西,氣本身無法形成形體,這些塊狀物都是痰、食積和瘀血。位於身體中間的是痰積,位於右側的是食積,位於左側的是瘀血。婦女腹部有塊狀物,大多是瘀血。

不能移動的稱為「癥」,能移動的稱為「瘕」。治療方法主要是軟化堅硬的腫塊,清除堅硬的腫塊,重點在於行氣化痰,可用潰堅湯、潰堅丸治療。外用琥珀膏、三聖膏貼敷。

潰堅湯的配方:潰堅枳實、當歸、半夏、陳皮、白朮、香附、厚朴、山楂、砂仁、木香。左脅有塊狀物加青皮,右脅有塊狀物加莪朮。血塊加桃仁、紅花,並去除半夏。食積加神麴。痰塊加海浮石、瓜蔞,並去除山楂。體瘦者加少量人參。

潰堅丸的配方:以潰堅湯為基礎,再加入海石、瓦楞子、鱉甲,研磨成細粉,再將阿魏用醋煮化後加入藥粉中,以生薑汁煮成的米糊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六十丸,用黃酒送服。

琥珀膏的配方:大黃、芒硝等量研磨成粉,用獨頭蒜搗成膏狀後貼敷,用線綁緊,聞到臭味即見效。

三聖膏的配方:用未經熟化的石灰半斤研磨成粉,用瓦器炒至淡紅色,離火稍冷後加入大黃末一兩,在爐外拌炒。稍冷後再加入桂心末五錢,略微炒一下,加入米醋同熬,攪拌成黑色膏藥,調配藥物後厚敷,烘熱後貼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