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為劉一仁所著,錢樂天得秘本

《醫學傳心錄》~ 直中三陰真寒證用藥訣 (1)

回本書目錄

直中三陰真寒證用藥訣 (1)

1. 直中三陰真寒證用藥訣

元氣衰微邪易侵,寒邪直中入三陰。三陰經證須分治,慎勿模糊不用心。

太陰直中惡寒時,脈息沉遲弦滑微,肚腹疼來兼吐瀉,理中一盞急須施。太陰直中身惡寒,更兼發熱瀉難安.頭疼體痛並腹痛,桂枝參朮炒薑甘。太陰直中脈沉微,四肢厥逆痛如笞①,面色淒淒神不足,大小便利四逆宜。

少陰直中體惡寒,發熱頭疼面色蒼,身如被杖②且無汗,麻黃附子細辛湯。此症分明似太陽,如何又作少陰詳?只因脈息沉遲澀,故與溫經發表湯。少陰直中惡寒風,身熱頭疼體痛凶,口不渴兮身有汗,桂枝附子甘草從。此症如何作少陰?脈沉微弱惡寒深,外雖有熱非真熱,陰盛格陽當記心。

白話文:

元氣衰弱,邪氣容易入侵,寒邪直接侵犯三陰經絡。三陰經的病症需要分別治療,切勿混淆而疏忽。

太陰經若直接受寒,會出現惡寒、脈息沈遲、弦滑微弱,伴有腹痛、嘔吐和腹瀉,此時應立即施用理中湯。

太陰經受寒,除了惡寒之外,還會伴有發熱、腹瀉難受、頭痛、身體疼痛和腹痛,可用桂枝湯加炙薑、甘草進行治療。

太陰經受寒,脈息沈微,四肢冰冷疼痛,臉色蒼白,小便不利,大便不通,需要使用四逆湯進行治療。

少陰經若直接受寒,會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臉色蒼白,身體如同被打擊一樣,沒有出汗,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進行治療。這與太陽經的病症有些相似,但為什麼會被診斷為少陰呢?因為脈息沈遲澀,所以需要使用溫經發表湯進行治療。

少陰經受寒,除了惡寒之外,還會出現身熱、頭痛、身體疼痛,但口不渴,有汗,可用桂枝附子湯加上甘草進行治療。為什麼會被診斷為少陰呢?脈息沈微弱,有著嚴重的惡寒,外表雖然有熱度,但其實是虛熱,陰盛格陽,要記住這個原則。

─────────────────────

①笞:chi1(音癡)。古時拷打犯人的竹杖子。痛如笞:疼痛的象被笞刑拷打了一樣。

②杖:舊時刑具的一種。身如被杖:是說身體疼痛的象受了杖刑一樣。

直中厥陰身厥冷,小腹疼痛連陰莖,脈息沉遲弦且微,當歸四逆湯宜審。

直中三陰寒證,惡寒身不熱、色青、不渴、大小便自利、其脈沉遲,人皆可知。如或反常,實難知也。如身熱面赤、大小便自利、口乾,醫家至此,但當察其脈勢雖大,來意虛豁力薄,不竭;或沉遲弦滑而微,形氣有不足之象,俱為寒症。或服涼藥太過身熱不退亦然。此非真熱,乃假熱也。

白話文:

如果直中厥陰,就會感到身體冰冷,小腹疼痛連帶著陰莖,脈象沉遲,弦且微,這時應該使用當歸四逆湯來調理。

如果是三陰寒證,會有惡寒卻不感到熱,面色青紫,不口渴,大小便頻繁,脈象沉遲。這種情況通常是能夠識別的。如果出現異常的情況,就很難判斷了。如果身體發熱,面色紅潤,大小便頻繁,口渴,醫生需要注意脈象,即使脈象顯得強大,但實際上卻虛弱不堪;或者脈象沉遲,弦滑而微,顯示出氣虛的跡象,這都是寒症的表現。如果服用了過多的涼藥,導致身體仍然無法降溫,那也不是實際的發熱,而是一種虛假的熱。

蓋因寒邪太盛,逼出虛火,遊行於外。《內經》云陰盛格陽,若不用心審察而用苦寒之劑,決死無疑。大抵傷寒症,陽證見陰脈死;陰證見陽脈生。蓋傷寒之邪,乃外來之邪,必得元氣相敵。元氣屬陽,故見陽脈而生。見陰脈而死,元氣絕也。陽春脈大而有力不亂,陰者脈小而虛微至亂。

調治傷寒之法,先須識症,察得陰陽、表裏、寒熱、虛實,親切復審,汗、吐、下、溫、和解之法治之,庶無差錯。先觀兩目或赤、或黃,次看口舌有無苔狀,後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無痛滿,再問其所苦、所欲、飲食起居、大小便通利若何、並服過何藥、曾經汗下否,務使-一明白,脈症相對,然後用藥,庶幾無差。

白話文:

由於寒冷之邪氣過盛,逼迫體內虛火外發。《內經》中提到陰盛格陽,如果不仔細觀察就使用苦寒之藥,必死無疑。總的來說,傷寒症狀中,陽性徵兆出現陰脈則死;陰性徵兆出現陽脈則生。因為傷寒之邪是外來之邪,必須得到體內正氣(陽氣)的抵抗。正氣屬陽,所以出現陽脈則生,出現陰脈則死,表示正氣已盡。在陽春時期脈象大且有力而不亂;在陰天則脈象小而虛弱,甚至出現混亂。

治療傷寒的方法,首先必須辨識病徵,判斷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進行詳細的診察後,再選擇適合的療法,如汗法、吐法、下法、溫法、和解法等,這樣纔不會出錯。首先要觀察雙眼是否紅或黃,其次查看口舌是否有苔狀,接著用手按壓心胸至小腹有無疼痛或脹滿感,再詢問病人感到痛苦的地方、想要什麼、飲食與作息情況、大小便是否順暢、有服用過哪些藥物、是否有過發汗或下藥的經驗,務必要讓這些資訊都清晰明確,脈象與症狀相符後,才能開藥,這樣纔有可能不出錯。

(一)看傷寒先觀兩目,或赤或黃。赤為陽毒,六脈洪大有力燥渴者,輕則三黃石膏湯,重則大承氣湯。

(一)再看口舌有無苔狀:舌白色者,邪未入裏,屬半表半裏,宜小柴胡湯和解。舌上黃苔者,胃腑有邪熱,宜調胃承氣湯下之。大便燥實、脈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舌上黑苔生芒刺者,是腎水克於心火也,急用大承氣湯下之,此邪熱已極也。

凡傷寒舌苔厚燥,用井水浸青布片子,於舌上洗淨後,用生薑片子時時浸水刮之,其苔自退。

白話文:

(一) 治療傷寒首先需觀察病人的雙眼,眼睛若是紅或黃,紅色代表陽毒,脈搏洪大有力且有口渴的症狀,若病情輕微,可使用「三黃石膏湯」治療;若病情嚴重,則需使用「大承氣湯」。

(一) 接著觀察病人口腔與舌頭是否有苔狀物。如果舌頭呈現白色,表示邪氣尚未深入內臟,屬於半表半裡的情況,此時可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解毒。若舌頭上出現黃色苔狀,表示胃部有邪熱,應使用「調胃承氣湯」進行排泄。當出現大便乾硬、脈搏沈實有力且口渴的情形時,方可使用此法。如果舌頭上長出黑色苔狀並帶有尖刺,表示腎水被心火剋制,需緊急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排泄,這表示邪熱已經達到極點。

對於所有傷寒患者的舌苔厚重乾燥的情況,可以使用井水浸泡青布片,在清潔舌頭後,使用「生薑」片不時浸水刮除舌苔,這樣可以讓舌苔自然消失。

(一)次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無痛處:

(1〕若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譫語,大便實,脈沉實有力,為結胸證,急用大陷胸湯加枳殼、桔梗下之。

(2)若病人自覺心胸滿悶,按之而不痛者,為痞滿也,宜瀉心湯加枳殼、桔梗,其效如神。

(3)若按之小腹硬痛,當問其小便通利否。如小水自利、大便黑,兼或身黃、譫語、燥渴、脈沉實者,則知蓄血在下焦,宜桃仁承氣湯。下盡黑物則愈。

白話文:

(一) 接著用手按壓心胸到小腹的位置,檢查是否有疼痛感:

(1) 若按到心下方有堅硬且疼痛的部位,手無法靠近,伴有口乾舌燥、神智混亂、大便乾結,脈象沈實有力,這表示可能有「結胸」的病症,應立即使用「大陷胸湯」加「枳殼」、「桔梗」來進行排解。

(2) 若病人自我感覺心胸有滿悶感,但按壓時不感到疼痛,這可能是「痞滿」的情況,適合使用「瀉心湯」加「枳殼」、「桔梗」,其療效神妙。

(3) 若按壓小腹有堅硬且疼痛的部位,應進一步詢問小便是否暢通。如果小便自流、大便呈黑色,並可能伴有皮膚黃染、神智混亂、口乾舌燥、脈象沈實等症狀,這表明可能有「蓄血」在下焦,應該使用「桃仁承氣湯」。排解完黑色物質後,病情就會得到改善。

(4)若按之小腹脹滿不硬痛,小便不利,則知津液留結即溺澀也。宜五苓散加木通、梔子利之;亦不可太利,恐耗竭津液也。

(一)凡治傷寒若煩渴欲飲水者,因內水消竭,欲得外水自救。大渴欲飲一升,僅可與一碗,寧令不足,不可太過。若恣飲過量,使水停心下,則為水結胸;若水射於肺,為喘、為咳;留於胃,為噎、為噦,溢於皮膚,為腫;蓄於下焦,為癃;滲於腸間,則為利下,皆飲水多之過也。不可不與,又不可強與,與之常令不足為宜。

(一)凡治傷寒若經十余日以上尚有表證宜汗者,以羌活沖和湯微汗之。十餘日若有裏證宜下者,以大柴胡湯下之。蓋傷寒過經,正氣多虛,恐麻黃承氣①太峻。誤用麻黃,令人亡陽;誤用承氣,令人不禁。若表證尚未除,而裏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可用大柴胡湯通表裏而緩治之。

白話文:

(4) 若是按壓小腹感覺脹滿但不硬痛,小便不順暢,這說明體內津液積聚導致尿瀦。應使用「五苓散」加上「木通」、「梔子」來利尿,但不能過度利尿,以免消耗體內津液。

(一) 凡是治療傷寒症狀,如果出現口渴想喝水,這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試圖從外界補充。非常口渴想要喝一大碗水時,只需提供一小碗即可,寧可少給也不要過量。如果過量飲水,會讓水在腹部積聚,形成水積於胸腔;如果水進入肺部,會引起喘息和咳嗽;如果留在胃部,會導致食道梗阻或反酸;如果流入皮膚,會引起浮腫;如果存於下焦,會導致排尿困難;如果滲入腸間,會引起腹瀉。這些都是過量飲水的後果。飲水雖不可少,但也不可強迫,最好保持在適當的量。

(一) 凡是治療超過十天仍存在表症的傷寒病,可以使用「羌活沖和湯」輕微發汗。如果十天內出現裡症,需要使用「大柴胡湯」進行通便。傷寒病過期,正氣多虛,若使用「麻黃」、「承氣」等藥物可能會過於峻烈,導致陽氣喪失或無法控制病情。如果表症未除而裡症急迫,必須下藥,只能使用「大柴胡湯」調和表裡,緩慢治療。

又老弱及氣血兩虛之人有下證者,亦用大柴胡湯下之,不傷元氣。如其年富力盛者,不在此例,從病制宜。

─────────────────────

①麻黃承氣:麻黃、承氣湯。

(一)若先起頭疼發熱惡寒,以後傳裏,頭疼惡寒皆除,而反怕熱,發渴譫語。或潮熱自汗,大便不通。或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發斑黃狂亂。此為陽經自表傳入陰經之熱證,俱當攻裏之藥下之。設或當下失下而變症出,手足乍冷乍溫者,因陽極發厥,即陽證似陰,名曰陽厥,外雖厥冷,內有熱邪,以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對於年事已高或者氣血雙虛的人,如果他們出現了裡證,我們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這樣不會傷害他們的元氣。但如果是年輕力壯的人,就不適用這個方法,需要根據病情來定。

在治療上,「麻黃承氣」指的是麻黃和承氣湯。「如果先出現頭痛發熱畏寒,然後向內部發展,頭痛畏寒都消失了,反而開始怕熱,口渴,並且神志不清。或者出現潮熱、自汗,大便不通。或者患者移開衣物,揮動雙手雙腳。或者出現黃色斑疹,精神狂亂。這表示陽經的病徵已經從表面傳入陰經,表現為熱證,應該使用攻裡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在該下時沒有下,病情轉變,出現手腳忽冷忽熱的情況,這是因為陽氣極度亢奮導致厥逆,看似陰症,實際上是陽厥,外表雖然冰冷,但是內部有熱邪,應使用承氣湯來治療。」

又有失於汗下,或本陽證誤投熱藥.使熱毒深入,陽氣獨盛,陰氣暴絕,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詈①罵叫喊,燥渴欲死,面赤眼紅,身發斑黃,或下利純清水,或下利黃赤,六脈洪大,名陽毒發斑證,輕則消斑青黛飲,重則三黃石膏湯去麻黃、豆鼓,加大黃、芒硝下之。令陰氣復而大汗解矣。

(一)病初起無頭疼,無身熱,就便怕寒,四肢厥冷,腹疼吐瀉,引衣蜷臥,不渴,或戰慄,面如刀刮,口吐涎沫,脈沉細無力.此為寒邪直中陰經,即真寒證。不從陽經傳來,當用熱藥溫之。如寒極手足厥冷過肘膝者,因寒極發厥,謂之陰厥。宜四逆湯溫之。

白話文:

如果治療失當,導致發汗或下藥過度,或者原本是陽性症狀卻錯誤地使用了熱性藥物,這可能會使熱毒深入體內,陽氣過旺,陰氣突然衰竭。患者可能會表現出登高唱歌、脫掉衣服奔跑、罵人尖叫、乾渴至死、臉色紅潤、眼睛充血、身體出現黃斑、或者排出純凈的水樣大便、或是黃赤色的大便,脈象洪大,這是陽毒發斑的症狀。病情輕微時,可以使用「消斑青黛飲」;病情嚴重時,則需要用「三黃石膏湯」去除麻黃和豆鼓,加入大黃和芒硝進行排泄。這樣做可以讓陰氣恢復,並引發大量出汗,達到治療效果。

如果病癥剛開始時沒有頭痛,沒有體溫升高,只是畏寒,四肢冰冷,腹痛、嘔吐、拉肚子、蜷縮著身體、不口渴,或者有顫抖的情況,臉色如刀割般蒼白,口中吐出泡沫,脈象沈細無力。這種情況表示寒邪直接侵入陰經,是真正的寒性病症。不從陽性途徑傳播,應該使用溫熱藥物來治療。若手腳冰涼到肘膝處,是因為寒邪極度,引起顫抖,這被稱為陰厥。應該使用「四逆湯」來溫暖身體。

─────────────────────

①詈:li(音利)。罵也。

(一)凡腹滿腹疼皆是陰證,只有微甚不同,難以一概施治。腹疼不大便,桂枝加芍藥湯;腹痛甚者,桂枝大黃湯。若自利腹疼,小便清白,當溫之,理中湯、四逆湯。看微甚用藥,輕者五積散,重者四逆湯。

(一)又有初起外感寒邪、內傷生冷,內既伏陰,內外皆寒。或本真陰,誤投涼藥,陰氣獨盛,陽氣暴絕。以致病起即手足厥冷、腰背強重、頭疼眼眶疼、嘔吐煩悶、下利腹痛,身如被杖、六脈沉細、渴不思飲。

白話文:

罵就是罵的意思。

腹部脹滿和疼痛都屬於陰證,病情輕重各有不同,難以一概而論。若腹痛伴有便祕,則使用桂枝加芍藥湯;若腹痛比較嚴重,則用桂枝大黃湯。若是腹痛伴隨腹瀉,且小便清澈,則需要溫暖身體,可以用理中湯或四逆湯。根據病情輕重不同,輕微的情況可用五積散,較重的則用四逆湯。

此外,初期若受到外部寒邪侵襲,或因內部傷寒而感到冷,陰氣在體內積聚,外部也感到寒冷。若本身就有真陰,卻錯誤服用涼性藥物,會導致陰氣過於旺盛,而陽氣則驟然消失。這樣的情況會引發手腳冰冷、腰背緊繃、頭痛眼眶疼痛、噁心煩悶、腹痛腹瀉,身體感覺像被棍子打過,脈象沉細,渴望卻不想喝水。

以後毒氣漸深,入腹攻心,咽喉不利,腹痛轉甚,心下脹滿、結硬如石,燥渴難忍,冷汗不止,或時鄭聲,指甲青黑,此名陰毒症,速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關元穴在臍下三寸、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或蔥熨臍中,內服回陽急救湯。令陽氣復而大汗解矣。

(一)傷寒發狂奔走人難制伏,宜於病人室中生火一盆,將好醋一大碗澆於火上,令病人聞之即安。

(一)傷寒鼻衄不止,用水紙搭於頂門,再用梔子炒黑為細末,吹入鼻內,其血即止、然成流久不止者,方可用此方。如點滴不成流者,邪在經未除,不可用此法。

白話文:

如果毒素繼續深入,會影響腹部和心臟,導致喉嚨不暢,腹痛加重,心下脹滿,有如硬石,乾渴難耐,冷汗不斷,偶爾會出現語無倫次的情況,指甲呈青黑色,這被稱為陰毒症。應當迅速使用灸療在關元穴(位於肚臍下三寸)和氣海穴(位於肚臍下一寸五分)進行治療,每次灸療約30壯。或者可以用大蔥敷在肚臍處,同時服用「回陽急救湯」。這樣可以恢復陽氣,使大汗退去。

(一)若傷寒發病,患者情緒極度激動,行動失控,無法控制,應該在患者的房間裡放置一個燃燒醋的盆子,讓患者聞到醋味就能得到安慰。

(一)若傷寒引起鼻出血不停,可以將濕紙放在頭頂,再將炒黑的梔子研磨成細粉,吹入鼻孔,這樣能止血。然而,對於長時間持續出血的情況,可以使用這個方法。如果血液只是滴滴答答地流出,那麼可能是邪氣還在經絡中沒有清除,不適合使用這種方法。

(一)傷寒與傷暑俱有發熱,當明辨之。蓋寒傷形;暑傷氣。傷寒則惡寒而脈緊;傷暑則惡熱而脈虛。以此為異。

(一)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塗鼻孔中,則不相傳染。既出以紙拈探鼻深入,令嚏之為佳。又方以雄黃、蒼朮為細末,香油調敷鼻內。或單用雄黃末,水調塗鼻內,雖與病人同臥,亦不傳染。

麻黃湯

麻黃湯桂枝,杏仁甘草施,傷寒無汗症,發表不宜遲。

桂枝

白話文:

(一) 傷寒與傷暑都可能引起發熱,必須區分兩者。傷寒是寒邪侵襲身體,導致畏寒與脈搏緊張;傷暑則是暑熱傷及氣機,表現為畏熱與脈搏虛弱。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

(一) 如果進入瘟疫之家,可以用麻油塗抹鼻孔,這樣可以防止病毒傳染。一旦離開,可以用紙捻探入鼻孔並打噴嚏,效果更佳。另一個方法是使用雄黃和蒼朮研磨成細粉,用香油調和後敷在鼻腔內。或者單獨使用雄黃粉末,用水調和後塗抹在鼻腔內,即使與病患同睡,也不會被感染。

麻黃湯

麻黃湯由麻黃、桂枝、杏仁和甘草組成,對於傷寒無汗的症狀,應立即進行發表治療。

桂枝

桂枝湯芍藥,棗薑甘草著,發散衛間邪,傷寒自汗卻①。

─────────────────────

①卻:除掉的意思。傷寒自汗卻:是說桂枝湯適用於傷寒發熱

惡風汗自出者。

香蘇飲

香蘇飲紫蘇,香附宜多用,陳皮共甘草,表裏盡和平。

葛根湯

葛根湯芍藥,甘(草)桂(枝)麻黃加,太陽合陽明,無汗應鬚髮。

升麻葛根楊

白話文:

桂枝湯芍藥,棗薑甘草著,發散衛間邪,傷寒自汗卻。

桂枝湯由桂枝、芍藥、大棗和甘草組成,用於發散衛間的邪氣,對傷寒導致的自汗有療效。

─────────────────────

①卻:去除的意思。傷寒自汗卻:表示桂枝湯適合用於傷寒發熱伴有自汗的情況。

香蘇飲紫蘇,香附宜多用,陳皮共甘草,表裏盡和平。

香蘇飲由紫蘇、香附、陳皮和甘草組成,能調理體表與內部的平和。

葛根湯

葛根湯芍藥,甘(草)桂(枝)麻黃加,太陽合陽明,無汗應鬚髮。

葛根湯由葛根、芍藥、甘草、桂枝和麻黃組成,適用於太陽和陽明經絡都有病徵且無汗的情況。

升麻葛根楊

這部分可能是在提到使用升麻、葛根和楊樹等成分的方劑,但具體用途未詳。

升麻葛根湯,芍藥甘草幫,陽明身發熱,一服即平康。

石膏知母湯

石膏加知母,甘草粳米熬,渴煩並氣急,脈實正相招。

黃連瀉心湯

黃連瀉心湯,一味五錢煎,燈心二十條,煩熱即平安。

黃芩湯

黃芩湯芍藥,甘草須共著,大棗用二枚,熱服有奇效。

白話文:

升麻葛根湯,芍藥甘草幫,陽明身發熱,一服即平康。

使用升麻和葛根湯,加上芍藥與甘草,若出現陽明經的身體發熱情況,服用後即可獲得平復與康健。

石膏知母湯

將石膏與知母一起加熱熬煮,再加入甘草與糯米,對於口渴、煩躁以及呼吸急促等症狀,以及脈象實硬的情況,此方非常適合。

黃連瀉心湯

黃連瀉心湯是一種單方,只需要五錢的黃連煎煮,加入二十條燈心草,對於煩熱的症狀,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

黃芩湯

黃芩湯中加入芍藥與甘草,再加上二枚大棗,這是一種熱病時的特效藥方,熱服後會有奇效。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大黃湯,芍(藥)(甘)草棗薑煎,太陰腹滿疼,便秘用之安。

大柴胡湯

大柴胡半(夏)(黃)芩,芍藥安脾經,大黃共枳實,一解一通行。

小承氣湯

小承氣大黃,厚朴枳實襄,便鞕胸痞滿,微下即安康。

大承氣湯

大承氣(芒)硝(大)黃,枳(實)(厚)朴四般安,痞滿燥實症,潮熱盡能痊。

理中湯

理中湯白朮,(人)參(炮)薑甘草炙,吐瀉腹中疼,脈沉寒氣疾。

白話文: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大黃湯的配方,芍藥、甘草、棗、薑一起煎煮。適合太陰經腹滿疼痛、便祕的情況。

大柴胡湯: 大柴胡加上半夏、黃芩,芍藥調理脾經,再與大黃和枳實一同使用,具有一解一通行的功效。

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的配方為大黃,配合厚朴、枳實,適用於大便乾硬、胸脹滿悶的情況,微微通便後就能感到舒適。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包含了芒硝、大黃、枳實、厚朴等成分,對治胸腹痞滿、燥實、潮熱的病症有很好的效果。

理中湯: 理中湯的主藥是白朮,加上人參、薑、甘草經過炙烤後一起使用。對於吐瀉、腹中疼痛、脈沈寒氣疾的狀況有治療效果。

桂枝人參湯

桂枝人參甘(草),白朮乾薑兼,中寒身發熱,腹痛瀉能痊。

四逆湯

四逆湯附子,炮薑甘草炙,寒症脈沉微,助起三陽熾。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附細辛湯,寒中少陰方,脈沉身發熱,怕冷面色蒼。

桂枝附子湯

桂枝附子湯,炙草三味強,少陰頭體疼,薑棗是良方。

黃耆建中湯

白話文:

桂枝人參湯 桂枝和人參,甘草與白朮,乾薑一同用,中寒引起發熱,腹痛腹瀉可痊癒。

四逆湯 四逆湯有附子,炮薑和甘草炙,治療寒症脈沈微,幫助陽氣恢復。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組成,適用於少陰寒症,脈沈身體發熱,怕冷麪色蒼白。

桂枝附子湯 桂枝、附子、炙草三味藥,適合少陰病引起的頭痛和身體疼痛,生薑和大棗爲輔助藥物。

黃耆建中湯 黃耆建中湯,黃耆、甘草、飴糖三味藥,增強體質,調理中焦。

黃耆建中湯,止汗是良方,桂枝甘(草)芍藥,薑棗及飴糖。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茯苓湯,生薑搗汁良,水停心下症,一服即安康。

附子瀉心湯

附子瀉心湯,(黃)芩(黃)連與大黃,惡寒汗不止,心下痞相當.

小陷胸湯

小陷胸黃連,瓜蔞半夏煎,結胸捫摸疼,除熱去痰涎。

白話文:

【黃耆建中湯】,這是一種止汗的好方法,包含了桂枝、甘草、芍藥、薑和棗,以及飴糖。

【小半夏加茯苓湯】,配方為小半夏和茯苓,用來調理。

【半夏茯苓湯】,加入生薑搗汁,效果更佳。對於心下有積水的症狀,一次服用就能獲得康復。

【附子瀉心湯】,主要成分包括附子、黃芩、黃連和大黃,適合於出現惡寒、出汗不止、心下有脹滿的情況。

【小陷胸湯】,主要由黃連、瓜蔦和半夏煎製而成。適用於治療心下有結塊、按壓疼痛、熱毒和痰涎的問題。

大陷胸湯

大陷胸甘遂,(芒)硝(大)黃俱下墜①,大結②痛難禁,服此登時退。

─────────────────────

①硝黃俱下墜:是說芒硝、大黃都有瀉下的作用。

②大結:即大結胸證。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手不可近的,叫做大結胸。

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湯,梔(子)(黃)芩(黃)柏四良,大黃除熱毒,便血厥陰狂。

化斑湯

白話文:

【大陷胸湯】

大陷胸湯以甘遂為主藥,芒硝和大黃一同使用,皆有強力的通便效果。當出現大結胸症狀,即心下到少腹部位硬結且疼痛難耐時,服用此湯劑可立即緩解。

【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湯主要由黃連、梔子、黃芩和黃柏等四種藥材組成,加上大黃以清除熱毒。此方對於便血、厥陰經的神志失常有著良好的療效。

【化斑湯】

化斑湯,專門用於治療斑疹病徵,具有的功效包括清熱解毒、涼血止斑等。

發斑煩躁渴,宜用化斑湯,石膏知母×(超星版看不清該字)犀角,元參合一方。

茵陳蒿湯

傷寒身發黃,茵陳蒿最良,大黃梔子共,通利即安康。

桃仁承氣湯

桃仁承氣湯,蓄血症如狂,桂枝同甘草,芒硝與大黃。

枳實梔子湯

梔子豆鼓湯,枳實三味強,能醫勞復熱,其實是良方。

溫膽湯

溫膽湯二陳①,竹茹枳實增,病後不能睡,虛煩即安寧。

白話文:

發斑煩躁口渴,適合使用化斑湯,其中包含石膏、知母、犀角、元參等成分。

茵陳蒿湯

若遇到傷寒導致身體出現黃疸的情況,茵陳蒿是最為理想的藥物,搭配大黃、梔子一起使用,可以達到通暢利尿的效果,讓身體恢復健康。

桃仁承氣湯

桃仁承氣湯,對於蓄積在體內的瘀血所導致的精神狂亂有著良好的療效,加入桂枝、甘草、芒硝、大黃等成分,可以達到調理的效果。

枳實梔子湯

枳實梔子湯,由梔子、豆豉、枳實等三種成分組成,對於勞累過度後出現的熱症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是一種有效的方劑。

溫膽湯

溫膽湯基於二陳湯的配方,再添加竹茹、枳實等成分,特別適合在病後無法入睡,或是感到虛煩不安的情況下使用,可以提供安定的效果。

─────────────────────

①二陳:即大棗(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當歸四逆湯

當歸通草甘草桂枝芍藥細辛大棗內有久寒加生薑、吳茱萸。

三黃石膏揚

黃芩黃柏黃連梔子麻黃豆鼓石膏。

五苓散

白朮澤瀉豬苓茯苓桂

白話文:

  1. 二陳:指大棗配合半夏、陳皮、茯苓和甘草這五味中藥。

  2. 當歸四逆湯:

  • 當歸:補血調經。
  • 通草:利尿。
  • 甘草:調和藥性。
  • 桂枝:溫通經脈。
  • 芍藥:緩急止痛。
  • 細辛:散寒。
  • 大棗:補中益氣。
  • 若有久寒症狀,可加用生薑、吳茱萸來散寒。
  1. 三黃石膏揚:
  • 黃芩:清熱燥溼。
  • 黃柏:清熱解毒。
  • 黃連:清熱燥溼。
  • 梔子:清熱利溼。
  • 麻黃:發汗平喘。
  • 豆鼓:發汗解表。
  • 石膏:清熱生津。
  1. 五苓散:
  • 白朮:健脾利水。
  • 澤瀉:利水滌熱。
  • 豬苓:利水滌熱。
  • 桂:溫陽化氣。

消斑青黛飲

青黛梔子黃連犀角知母元參生地石膏柴胡人參甘草薑棗。

回陽急救湯

回陽急救用六君,(肉)桂附(子)乾薑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膽汁,三陰寒厥見奇勳。

羌活沖和湯(即九味羌活湯見17頁)

桂枝加芍藥湯(即桂枝湯重用芍藥)

白話文:

消斑青黛飲:

青黛、梔子、黃連、犀角、知母、玄參、生地、石膏、柴胡、人參、甘草、薑、棗。

回陽急救湯:

此湯以六君子為基礎,加入桂枝、附子、乾薑、麝香或膽汁,適合治療三陰寒厥之症狀。

羌活沖和湯(等同於九味羌活湯,詳見第十七頁):

此方基於桂枝加芍藥湯,但芍藥用量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