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由金朝著名醫家劉完素(字守真,號通玄處士,世稱劉河間)所著,是其對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進行深入詮釋並結合自身臨床經驗而成的醫方巨著,又簡稱《宣明論方》。本書十五卷,結構嚴謹,旨在將《素問》中博大精深的醫理與具體的臨床方藥緊密結合,為後世提供實用指引。

本書的編寫方式獨具匠心。全書分為兩大部分:開首的卷一、卷二為「諸證門」,作者從《素問》中精心選取了六十一個病名,逐條引述原文論述,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闡發,最後為每個病證配製了相應的治療方劑。這種對經典原文進行「解讀-引伸-立論-制方」的模式,直接將理論與實踐相鏈接,是劉完素醫學思想的直接體現。

而卷三至卷十五則按病證類別劃分,設立了風、熱、傷寒、積聚、水濕、痰飲、燥、婦人、補養、諸痛、痔漏、瘧疾、眼目、小兒等共計十三個專門病門,加上前兩卷的諸證門,合計十五門。每一病門的體例皆與諸證門相似,即先引《素問》關於該類病證的醫論,接著是作者劉完素對原文的進一步闡述和個人發揮,最終落實到具體方劑的制定。這種編排方式使得讀者能夠系統地學習某一類疾病在《素問》中的理論基礎,同時掌握劉氏基於此理論發展出的治療方藥。

將《素問》中所論述的各種病證與具體的方藥相結合,在當時是一項極具開創性且大膽的嘗試。《素問》雖然是中醫理論的源頭,但其中關於病候的描述往往較為抽象,缺乏系統的方藥指導。《宣明論方》的價值之一,便在於它彌補了這一經典文獻的不足,為理解和應用《素問》提供了實用的橋樑。它不僅是劉完素個人的學術總結,更是推動中醫方藥學發展的重要一步。

本書最為人所知的特色,在於鮮明地反映了劉完素「偏重寒涼、降火益陰」的治療大法。劉完素身處金元時期,深受當時「火熱論」思潮的影響,他認為多數外感或內傷疾病,其病機核心往往與火熱有關。因此,他在臨床治療中倡導使用性味寒涼的藥物,以清瀉病理性的火熱,並強調滋養陰津,以制約亢盛的陽熱。這一獨特的治療觀點在《宣明論方》的方劑配伍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書中所列方藥,大都以寒涼清熱、滋陰降火之品為主,與當時或後世其他醫家(如崇尚溫補的李東垣)形成鮮明對比。儘管本書序言中也提及劉氏非一概拒用辛熱藥物如烏附,但其核心思想與主要特色無疑是「寒涼降火」,這也奠定了劉河間學派在金元醫學乃至整個中醫史上的獨特地位。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在問世後即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許多後世醫家對其給予高度評價。明代醫家張景岳在其《醫學源流論》中讚譽本書「精妙,為諸家所宗」,表明了它在當時已被視為重要的學術淵源和參考對象。清代醫家王清任(根據提供的資訊,儘管此處引用可能存在版本上的交叉,但其意在表達本書的高度受認可)亦有類似的推崇。這種推崇不僅源於其對《素問》的獨到解讀,更在於其提供了大量具體有效的方劑,將玄奧的經典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臨床方法。

本書的流傳也證明了其價值。現今可見多種明、清時期的刻本,以及將其與劉完素其他重要著作合編的《劉河間傷寒三書》版本,這都顯示了《宣明論方》在中醫文獻傳承中的重要地位。

從更廣泛的意義來看,《宣明論方》是劉完素作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重要代表作。他對火熱病機的闡發、對寒涼清法的運用,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對溫熱病的認識與治療。如序言所述,劉完素「上以承正派之學」(指繼承和發揚《內經》、《傷寒論》等古典醫學精髓),「下以啟丹溪之傳」(指開啟朱丹溪學派以「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為主的思想,二者在益陰方面有所相通),他在中醫學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對辛熱香燥藥物的批判,以及發明的溫暑病治療方法,對於糾正當時或後世可能出現的治療偏頗(所謂「救偏補弊」)具有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黃帝素問宣明論方》是一部承載了劉完素獨特醫學思想與豐富臨床經驗的經典著作。它以對《素問》的深入解讀為基礎,結合劉氏標誌性的寒涼降火、益陰療法,為各種病證提供了詳細的理論闡發和具體的方藥指引。本書不僅成功地將古典醫理與臨床應用緊密結合,更樹立了劉河間學派的旗幟,對後世醫學尤其是溫病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是研究金元醫學和劉完素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重刻劉守真先生宣明論方序 (1)

重刻劉守真先生宣明論方序 (2)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六 (1)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九 (1)

卷九 (2)

卷九 (3)

卷九 (4)

卷九 (5)

卷九 (6)

卷十 (1)

卷十 (2)

卷十 (3)

卷十 (4)

卷十一 (1)

卷十一 (2)

卷十一 (3)

卷十一 (4)

卷十二 (1)

卷十二 (2)

卷十二 (3)

卷十二 (4)

卷十三 (1)

卷十三 (2)

卷十三 (3)

卷十三 (4)

卷十四 (1)

卷十四 (2)

卷十四 (3)

卷十四 (4)

卷十四 (5)

卷十四 (6)

卷十五 (1)

卷十五 (2)

卷十五 (3)

卷十五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