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一 (5)
卷一 (5)
1. 蠱病證
(主脾風。出《素問·玉機真藏論》)
脾風傳腎,一名疝氣,小腹痛,出白液,名曰蠱。《左傳》云:惑以喪志,名為蠱,乃真精不守也。
大建中湯,主之:治蠱病,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
黃耆,遠志(去心),當歸,澤瀉(各三兩),芍藥,人參,龍骨,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白話文:
蠱病證
(主要與脾風有關,出自《素問·玉機真藏論》)
脾風傳至腎臟,又稱為疝氣,症狀包括小腹疼痛,並排出白色液體,這種病稱為「蠱」。《左傳》提到:心神迷惑而喪失意志,稱為「蠱」,這是因為真精無法固守所致。
大建中湯,主治蠱病,症狀包括小腹劇烈疼痛、大小便失禁、遺精,以及排出白色液體。
藥方組成:
黃耆、遠志(去心)、當歸、澤瀉(各三兩),芍藥、人參、龍骨、甘草(炙,各一兩)。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五片生薑,煎煮至八分滿,過濾藥渣後溫服,不限服用時間。
2. 瘈病證
(主筋急。出《素問·玉機真藏論》)
蠱腹痛,腎傳心,觔脈相引而急,精液少,觔脈不榮而引急。
加減建中湯,主之:治瘈,觔病相引而急,及五勞七傷,小便數,腹痛難立。
人參,甘草(炙),官桂,白茯苓(去皮),當歸,附子(炮),厚朴(生薑制。各一兩),龍骨,黃耆(銼),麥門冬,白芍藥,生地黃(各四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餳少許,煎至一盞,溫服,去滓。
白話文:
瘈病證
(主要症狀為筋脈拘急。出自《素問·玉機真藏論》)
蠱毒引起的腹痛,病邪由腎傳至心,導致筋脈相互牽引而拘急,精液減少,筋脈得不到滋養而引發拘急。
加減建中湯,主治:治療瘈病,筋脈相互牽引而拘急,以及五勞七傷、小便頻數、腹痛難以站立。
藥方組成:
人參、甘草(炙)、官桂、白茯苓(去皮)、當歸、附子(炮)、厚朴(生薑制,各一兩),龍骨、黃耆(切碎)、麥門冬、白芍藥、生地黃(各四兩)。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半的水,放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少量麥芽糖,煎煮至剩一杯藥液,溫熱服用,濾去藥渣。
3. 勞風證
(主諸風。出《素問·評熱論》)
發在肺下,病強上冥視,唾涕惡風,腎風,入肺中,振慄,故俯仰,成勞風。
芎枳丸,主之:治勞風,強上冥視,肺熱上壅,唾稠,喉中不利,頭目昏眩。
川芎,枳殼(麩炒,去穰。各等分),
上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溫水送下,食後,日三服。
白話文:
勞風證
此證主要表現為各種風邪引起的症狀,出自《素問·評熱論》。
病發於肺下,症狀包括頸項強直、視物模糊、唾涕多且怕風。若腎風侵入肺中,會導致身體顫抖發冷,因而俯仰困難,最終形成勞風。
芎枳丸 主治此證,適用於勞風、頸項強直、視物模糊、肺熱上衝、唾液黏稠、喉嚨不適、頭暈目眩等症狀。
組成與製法:
川芎、枳殼(麩炒後去瓤,兩者等量)。
將藥材研磨後與蜂蜜混合製成丸劑,每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十丸,以溫水送服,每日三次,飯後服用。
4. 痹氣證
(主陽虛陰實。出《素問·逆調論》)
身非衣寒,中非受寒,痹氣者,氣血不行,如從水中出,不必寒傷而作也。
附子丸,主之:治痹氣中寒,陽虛陰盛,一身如從水中出。
附子(炮),川烏頭(炮。二味通銼碎,炒黃色入藥),官桂,川椒,菖蒲,甘草(各四兩),骨碎補(炒),天麻,白朮(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白話文:
痹氣證
(主要因陽氣虛弱、陰氣過盛所致,出自《素問·逆調論》)
身體並非因衣著單薄而寒冷,內部也並非受寒邪侵襲,痹氣的成因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身體感覺像從冷水中出來一樣,這種症狀不一定是由寒邪直接傷害所引起。
附子丸 主治:治療因痹氣導致內寒、陽氣虛弱陰氣過盛的症狀,全身如同從冷水中出來般寒冷。
藥方組成:
附子(炮製)、川烏頭(炮製,兩者均切碎後炒至黃色入藥)、官桂、川椒、菖蒲、甘草(各四兩)、骨碎補(炒製)、天麻、白朮(各二兩)。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煉製成丸,每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以溫酒送服,空腹時於飯前服用,每日三次。
5. 骨痹證
(主腎虛。出《素問·逆調論》)
身寒大,衣不能熱,腎脂枯涸不行,髓少觔弱,不凍慄,故攣急。
附子湯,主之:治腎藏風寒濕骨痹,腰脊痛,不得俯仰,兩腳冷,受熱不遂,頭昏耳聾音渾。
附子(炮),獨活,防風(去苗),川芎,丹參,萆薢,菖蒲,天麻,官桂,當歸(各一兩),黃耆,細辛(去苗),山茱萸,白朮,甘菊花,牛膝(酒浸),甘草(炙),枳殼(麩炒,去穰。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日進三服。
白話文:
骨痹證
(主要因腎虛引起,出自《素問·逆調論》)
身體極度寒冷,即使穿再多衣服也無法暖和,這是因為腎精枯竭、無法運行,骨髓減少、筋脈衰弱,雖然不至於凍得發抖,但會導致肌肉攣縮僵硬。
附子湯 主治:治療腎臟受風寒濕邪侵襲引起的骨痹,症狀包括腰脊疼痛、無法彎腰或後仰,雙腳冰冷,即使接觸熱源也無法緩解,頭暈耳鳴、聽力模糊。
藥方組成:
附子(炮製)、獨活、防風(去苗)、川芎、丹參、萆薢、菖蒲、天麻、官桂、當歸(各一兩),黃耆、細辛(去苗)、山茱萸、白朮、甘菊花、牛膝(酒浸)、甘草(炙)、枳殼(麩炒,去穰。各半兩)。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大杯水、五片生薑,煎煮至剩七分,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不限時間,每日服用三次。
6. 肉苛證
(主營虛衛實。出《素問·逆調論》)
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營氣虛則不仁,其證𤸷重,為苛也以。
前胡散,主之:治營虛衛實,肌肉不仁,致令𤸷重,名曰肉苛,虛其氣。
前胡(去苗),白芷(銼),細辛(去苗),官桂,白朮,川芎(各三兩),川椒(去目、閉口者,生用,二錢),吳茱萸(湯洗,炒),附子(炮),當歸(去苗。各二兩),
上銼搗,以茶酒三升,拌勻,同窨一宿。以煉成豬脂膏五斤,入藥微煎,候白芷黃紫色,滬出滓,成膏。病在處,摩之病,以熱調此藥櫻桃大。癥瘕瘡痍皆治,並去諸風,瘡癢疼痛,傷折墜損,故摩內皆可用之。
白話文:
肉苛證
(主要因營氣虛弱、衛氣過盛所致,出自《素問·逆調論》)
患有肉苛證的人,即使穿著厚重的衣物,仍感到身體沈重麻木。營氣虛弱會導致肌膚失去知覺,症狀表現為身體沈重麻木,稱為「肉苛」,這是氣虛的緣故。
前胡散 主治:營氣虛弱、衛氣過盛引起的肌肉麻木,導致身體沈重,稱為肉苛,屬氣虛之證。
藥材組成:
前胡(去除根鬚)、白芷(切碎)、細辛(去除根鬚)、官桂、白朮、川芎(各三兩)、川椒(去除籽及未開口的,生用,二錢)、吳茱萸(以熱水洗淨後炒過)、附子(炮製)、當歸(去除根鬚,各二兩)。
製法:
將藥材切碎搗細,加入三升茶酒拌勻,密封浸泡一夜。取五斤煉製好的豬油,放入藥材以小火煎煮,待白芷呈現黃紫色時,過濾掉藥渣,製成藥膏。
用法:
取櫻桃大小的藥膏,加熱後塗抹於患處並按摩。此方可治療癥瘕、瘡傷、風濕、皮膚瘙癢疼痛、跌打損傷等,內服或外用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