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二 (1)
卷二 (1)
1. 伏梁證
(主心積。出《素問·腹中論》)
若梁之伏隱也,居臍上逆,臍下順,不可移動,為水溺澀,故有二等。
鱉甲湯,主之:治伏梁積氣,心下如臂,痞痛不消,小便不利。
白話文:
(這是主心積的病證。出自《黃帝內經·素問·腹中論》)
這種病症就像樑木藏匿一般,位於肚臍上方時是逆向的,位於肚臍下方時是順向的,無法移動,會導致小便不通暢,所以有兩種類型。
使用鱉甲湯來治療:用於治療伏梁積氣,心下部位有如手臂粗的硬塊,胸脅疼痛不消,小便不通。
鱉甲(去裙欄,醋炙黃色),京三稜,大腹子皮,芍藥,當歸,柴胡(去苗),生地黃(各一兩),官桂,生薑(切作片子,焙乾。各三分),
白話文:
鱉甲(去除裙邊,醋炙至黃色),京三棱,大腹子皮,芍藥,當歸,柴胡(去除根鬚),生地黃(各一兩),桂枝,生薑(切片,烘乾。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入生薑、木香各半錢,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大碗水,再加入半錢的生薑和木香,一起煎煮到剩八成,去掉渣滓,在空腹時溫熱服用。
2. 喑俳證
(主腎虛。出《素問·脈解論》)
白話文:
(主要講述腎虛的狀況。出自《黃帝內經·素問·脈解論》)
內奪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廢,不為用。腎脈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不仁。經云:喑俳,足不履用,聲音不出者。
地黃飲子,主之:治喑俳,腎虛弱厥逆,語聲不出,足廢不用。
白話文:
腎氣虛弱,導致厥氣上逆,舌頭失靈無法言語,雙腳麻痺無法使用。腎經脈虛弱,氣血不通,舌頭失去知覺。經典上說:言語不清,雙腳無法行走,聲音發不出來,這些都是腎氣虛弱的表現。
熟乾地黃,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麥門冬(去心),菖蒲,遠志(去心。各等分),
白話文:
經過適當處理的熟乾地黃、巴戟天(去除內核)、山茱萸、石斛、經過酒浸泡和烘烤的肉蓯蓉、經過炮製的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麥門冬(去除內核)、菖蒲、遠志(去除內核),各取等量。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薄荷少許,同煎至八分,不計時候。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的水,加入五片生薑、一顆紅棗和少許薄荷,一起煎煮至水量剩八分之一,不限煎煮時間。
3. 厥逆證
(主心痛。出《素問·腹中論》)
白話文:
(主治心痛。出自《黃帝內經·素問·腹中論》)
膺腫頸痛,胸滿腹脹,上實下虛,氣厥而逆,陽氣有餘於胸也,不可針灸,宜服順氣湯。
白話文:
胸口腫脹頸部疼痛,胸部感覺很滿,肚子裡脹脹的,上半身有東西堵塞而下半身虛弱,氣鬱結逆行,陽氣在胸口過度旺盛。這種情況不適合針灸,應該服用順氣湯。
小茯苓湯,主之:治厥逆病,三焦不調升降,胸膈膺腫,胸滿腹脹,冷氣衝注,刺痛。
白話文:
小茯苓湯
主治:
- 治療胃氣逆亂的疾病。
- 三焦之氣不能正常升降。
- 胸部和膈肌脹滿。
- 胸口悶脹,腹部脹滿。
- 冷氣衝逆,導致刺痛。
赤茯苓,人參,陳皮(去白),桔梗(銼,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不計時候。
白話文:
赤茯苓、人參、陳皮(去除白い部分)、桔梗(砕き、炒る。それぞれ同等量)
4. 風成寒熱證
(主風。出《素問·脈要精微論》)
因於露風,寒熱之始腠理,次入胃,食不化,熱則消中,寒慄振動也。
白話文:
(主要講述風邪。出自《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
由於感受了風邪,開始時會出現寒熱的症狀,接著風邪侵入胃部,導致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如果風邪化熱,會出現消渴的症狀;如果風邪帶有寒性,則會引起寒戰和顫抖。
解風散,主之:治風成寒熱,頭目昏眩,肢體疼痛,手足麻痹,膈上壅滯。
白話文:
解風散
適應症:
治療因感受風邪導致的感冒發燒,頭暈目眩,四肢疼痛麻木,胸腹脹悶。
人參,川芎,獨活,麻黃(去節,湯洗,焙。各一兩),甘草(一兩),細辛(去苗,半兩),
白話文:
人參、川芎、獨活、麻黃(去掉根節,用水煮過,烘乾,各一兩),甘草(一兩),細辛(去掉根莖,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薄荷葉少許,同煎至八分,不計時候。
白話文:
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半,加入生薑五片和少量薄荷葉,一起煎煮至水量剩餘八分,不用計算時間。
5. 風成寒中證
(主風。出《素問·風論》)
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眥,津液所生為泣也。
當歸湯,主之:治風邪所傷,寒中,目泣自出,肌瘦,泄汗不止。
白話文:
風邪和陽明經的風氣進入胃部,沿著經脈向上到達眼睛,津液生成的就是淚水。
當歸湯,用於治療因風邪侵襲所致,感到寒冷,眼睛自流淚水,肌肉消瘦,以及汗液不斷流出不止的症狀。
當歸,人參,官桂(各三錢),乾薑(炮),白朮,白茯苓,甘草,川芎,白芍藥(各半兩),細辛(去苗,半兩),陳皮(一兩,去白)
白話文:
當歸、人參、官桂(各 15 克) 乾薑(炮製過後)、白朮、白茯苓、甘草、川芎、白芍藥(各 30 克) 細辛(去除根鬚,30 克) 陳皮(60 克,去除白色內皮)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不計時候,並三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半的水,再加三片生薑、兩顆紅棗,一起煮到剩八分,過濾掉藥渣後,趁熱服用,不限飲用時間,連續服用三次。
6. 風成熱中證
(主風。出《素問·風論》)
風熱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目眥,肥人風氣不外泄,為熱中目黃之病也。
白話文:
風熱和陽明經的邪氣進入胃部,沿著經脈向上到達眼睛的內外角。對於體型肥胖的人,風氣不容易向外散發,因此會形成熱邪內陷,導致眼睛發黃的病症。
青龍散,主之:治風氣,邪傳化腹內,瘀結而目黃,風氣不得泄,為熱中煩渴引飲。
白話文:
青龍散,主要用於治療:
- 風邪入侵體內,在腹中淤積導致眼睛發黃。
- 風邪鬱結不散,引起內熱煩渴而多飲。
地黃,仙靈脾,何首烏(去黑皮,泔浸一宿,竹刀子切,焙。各一分),防風(去苗,一分),荊芥穗(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調下,食後,每日三服。
白話文:
地黃、仙靈脾、何首烏(去除黑皮,用泔水浸泡一晚,用竹刀切片,烘焙。每味一錢) 防風(去除根須,一錢) 荊芥穗(一兩)
7. 腦風證
(主風氣。出《素問·風論》)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項背怯寒,腦戶極冷,以此為病。
神聖散,主之:治腦風,邪氣留飲不散,項背怯寒,頭疼不可忍者。
白話文:
風邪侵入人體,沿著風府上行,會引起腦風,使人感到頸部和背部畏寒,頭部後方感覺非常冷,從而導致這種病症。
使用神聖散來治療腦風,可以祛除滯留在體內的邪氣和痰飲,緩解頸部和背部的畏寒感,以及難以忍受的頭痛。
麻黃(去節),細辛(去苗),乾蠍(一半生,一半炒),藿香葉(各等分),
白話文:
麻黃(去掉節子),細辛(去掉根鬚),乾蠍子(一半生用,一半炒用),藿香葉(全部等量)
上為末,每服二錢,煮荊芥、薄荷,酒調下,茶也得。並治血風。
又方
白話文:
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荊芥和薄荷煮水,用酒沖調服用,也可以用茶水沖調。還可以治療血風症。
治腦風,邪氣留飲,頭痛不可忍者,用遠志末,不以多少,於鼻中㗜,與痛處揉之。相兼前藥可用也。
白話文:
治療腦中風,由於邪氣滯留飲鬱,頭疼得厲害,難以忍受,可用遠志粉,不管用量多少,塞入鼻孔中,用手指在疼痛的地方揉搓。根據情況,可以結合前面的藥方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