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一 (6)
卷一 (6)
1. 肺消證
(主心肺。出《素問·氣厥論》)
心移寒於肺,肺消,飲少溲多,當補肺平心。死不可治,乃心肺為賊也。
黃耆湯,主之:治肺消,飲少溲多,補肺平心。移寒在肺,痿劣。
黃耆(三兩),五味子,人參,桑白皮(銼。各二兩),麥門冬(去心,二兩),枸杞子,熟地黃(各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
白話文:
肺消證
(與心肺相關,出自《素問·氣厥論》)
當心臟的寒氣轉移到肺部時,會導致肺消症狀,表現為飲水少但排尿多。治療應以補肺、調和心氣為主。若病情嚴重至無法醫治,則是因心肺功能受損所致。
黃耆湯:主治肺消,症狀為飲水少、排尿多,具有補肺、調和心氣的作用。適用於寒氣侵肺、身體虛弱無力的情況。
藥方組成:
黃耆(三兩)、五味子、人參、桑白皮(切碎,各二兩)、麥門冬(去心,二兩)、枸杞子、熟地黃(各一兩半)。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取五錢,加水兩盞,煎煮至剩一盞,去除藥渣後溫服,服用時間不限。
2. 湧水證
(主水病。出《素問·氣厥論》)
肺移寒於腎,名曰湧水,其證如溢囊里裹漿,或遍身腫滿,按腹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或咳喘不定。
葶藶丸,主之:治湧水,腹滿不堅,溢如囊裹漿,疾行則濯濯有聲。
葶藶(紙炒),澤瀉,椒目,桑白皮(銼),杏仁(去皮,麩炒),木豬苓(去黑皮。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蔥白湯下,不計時候,以利為度。
白話文:
湧水證
(主要與水病相關,出自《素問·氣厥論》)
當肺的寒氣轉移到腎臟時,稱為「湧水」。其症狀如同水囊中裝滿液體,或全身腫脹,按壓腹部不堅硬,快速行走時會聽到體內有晃動的水聲,也可能出現咳嗽、氣喘不定的情況。
治療湧水可用葶藶丸,主治腹部脹滿但不堅硬,如同水囊裝滿液體,快速行走時體內有晃動聲響的症狀。
葶藶丸配方:
葶藶(用紙包炒過)、澤瀉、椒目、桑白皮(切碎)、杏仁(去皮,麩炒)、木豬苓(去除黑皮,以上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煉製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以蔥白煮湯送服,不限時間,以排便通暢為治療標準。
3. 膈消證
(主肺。出《素問·氣厥論》)
心移熱於肺,名曰膈消,二者心膈有熱,久則引飲,為消渴耳。
麥門冬飲子,主之:治膈消,胸滿煩心,津液燥少,短氣,久為消渴。
麥門冬(二兩,去心),栝蔞實,知母,甘草(炙),五味子,生地黃,人參,葛根,茯神(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竹葉數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後。
白話文:
膈消證
(與肺相關,出自《素問·氣厥論》)
心臟的熱傳移到肺部,稱為「膈消」。這種情況是因心與膈膜有熱,時間久了會導致頻繁飲水,形成消渴症。
麥門冬飲子,主治膈消,症狀包括胸悶、心煩、津液不足、呼吸短促,長期可能演變為消渴症。
藥方組成:
麥門冬(二兩,去心)、栝蔞實、知母、甘草(炙)、五味子、生地黃、人參、葛根、茯神(各一兩)。
製法與服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五錢,加兩杯水及數片竹葉,一起煎煮至剩一杯,過濾藥渣,飯後溫熱服用。
4. 口糜證
(主口。出《素問·氣厥論》)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心肺壅熱,水穀不化,轉下小腸。
柴胡地骨皮湯,主之:治口糜生瘡損爛,小腸有熱,脹滿不便,宜服之。
柴胡(去苗),地骨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八分,去滓,食後。如有病人大段實者,加大黃、朴硝,可瀉熱甚。
白話文:
口糜證
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導致腸道不通暢,熱氣上衝形成口腔潰爛(口糜)。心肺積熱,食物無法消化,進而影響小腸功能。
治療方法可使用柴胡地骨皮湯:主治口腔潰爛、瘡瘍破損,以及小腸有熱、腹脹不適等症狀,適合服用。
藥方組成:
柴胡(去除根苗)、地骨皮(兩者等量)。
製法與用法: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大杯水,煎煮至剩八分滿,過濾藥渣後,於飯後服用。若患者體內熱症嚴重,可額外添加大黃、朴硝,以加強瀉熱效果。
5. 虙瘕證
(主女病。出《素問·氣厥論》)
小腸移熱於大腸,名虙瘕,津液耗散,不能滑利,菀結而大腸閟澀。
檳榔丸,主之:治大腸有移熱,津液壅滯,腹痛閟澀,名曰虙瘕證。
檳榔,大黃(銼,炒),枳殼(麩炒,去穰。各二兩),木香桃仁(去皮尖,炒),大麻仁(另研。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溫酒下,不計時候。湯亦得。
白話文:
虙瘕證
(主要發生於女性病症,出自《素問·氣厥論》)
小腸的熱氣轉移至大腸,稱為「虙瘕」,導致體內津液消耗散失,無法潤滑腸道,因而鬱結不通,大腸乾燥阻塞。
檳榔丸 主治此症:治療大腸因熱氣轉移而津液淤滯,引發腹痛、排便困難,此症名為「虙瘕證」。
藥方組成:
檳榔、大黃(切碎後炒過)、枳殼(以麩皮炒過並去除內瓤,各二兩),木香、桃仁(去皮及尖端後炒過)、大麻仁(另研磨成粉,各一兩)。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煉製成丸,每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至十五丸,以溫酒送服,不限時間。亦可以熱湯送服。
6. 食㑊證
(主胃病。出《素問·氣厥論》)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或胃熱移於膽,能食善飲,火勝土也。
參苓丸,主之:治食亦,胃中結熱,消穀善食,不生肌肉,此名食㑊。
人參,菖蒲,遠志,赤茯苓,地骨皮,牛膝(酒浸。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米飲下,不計時候。
白話文:
食㑊證
(主要與胃病相關,出自《素問·氣厥論》)
當大腸的熱氣轉移到胃時,會導致食慾旺盛但身體消瘦;或者胃熱轉移到膽時,會出現食量大、容易口渴的症狀,這是因為火氣過盛而壓制了土氣(脾胃)。
參苓丸 主治此症:用於治療「食㑊」,即胃中熱氣鬱結,消化食物過快、食慾旺盛但無法長肌肉的症狀。
藥方組成:
人參、菖蒲、遠志、赤茯苓、地骨皮、牛膝(以酒浸泡,各一兩)。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煉製成丸,每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10至15丸,以米湯送服,服用時間不限。
7. 鼻淵證
(主鼻。出《素問·氣厥論》)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濁涕不止,如湧泉,不滲而下。久不已,衄血為患。
防風湯,主之:治鼻淵,腦熱滲下,濁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疾。
黃芩,人參,甘草(炙),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川芎(一兩),防風(去蘆,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之,食後服,日三服。
白話文:
鼻淵證
(主要與鼻子有關。出自《素問·氣厥論》)
當膽的熱邪轉移到腦部時,會導致鼻根痠痛、鼻淵(鼻竇炎),並流出濃濁的鼻涕,如同泉水般不斷湧出,無法停止。若長期不癒,還可能引發鼻血問題。
防風湯,主治此症:用於治療鼻淵,因腦部熱邪導致濃濁鼻涕不斷流下,若長期未癒,恐引發鼻血疾病。
藥方組成:
黃芩、人參、甘草(炙)、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川芎(一兩)、防風(去蘆,一兩半)。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以熱水沖服,飯後服用,每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