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首風證

(主新沐中風。出《素問·風論》)

新沐中風,為首風,頭面多汗,惡風,當先一日甚,至其風日則少愈。

白話文:

剛洗完頭遇到風邪,會得頭風病,症狀是頭臉部多汗,怕風。第一天病情會比較嚴重,到了第二天風邪稍減,病情就會稍微好轉。

大川芎丸,主之:治首風,旋暈眩急,外合陽氣,風寒相搏,胃膈痰飲,偏正頭疼,身拘倦。

白話文:

大川芎丸

主治:

  • 頭痛
  • 眩暈
  • 外感陽氣,風寒交加
  • 胃部寒飲痰結
  • 偏頭疼(一方偏頭痛)
  • 四肢痠軟疲倦

川芎(一斤),天麻(四兩,用靳州者)

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下,食後。

白話文:

川芎一斤,天麻四兩(需用靳州產的)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煉製的蜂蜜做成藥丸,每一兩分成十顆。每次服用一顆,細細咀嚼後,用茶或酒送服,飯後服用。

秘方茶酒調散,治一切諸風痰壅,目澀昏眩,頭疼心憒,煩熱,皮膚病癢,並風毒壅滯。清爽神志,通和關竅,消惡汗。

白話文:

祕方茶酒調散

用於治療所有由風邪和痰液壅滯引起的疾病,包括:

  • 眼睛乾澀、頭暈目眩
  • 頭痛、心煩意亂
  • 燥熱
  • 皮膚瘙癢
  • 風邪毒邪壅滯

本方可幫助:

  • 提神醒腦
  • 疏通經絡
  • 消除惡臭汗液

石膏(另為細末),菊花,細辛(去苗),香附子(去須,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茶、酒調下,食後,日三服。

白話文:

石膏(磨成細粉狀),菊花,細辛(去掉根部),香附子(去掉須根,炒熟,各取等量)

2. 目風眼寒證

(主眼。出《素問·風論》)

風入系頭,則血脈凝滯,不能上下通流於目,令風寒客之,目風眼寒也。

白話文:

風邪侵入頭部,會導致血液凝滯,不能上下流通到眼睛,使得風寒之邪影響眼睛,從而出現眼睛畏風怕冷的症狀。

石膏散,主之:治目風眼寒,及偏正頭疼,夾腦風,鼻出清涕,目淚,疼痛不已。

白話文:

石膏散,用於治療:眼睛感染、眼睛發炎,以及偏正頭痛、夾腦風(伴隨頭痛的感冒)、鼻涕清稀、流淚,疼痛劇烈。

石膏(二兩,炭火燒,研細末),川芎(一兩),甘草(半兩,炙)

上為末,每服一錢,蔥白、好茶同煎湯調下,食後,日二服。

白話文:

石膏(兩兩,用炭火燒過,研成細末),川芎(一兩),甘草(半兩,炙烤過)

3. 漏風證

(主酒風。出《素問·風論》)

飲酒中風,或汗多,不可單衣,食則汗出,多如液漏。久不治,為消渴疾。

白朮散,主之:治漏風,久虛多汗,食之汗出如洗,少者痿劣。

白話文:

喝酒後受風,或者出汗很多,不能只穿單薄的衣服,吃東西時會出汗,汗很多像水滴一樣漏出。如果長時間不治療,會變成消渴病。

使用白朮散來治療:用於治療漏風,長期虛弱多汗,吃東西時出汗像洗澡一樣,嚴重的會導致身體無力。

牡蠣(二錢,焙赤),白朮(一兩一分),防風(二兩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不計時。如惡風,倍防風、白朮。如汗多面腫,倍牡蠣。

白話文:

生牡蠣(6克,烤至赤色),白朮(33克),防風(75克)

4. 胃風證

(主風。出《素問·風論》)

因於失衣,風感之,頸多汗,惡風,膈塞不通,寒則胃泄,腹滿,氣不通。

白話文:

因為衣服穿得太少而受風,會出現脖子多汗、怕風的症狀,胸膈感覺堵塞不暢,遇冷時會有胃部泄瀉、腹部脹滿以及氣機不順的情形。

大豆蔻丸,主之:治胃風,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小腹善滿,失衣則腹脹,食寒則泄,形瘦。

白話文:

大豆蔻丸

主治:

  • 胃痛
  • 頸部多汗
  • 怕風
  • 吃不下東西
  • 小腹容易脹滿
  • 脫掉衣服就會腹脹
  • 吃冷東西就會腹瀉
  • 身體瘦弱

肉豆蔻,草豆蔻,陳皮,獨活,意苡仁,人參,川芎(各半兩),羌活,防風,桔梗,甘草(炙),木香(分各)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飲下,不計時候,日進三服。

白話文:

肉豆蔻、草豆蔻、陳皮、獨活、薏苡仁、人參、川芎(各半兩)、羌活、防風、桔梗、甘草(炙)、木香(分各)研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四十丸,用米湯送服,不限時間,一天服用三次。

胃風湯,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腹脅虛滿㽲痛,及腸胃泄毒,或下瘀血。

白話文:

胃風湯

適用於因外來風寒乘虛侵襲腸胃,導致食物消化不良,腹脅疼痛脹滿,或腸胃排出毒素或瘀血的情況。

人參,白茯苓(去皮),芎藭,官桂,當歸(去苗),白芍藥,白朮(各等分),

白話文:

人參、白茯苓(去皮)、川芎、肉桂、當歸(去苗)、白芍藥、白朮(份量相等)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入粟米百餘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空心食前。此藥與大豆蔻丸為表裡也。

白話文:

把藥粉研磨成細末,每次服兩錢,加一碗水,放入百餘粒粟米,一起煎煮至剩七分,去掉藥渣,趁熱服用,空腹時服用。此藥方與大豆蔻丸有相輔相成的功效。

5. 行痹證

(主痹。出《素問·痹論》)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氣勝者,行痹,上下左右無留,隨所至作。

防風湯,主之:治行痹,行走無定,痹麻不快。

白話文:

(主要講述痹症。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痹論》)

風、寒、濕三種邪氣結合會形成痹症。如果風邪佔主導,則會形成行痹,這種痹症在身體上下左右沒有固定的停留位置,隨著到達的地方而發作。

防風湯,用來治療這種行痹,症狀表現為行走不定,感覺麻木不舒適。

防風,甘草,當歸,赤茯苓(去皮),杏仁(去皮,炒熟),桂枝(各一兩),黃芩,秦艽,葛根(各三錢),麻黃(半兩,去節)

上為末,每服五錢,酒水合二盞,棗三枚,姜五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話文:

防風、甘草、當歸、紅茯苓(去皮)、杏仁(去皮、炒熟)、桂枝(各50克),黃芩、秦艽、葛根(各15克),麻黃(25克,取梗皮)

6. 痛痹證

(主痹。出《素問·痹論》)

寒勝者,為痛痹,大宜宣通。陰寒為痛,宜通氣溫經而愈。

加減茯苓湯,主之:治痛痹,四肢疼痛,拘倦浮腫。

白話文:

(主要講述痹症。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痹論》)

如果是寒氣較重的情況,會形成痛痹,最適合用宣通的方法治療。由於陰寒引起的疼痛,應該通過疏通氣血、溫暖經絡來治癒。

加減茯苓湯,用於治療這種病症:適用於痛痹,出現四肢疼痛,身體拘緊疲倦,以及浮腫的症狀。

赤茯苓(去皮),桑白皮(各二兩),防風,官桂,川芎,芍藥,麻黃(去節。各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以姜粥投之,汗泄為度,效矣。

白話文:

硃砂茯苓(去皮)、桑樹白皮(各 80 克),防風、肉桂、川芎、芍藥、麻黃(去節,各 60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