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首風證

(主新沐中風。出《素問·風論》)

新沐中風,為首風,頭面多汗,惡風,當先一日甚,至其風日則少愈。

大川芎丸,主之:治首風,旋暈眩急,外合陽氣,風寒相搏,胃膈痰飲,偏正頭疼,身拘倦。

川芎(一斤),天麻(四兩,用靳州者)

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下,食後。

秘方茶酒調散,治一切諸風痰壅,目澀昏眩,頭疼心憒,煩熱,皮膚病癢,並風毒壅滯。清爽神志,通和關竅,消惡汗。

石膏(另為細末),菊花,細辛(去苗),香附子(去須,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茶、酒調下,食後,日三服。

白話文:

首風證

剛洗完澡就吹到風,稱為首風。症狀是頭面部大量出汗、怕風,前一天症狀最嚴重,等到刮風的那天症狀會稍微減輕。

大川芎丸可以治療首風:治療頭昏眼花、旋轉暈眩、外感陽氣不足、風寒互相侵犯、胃膈有痰飲、偏頭痛或正頭痛、身體拘緊疲倦等症狀。

藥方:川芎一斤,天麻四兩(用靳州產的)。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每兩藥粉做成十丸,每次服用一丸,細細嚼碎,用茶或酒送服,飯後服用。

秘方茶酒調散可以治療各種風痰阻滯引起的疾病,例如:眼睛乾澀模糊、頭昏眼花、頭痛心煩、發熱、皮膚搔癢,以及風毒阻滯等。此方能使精神清爽,疏通經絡關竅,消除惡汗。

藥方:石膏(另磨成細粉)、菊花、細辛(去莖葉)、香附子(去鬚,炒),各等量。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茶或酒送服,飯後服用,一天服用三次。

2. 目風眼寒證

(主眼。出《素問·風論》)

風入系頭,則血脈凝滯,不能上下通流於目,令風寒客之,目風眼寒也。

石膏散,主之:治目風眼寒,及偏正頭疼,夾腦風,鼻出清涕,目淚,疼痛不已。

石膏(二兩,炭火燒,研細末),川芎(一兩),甘草(半兩,炙)

上為末,每服一錢,蔥白、好茶同煎湯調下,食後,日二服。

白話文:

目風眼寒,指的是風寒侵入頭部,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影響眼睛的正常運作,造成眼部疾病。

石膏散可以治療目風眼寒,以及偏頭痛、頭痛伴隨的腦風、流清鼻涕、流淚、疼痛不止等症狀。

藥方組成:石膏(二兩,用炭火燒烤後研磨成細粉)、川芎(一兩)、炙甘草(半兩)。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物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用蔥白和好茶水煎煮後調服,飯後服用,每天服用兩次。

3. 漏風證

(主酒風。出《素問·風論》)

飲酒中風,或汗多,不可單衣,食則汗出,多如液漏。久不治,為消渴疾。

白朮散,主之:治漏風,久虛多汗,食之汗出如洗,少者痿劣。

牡蠣(二錢,焙赤),白朮(一兩一分),防風(二兩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不計時。如惡風,倍防風、白朮。如汗多面腫,倍牡蠣。

白話文:

漏風證是指因飲酒而中風,或經常出汗,不能穿單衣,一吃飯就大量出汗,汗液像水一樣流個不停。如果長期不治療,會發展成消渴症(糖尿病)。

白朮散可以治療這種疾病:適用於漏風、久病體虛多汗、進食後汗出如洗,汗少者則肢體痿弱無力。

處方:牡蠣(炮製至赤色,2錢)、白朮(1兩1分)、防風(2兩半)。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1錢,溫水送服,不限服用時間。如果怕風,則防風和白朮的劑量加倍;如果出汗很多且面部浮腫,則牡蠣的劑量加倍。

4. 胃風證

(主風。出《素問·風論》)

因於失衣,風感之,頸多汗,惡風,膈塞不通,寒則胃泄,腹滿,氣不通。

大豆蔻丸,主之:治胃風,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小腹善滿,失衣則腹脹,食寒則泄,形瘦。

肉豆蔻,草豆蔻,陳皮,獨活,意苡仁,人參,川芎(各半兩),羌活,防風,桔梗,甘草(炙),木香(分各)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飲下,不計時候,日進三服。

胃風湯,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腹脅虛滿㽲痛,及腸胃泄毒,或下瘀血。

人參,白茯苓(去皮),芎藭,官桂,當歸(去苗),白芍藥,白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入粟米百餘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空心食前。此藥與大豆蔻丸為表裡也。

白話文:

胃風證

因著衣不當,受風寒侵襲,脖子容易出汗,怕風,胸口鬱悶不通暢,寒冷時胃部就會瀉泄,肚子脹滿,氣機不暢。

大豆蔻丸可以治療:胃風,頸部多汗,怕風,飲食不進,小腹經常脹滿,脫衣後腹部脹痛,吃寒涼食物就瀉泄,形體消瘦。

方劑組成:肉豆蔻、草豆蔻、陳皮、獨活、薏苡仁、人參、川芎(以上各半兩)、羌活、防風、桔梗、甘草(炙)、木香(以上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劑,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四十丸,用米湯送服,不限時間,一天服用三次。

胃風湯,用於治療風寒乘虛而入,侵犯腸胃,導致水穀不化,腹部兩側脹滿隱痛,以及腸胃毒邪,或伴有下瘀血。

方劑組成:人參、白茯苓(去皮)、川芎、桂枝、當歸(去苗)、白芍藥、白朮(以上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大碗水,加入一百多粒米,一起煎煮至七分,濾去藥渣,趁熱服用,空腹或飯前服用。此藥與大豆蔻丸,一為表,一為裡,互相配合。

5. 行痹證

(主痹。出《素問·痹論》)

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氣勝者,行痹,上下左右無留,隨所至作。

防風湯,主之:治行痹,行走無定,痹麻不快。

防風,甘草,當歸,赤茯苓(去皮),杏仁(去皮,炒熟),桂枝(各一兩),黃芩,秦艽,葛根(各三錢),麻黃(半兩,去節)

上為末,每服五錢,酒水合二盞,棗三枚,姜五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話文:

行痹證是指風寒濕三種邪氣聚集體內所導致的痹症。風邪較盛時,稱為行痹,病痛會在身體上下左右到處遊走,沒有固定的位置。

防風湯可以治療行痹,症狀表現為行走不定,肢體麻木不適。

防風湯的藥方組成:防風、甘草、當歸、赤茯苓(去皮)、杏仁(去皮、炒熟)、桂枝(各一兩)、黃芩、秦艽、葛根(各三錢)、麻黃(半兩,去節)。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酒和水各一碗,加棗三枚、薑五片,煎煮至一碗,濾去藥渣,溫服。

6. 痛痹證

(主痹。出《素問·痹論》)

寒勝者,為痛痹,大宜宣通。陰寒為痛,宜通氣溫經而愈。

加減茯苓湯,主之:治痛痹,四肢疼痛,拘倦浮腫。

赤茯苓(去皮),桑白皮(各二兩),防風,官桂,川芎,芍藥,麻黃(去節。各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以姜粥投之,汗泄為度,效矣。

白話文:

痛痹證是因寒邪導致的痹症,主要表現為疼痛。治療應以宣通經絡、溫經散寒為主。

加減茯苓湯可用於治療痛痹,症狀包括四肢疼痛、肢體沉重倦怠、浮腫等。

藥方組成:赤茯苓(去皮)、桑白皮(各二兩),防風、官桂、川芎、芍藥、麻黃(去節,各一兩半)。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約15克),加水一盞(約200毫升),大棗一枚,煎煮至八分滿,去渣,溫服。服用後,可用薑粥助其發汗,以微微出汗為宜,則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