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胃疸證

(主胃熱。出《素問·平人氣象論》)

食已如飢,胃熱能消穀,陽明脈終,心火上行,心憎煩,身黃,小便赤澀也。

加減茯苓湯,主之:治胃疸積熱,食已輒飢,面黃瘦,胸滿脅脹,小便閟赤。

赤茯苓,陳皮(去白),澤瀉,桑白皮(銼。各三兩),赤芍藥,白朮(各四兩),人參,官桂(各二兩),石膏(八兩),半夏(六兩,湯洗,生薑制,焙)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十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如病甚者,加大黃、朴硝各二兩。

白話文:

胃疸證

(主要因胃熱引起,出自《素問·平人氣象論》)

症狀:吃完飯後很快又感到飢餓,這是因為胃熱過盛,消化過快。陽明經脈氣血旺盛,心火上升,導致心煩易怒,身體發黃,小便顏色深且排尿不順。

治療方劑:加減茯苓湯

適用於胃疸積熱,症狀包括飯後易飢、面色發黃消瘦、胸悶脅脹、小便深紅不暢。

藥方組成
赤茯苓、陳皮(去除白色內層)、澤瀉、桑白皮(切碎,各三兩),赤芍藥、白朮(各四兩),人參、官桂(各二兩),石膏(八兩),半夏(六兩,以熱水清洗後用生薑處理,再烘乾)。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及十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剩八分滿,過濾藥渣後溫熱服用,不限時間。若病情嚴重,可額外加入大黃、朴硝各二兩。